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建筑能效 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492222       资源大小:228.71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能效 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征求意见稿).docx

    1、ICS91.140.99CCSP31中华人民共和家标准GB/TXXXXX-XXXXISO52120-1:2021建筑能效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一Contributionofbuildingautomation,controlsandbuildingmanagementPartl:Generalframeworkandprocedures(ISO52120-1:2021,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一Contributionofbuildingautomation,cont

    2、rolsandbuildingmanagement一Parti:Generalframeworkandprocedures,NEQ)(征求意见稿)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下标和缩略语44.1 符号44.2 下标44.3 缩略语对照表45方法描述55.1 方法的输出55.2 计算方法的一般性描述55.3 BAC和TBM功能对建筑能效的影响56详细计算法196.1 输出数据196.2 计时间间隔196.3 输入数据一数据源196.4 计算过程19附录A(规范性)最低BAC功能类型

    3、要求22-Z.1刖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参考ISO52120-1:2021建筑能效建筑自动化、控制和建筑管理的贡献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起草,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建筑能效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对提升建筑能效有贡献的建筑机电系统自动化、控制和建

    4、筑管理功能清单;并根据建筑机电系统及建筑自动化、控制(BAC)水平对上述功能进行了分类;建筑机电系统自动化、控制及建筑机电管理功能的最低要求或相关规范,旨在提升不同复杂程度建筑的能效;评估上述功能对建筑能效影响的详细方法。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52001-1:2017建筑能效总体建筑能效评估第1部分:通用框架及程序ISO7345:2018建筑及构件的热工性能物

    5、理量与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辅助能源auxiliaryenergy在建筑机电系统(3.14)中,用于支持能量转换以满足能源需求所消耗的电能。注1:此电能包括风扇、泵、电子设备等所消耗的能量。通风系统中用于空气输送及热回收的电耗不计为辅助能源,应归类为通风用能。注2:在ISO9488标准中,泵与阀门所消耗的能量被称为寄生能源”。来源:ISO13612-2:2014,3.3,modified一Note3toentrywasremoved3.2建筑自动化与控制buildingautomationandcontrol(BAC)为了达到能源高效、节约、建筑服务设施安全运行的目

    6、的,而进行的监测、自动控制、优化和管理的活动。来源:ISO52000-1:2017,3.4.4,修定增加了建筑自动化与控制(BAC)3.3建筑自动化与控制系统buildingautomationandcontrolsystem(BACS)可实现对各类设备进行分布式监控和管理的系统,包括自动控制、监测、优化的产品和工程服务等(GB/T28847)。注1:BACS(建筑自动化与控制系统)亦可称为BMS(建筑管理系统)。注2:术语控制”的使用并不意味着该系统或设备仅限于控制功能(3.5),其亦可实现数据与信息处理。注3:如果一个建筑控制系统、建筑管理(3.4)系统或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符合ISO1648

    7、4系列标准要求,则应将其认定为建筑自动化与控制系统(BACS)o注4:建筑服务分为技术类、基础设施类及财务类服务,其中能源管理属于技术类建筑管理(3.13)的组成部分。注5: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是建筑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注6: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包含数据收集、记录、报警、报告及能源使用分析等功能。该系统旨在降低建筑机电系统(3.14)的能耗、提升利用率、增强可靠性并预测其性能,同时优化能源使用并降低成本。3.4建筑管理buildingmanagement(BM)建筑管理、运行及监测等相关服务的总和。注1:建筑管理是建筑机电管理的一个部分;来源:CEN/TS15379:2009,3.4,修定-定义的第二

    8、部分转为注13.5控制功能controlfunction由用于实现自动/人工控制(包括连锁控制)、监测、优化、管理等功能的软硬件产品和工程服务所组成的系统,以实现建筑机电系统的安全、节能、经济和运行。注1:BAC功能指控制功能、输入/输出(I/O)、处理、优化、管理及操作员功能,这些功能列于BAC功能清单(FL)中,用于工作规范。注2:功能是一种程序单元,其仅输出一个数据元素(该元素可以是多值,如数组或结构体)。如EN61131-3所述,功能在程序中可作为操作数使用。3.6输入能源deliveredenergy为满足用途或生产输出能源,按能源载体(3.7)所述,在评估边界内向建筑机电系统(3.

