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汉语史纲要.docx

    • 资源ID:500203       资源大小:70.4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汉语史纲要.docx

    1、1、谈谈方言中语音词汇与语法的现象南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优越的低于条件,也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文化,从南京方言中有着丰富的词汇1、同词异音在南京话中,有相当多的与普通话同词异音的词语南京话:我锅ko普通话我uo锅【kuo】2、同词异义在南京话中,有局部与普通话同词异义的词语如:“胡椒”是指“辣椒”;干面是指面粉;绝对是指好极了3、义同形别这是南京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最主要的差异如:老巴子:排行最小的子女:犯嫌:讨厌;意怪:恶心的意思4、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反之亦然。阳平和上声字与北京话几乎无差异。除此规那么之外,南京话亦有一些连续变调现象;南京话两入声字相连,前一个有时变为上声

    2、如不必,没得,等等.南京话两上声字相连成词,前字变阳平,这和普通话一样,如“广场”“广”变阳平。5、南京方言中的语法大多与普通话相同,但会出现许多歇后语,如:”出了南门尽是事(寺)”“文德桥的栏杆一靠不住”等呈现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2、研究上古声母材料有哪些?1 .谐声偏旁。谐声偏旁是考求上古韵部的依据之一,考求上古声母,也可以利用谐声偏旁,例如:“扮”从“分”声;悲从非声,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非的声母相同2 .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例如:匍匐,谷风写“匍匐”,礼记写作“扶服,左传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扶”“蒲”的声母相同3 .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

    3、反切上自不同。这就称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之一。例如:诗经“蕴隆虫虫”中“虫,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反切:直忠和徒冬反,可见,“虫、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4 .读假设。读假设是反切产生以前的注音方法,因而能够反映出古人的读音。例如:“扮”“粉”的声母相同5 .声训。声讯的特点是:“同声为训”,即用来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例如:”邦,封也。”从声母的角度考察,“邦”与“封”的声母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6 .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可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3,古代有哪些注音方法?叶音法是什么?1、反切法:反切法就是用二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毛,

    4、莫袍切”。“莫”的声母m和“袍”的韵母加声调a6,合起来是Ina6。只要我们掌握反切的根本用法,就能反切出现在的读音了。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了。2、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字直接注明另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如“蛊”,音“古”。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那么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拟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3、叶(读xi6)音法:这是一种应该否认的注音法。古人认为读诗词时,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这是一种太过主观而且没有根据的注音法,现已不用了。叶音法一般用“叶”某音的方式来注音,比方“贫”(三)中的“叶频眠切,音联”,就

    5、是叶音法。叶音法是用改变字的读音来迁就押韵的注音法。这里为了跟欧诗最后一个字“篇”押韵,就把“贫”的读音改为“骈二这种注音法是对古代语音缺乏认识造成的结果,是不科学的。4、反切注音法产生的原因,以及反切注音的方法和反切的作用.反切也叫反语,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传统的注音方法。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另据考证,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K尔雅音义九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根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根底之一。用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筒称切上

    6、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筒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根本原那么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假设、直音注音方法的缺乏,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反切第一次将音节二分,使汉字的注音方法走上了拼音化道路。在汉语注音符号和拼音方案公布之前,反切是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注音方法。同时,反切还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法。反切造字方法的造字原那么符合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形音义统一的本质特征,它用已有汉

    7、字材料造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5、用形声字说明古无亲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现象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中,这是由钱大昕发现的。古无亲唇音是说:上古语音系统中不存在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之中。古无舌上音的现象: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端、透、定)之中。如:6、守温三十六字母次序代表何时的声母系统?唐代后期.有人将当时汉语语音的声母归为三十类,这就是般所说的守温三十字母。守温三十字母大概代表了唐代语言的声母系统,到宋初,这三十字母便被增加为三十六字母,现一般通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但是关于守温三十字母的创立还有其它说法,按钱大昕等

