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合肥市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 资源ID:5049874       资源大小:251.50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合肥市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合肥市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年8月16日3目 录第一章 发展回顾1一、“十二五”发展成就1(一)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1(二)综合竞争力实现新跃升3(三)建筑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5(四)建筑节能工作卓有成效6(五)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明显提高7(六)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9(七)监管体制机制焕发新优势11(八)执法监督取得良好效果14二、存在问题14(一)建筑业资质类别结构亟待调整14(二)市场主体行为不尽规范15(三)企业内部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薄弱16(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16第二章 发展形势17一、发展机遇18二、主要挑战20第三章 总体思路23一、指导思想23二、发展目标24第四章 主要任务26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6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7三、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28四、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29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30六、积极推广绿色建筑31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32八、加强质量安全监督33九、促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34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36第五章 保障措施36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36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7三、强化市场动态监管38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38五、完善市场信用体系39六、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39第六章 规划落实40一、建立协调机制40二、营造良好氛围40三、增强服务意识41四、优化政策环境41五、强化监督考核41“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建筑业是合肥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的发展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引导建筑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合肥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合政办秘2014140号)文件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合肥市建筑业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合肥市建筑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建筑业企业不断规范管理,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控,加快绿色建筑建设步伐。五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肥市建筑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稳固。一、“十二五”发展成就(一)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 “十二五”期间,建筑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建筑业产值3439.18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产值累计达到14122.8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13.35%,年平均增长率为25.63%(图1);全市等级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房屋竣工总建筑面积34063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增长 141%。合肥市建筑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产值占全省“半壁江山” ,保持全省第一的位次,并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图1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建筑业总产值和增长幅度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外省完成产值为869.62亿元,“十二五”期间外埠市场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3331.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2.31%。2011-2015年,全市省外建筑业产值从455.95亿元提高到869.62亿元。“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2015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为6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7%,“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293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52.41%,年平均增长率为20.34%(图2)。2015年全市建筑业入库地税达到53.79亿元,建筑业利润总额为128.45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49.5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19倍。“十二五”末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数为104.7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52.25%。建筑业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图2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二)综合竞争力实现新跃升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合肥建筑产业规模持续增大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合肥市着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资质等级获得大幅提升,建筑业企业资质结构更加优化。截至2015年底,合肥市建筑业企业数量达到2300家,较“十一五”末期增加800家。2015年,我市新增2家特级企业、新增3项特级资质,新增35家总承包、专业承包一级企业。截至2015年底,我市具有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总数达到248家,占全省一级资质企业总数的65%以上;其中,一级及以上总承包企业136家,一级专业承包企业66家,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一级资质企业46家(表1)。表1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建筑业企业资质情况年 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施工企业总数(家)158217551897197723001、总承包企业427470495552572 其中:特级企业33335 一级企业6976781131312、专业承包企业615657696738790 其中:一级企业3438405266“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市产值亿元及以上建筑业企业数只有250家,2015年增加到405家,其中,产值100亿元及以上企业数从1家增加到3家,产值50亿元及以上企业从6家增加到12家(表2)。表2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亿元及以上建筑业企业数年 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产值亿元及以上企业数(家)250318363381405 产值100亿元及以上企业数12333产值50亿元及以上企业数6681212产值10亿元及以上企业数4754646867 (三)建筑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随着德国西伟德、中建国际、远大住工等国内外建筑产业化龙头企业陆续落户合肥,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2014年5月,合肥市被正式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我市先后出台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规划(2014-2020)。