    9、14)供应的能量。注1:输入能源可针对特定能源用途进行计算,也可以测量。M:ISO52000-1:2017,3.4.63.7能源载体energycarrier用于产生机械功或热或对化学或物理过程起作用的物质或现象。M:ISO52000-1:2017,3.4.93.8供冷供暖能耗energyneedforheatingandcooling在给定时间内,为了维持建筑空间温度条件而向建筑空间输送或提取的热量。3.9能源效率energyefficiency性能、服务、商品或能源的输出和能源的输入之间的比例或其他数值关系。注1:输入和输出都需要明确规定数量和质量,并且可以测量。来源:ISO50001:2

    10、018,3.5.3,修改删除了原定义中的commodities(商品),并对示例部分进行了调整。3.10集成功能integratedfunctionBAC(3.2)对于程序、共享数据点和参数的影响,以实现各类建筑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3.11测量能效measuredenergyperformance基于测量的输入、输出能耗得到的能效。3.12辐射空调系统thermallyactivatedbuildingsystem由集成式空气或水循环系统主动供热/供冷的大型建筑结构体。3.13建筑机电管理technicalbuildingmanagement(TBM)与建筑物运营管理及建筑机电系

    11、统(3.14)相关的流程和服务,通过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协同关系实现。3.14建筑机电系统technicalbuildingsystem用于建筑供暖、供冷、通风、加湿、除湿、生活热水、照明和供电的设备和系统。符合ISO52000-KCEN/TS16628和CEN/TS16629要求的标准。注1:建筑机电系统可指单一或多个建筑设备系统(如供暖系统、供暖与生活热水联合系统)。注2:建筑机电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注3:电力生产可涵盖热电联产系统及光伏发电系统。4符号、下标和缩略语4.1 符号本文件适用ISo52000-1及表1中规定的符号体系。表1符号符号说明单位a归一化无量纲数,如占空比或得热率-

    12、平均部分负荷-热流率、热功率kW4.2 下标本文件适用ISO52000-1:2017第四章和表2中所示的下标。表2下标符号术语符号术语符号术语ambambientendendththermalBACbuildingautomationandcontrolrroomtranstransfercorcorrectionrefreferencectrcontrolsetsetpointDHWdomestichotwaterstastart4.3 缩略语对照表就本文件而言,适用ISe)52000-1:2017第四章及附件C和表3中所示的下标。表3下标AHU空气处理机组BAC楼宇自控系统BM建筑管理系统

    13、COP能效系数DHW生活热水HVAC供热、通风和空气调节TABS辐射空调系统TBM机电管理系统VFD变频系统VRF变制冷剂流量系统5方法描述5.1 方法的输出本文件提供了一种评估建筑自动化和控制对建筑能效贡献的详细计算方法。该方法的输出为一份建筑所采用的自动化、控制及管理的功能清单,将该功能清单按照EPB(建筑能效)标准要求进行建筑能效的详细计算。此外,该方法还可根据本文件定义的一系列标准对建筑自动化与控制进行分类。5.2 计算方法的一般性描述该方法适用于进行建筑能效的详细计算。采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可获取关于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及管理功能类型的详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建筑能效(E

    14、PB)的计算中。5.3 BAC和TBM功能对建筑能效的影响建筑自动化和控制(BAC)系统可实现对建筑机电系统和设备(例如供暖、通风、供冷、热水和照明设备)的高效管理,从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基于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用户需求,制定适用的控制逻辑和运行程序,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建筑机电管理(TBM)作为建筑管理(BM)的一部分,提供有关建筑运营、维护、服务及管理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提供能耗计量、数据记录、趋势分析、报警功能以及非必要能耗诊断等功能。本文件可用于评估上述建筑管理功能对建筑能效的贡献程度。表4表9所述的BAC功能基于如图1所示的建筑能源供应和需

    15、求模型。热媒能源需求信号图1能源供需模型(以供热站为例)建筑空间是能耗的需求方。应根据空间需要配置合适的设备,确保空间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等环境参数达到设定要求。相关参数设定的最低或最高限值要求应满足GB50189-2015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能源供应媒介应根据终端需求进行能源配送,并应确保输配与生产环节的能耗最小。表4表8所列建筑自动化与控制功能按照能源供需系统进行归类,各项功能的描述遵循从末端房间到输配系统到冷源设备的链路。表4表8对影响建筑能效的常见建筑自动化和控制(BAC)及建筑机电管理(TBM)功能进行了系统描述与汇总。图2图6展示了空调供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供冷、通风及