    8、人考证,守温是唐季沙门僧人,后于三十字母的创立。僧守温那么采西域婆罗门书之四卜二字母,又兼陆(陆法言)、孙(孙恼)之韵书,参稽比拟,遂制成三十六字母。也就是说,三十字母与三十六字母的创立大概还是源于西域佛经的制音思想与方法,这与韵图的创立是无异的。守温三十字母大致如下:唇音:不芳并明齿头音:精清从重唇音:帮滂并明正齿音:照穿床审禅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半齿音:日舌头音:端透定泥疑舌上音:知彻澄日正齿音:审穿禅照轻唇音:非敷奉微 牙音: 见溪群清喉音:心邪晓舌头音:端透定泥 喉音:影晓匣喻牙音:见溪群来疑浊喉音:匣喻影舌上音:知彻澄娘半舌音:来这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宋代初期汉语声母的类别。它比守温的三

    9、十字母增加了六母,这就是轻唇音非、敷、奉、微。唐代初期,清唇音大概尚未从重唇音分化出来,故三十字母中没有清唇音类。而娘母起先归于泥母之中,床母的不出现,那么是因为自古“床”、“禅”不分,到宋初才加以区分。.7、早梅诗的每一个字分别代表近代汉语的哪个声母?早梅诗兰茂韵略易通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兰茂韵略易通与中原音韵同为北音韵书,此书用“早梅诗”二十个字代表近古声母,这是北音系统声纽具有标目的开始。8、中古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有怎样的对应关系?9、研究上古和中古语音系统的材料分别有哪些?研窕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匏五个方面的材料1.中古韵书、

    10、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3.异文。4.读假设或读如。5.声训。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1.切韵系统。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3.形声偏旁。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2.广韵3、三十六字母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作者为北宋陈彭年、丘雍等,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IOo8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价值: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是研究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拟的根底,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10、简述中古声调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平分阴阳。古代的平声现

    11、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平分阴阳的条件很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清和次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第二,浊上变去。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不变。比方“尤”韵的“九、另、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只有“寅”字变成了去声,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念上声。第三,入派四声。现代普

    12、通话没有入声字,古代入声字,到了普通话里已经转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这就叫“入派四声”。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很有规律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如:白(加)、舌(船),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去声(纳(泥)、辣(来),消母变上声(北(帮)、法(非)。因为没有派入阴平的入声,所以叫“入派三声”。但是,到了现代普通话里,那么有入派阴平的,如:八、郭;有入派阳平的,如:福、吉;有入派去声的,如:必、赤;有读上声的,如:笔、谷。11、中古时期,人称代词有哪些重要的开展事实: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

    13、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吾”字除了在否认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战国时代,此规那么不能严格遵守了,如: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到了汉代,也有“吾”用于宾语的情况,如: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结构应该算入中古时期。如:碧山不负吾。这种情形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吾”在口语里的已经消失,以“吾”代“我”,纯然是仿古。“其”字用于宾语,出现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如: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至于主语,出现在南北朝以后,如:乞白服相见,其永不肯。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工“伊”字大约起源于四世纪到五世

    14、纪,唐代继续使用着,如:伊必能克属。“渠”到了唐代大量出现,如:女人羞自嫁,方便待渠招。“他”起源于唐代,宋代后普遍应用。如:这个却须由我不由他了。12、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出现时代及其开展: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开展是形尾“们”字的产生。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采取同一形式。先秦时代,只在左传里有一个“吾侪”(我们这一类的人),但“侪”字并非形尾。汉代以后,有“属”“普”“等”“辈”,并且渐渐多见。如:且公等义不辱。它们与“们”字的差异在于,“们”字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属”“曹”“等”“辈”那么不是固定的,而且没有形成形尾。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在元曲里写成“每”,如:他每都恃

    15、着口强。在北方方言里,宋代新兴了代词“咱”字,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了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我们”是排除式。13、现代指示代词“这”和“那”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他们是怎样开展出来的?“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如:“牟尼这日发慈言。”“不是者个道理。”至于“这”字的来源,比拟近理的推测应该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但是,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遮二“那”字在唐代也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如:兽王问那大王。“那”字的来源比拟简单,如果不是上古的指示代词“假设”字,就是“而”字。14、上古

