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彩技术课程标准一、基础信息课程名称:色彩技术适用专业:印刷媒体技术,数字图文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包装策划与设计课程性质:技术技能基础课程课时:48学时学分:3学分修读方式:必修课前修课程:包装印刷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Ps软件操作后继课程:色彩管理,印品质量控制,印后加工技术,版式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代码:所属院部: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二、课程目标(一)设计思路:1、以应用为主旨,重构课程内容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设计学习情境3、以项目
2、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法4、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考核方法(二)课程任务:(课程教学达到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将来承担工作任务)1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颜色属性;能用常见颜色表示系统方法表示颜色;可以进行必要的色差计算;熟悉印刷用油墨的属性;了解印刷中颜色再现工艺和方法;会分析油墨比例,为学生印刷生产实践操作打好理论基础。2 .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怎样调配印刷专色油墨”,“怎样使用计算机软件配色”,“怎样检测印刷油墨调配的准确性”和“怎样使用印刷色谱”等工作,同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学生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三)
3、教学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1 .职业知识:描述理论方面的目标熟悉印刷工艺、配色操作流程;巩固和掌握颜色基本呈色机理(印刷呈色机理,印刷网点属性,印刷颜色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巩固和掌握颜色混合规律;正确理解颜色系统,掌握颜色表示方法(RGB、Lab、HSB,CIE色度系统,色域知识,四色及专色,色谱知识,色彩新技术);了解油墨的基本颜色属性和印刷相关特性;认知各类颜色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色差计算方法;掌握配色工作环境的设置和色彩管理基本流程。2 .职业技能:指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方
4、面的目标能进行常用印刷油墨调墨操作,会观察和分析专色油墨比例,正确判断配色与原色的效果和差异;能利用印刷色谱进行专色分析,计算出配色比例;能利用印刷相关图形图像制作软件进行配色文件制作;能利用颜色测量仪器一一色度计/分光光度计,测量颜色三刺激值Lab,判断色差;能用油墨质量称量的方法,调配专色油墨;能根据色样用经验法手工调配专色;能用计算机配色软件,调配专色油墨;使用印刷适性仪,印刷专色。3 .德育素质: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全国思政会精神,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以及对包装印刷行业的热爱的职业精神,干一行,
5、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益求精的追求色差的工匠精神,具备调色的大师基本的能力素养,色彩的美学情操。三、课程内容该部分具体阐述各课程的内容标准,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达到何种学习程度的动词,如操作、模仿、绘制等)阐述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一)课程内容安排表序号工作任务模块课程内容和要求(技能、国家/国际标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案例、分析)实训设计参考学时1色光混色配比制作颜色形成现象和颜色光组成,混色规律,掌握颜色基本属性、颜色的特性,色度系统表示颜色,用印刷常用图形图像软件按要求设定颜色光配色比例(要求用RGB方式、Lab方式、HSB方式等建立数字化色彩知识的意义,标准
6、化数据的价值,颜色知识的发展历程,增强对专业的理解和喜爱。用图形图像软件按要求设定颜色光配色比例(要求用RGB方式、Lab方式、HSB方式)8102色料混色配比制作掌握印刷呈色原理,色料混色规律,熟悉印刷油墨颜色属性,各印刷工艺与颜色的关系、影响。用印刷常用图形图像软件设定印刷色配色比例;分析和计算油墨比例;用质量称量油墨的方法调配颜色,简单印刷,再现颜色;能用颜色测量工具测量配色与原色的色差,并分析和调整比例。实验室操作规范,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用印刷常用图形图像软件设定印刷色配色比例;用质量称量油墨的方法调配颜色,简单印刷,再现颜色;用颜色测量工具测量色差。10123印刷
7、色谱理解印刷网点属性(重点是网用图形图68制作点面积率);多种色谱的认识,熟练使用印刷色谱分析专色比例;用图形图像软件制作印刷用系列色谱文件,并制作成册。像软件制作印刷用系列色谱文件;利用色谱进行专色配色分析、计算专色比例4专色配色(计算机及经验法调配专色油墨)了解计算机配色原理,熟练使用颜色测量工具测色,建立计算机基墨库;测量并分析专色,使用配色软件计算出配色比例;模拟印刷条件,用印刷适性仪打样颜色;分析配色与原色的色差,调整配色比例。通过配色操作和色差测量与调节,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计算机配色操作;经验法调配专色油墨12185计算机软件调色按照要求在Ps软件中调节图片的色彩,系列图片色
8、彩的制作和调节,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图形软件调节图片色彩466色彩管理色彩管理的基本知识,色彩管理流程及相关操作。色彩管理操作训练4(二)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本课程以印刷中颜色的复制工艺为学习背景,以必要的颜色和印刷工艺知识为基础,以专色油墨的调配技能为学习训练重心。以任务为驱动,总共安排6个项目,共48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24学时。项目一:色光混色配比制作一、任务一:颜色形成现象1 .要求知识目标能概述颜色的定义三、任务三:认知分析颜色模式1.要求:知识目标: 能说出RGB、HSB和Lab颜色立体的构成 能解释颜色的三个属性,掌握颜色三属性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能力目标:能识别颜色的色相