    16、空调等机电系统,各系统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图集制定,图中小数编号与表48所述控制功能一一对应(例如,图2a)中Lla即对应表4中1.1项的自动化和控制功能,1.2a对应表4中1.2项)。表4表8中各项建筑自动化与控制功能分别对应上述各系统可能涉及的控制功能。其中,风系统控制功能单独描述,以区别于热源设备、冷水机组、末端设备以及水系统/供冷剂系统的控制。1热泵3空气处理机组5热水供水7控制阀a详见表5a)空调供热系统2储热装置4房间6热水回水8水泵2.储热装置4.热水回水管6.集水器供器源水水间热热分房1热泵2储热装置3热水供水4热水回水5分水器6集水器7房间b)集中供热系统图2供暖系统表4供暖系

    17、统中对建筑能效产生影响的BAC和TBM功能编号自动化与控制措施1供暖控制1.1末端控制HEAT_EMIS_CTRL_DEFM3-5该控制功能应用于房间供暖末端设备(散热器、地板供暖、风机盘管、室内机);对于房间散热器,一个系统可控制多个房间O房间温度无自动控制1集中自动控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末端系统或热源设备进行调控,该功能需集成至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2房间独立控制:通过自力式恒温阀、电热阀、电动通断阀等设备,结合室内温度控制器进行房间温度的独立控制3带通信的房间独立调控:室内温度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BACS)间信息交互,实现远程控制4带通信及人员感应探测功能的房间温度独立控制:室

    18、内温度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BACS)信息交互,具备远程温度控制或人员感应探测功能(该功能不适用于具有较大热惯性的散热系统,如地板辐射采暖、墙壁辐射采暖系统)1.2辐射末端(供暖模式)供暖控制HEAT_EMIS_CTRL_TABSM3-5O房间温度无自动控制1集中自动控制:中央控制系统针对地板辐射区域(包含所有采用相同供水温度的房间)采用基于供水温度的控制回路方法进行控制,其设定值取决于外部环境温度(例如取前24小时的平均值)2房间温度自适应控制:基于远传型自力式或电动式恒温控制阀,通过各房间内的温控器控制相应回路上的调节阀,控制室内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房间温度在舒适度范围内的最佳自我调

    19、节。“最佳”指在运行期间,辐射供暖分区内所有房间温度保持在舒适范围内,同时尽可能降低温度以减少供暖能源消耗。3带间歇运行或兼具室温反馈功能的高级集中自动控制:a)间歇运行集中自动控制系统:在上述房间温度自适应控制系统(依据条款2)基础上实现水泵定期调速控制,可根据需求采用高频模式(典型启停周期为6小时)或低频模式(启停周期为24小时)b)带室温反馈控制的高级集中自动控制:在上述房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依据条款2)基础上通过房间温控器的输出值修正供水温度设定值,以适应不可预测的日间得热量波动。由于地板辐射系统响应迟缓,仅实现日级室温调节,无法实现瞬时室温调节,反馈采用的室温数据来自参照房间或代表该

    20、区域的典型测温点C)在上述房间温度反馈控制(依据条款2)基础上,间歇运行与室温反馈复合式高级集中自动控制系统1.3供热管网水温控制(供回水)HEAT_DISTR_CTRL_TMPM3-6类似功能可应用于电加热系统的控制O无自动控制1室外温度补偿控制:根据采集到的室外温度,自动调低供水温度来改善能效2基于需求的控制:根据室外温度计算出二次供水温度的设定值,自动调节一次侧电动调节阀开度。该功能适用于市政热网集中供热的换热站水温控制1.4管网循环泵的控制HEAT_DISTR_CTRL_PMPM3-6水泵安装在管网的不同层级,通过控制降低泵的能耗需求O无自动控制1开关控制:自动开启和关闭,水泵在工频下