    16、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些什么变化?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一,系,(指人):主、宾语:谁;主语(常用于选择):孰。二,系,(指物):何、曷、胡、奚。三,。系,(指处所):恶、安、焉。谁:3),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如:吾谁欺?欺天呼?(2),用于定语,如: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孰:(I),用于选择,但不用于宾语,如:父与夫孰亲?(2),指无生之物。如: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何:(1),指物,用于宾语。如:朕又何知?(2),用于定语,兼指人和物。如:是何人也?此何木也哉。(3),用于状语,“为什么”“怎么“,如:夫子何哂由也?曷、胡、

    17、奚:(1),只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如:子奚不为政?天曷不降威?(2),指物的“何”“奚”有可以兼指处所,如:奚自?恶、安、焉:(I),先秦时,只专指处所,如:居恶在?仁是也。(2),恶、安、焉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等于“哪里能够”。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工总之,疑问代词之间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的不那么清楚了。15、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苜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如: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加普遍了,如:花飞有底急?老去顾春迟。在唐

    18、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如:风流真底事?16、现代疑问代词“哪”(那)是怎样开展来的?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工据观察,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如果是活用的疑问(反诘),就用“那”字来代替上古的“恶”、“安”、“焉:这个“那”字的产生时代大约在汉末,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到了唐代,已经用得很普遍了。如:在下那得有此才?看来,“那”字的语法意义是来字上古的“安”“焉“安”“焉”收音于一n,可能转化为na。17、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

    19、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一种。“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

    20、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18、为什么说先秦时代“是”“为”“非”三个字不是系词?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也可以构成判断。“是”:(1),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词,但是,实际上而是指示代词,和“此”的意义相近。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2),上古汉语常有“是也”的说法,这里的“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所谓的“对”,如:大节是也,小节是也。另一种,理解为复指上文,是指示代词,如:汤是也。此两种情况中,是均不为系词。“为”:(1

    21、),“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本意为“做工如:子为谁?日:为仲由。(2),在主语和判断语指称同一事物的时候,“为”字不能省,但此时,“为”并不是系词,因为,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的,而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用它的必要。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汉语的系词只用于判断句,不用于描写句。而“为”字可以用于描写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4),系词属于根本词汇,在同一个语言中同时有两个系词是不可能的,上古的系词又有“是“,又有为是不现实的。“非”:“非”字在上古也不是系词,只是一个否认副词,一般对名词加以否认。如:此非仁也,非义也。由此看来,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1

    22、9、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开展。“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开展为系词的。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是”字经常放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在中古时期,系词有两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如:问今是何世。第二,系词“是”字加否认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二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是”字用为系词以后,又产生了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成认或否认某一件事实,有时候是追究原因,如:我

    23、不是不会,就是未认得。由成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咱们走是走,我就是只舍不得那姑子。20、谈谈词头“老”“阿”在汉语史上开展演变情况【阿】: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字的词头。从魏晋到隋唐,“阿”的应用范围扩大。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中取一字,冠以“阿”字,表示一种亲密的称呼。卿语阿黑,何敢不逊?2、置于单音的亲属名词前面,构成双音词。3、置于一般的名词前表示称呼。阿监、阿尼4、“阿放在代词之前”如: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敦煌变文集茶酒论5、置于数词之前,表示排行。这些“阿”都具有构词的作用,可造成新的词义。词头“阿”自汉代产生以后一直被使用到近代,但现