合肥市城乡建委协助编制了安徽省地方标准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试行);制定了叠合式预制楼(墙)板安装基价和合肥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率计算方法(试行),组织编制合肥市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技术导则和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技术导则,正积极准备编制安徽省标内浇外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技术规程和装配式住宅全装修技术规程。 (四)建筑节能工作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合肥市提出了“加大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发展、构建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出台了合肥市“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目前,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为确保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环节得到全面落实,我市率先出台了合肥市绿色建筑规划方案及施工图审查要点,20122015年间,通过绿色建筑方案审查项目245个,建筑面积4012.8万平米。截至2015年,我市共32个项目获得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称号,建筑面积549万平米;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38个,建筑面积809.63万平米。截至2015年底,我市勘察设计类企业305家,其中甲级64家,乙级92家,丙级30家,设计施工一体化一级20家,二级81家,三级18家;年末从业人员54152人,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19590人,比上年增加了10%,与2014年17855人相比,增加了1735人;年末注册执业人员合计5271人,占从业人员的10,其中一、二级注册建筑师455人,注册工程师(包括一、二级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师)869人。2015年,利润总额26.217亿元;上交所得税4.5811亿元;工程勘察完成合同额6.9994亿元;工程设计完成合同额41.1034亿元;境外工程完成合同额2.9208亿元;我市勘察设计企业重视科技投入,2015年企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总额9.95亿元,比去年减少了1.7。截止2015年底,我市的图纸审查机构达到11家。 (五)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为了满足合肥市战略转型期的人才需要,我市建筑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层次较为明晰、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人才队伍。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管理人员8.8万人,比2011年增加0.93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2.8万人,比2011年增加3.5万人,中级及以上技工7.7万人(表3)。目前,我市各类执业资格注册人员总数达25573人,其中,一级建造师为7654人,二级建造师15000人,监理工程师为2087人。工程勘察类注册执业人员合计3992人,其中,一、二级注册建筑师399人,注册工程师1149人。“十二五”期间,我市取得非国有建设工程专业职称人数逐年递增,2011年,我市通过社会化评审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共1603人,2015年增至7803人,如表4所示。为了不断提高我市建筑工人的从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贯彻住建部关于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合格证有关事项的通知(建办人201534号)文件精神,我市正在组织实施各等级各工种建筑工人职业培训、高级工以下各工种的考核工作。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也为合肥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表3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情况年 度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期末从业总人数(人)90034910155011067963102311910472801.管理人员 79089905268833688388883442.现场施工工人 608736739319755217750961732358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253198817110174139545128149中级及以上技工86742990301032618036177306一级建造师证书人数41124450554266207654表4 2012-2015年间合肥市取得非国有建设工程专业职称人数年 度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取得非国有建设工程专业职称人数(人)4515591471727803 其中 1、高级工程师438651884887 2、工程师1260182424564458 3、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281734393832 2458(六)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勘察、设计及监理行业发展平稳,截至2015年底,我市勘察设计类企业217家,其中,综合甲级1家,行业甲级1家,甲级58家,乙级108家,丙级51家;年末从业人员28110人,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17855人,比2014年提高了1%;年末注册执业人员合计3992人,占从业人员的14.2,其中一、二级注册建筑师399人,注册工程师(包括一、二级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师)1149人。截至2015年底,全市监理企业共94家,与2011年的73家相比,企业数量增加了21家,增幅达29%,其中,综合资质3家,甲级42家。截至目前,监理行业期末从业人数达15373人,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共2087人,相比2011年,增加了932人,增幅达80.7%。监理企业承揽合同额达到224098.1万元,相比2011年的159060万元,增幅达40.89%,监理业务收入178463.43万元,相比2011年的90730万元,增幅达96.7%。为了规范工程监理企业市场行为,我市修订了合肥市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合肥市建设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对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工程监理企业实行总监负责制,采集并记录其信用信息,实施动态监管,并从加强项目监理机构管理和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规范现场监理工作行为、严格执行监理信息报送制度和落实“红黄牌警示制度”等方面强化对监理工作的监督。“十二五”期间,我市招标机构总数已经达97家,同比增加11.5%。其中,甲级22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2.7%,同比增加15.8%;乙级企业59家,占全市总数的60.8%,同比增加7.3%; 暂定级企业23家,占全市总数的16.5%;其中,2015年招标代理机构全年营业收入184472万元,同比增加9.6%。截至2015年,我市造价咨询企业共189家,其中:本市153家,外地进肥36家。甲级企业53家,乙级企业90家,暂定乙级10家。共有造价师人数2072人,造价员人数9575人。其中,2015年我市造价咨询企业营业收入8.51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图纸审查机构共有11家,主要承接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业务范围。重点审查: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审查,包括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体系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符合消防、节能、环保、抗震、卫生、人防等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深度要求;是否损害公众利益等四方面内容。目前,我市建筑工程施工图纸送审率100%,审查通过率100%。截止2015年底,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共有37家,其中,拥有见证取样资质的30家,拥有专项检测资质的22家。我市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秉承“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七)监管体制机制焕发新优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实现“两场联动”、市场监管与企业资质挂钩,严格合同备案制度。同时,加强施工许可证发放和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的变更审批的管理。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积极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力争早日与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信息共享。为了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建市201186号)文件精神,2012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整顿规范合肥市建筑市场秩序的实施意见,致力于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改进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手段,实现监管的常态化、严格化、动态化、联动化和信息化。