    21、运行2定压差控制:基于设定的循环泵管道进出口压差p设定值自动调节变频循环泵的转速,将压差值稳定在要求范围内3变压差控制:根据外部需求信号(如水力工况要求)进行变压差(AP)调节1.4.a供热输配的水力平衡(包括对末端散热侧平衡的贡献)HEAT_DISTR_CTRL_HYDRM3-6水力平衡应用于单个散热器或超过10个散热器的分支管网0无平衡1对每个散热器单独进行静态平衡,无分支管网平衡调节2对每个散热器进行静态平衡,同时对分支管网进行静态平衡调节(如使用平衡阀调节)3对每个散热器进行静态平衡调节,并对分支管网进行动态平衡调节(如采用压差控制)4对每个散热器进行动态平衡调节(如采用压差控制器),

    22、分支管网进行动态平衡调节(如采用压差控制)1.5末端和输配系统的间歇控制HEAT_DISTR_CTRLM3-5/M3-6一个控制器实现具有相同使用规律的不同房间/区域的控制0无自动控制1基于固定时间表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2基于最优启停的自动控制:减少运行时间注:这可以通过符合EN12098-1、EN12098-3标准的室外温度补偿控制器,或者符合EN12098-5标准的优化启停调度器实现,一个系统可以控制多个房间3基于需求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1.6区域供热的热源控制HEAT_GEN_CTRL_CDM3-8控制目标为热源的运行温度降至最低0恒温控制1根据室外温度变化的可变温度控制

    23、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调节一次水或二次水的供水温度的质调节2根据负荷变化的可变温度、流量控制:在前述条款1的基础上,随负荷变化既调节供水温度也调节循环水量3根据负荷变化的分阶段控制:在前述条款2的基础上,随负荷变化在某一阶段内保持流量不变而调节供水温度或根据运行时间间歇运行1.7热源(热泵)控制HEAT_GEN_CTRL_HPM3-8控制目标为热源设备供水温度最优,实现热源效率最高0恒温控制1根据室外温度变化的变温度控制: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调节供水温度的质调节2根据负荷变化的台数控制:在前述条款1基础上,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投入运行的热泵台数1.8热源(多联机室外机)控制HEAT_GEN_C

    24、TRL_OUM3-8控制目标为最大化热源效率0热源开关控制1根据负载或需求的多级控制(例如多个压缩机的开关)2根据负载或需求的容量可变控制(例如热气旁通、逆变器频率控制)1.9多热源设备的顺序控制HEAT_GEN_CTRL_SEQM3-8该控制功能仅适用于配置多种不同规格或类型热源设备(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系统0基于运行时间确定优先级1基于固定优先级列表的控制:例如热泵优先于热水锅炉2基于动态优先级列表的控制(根据热源设备的当前效率和容量确定,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热电联产机组、化石燃料设备等)3基于预测的动态优先级列表进行控制(依据热源实时效率与容量,如太阳能/地热/联产机组等)1.10蓄热系统

    25、TES)控制HEAT_TES_CTRLM3-7蓄热系统是供暖系统的一部分0连续蓄热运行1基于温度分层的控制2基于负荷预测的蓄热系统运行控制1太阳能集热器(包含PV/T)2热源3储热装置4热水供水5热水回水6辅助电加热设备7水泵图3生活热水系统表5生活热水系统中对建筑能效产生影响的BAC和TBM功能编号自动化与控制措施2生活热水供应控制2.1采用热水直热式电加热或集成式热泵的生活储热控制DHW_STRG_CTRL_ELM8-7/M8-8O自动开关控制1自动启停控制与定时加热控制2自动启停控制、定时加热及水箱分层控制2.2基于热水制备的生活热水储热控制DHW_STRG_CTRL_HGM8-7/M

    26、8-8O自动开关控制1自动开关控制和定时加热2自动开关控制、定时加热及基于需求的供水温度控制或分层控制2.3太阳能集热器与辅助热源联合调控的生活热水储热控制DHW_STRG_CTRL_SOLM8-7/M8-8O手动控制1太阳能自动储热优先(优先级1),辅助能源加热(优先级2)2太阳能自动储热优先(优先级1),辅助能源加热(优先级2)结合基于需求的供水温度控制或基于水温的分层控制2.4生活热水循环泵控制DHW_CIRC_CTRLM8-6O无控制,持续运行1基于时间表的控制2蓄冷设备4房间6冷水回水8水泵1冷源3空调末端设备5冷水回水7控制阀9冷却塔图4空调供冷系统表6空调供冷系统中对建筑能效产生