    24、代普通话里不再使用这个词头了。但是在一些南方方言里仍很流行。【老】“老”原是形容词,意为“年老”。扬雄方言中有“老鼠”一词,是蝙蝠的别称,可见此“老”也是实词。秦汉以前“老”一年长(老彭)虚化的“老”在世说新语汝i巨复足与老兄计“老兄”未必年老,这种加于某种称谓的“老”在后代承继了下来。“老公”老婆”的“老”原也是年老的意思,但到南宋后已作妻子、丈夫的称谓,“老”已虚化为词头。如:你道你有老婆,我便是无老公的?(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驾鸯会)“老”还可以用于姓氏前,这种用法也是起于六朝时。白乐天诗每被老兄偷格律,“老”用于名字前比用于姓前略晚,出现于宋代,如苏轼诗“老可能为竹写真”、不知老奘几时归”

    25、老可”指文与可,“老奘”指玄奘。“老”用于对动物及食物的称呼更可显出其虚化的词头性质,这种用法起源于唐代,宋以后承用下来。如,耽耽老虎底许来。(王悻诗)近代和现代,“老”字作为名词的词头使用渐渐频繁起来,构词能力日渐增强,可以加在许多词前构成新词。22、举例说明秦汉以前汉语史中类似词头哪些、作用是什么?1.【有】一般用于国名、族名、地名前,前人称之为“语助”即当作虚词看待。名词前的“有”的用法有两种情况:(1)加于国名、族名、地名前。如“有周”、“有济”。(2)加于一般名词前。如“有家”、“有政”。“有”的第二种用法说明“有”已扩大至用于一般名词之前,“有家”、“有众”、“有王”、“有司”

    26、之类中的“有”不可能是“或、“域”、“国”之义,以“有司”为例,史记司马相如传“陛下患使者有司之假设彼”,作“所司”,“有”与“所”相当,应是虚化的语法成分。这种成分加于名词前,无实在词义,又不表示诸如介词、连词的语法关系,看作标示名词词性的前加成分。“有”不专用于名词,它还可加在形容词的前头,因此不具有指示词性的语法意义。诗经“鲁道有荡”。(2).国名前的还有“於”和“句”,使用范围极窄。如:於越入吴。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言:陟Zhi彼南山,言采其蕨jU包诗经磷其:北风其凉,雨雪其雪P6ng诗经战国以后就不见了。23、古代史料中“子”是不是词尾是否凭意义来判定,有哪些情况下的“子”不

    27、应该认为是词尾区分词尾“子”和非词尾“子”的方法:轻音(现代)、意义(古代)。儿子Zi女子ZI桌子Zi现在我们只能凭意义来看古代文献中的“子”是不是词尾。有六种“子”不应该认为是词尾:第一是“儿子”的“子,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第二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兽类的初生者。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四是指鸟卵。鸡子、凤子。第五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第六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24、分析汉语中三个动态副词,了、过、着,由实词变虚词的过程现代汉语“了”、“着”、“过”用在动词后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是由实词逐步演化而

    28、来的。【了】实词有“了悟”意义,但“了”与词尾“了”无关,词尾了”是从表示“了结”意义的了”开展而来的,表示“了结”意义的“了”是动词,除单独用外,还可用于动词后充当补语,这种用法从魏晋南北朝时起一直延续到唐代。如:秋收了,先耕养麦地。不过从唐五代时起“了”的使用开始发生变化,“了”除继承过去独用及作补语用法外,已出现虚化为动词词尾的语言现象,这种变化集中地表现在变文中。“了”作动词补语的如:直至三日复墓了。这种“了”尚未虚化,“了”仍有“结束的实词意义,同动词的结合也不紧密,因此不能看作动词的词尾。虚化的词尾“了”是在“动词+补语了和“动词+词尾了的交织运用中逐渐形成的。“长者身心欢喜了,持

    29、其宝盖诣如来这例句的“了”本身不具有“了结”的动词意义,仅表示前边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完成,“身心欢喜了”不能释为“身心欢喜完了”这种“了”只能解释为动词的词尾。应该指出,变文中有相当一局部“动词“了”的格式中“了”很难分清,究竟算动词(充当补语),还是算词尾。例如:夫人闻了,又自悲伤。这种情况正说明词尾“了”是由充当补语的动词“了”开展而来。“了”在由动词开展为词尾的过程中,经历了补语“了”与词尾“了”混杂运用的阶段,“了”作补语是“了”虚化为词尾的必经阶段。一当了“完全失去充作补语的功能也就完全虚化为词尾“了”了在形式上,这种典型的词尾了后附于动词,而在“了”后又带上动词的宾语。这种变化变文

