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916804       资源大小:1.46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doc

    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铺面·知识纵横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阶段特征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整体感知(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理线·知识时序重组(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一、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关,有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正确决策,标志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成熟。(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相权进一步削弱;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有所扩大。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2)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转运使牵制地方,中央集权加强。(3)元代: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行省。3选官制度的变革(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二、经济上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且把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4)经济重心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手工业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2)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3)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4)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3商业的繁荣(1)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3)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4)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4城市的发展(1)严格限制阶段(唐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3)唐宋时期的城市类型: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扬州等兴起。5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三、文化上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1理学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2)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3)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2科技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3文学艺术(1)文学:唐朝时,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宋代,主要文学成就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宋词和元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等。唐代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名家。宋代追求个牲,忽视法度,代表人物为北宋四大书法家。(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4)戏曲: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抓点·知识主题串讲(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 主题一政治上: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第1步攻高频考点体验真题诊断1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2013·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A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即十三州。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唐太宗统治时期,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设巡察使行使对州县的监察权,唐玄宗时期,道已渐向州的上一级行政机构转化。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的中央派出监察区,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三者都具有监察职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而后来则成为行政区,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这种演变与经济发展和疆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是逐渐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排除C项。答案为A项。品悟知识深化1归纳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运用针对训练1宋代苏轼在唐论中称:唐太宗将天下之兵,分布在八百多个兵府内,在关中设置五百个兵府,在地方和边疆则设置了节度使,让其手握重兵,这一制度使得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方将帅不敢叛乱,四境夷狄不敢犯边,是最好的制度。苏轼文章实质上是对北宋出现的哪一政治现象的评论()【导学号:07604008】A重文轻武B守内虚外C重本抑末 D兵将分离B材料侧重的是唐朝对军事的分布制度,与重文轻武无关,故A项错误;宋朝时期守内虚外和唐朝时期对军事的分布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材料评论的是这种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对本末的态度无关,故C项错误;兵将分离主要讲述的是兵和将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中军事的布置无关,故D项错误。 由重血缘门第到能公平、客观的古代选官制度体验真题诊断2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导学号:07604009】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品悟知识深化1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特点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2科举制与社会流动性(1)科举制实施的背景“士人”群体的形成: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中唐以后到北宋前期,新型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新型”的士人,是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人与士族相对而言的。“士人入仕”的过程:随着门阀士族的逐渐消失,一方面是政治因素导致的结果,即有唐朝政权自李世民、武则天以来虽目的不尽相同,却皆致力于抑制旧门阀的势力;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的涤荡,原来意义上的士族已经走向没落。唐宋科举制的实行,逐渐培养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从唐代开始,许多著名的文人官员都是进士出身。“士人”阶层形成:到9世纪前,进士科已经成为向上流动最为重要的可靠通道,成为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如此看来,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士人”阶层逐渐形成。(2)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上升”流动和“下降”流动:科举制的实施,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而社会的流动性通常被视为社会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流动。上升,使得少数脱颖而出的下层士人得以参政,“下降”流动,则使得居官位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在宋代科举制下所造成的,是一个多达百万人的读书阶层;而通过考试录取的绝对人数则相对稳定,因此实际录取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社会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经常性的竞争压力,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它一方面激励士人奋勇向上,同时也促进社会角色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士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命运。一般说来,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成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和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运用针对训练2宋代规定:“家不尚谱牒,身不该乡贯”,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B网罗人才维护专制统治C抑制门阀士族地方势力D选拔出大量实用型人才B宋代科举考试应试人员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在维护科举考试的平等性而非公平性,且这只是该规定的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封建政权之下的一切政令,其目的都是巩固和维护自身的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门阀士族的势力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衰败,故C项错误;实用型人才的选拔肯定不是该规定出台的主要目的,且“奇才异行”并不等于实用技术,故D项错误。体验真题诊断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重史传统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品悟知识深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 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观点一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各郡人的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观点二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运用针对训练3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这事件说明当时()【导学号:07604010】A中央机构运行不畅 B君权受到监察制约C朝野普遍信仰佛教 D宽仁为法慎行刑狱B材料讲“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依法予以处决”,说明机构依法运行,故A项错误;“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体现了监察部门在合法的情况下,对君权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所有人都信仰佛教,故C项错误;材料“僧人鉴虚犯法”可见与宽仁无关,故D项错误。第2步补教材盲点品悟知识补缺1含义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兴起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3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4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1)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2)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5唐宋衰落原因(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2)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3)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运用针对训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导学号:07604011】A加强官僚政治 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本题主要强调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所起的作用,这一变化有助于加强官僚政治,但不是根本上的作用,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削弱贵族集团,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负责政府运转的机构,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宋朝”“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品悟知识补缺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且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1)府兵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2)募兵制: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运用针对训练2唐太宗改革府兵制的三项措施:(一)增加军府的数量,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二)兵将分离;(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这些措施使()【导学号:07604012】A地方割据势力易于形成B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C国家军务负担大大增加D兵权集中到皇帝的手中D根据材料“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二)兵将分离”得出不易于地方割据势力形成,故A项错误;“(二)兵将分离”不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得出国家军务负担会有所减轻,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加强了皇帝对军府的控制,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故D项正确。品悟知识补缺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进仕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运用针对训练3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形成 B重武轻文的风尚C以文治国的方针 D兴文抑武的国策A根据材料“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B项错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并不能说是兴文抑武,故D项错误。主题二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第1步攻高频考点体验真题诊断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唐朝农业:(2017·全国卷·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A项正确: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少,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D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2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土地制度:(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C项说法错误;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说法也不正确;故选D项。品悟知识深化唐宋时期经济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唐宋制度史研究已经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表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规模不断缩小,民营规模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国家干预的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运用针对训练1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C据材料中“其百工在官者”,可以得出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状况,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投放市场,与面向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记录下工人姓名,以“监之”“诛赏之”促使工匠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功致为上,华靡为下”指的是提倡产品实用性,但与“物勒工名”无关,故D项错误。2唐朝中期,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材料反映出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A教化不修动摇封建秩序B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C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D重农抑商阻碍经济发展CA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藩镇割据,故B项错误;据材料“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可得出最终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是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故D项错误。体验真题诊断3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导学号:07604013】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4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导学号:07604014】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品悟知识深化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和四方面影响1三个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四方面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针对训练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 D政府管理失控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并未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安史之乱之后江南地区记载水灾的次数增多,与土地政策无联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江南地区记载水灾的次数增多,说明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水灾次数增多与政府管理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第2步补教材盲点体验真题诊断1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导学号:07604015】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品悟知识补缺全面认识租佃关系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2)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运用针对训练1吐鲁番地区曾出土若干份唐代租佃契约,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两种。这种租佃契约()A阻碍了小农经济继续发展B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C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B租佃契约涉及的是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不能说明它阻碍了小农经济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租佃契约,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这说明契约对地主的剥削奴役有一定限制,故B项正确;“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两种”表明减弱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故C项错误;租佃契约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故D项错误。体验真题诊断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北宋纸币的出现:(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品悟知识补缺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