    27、影响的BAC和TBM功能编号自动化与控制措施3供冷控制3.1末端控制(室内机控制)CLG_EMIS_CTRL_DEFM4-5应用于房间供冷末端设备的控制(冷却面板、风机盘管或室内机);对于冷却面板,一个系统可控制多个房间O房间温度无自动控制1集中自动控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末端系统或冷源设备进行调控,该功能需集成至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2独立房间控制:通过恒温阀或房间温控器实现控制3基于通信的房间温度独立控制:实现室内温度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BACS)间通信(如控制程序、室温设定点等)4基于通信及人员感应探测功能的房间温度独立控制: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与控制系统(BACS)之间的交互,具

    28、备远程温度控制或人员感应探测功能(该功能通常不适用于具有较大热惰性的供冷系统,例如地板辐射供冷系统)3.2建筑辐射供冷地板构件(TABS)供冷控制CLG_EMIS_CTRL_TABSM4-5O房间温度无自动控制1集中自动控制:中央控制系统对地板辐射分区,采用基于供水温度的控制方法进行分区集中控制,其供水温度设定值取决于外部环境温度(例如过去24小时的平均温度)2房间温度自动控制:基于远传型自力式或电动式恒温控制阀,通过各房间内的温控器控制相应回路上的调节阀,控制室内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房间温度在舒适度范围内的最佳自我调节。“最佳”指在运行期间,辐射供冷分区内所有房间温度保持在舒适范围内,同时尽可

    29、能降低温度以减少供暖能源消耗。3带间歇运行或兼具室温反馈功能的高级集中自动控制(含间歇运行和/或室温反馈控制)a)间歇运行集中自动控制:在上述房间温度自动控制(依据条款2)基础上,水泵间歇运行,可根据需要采用高频模式:典型运行周期为6小时(如:运行6小时/停机6小时)或低频模式:24小时运行周期,以节约能耗。采用辐射地板供冷时,若室外气温较低,可采用24小时的间歇运行。b)带室温反馈控制的集中自动控制在上述房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基础上(依据条款2)基础上通过房间温控器的输出值修正供水温度设定值,以适应不可预测的日间得热量波动。由于地板辐射系统响应迟缓,仅实现日级室温调节,无法实现瞬时室温调节,反

    30、馈采用的室温数据来自参照房间或代表该区域的典型测温点。C)在上述房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依据条款2)基础上,间歇运行与室温反馈复合式高级集中自动控制系统3.3冷冻水管网冷水温度(供水或回水)控制CLG_DISTR_CTRL_TMPM4-6类似功能可应用于电制冷(例如紧凑型供冷机组、分体式机组)机组的控制O恒温控制1室外温度补偿控制:通常会提高平均水温度2基于需求的控制:基于室内温度控制要求调节平均供水温度实现按需供冷3.4管网循环泵的控制CLG_DISTR_CTRL_PMPM4-6水泵安装在管网的不同层级,通过控制降低水泵能耗O无自动控制1开关控制:自动开启和关闭,水泵在工频下运行2定压差控制:

    31、基于设定的循环泵管道进出口压差Ap设定值自动调节变频循环泵的转速,将压差值稳定在要求范围内3变压差控制:根据外部需求信号(如水力工况要求)进行变压差(AP)调节3.4.a供冷管网的水力平衡CLG_DISTR_ctrl_hydrM4-6水力平衡应用于超过10个末端的分支管网(冷却面板、风机盘管机组或室内机)0无平衡1各供冷末端单独进行静态平衡调节,无分支管网平衡调节2各供冷末端单独进行静态平衡调节,同时对分支管网进行静态平衡调节3各供冷末端单独进行静态平衡调节,同时对分支管网进行动态平衡调节(如采用压差控制)4对各供冷末端进行动态平衡调节(如采用差压控制),分支管网进行动态平衡调节(如采用压差控

    32、制)3.5末端(室内机)间歇控制CLG_DISTR_CTRLM4-5/M4-6一个控制器实现具有相同使用规律的不同房间/区域的控制0无自动控制1具有固定时间表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2带最优启停功能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3基于需求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3.6供暖和供冷末端(制冷室内机)的连锁控制CLG_GEN_CTRLM4-8避免同一房间同时供热与供冷取决于系统控制原理0无联锁控制:两套系统独立运行,可同时供热与供冷1部分联锁(取决于HVAC系统):通过为中央控制系统的供水温度定义一个滑动设定点来尽量减少同时供暖和供冷的可能性2完全联锁:不会同时出现供暖和供冷情况3.7冷源控制