    30、中已有反映。例如:见了师兄便入来。“了”也置于动词与宾语之间,说明五代时完全虚化的词尾“了”确已产生。到宋代这种“了”使用逐渐增多。例如:关了门,闭了户。“了”还可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变化的情况,这种用法也是从五代开始产生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着”】“着有“穿着”“附着”义,词尾“看”是由表示“附着”义的动词“看”开展而来的。表示“附着”义的动词“着”起源很早,左传中已可见用例:风行而着于土。世说新语中“着”用于方位结构之前,这种“着”仍是动词。例如:常自带绛绵绳,着腰中。当“看”后附于动词充当补语时,此着已开始虚化,其语义和语法作用相当于介词“到:如: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

    31、掷着门外。这种“着”在同时代其他作品中也有运用的。例如: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唐以后继承了这种用法,变文中的例句:舜即泣泪而拜,老母便与衣裳,串(穿)着身上,与食一盘吃了。以上用例“着”后宾语均表示处所,唐代以后还出现了“着”后宾语指人的用例;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着”进一步虚化为动词词尾,有两种语法意义,一是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这种“着”的产生始自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已很普遍。例如:即便封着,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另一是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这种词尾“着”在六朝时也已见到。例如:想着妻子,而自系缚。(生经)形容词带“着”词尾的也己见用例。如:好韵宫商申雅调,高着声音唱将来。(佛说阿弥

    32、陀经讲经文)宋元以后,词尾“着”运用更为普遍了。如:你把我个绦当龙头,这个当龙尾,仰着头,开着脚。【过】动态助词“过”也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说文“过,度也。”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趋向动词,唐宋广泛应用。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到了宋代,动态助词“过”的使用更加普遍了。如:盖为是身曾亲经历过,故不敢以是责人尔。25、什么叫结构助词,汉语包括古代、现代中有那些主要结构助词,他们关系怎样?结构助词:语言中用来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词。【地r是最早被借用做结构助词的.后来在唐人作品里就常常出现了,宋以后更普遍通行起来。“地”出现后多用于状语后,动词前:出得门来慢慢地行。西厢记偶

    33、尔用于定语后、名词前,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标准,专用于状语之后。凛凛地身材七尺五。【“底”】是唐代开始用的,一般用在定语的后面,与后来的“的”相同,如:是丑陋底人。但“底”有时也用于状语后:疾忙底驾骊驹,隐遁在凤山余。解放前(3O年代)曾用“底”表示领属关系,如说“你底书”,“她自己底像这大概是受西方语言所属格形式的影响所致。【的】:的”与“地”、“底”同出一源,因为它们的读音相同,只是写法不同而已。把“的”这个字用作结构助词要比“地”和“底”略晚些。“的”的使用大约是在宋元时代。”的”最初也不是固定用在定语后、名词前的,有时也可用在状语后、动词前,如:马儿迪迪的行;“的”专用于定语后、名词前也是

    34、元代以后的事了。【得】起初是实义他动词,常带宾语。如:得良友而友之。由“获得”引申为“可能”义,不仅放在名词前,而且可以放在动词前,这是“得”走向虚化的第一步。既能得入,而耀之以大利。这个“得”是助动词,助动词“得”在战国时期就可移用于动词后,限于否认式。以后接着又产生了肯定形式:问知人客姓,通得老夫诗。继助动词“得“移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之后,汉代时动词“得”也后置于动词充当补语:太公钓得巨鱼,制鱼得书。论衡纪妖不管是助动词“得”充当补语,还是动词“得”充当补语,“得”本身均尚未完全虚化。“得”虚化是从表示可能性的补语“得”即助动词充任补语的“得”开始的。晚唐五代时,这种“得”进一步虚化,成为