同年,印发合肥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规定凡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事项,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严重问题以及多次要求整改或拒不整改的事项,均应如实记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中,同样,受到表彰的优良信用信息,也会录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中。根据计算出的信用值,建筑企业被分为“绿、蓝、黄、红”四个等级,实行差别化监管,“绿牌企业及个人”在承接业务和参加建设工程招投标时,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网络平台的开通运行,实现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的互联互通,该平台具有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发布、分析的强大功能,为规范我市建筑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审批制度改革进程加快。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同时,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实施“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真正提高工作效率。2015年共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71323件;收缴各类规费 11.85亿元;发放各类施工许可证343个;打印三类人员安全考核证书和特种人员证书10427证次,全年按时办结率达到100%,服务满意率达99%以上。同时,简化审批办理程序,平均每项审批环节由6个减少至3个,申报材料减少40%,审批时间大幅压缩,平均每项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共保留行政审批项目5项,取消1项,委托下放1项,合并3项;率先推行网上电子化个人身份认证和企业资质申报、施工许可证发放网上申报、审批。 “十二五”期间,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推进。全市质量安全形势平稳,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监管网络,实现“监督机构、企业、项目部、从业人员”等全覆盖,初步的信息化监管手段全面启用。同时,我市建立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问责制,严格实行“红、黄”牌警告曝光制度,进一步落实建筑施工安全主体责任,严厉打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扎实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工作。还积极做好混凝土搅拌车的道路安全管理工作。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质工程,譬如合肥燃气集团综合服务楼,安徽电力科研设计大楼、合肥市畅通一环四里河立交桥工程等工程获“鲁班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合肥市董铺水库溢洪道扩建及南淝河生态补水工程、合肥市包河大道高架工程等166项工程获“黄山杯”(省优质工程)。除此之外,我市荣获琥珀杯和庐州杯467项,国家AAA级双示范工地32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8项等。全面完成市政府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目标。为了对我市全面开工的地铁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监管,努力打造优质的城市轨道工程,市建委专门设立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业施工安全事故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监管措施,合肥市建设质量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一直处于可控状态。建筑业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建筑施工重大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安全问题逐年减少。 (八)执法监督取得良好效果 “十二五”期间,全市组织开展各项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增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意识,落实各方责任。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日常检查和专项督查,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合肥市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暂行办法,主动接受群众询问;检查建设单位是否依法招标、办理施工许可、工程合同备案等情况。建筑业行政处罚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07起,罚款1280万元,对190个单位和个人记不良行为记录,案件办结率达100%,无一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其中,2015年,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共对3000多个在建工程的责任主体开展市场行为监督检查10950次,发出监督意见书7517份,处理单位180多家,处理个人200多人,行政处罚金额188.29万元,发出暂停施工通知书70多份,组织或参加专项检查8次。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二、存在问题 (一)建筑业资质类别结构亟待调整在建筑业资质类别结构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近700家,占比30%,专业承包资质企业800家,占比35%,劳务资质企业400家,占比17.5%,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资质400家,占比17.5% ;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中,建筑工程近400家,占比55%,市政工程240余家,占比33%,公路工程30余家,占比4%,水利水电工程20余家,占比3%,以上4类企业占施工总承包企业总数的95%,其余8类施工总承包资质仅占5%,仅30余家,其中冶金工程资质0家,港口与航道工程1家,石油化工工程1家。专业承包中,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建筑机电工程、送变电工程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比11.5%、11%、10.8%、10.6%。目前,合肥市从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企业占据比重过大,2015年,我市房屋建筑工程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0.55,而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水利等专业工程产值占比过低。专业经营广度的不足不仅影响企业效率与科技进步,也成为合肥建筑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我市正在大规模建设的轨道交通工程。 (二)市场主体行为不尽规范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仍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严格履责,未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和管理工作,市场招投标环节中的低价中标、围标、串标等违规问题,工程承包中的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以及压价、垫资、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严重扰乱了我市建筑市场秩序,对我市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基础,应针对当前建筑市场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尽快修订我市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类注册人员管理规定,进一步细化建筑市场中各方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准确界定建设单位的虚假招标、肢解发包、恶意压价和拖延结算等行为,并制定出具体的惩罚条款;同时,对于新出现的工程融资保险等行为,及时出台调控规范,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为建立统一开放、合法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提供法律保障。 (三)企业内部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薄弱我市部分建筑业企业自律性不强,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生产原动力不足,重经济效益,轻安全质量,抓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部分监理企业对工程管理监督不到位,往往迎合建设单位赶工期的要求,放松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工程质量把关不严,极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有的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厂房建设等没有通过招投标程序,一些民营企业不能按建设程序建设,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质量和安全隐患。