    33、CLG_GEN_CTRLM4-8控制目标为冷源设备供水温度最优,实现冷源效率最高0恒温控制1根据室外温度变化的变温度控制2根据负荷需求的机组启停时间控制1室外机3控制阀5冷媒回7集液管2室内机4冷媒供6分液管8房间图5多联机空调供冷系统1供暖控制1.1末端控制HEAT_EMIS_CTRL_DEFM3-5该控制功能应用于房间供暖末端设备(散热器、地板供暖、风机盘管、室内机);对于房间散热器,一个系统可控制多个房间O房间温度无自动控制1集中自动控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末端系统或热源设备进行调控,该功能需集成至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2房间独立控制:通过自力式恒温阀、电热阀、电动通断阀等设备,结合室内温

    34、度控制器进行房间温度的独立控制3带通信的房间独立调控:室内温度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BACS)间信息交互,实现远程控制多联机系统即可供冷也可供热,其对建筑能效产生影响的BAC和TBM功能见表7所示。表7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对建筑能效产生影响的BAC和TBM功能4带通信及人员感应探测功能的房间温度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BACS)信息交互,具备远程温度控制或人员感应探测功能(该功能不适用于具有较大热惯性的散热系统,如地板辐射采暖、墙壁辐射采暖系统)1.8热源(多联机室外机)控制HEAT_GEN_CTRL_OUM3-8控制目标为最大化热源效率O热源开关控制1根据负载或需

    35、求的多级控制(例如多个压缩机的开关)2根据负载或需求的容量可变控制(例如热气旁通、逆变器频率控制)3供冷控制3.1末端控制(室内机控制)CLG_EMIS_CTRL_DEFM4-5应用于房间供冷末端设备的控制(冷却面板、风机盘管或室内机);对于冷却面板,一个系统可控制多个房间O房间温度无自动控制1集中自动控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末端系统或冷源设备进行调控,该功能需集成至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2独立房间控制:通过恒温阀或房间温控器实现控制3基于通信的房间温度独立控制:实现室内温度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BACS)间通信(如控制程序、室温设定点等)4基于通信及人员感应探测功能的房间温度独立控制:

    36、控制器与建筑自动化与控制系统(BACS)之间的交互,具备远程温度控制或人员感应探测功能(该功能通常不适用于具有较大热惰性的供冷系统,例如地板辐射供冷系统)3.5末端(室内机)间歇控制CLG_DISTR_CTRLM4-5/M4-6一个控制器实现具有相同使用规律的不同房间/区域的控制O无自动控制1具有固定时间表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2带最优启停功能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3基于需求的自动控制:用于缩短运行时间3.6供暖和供冷末端(制冷室内机)的连锁控制CLG_GEN_CTRLM4-8避免同一房间同时供热与供冷取决于系统控制原理O无联锁控制:两套系统独立运行,可同时供热与供冷1部分联锁(取

    37、决于HVAC系统):通过为中央控制系统的供水温度定义一个滑动设定点来尽量减少同时供暖和供冷的可能性2完全联锁:不会同时出现供暖和供冷情况排风新风电动阀2新风4空气处理机组5温度调节阀6送风阀7回风阀8房间a)空调通风系统3新风电动阀4新风机组5送风电动阀6风机盘管7房间b)新风一体机系统5送风机6换热盘管7室外机8房间C)新风热回收环控一体机图6新风系统表8空调供冷系统中对建筑能效产生影响的BAC和TBM功能编号自动化与控制措施4通风和空调控制适用于建筑风系统:即通风和空调系统与空气加热/冷却相关的控制功能分别在本表第1和第3节定义4.1房间送风控制VENT_RMFLOW_CTRLM5-5与人

    38、员在室情况相关的送风量控制(即气流可用性,如风扇开关控制)O无自动控制:系统持续运行(例如手动控制开关)1时间表控制:系统根据规定的时间表运行2根据房间使用情况的控制:根据房间是否有人员活动进行控制(如存在感应、灯光开关、红外传感器等信号)运行3基于需求的控制:系统根据空气质量需求(测量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运行4.2房间空气温度控制(全空气系统;与辐射供冷、风盘等静态系统结合使用)VENT_RTEMP_CTRLM5-5M5-6室内空气温度取决于送风量(4.1、4.5节)及送风温度(4.9节)。通过调节送风量或送风温度进行室温控制。系统可独立运行,亦可与散热器等静态供热系统协同工作,且

