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陈共《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doc

    • 资源ID:5099126       资源大小:85.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陈共《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doc

    人大财 政 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第一章 财政职能一、名词解释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投票规则:投票规则是通过投票进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程序规则。投票规则有两类: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这是最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施;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有氛围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循环投票并且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容易造成政府失灵。寻租行为:寻租行为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或租金的行为。政府的某些干预形式,如颁发许可证、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等,为寻租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的浪费就越大。二、简述题: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 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非加总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无差异性。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代价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外部性。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的是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或损失。外部效应往往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度与不足。5、社会剩余产品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2、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包括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以前的有计划商品时期的财政职能包括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和调节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3、经济稳定职能。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4、经济发展职能。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财政职能之所以具有上述功能,是由于市场失灵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收入不公、经济波动以及总量不平衡。三、论述题1、请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1、整个社会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私人部门)两大部门。在社会的经济资源既定并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两大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2、假设公共部门产出和私人部门产出的边际替代率为1,在社会成员偏好格局和有效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两大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着某种最优组合。3、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可以找到部门间的最优配置资源点。(1)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可能性曲线是代表整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的曲线,它表明的是在某一既定的时点上,该社会可利用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限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越高,该社会的生产潜力就越大。(2)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3)部门间的资源配置点。我们把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放在一起,如下图。在下图中,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R与社会无差异曲线S3相切于A点,与S2曲线相交于BC两点。在A点,私人物品生产和公共物品生产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社会对这些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社会消费这些物品获得了最大福利。在B点,社会资源则过度集中于公共部门,在C点,社会资源多度集中于私人部门.但是BC两点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R上,都代表资源的充分利用。因而是资源充分利用但不是最优的情形。而S1上的D点则为与生产可能性曲线R之内,表明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4)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发生变化,可以从最优的资源配置点移动到非最优配置点,或从非最优的资源配置点转移到最优配置点。另外,生产可能性曲线R和社会无差异曲线S都可能发生变化,这就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部门间最优配置点。2、阐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失灵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投票规则有两种,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 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决策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循环投票现象,使集体决策有最终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往往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利,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也就能够决定投票结果。再次,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政治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它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程度。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第三,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有组织的团体。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而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还可能拥有部政党政治权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院外有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3)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第一,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和失误”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也就不能高效率的工作。其次是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也不能评价各部门间的运行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竞争、提高效率的机制。第二,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多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主观来看,政府各部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一般具有绝对的垄断性,正因为有这种垄断地位,也就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此外,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他们可以利用所处的垄断地位隐瞒其活动的真实成本信息,所以无法评价其运行效率,也难以对他们进行充分的监督和制约。(4)政府干预的无效率。为了确保正常而顺畅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些法律法规。但是,有些政府干预形式,比如政府办法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皮纹、特许经营证等,可能同时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因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稀缺,这种稀缺就会产生潜在的租金,必然会导致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全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浪费越大。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一、名词解释购买性支出:把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转移性支出:把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在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法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被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项目的效率、成本和贴现率。在项目选择的过程中,一般的原则是选择支出既定情况下的净社会效益最大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往往运用于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最低费用选择法: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运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时,首先要提出多种备选方案,计算出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并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这种方法适用于事业单位的支出评价。公共定价法:公共定价法是指政府对公共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或政府对私人部门定价的管制。公共定价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法,既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既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政府使用公共定价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公共定价法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二、简述题1、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按费用类别分类,又称按国家职能分类。根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5大类。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能够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我国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费都是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一直在稳定上升。这说明国家的经济建设职能正在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2、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政府采购制度在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第一,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才有制度有利于政府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第三,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奕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奕,大大减少了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问题。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采购要求;(2)竞标并签订采购合同;(3)管理执行采购合同。三、论述题1、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一、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财政支出结构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政府职能可以简化为两大类: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财政支出也就相应的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下降到“九五”期间的40%。我国经济建设支出下降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支出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流动资金支出下降,二是基本建设支出下降。社会管理支出增长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1)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2)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尽合理。(3)行政支出内部结构发生不合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个人经费增长快于公用经费增长。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实现可持续经济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可十几年来,我国财政投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理论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关系。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2、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在改革以前呈现了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财政支出比率有所下降,是因为政府在尽力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情况。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支出财政支出比率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中止,转而趋于回升,并达到适度水平而相对停滞。