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五 第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至瓦解53 .ppt

    • 资源ID:4926860       资源大小:1,013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五 第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至瓦解53 .ppt

    板块十五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20世纪4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解体(20世纪4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二个阶段,也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 1.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并逐步加强。 2.经济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斯大林体制开始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先后出现三次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科技文化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文学艺术继续发展。,第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至瓦解,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背景 (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根本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衰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3.对峙表现,4.影响 (1)消极: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美苏进行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安全。 造成德国和朝鲜分裂。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核战争一触即发。 引发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积极 美苏势均力敌及核战争的毁灭性,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法德实现和解。 (2)进程 1951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 加强了成员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经济的发展,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美国的扶植。 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出口贸易。 重视科技与教育。,(2)表现 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 推动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2)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过程 a.1991年67月,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b.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推动多极化快速发展。,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1)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并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军事力量膨胀。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过程。,重理解 1.美苏“冷战”的表现 (1)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在欧洲进行争夺,结果在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被苏联控制。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 (2)争夺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积极争夺对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争夺经济主导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苏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也是最终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4)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航天、航海、生物、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一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的衰落,4.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国际政治中最引人注目、影响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造成了剧烈的震荡和巨大的 冲击。 (1)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加速走向一个多极化的新格局。 (2)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东西欧对峙,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趋势。 (3)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原有的凝聚力下降,美、欧、日矛盾激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4)苏联解体后,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中间地带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对阵,受西方国家干涉和控制的危险加大,南北矛盾和发展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5)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 (6)苏联的解体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它也推动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思考和改革。,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 第(1)问,“根据材料一”说明答案出自材料一,提取材料一信息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说明答案出自材料二,要求回答关于美苏“冷战”的评价,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2)定时空,找关联: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冷战”在加剧世界紧张局势的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反映出“冷战”时期,学术界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 反映出“冷战”结束后,学术界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答案】 (1)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2)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深化拓展】 全面评价美苏“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却使大国行动时有一定的约束。 (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问题】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2014·广东卷,38改编)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要求回答“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的不同,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国籍的角度思考。 (2)定时空,找关联: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反映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 【答案】 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深化拓展】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1.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 2.遏制了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西欧的渗透,固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抗。 3.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概括“原因”,提取材料信息经济发展、缓和矛盾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冷战”对欧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 (2)定时空,找关联: 二战后,西方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走上了联合的道路。欧洲走向联合,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反映出消除战争的威胁,消除法、德两国的矛盾。 反映出法德的和解和共同推动。 【答案】 原因:推动欧洲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德国重新武装,化解法德矛盾;对抗美国的控制和苏联威胁的需要。,【深化拓展】 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2.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 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 【典例1】 (2017·全国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试题分析】 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某些人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建设气急败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项正确。 答案: D,角度二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联合的促进 【典例2】 (2016·全国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试题分析】 马歇尔计划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都是教材讲述的重点,考生需要将政治史和经济史结合起来,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援助、控制西欧,联合以共同对抗苏联,故要求欧洲以联合的形式接受援助,这客观上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而煤钢联营的建立是一体化的开端,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B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D项错误。 本题最模糊也最有争议的选项是C项。马歇尔计划最初的范围包括整个欧洲,苏联和东欧也在其中。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前提,如市场经济等是苏联无法接受的,一些专家认为其实是美国的一个阴谋,因此苏联拒绝接受,也不允许东欧国家接受,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组建了“经互会”,这样就导致东西欧在经济上的分裂,C项中的“对峙”一词显然并不符合这种局面,一般认为欧洲对峙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答案:A,角度三 美苏在非洲的争夺 【典例3】 (2016·全国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试题分析】 美苏争夺不仅仅在政治、军事领域,也包括经济、文化领域,这是能够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美国所作所为的目的是展示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利用黑人演唱家来拉近与非洲的距离,结合美苏“冷战”的背景分析,D项正确。从材料中“非洲等地”可以看出当时美国争取的不是国内的黑人选民,A项错误。爵士乐展示的是美国的文化实力,不是经济实力,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C项错误。 答案:D,【教材补缺】 美苏争霸中双方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 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角度四 第三世界的兴起 【典例4】 (2013·海南卷,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法国学者的观点放在1952年的大背景下分析,1952年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针锋相对,世界被一分为二,这是理解“第三世界”的知识依托。 在历史上“第三世界”曾被赋予不同的内涵,1952年正是两大阵营分裂之际,所以“第三世界”主要指的是两大阵营之外的国家,A项正确。 答案:A,【教材补缺】 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 “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 (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重要表现。 (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 (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练考题】 1.(2015·全国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解析: C 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的主线。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确立与解体”的表述,它明确指出这是连贯的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其中某一阶段,由此可以很容易排除B、D两项。其次,还要注意“贯穿全书的主线”,这说明应该是存在于“确立与解体”全过程的核心内容,由此可以判断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石,C项正确。美苏的国家根本利益不同,A项很容易排除。,2.(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解析:A 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3.(2017·天津卷,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解析:A 依据所学可知,战后初期苏、美、英、法四大国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后来随着冷战的开始和加剧,德国分裂。到1990年,关于两德的统一问题、主权问题,依然需要四大国举行会谈商议,可见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标志是苏联解体,时间上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1990年10月,C项错误;德国的统一不能体现全球化进程加快,D项错误。,点击进入 课时提升训练,谢谢观赏!,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课件:板块十五 第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至瓦解53 .ppt)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