    39、始终维持最低送风量O开关控制房间固定送风温度和风速,房间独立设置温度设定点1连续控制持续调节房间送风温度或风速,房间独立设置温度设定点2优化控制根据房间冷热负荷需求和系统效率,自动优化调整送风量和送风温度4.3通风与辐射末端、风盘等静态供冷系统协调控制房间空气温度VENT_RTEMP_COORDM5-5/M5-6各系统间的协同控制O(各系统间)无协调控制,例如:每个系统均采用独立闭环控制器以单独维持室内温度1系统间实现协调控制,即:仅由一环控制器充分利用内外热增益的范个闭环控制器调控室内气温,另一系统则仅在允许闭围内调节室内条件4.4新风(OA)量控制LVENT_OAFLOW_CTRM5-6/

    40、M5-8适用于可变新风比或新风量的通风系统0固定新风比或新风量:系统按设定新风比运行(如通过手动调节修改)1多档(低/高)新风比例或新风风量:根据给定的时间表,开启新风挡位2多档(低/高)新风比例或新风风量:根据人员在室情况自动调节新风档位或新风量(如通过照明开关、红外传感器等)3连续变风量控制:系统通过存在感应传感器、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或预设参数指标(如CO2、混合气体或VoC传感器)进行调控。设定参数值应根据房间活动类型进行调整4.5空气处理机组的风量或压力控制VENT_AHUFLOW_CTRLM5-6/M5-80非自动控制模式:以房间最大风量需求送风1定时启停控制:在额定使用时段内,持续

    41、以全室最大负荷所需风量送风2多档控制:用于降低风机的辅助能耗需求3固定风压的自动流量/风压控制:根据需求向所有关联房间供应所需风量4可变风压的自动流量/风压控制:根据负荷需求向所有关联房间供应所需风量(适用于配备变频驱动的变风量系统)4.6热回收控制:防冻控制VENT_HRICE_CTRLM5-5此控制功能用于热回收交换器结冰保护,避免热回收功能的失效0无防结冰控制功能:未采取专门措施防止热交换器结冰1配备防结冰控制功能:通过控制回路确保热交换器排出空气温度不致过低,从而防止结霜4.7热回收控制:防止过热控制VENT_HRHEAT_CTRLM5-5该控制功能用于在使用热回收装置时防止房间过热0

    42、无防结冰控制功能:无专门措施防止热回收交换器结冰1过热控制功能:当热回收交换器不再对房间温度产生正向效果时(如制冷时,户外温度低于房间温度),控制回路能够在关闭、调节或热回收交换器“旁通”状态之间切换4.8自然冷却VENT_FREECOOL_CTRLM5-80无自动控制1”夜间制冷:建筑无人使用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系统以最大新风量模式运行:一、室内温度高于温度设定值;二、室内外温差超过温差设定阈值。如果通过自动开窗实现夜间自然通风制冷,则停止机械送风2自然冷却:通过持续调节新风量与循环风量的比例,最大限度减少供冷设备的能耗。该模式基于实时监测的温度值进行控制3基于焰值的控制:通过持续调节新风

    43、量与循环风量的比例,最大限度减少供冷设备能耗。该模式基于实时空气焰值进行控制4.9空气处理机组(AHU)送风温度控制VENT_AHUSAT_CTRLM5-5空调系统中可能存在多个送风温度控制点:包括空气处理机组(AHU)出风口、热回收出风口以及房间末端再热的送风温度。该控制功能用于确定空气处理机组层面的送风温度设定值(可设定),而非直接控制温度(例如基于焰值的控制)0非自动控制模式:无送风温度调节1固定设定值控制:通过固定送风温度设定值控制送风温度,仅通过手动操作修改设定值2室外温度补偿控制:由一个设定值控制送风温度,该设定值是可变的数据,根据室外温度计算得出(如线性函数)3负荷补偿控制:通过可变的设定值控制送风温度,其设定值根据室内负荷情况动态调整。通常需采用集成控制系统,实时采集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能效 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征求意见稿).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