9、及其变化能区分颜色的明度及其变化能识别颜色的彩度及其变化 能举例说明色相与明度、色相与彩度、明度与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在RGB、HSB颜色空间中设定颜色能利用Lab颜色空间设定颜色并比较色差2 .理论支撑色相、明度与彩度,RGB、HSB和Lab颜色立体的构成与特点。3 .实现步骤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去识别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掌握颜色三个属性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学会用RGB、HSB及Lab颜色立体表色法表示颜色。4 .知识拓展在网络上查找颜色三属性的特征及相互关系,以及合理应用的案例项目二色料混色配比制作任务一色料混色规律1.要求:知识目标:能说明色料
10、的混色规律,色料互补规律及特点。能力目标:能比较色光与色料混色的异同能熟练写出色料混色方程能区分油墨的原色、间色与复色能利用三原色料进行减色调配能利用色料减色规律分析原色间混色后的变化趋势能举例说明色料互补色律及减色代替规律的应用2.理论支撑(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序号“课程思政”元素育人目标培养手段1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知的方法论了解专业发展,加深专业认知,达到爱岗敬业的目标视频案例介绍印刷行业的发展2标准化数据的价值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色差比较和评判的知识点的讲解引出标准判断的建立的意义3规范操作,便准化的作业流程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4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颜色调配,工匠
11、能力素养的培养,通过专色调配和大赛要求学习,强化练习操作,进行配色实训(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描述该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学实施)主要采用BB平台上色彩技术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同时应用学堂在线里面的印刷色彩基础与实务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完成课程的教学,并不断更新BB平台课程中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资源库里建立课程资源,并应用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五)专业核心能力贡献度专业核心能力能力指标课程权重四、实施建议一、课程组织形式:(1)课堂组织多用各种图片进行引入,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出相关理论知识点,生活化课堂活动。(2)实训练习与理论应用相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的形式,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并加强实
12、操技能,培养规范操作,和精益求精的业务精神。(3)对于部分操作,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边学习边操作,学习行业专家的操作手法,使得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4)每个任务后设置了学习评价的内容和练习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论在课程应用设置了测试题,可以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5)拓展内容采用调研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课上进行汇报,BB平台进行讨论。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小组讨论、案例、情境教学法等,说明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等。(1)教材编写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明教材编写的原则与方法、途径a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并符合活页
13、式教材的要求。b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C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组织教材内容,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操,体现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d教材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色彩形成、配色、调色的掌握。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f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教材、参考书、参考网站教材:印刷色彩与色彩管理色彩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参考教材:印刷色彩学(2)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
14、考核相结合(应知+应会);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a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b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考核要求具体说明:每种考核分别有哪些具体要求。理论考核50%+过程考核50%,理论以线上测试试卷的形式进行,过程考核通过不同项目和实训情况进行考核。(3)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a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课程教材采用项目模式,活页式教
15、材。b注重幻灯片、视听资源(微课、视频、动画)、教学仪器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C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d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e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大赛培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学与赛的统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