    35、助词,其标志是出现了“动词+得+补语”的可能式。例如:见伊鹦鹉语清楚,不惜功夫养得成。宋代以后,这种句式逐渐用开,直到现在。26、汉语名量词的开展演变情况汉语名量词起源很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刻辞中有这样的句子:马卅丙、易(锡)贝二朋.名量词用法的变化中,上古名量词位于名词后,如“车卅辆”。汉代开始,数词和名量词一起用在名词前的现象多起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汉语的名量词在甲骨文、金文时期还很不兴旺,当时它们的数量极其有限。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经济的开展,人们之间的经济往来多了起来,为了在经济活动中便于进行各种单位的计量和计算,于是汉语中便增加了许多有关度量衡方

    36、面的名量词,如“斗”、“石”、“寸”之类就都是在那个时候产生出来的。可是非度量衡或与一般名词相配的名量词依然很少,那时的人说话除了涉及度量衡外,绝大多数情况都不用名量词,假设要表示数量,就将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比方:齐为晋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如【个】:先秦时,与一般名词相配的名量词只有很少的几个,而且使用范围狭窄。现代使用最广泛的名量词“个”先秦时已经产生,但最初只走用作竹子的单位。稍后,“个”又被用于指用竹制造的箭,如荀子”负矢五十个。”“个”在先秦还不能用来指人,指其他事物。唐代,水果可称“个”。岑参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鸟类也称“个”,杜甫“两个黄褶鸣翠柳同时人也可称“个Z先秦时

    37、常用的与一般名词相配的名量词还有“匹”、“辆”、“张”、“乘工汉代以后,与一般名词相配的名量如名量词”枚本义“树干”。释名“竹日个、木日枚Z六朝至隋唐,“枚”的使用范围广。因下玉镜台一枚。宋元以后,“枚”的应用范围大大缩小。名量词”条F说文”条,小枝也。”引申为“分条二南北朝时期,衣服和植物也以“条计算了。洛阳伽蓝记卷五:“有佛袈裟十三条。”近代汉语对细长动物多称为“条二景德传灯录七:“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突然见一条蛇J名量词“【头”“头”作为量词,起源于先秦。到了汉代,“头”作量词就很稳定了。史记货殖列传“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J南北朝时,量词“头”更为盛行。27、例说明古汉语语序变化的几

    38、种情况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往和上述规那么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古汉语的倒装句,一般有:一、主谓倒序(谓语前置)谓语局部,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拟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顺说应是:室美哉!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4、谓语具有祈求和

    39、命令的意义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顺说应是:夫子勉哉!(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顺说应是:其花灼灼。二、谓宾倒序(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三类:指人的指物的表示处所的。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如公日;“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如吾谁与为亲?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宾语之省略了。在这个结构中,“何”作谓语。如“使民敬、忠以劝

    40、如之何?”(二)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在古代汉语里,否认句中的代词作宾语,往往可以前置,放在动词之前。例如: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上古语法中,句子的宾语如果是个代词的话,最初不管是肯定句或否认句,那么动词都后置于宾语。后来限于否认句。民献(贤)有十夫予翼。只限有带否认副词“不、未、毋、”这样的句子和带有否认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也就是:只有“不字句、未字句、毋字句、莫字句”这样四类句子,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1、“不字句“居那么日:不吾知也。2、未字句邻国未吾亲也。3、毋字句毋吾以也。4、莫字句莫余毒也矣。偶然用“弗”用“勿”的句子,如果宾语是代词,同样也要前置

    41、例如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在先秦古籍中,也有不少否认句,代词作宾语是后置的。例如: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但是一些仿古的文言文中仍然保存着代词宾语前置的习惯方式: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柳宗元(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等词作标志的,还有一种宾语前置,它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标志词“是”字或“之”字、或“焉”字、或“斯”字,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指前面的宾语。例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这种结构,后来没有开展,但有一局部成为固定词组保存在现代汉语里。三、古代汉语中,