此外,部分工程还存在先开工、后补办手续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后,我市应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逐步强化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 (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建筑市场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意识比较薄弱,建筑市场各管理环节没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市场各方主体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违法违规的失信成本比较低。目前我市已经开通了信用管理平台,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信息数据采集方法和信用评价标准方面仍有待完善。为了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和项目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审核及发布机制,综合建筑企业的动态行为(包括建筑市场行为、招投标行为、质量行为和安全文明施工行为等),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实行差别化管理,对信用缺失,违法、违规、事故频发的企业和个人,坚决清理出市场;对信用差的企业和人员重点监管,加重处罚;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人员予以激励和表彰,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氛围,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第二章 发展形势合肥现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立足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些都将为合肥建筑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建筑市场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重大改变,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发展机遇(一)国家重大战略集中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持续升温,作为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投资机会。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正式将合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南京、杭州地位等同,高度前所未有。我市正成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铁路、高铁、公路、港口投资等将进一步加大,必将带动我市建筑业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同时,依托这些重要的增长机遇,我市建筑业将继续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努力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以实现我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调整完善并持续实施政府政策。2012年,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和合肥市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2013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合肥市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的通知。上述文件中包含一系列建筑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分别从支持我市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我市建筑业企业创优夺杯、加快实施我市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建筑业科技发展战略、加快我市建筑业人才培养步伐、规范我市建筑业企业各类规费以及资金管理、强化金融财税对建筑业的支持力度等七方面,对建筑业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 (三)新一轮合肥大建设需求的强劲拉动。2015年末,合肥城镇人口为548.4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70.4%,预计2020年合肥市城镇人口将接近700万人,在城镇人口增长的刚性支撑下,合肥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2015年,合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05元,增长9.6%,收入的上升也将导致人们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此外,我市的旧城改造和住房保障力度也逐步加大,政府将通过公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措施来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15年1月批准通过的合肥市域“1331”综合交通规划,合肥主城区将建设15条主城区轨道,总规模586公里,线网密度一环内1.8公里/平方公里,二环内1.5公里/平方公里。此外,合肥还将在“十三五”期间建设5条市域轨道线路,做到“每年开工一条线、竣工一条线、运营一条线”,主要服务于市区周边城镇与主城区之间的通勤出行,其中,包括通往新桥机场、巢湖、庐江、长丰等地。根据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近期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由3号线、4号线、5号线组成,3号线全长37.4km,4号线全长36.0km,5号线全长40.3km,共计113.7km。预计到2020年,全市竣工和运营的轨道线路达5条。 二、主要挑战(一)行业品牌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合肥的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较少,缺少龙头企业。现有的一级企业实力状况、一级总承包企业数量等对照江、浙等建筑业发达地区,如杭州、南京、南通、绍兴等城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注册地在合肥的特级企业仅中铁四局、中煤矿山、安徽建工集团以及2015年新增的安徽三建、中建四局六公司五家,一级总承包企业只有131家。2015年,合肥市建筑业产值超百亿元仅有3家,超50亿元的企业12家,产业集中度偏低。而合肥市中型建筑业企业不只受制于自身规模、资质等因素影响,更关键问题是资金力量不足,融资能力较弱,短时间内难以做大做强,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产业升级转型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建筑行业将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我市建筑业企业要敢于调整专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产业化是建筑行业产业升级的未来方向,然而由于产业化建筑的成本较高,会对企业和建筑产业化发展带来双重考验。在建立健全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建筑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培养龙头企业等方面,全行业还需共同努力。 (三)建筑业国际化发展较慢。合肥市建筑业境外产值占建筑业的产值比重不高,专业领域比较集中,地域上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亚非市场。同时,国际市场占有层次较低,我市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的多数是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的中低端市场,工程小、分包多,总承包、大体量、公共建筑少,市场占有率低。(四)科技创新投入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 “十二五”期间,政府大力引导和促进企业科技投入和开发,合肥建筑科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内建筑业强市相比,科技创新含量依然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工法、标准、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成果较少,质量安全形成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前期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合肥市近十家一级资质企业,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基本都在2%以下。我市建筑企业人才理念不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不同程度存在缺乏人才的问题。据调研统计,我市大部分建筑企业硕士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占比不足1%,而有些企业中专及以下学历的管理人员甚至达到了80%。专业性人才短缺造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的一线施工能力削弱,不仅会直接影响建筑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会影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其次,我市缺乏港口与航道、公路、石油化工、机电工程、水利、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将直接导致我市建筑企业在承接复杂项目方面的能力不足,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值效益。