    42、表示行为数:时的词序状调倒序)表示行为数量时,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两点不同的地方:1、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都要用动量词,但古代汉语不用,动量词是魏晋以后才开始产生的。2、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把数量词放在动词后面,作为数量补语:古代汉语一般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骐膜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2)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还有一种方式:数词作谓语,用“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成分成为全句的主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四、定名(中)倒序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

    43、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词i者i来煞尾。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五、介宾倒序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定要前置。2、有复指代词之”是”作标志的句子,介词的宾语必定提前。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3、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4、介词“以”的宾语强调提前。蛹以为母,蛾以为父。28、说明汉语中被动句式有哪些?【丁】(於)”字被动式:汉语标志被动句式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于(於)”用于被动句起源扶早,西周时的被动句限于“于”字句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后代承用了下来,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乎F也

    44、可用于被动句。上古汉语中“乎”相当于“于(於)”“例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为】为”用于表示被动,始见于春秋时期,普遍运用于战国时期。“为”和“于”都是介词,在被动句中它们的宾语都是施事词,所不同者,“于”用于动词后,而“为”用于动词前。例如: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表。“为”字句有两种情形:一是“为”后带施事宾语,如“不为酒困”中“酒”为施事宾语;二是“为”后直接跟动词,施事宾语不出现,如“妻子为戮”。前者可记为“为Av”,后者可记为“为V”,“为V”式与“为AV”式均通用于春秋战国直至汉代。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见F见”用于表示被动与“为”用于被动句时代大体相同

    45、也始见于春秋时的文献,普遍用于战国时代。春秋时的例子如: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战国时的例子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合成式的被动句】在“见”字句普遍运用后,逐渐在这三种句式根底上孳生出合成式的被动句。这种新型的被动句的特点(1)用两个表示被动的虚词搭配成句;(2)完备地表达受动与施动之间的关系,即可同时出现受事词和施事词。【合成式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类型】(D为V于Ao例如:失其国家,身死为修于天下。(墨子法仪)(2)为A见V例如: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末足以活身。(庄于至乐)(3)见V于A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为A所V例如: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46、为A所v”有一变式,即“为A之V”。例如:身死国亡,为天下之大修。其在汉代运用中还可省略A,成为“为所V”式。如: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为A之所V”如荀子正论):“为天下之大修”),在“为A所V”和“为A之V”根底上孳生出“为A之所V”是很自然的事,“之”和“所”在此句式中是同义熨用。例如: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6) “为A所见V”例如:金城郡昔为韩遂所见屠剥,死丧流亡。(三国志苏那么传注引魏名臣奏)(7) “为A之所见V”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三国志注引魏武故事)【“被”字句】作动词用,表示“覆盖”、“蒙受”等义。例如:君

    47、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左传僖公四年)表示“蒙受”、“遭受”义的“被”不仅用于名词前,也逐渐用于动词前,如“被侵”、“被辱”等,这时“被”带有助动词性质,例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被”字虚化的标志是由“被”介出施事词,从而形成“被Av”的格式,此时的“被”才完全虚化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这种变化是从汉末开始的。例如:今月十三,臣被尚书召问。(蔡匿被收时表)南北朝时“被”字句已较“被v”那种早期形式丰富,其特点是:(1)由“被”介出施事词:(2)动词后还可再带宾语或补语。跟“为”字句演化出“为A所v”式一样,“被”字句在运用中也演化出“被A所v”式。“被A所v”式。例如:假设不志道法之玄,心都被符所损。(变文叶净能诗)(“吃”字句】“吃”有“受”义,如“吃苦”意为“受苦”,“吃水”意为“承受水”,“吃亏”意为“承受亏负”。“吃”的这一意义大约起于宋元时期。例如:纵留得梨花做寒食,怎吃他朝来这般风雨!(周紫芝洞仙歌)“被”也有“承受”义,因此“吃”可与“被”相通,这便是早期白话中出现被动义“吃”字


    注意事项

    本文(汉语史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