另一方面,我市建筑业人员流动、流失也较严重,企业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与其他地市相比,我市特级、一级等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多,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数量有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企业资质晋升和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从而,间接影响了我市建筑业的整体发展。(五)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我国的建筑能耗很高,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在生态保护的压力下,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不仅要应用于新建建筑,力求节能、生态、环保,更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应用于既有建筑。为了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我市亟待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及施工标准。建筑施工期间,由于施工单位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速度和进度,忽略了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引起周边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扬尘污染、噪音污染、建筑垃圾污染等。其中,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依照合肥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四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点工程建设机构、城市管理部门、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尽管拥有相对健全的监管规范指导和保障,但由于目前我市城市建设施工工地较多,部分施工单位或个人管理不严格,措施不到位,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各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晰,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沟通,因此监管效率不高,执法力度不强。必须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我市的施工现场环境污染防治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六)政策调整对企业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市建筑产业集中度偏低,大企业支配能力较弱,规模经济水平不高。到2015年底,我市拥有各类建筑业企业2300家,建筑行业存在明显的过度竞争。建筑业产能过剩导致建筑业整体利润率偏低,2015年,我市施工企业总产值利润率仅为3.73%。利润率偏低势必影响到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建筑行业还将进行“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新的税收政策及具体细则出台后,将对我市建筑业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第三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为引领,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合肥市建筑业健康有序平稳规范发展为主线,以培育优势龙头骨干建筑业企业资质申特为抓手,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建筑业发展质量,全面实施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战略、质量兴业战略和人才培训战略,不断提升行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优化建筑市场与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努力营造“守信褒奖、失信惩戒”的行业诚信氛围,实现建筑业强市发展目标,使合肥建筑业真正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现代产业、节能环保绿色产业,为全面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再立新功。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到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年平均增幅9.8%,全省首位度45%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在前10名行列;市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省外达到1650亿元),建筑业外向度达到30%以上;力争实现境外营业额25亿美元;四县一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占比力争达到全市总规模的18%以上。经济效益。建筑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年平均增幅为7.2%;建筑业利润总额达到180亿元,年平均增幅为6.98%。 企业资质。特级资质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具有综合资质监理企业数量达到5家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数量达到300家以上。四县一市一级以上资质企业比重力争达到20%。具有甲级资质监理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具有甲级资质招标代理机构数量达到30家以上。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业类别更加合理。 科技进步。全面推广应用住建部十项新技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50%的新建建筑按两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达到15%以上。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施工执行率100%。90%及以上施工总承包一级、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施工总承包一级、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甲级监理企业,应在大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全面推广应用BIM技术,企业和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训培养战略,优秀企业家达到100人。注册执业人员总数达到40000人,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达到9000人,注册监理工程师达到3500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达到20万人。具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10万人。施工工人达到80万人,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达到8万人,实现全行业建筑工人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市场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长效机制,规范建设工程承发包行为,严厉打击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完善并发挥企业数据库、人员数据库、项目数据库及信用数据库辅助功能,按照差别化原则,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行为的动态监管,实现市场与现场联动监管;工程项目监管覆盖率达到100。质量安全。创建“黄山杯”工程120项,力争创建“鲁班奖”工程1-2项。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督覆盖达10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逐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杜绝较大以上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信用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四库一平台”,实现与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管理系统实时互联互通,基本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建筑市场信息化监管目标。信用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章 主要任务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支持建筑业企业发挥优势,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业务,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全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加快提升企业在交通、水利、市政、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能力。鼓励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城

    注意事项

    本文(合肥市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