目前为止,理论界关于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有以下四种:(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各那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2)阶梯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维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也会与GDP上生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即税收容忍独提高了;同时,此时产生了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上升之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3)经济发展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则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加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指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4)官僚行为增长论。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做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的说是指负责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因此官僚机构的目标是机构规模的最大化。这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使财政支出规模超出了公共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此外,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品的垄断权,例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是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谁谁受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蟾蜍。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第一。他们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这时的效率损失来源于投入的滥用。由此可见,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第三章 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名词解释:1、就业创造标准:关于政府财政投资的衡量尺度,它要求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2、财政投融资: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它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既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财政投融资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统筹性和灵活性等特点。3、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约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这种基础设施在近些年来比较盛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三、简述题1、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财政投资不同于私人投资,它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非私人利益最大化,投资资金的取得是无偿的而非有偿的。因此,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私人部门,而且政府最终依据怎样的投资决策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一般而言,政府进行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有以下几种:(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指的是政府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也就是要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的。这一标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形。(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指的是政府投资坂出应当选择人均投资额最大的投资项目。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劳动力比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因而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该标准强调政府投资的重点在资本密集型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指的是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数量就业的项目。该标准不仅要求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总的说来,该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强调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在这三种标准中,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和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都强调了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贡献,要求政府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尽可能选择节省资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增加资本(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的项目。就业创造标准则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尽可能选择能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项目。2、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为了尽快有效地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策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是有限的,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就要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例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等。3、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从筹资方式来说可以分三种模式:(1)完金基金制,即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2)现收现付制,指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即,支付给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来自于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税收。(3)部分基金制,指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用于支付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剩余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相关基金以支付将来的保险金。四、论述题1、 我国现阶段应当采取哪种财政投资决策标准?为什么?财政投资与民间私人投资不一样,它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使用的是无偿获得的税收。一般而言,政府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有资本产出比率最小标准、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和就业创造标准。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这是因为:(1)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2)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途途径。(3)现阶段存在的大量失业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即使不考虑产出的增加,也有必要增加就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利益远远超出了增加产出的意义。(4)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虽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但是往往受制于政府和社会因素。解决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就业。这个任务相当部分应由政府财政投资来完成,因为私人投资主要考试回报,不考试就业问题。因此增加投资,特别是增加落后地区的财政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3、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原因有:(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宵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落到实处。(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赚取外汇。(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同时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资本积累速度慢,农业很难吸引资金,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在了解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国家投资的效率,特别是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例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等。第四章 税收原理9、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累进税率根据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进税率。15、价内税与价外税:这是根据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该计税依据为含税价格;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该计税依据则不含税价格。17、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与价格的升降直接相关,是税收负担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也是纳税人维护和增加自身利益的自主行为。20、拉弗曲线: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形参见简答题)。拉弗曲线反映了如下一些经济思想:(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就是高效率。高税率往往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引起生产的下降,减少税基;(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不同的两种税率。其中低税率从长远看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3)从理论上说明了税率与税收存在最优组合。三、简述题1、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税收的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国家不需要负偿还义务,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0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前国家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2、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包括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等方式。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后转又称为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消转是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税收资本化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如土地、房屋、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4、用拉弗曲线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拉弗贡线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如图60所示。拉弗曲线所反映的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有:(1)高税率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高税收也不一定是高税率。过高的税率会损害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减少税基,高税率往往会带来过多的减免和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2)取得既定的税收可能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相比而言,低税率是可取的。因为从长远看它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税收收入的增长。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征税中的公平与效率(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税收公平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普遍征税,即征税遍及税收管辖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2)平等征税,则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横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纳税不同,即所谓“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一般是以所得为标准来衡量。(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征税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拭 。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3)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1)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GDP的增长,尽管是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2)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的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起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少劳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3)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4)“效率型”税制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公平型”税制更适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比之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公平型”税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2、什么是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理论。理想的最优课税理论是假定政府在建立税收制度和制定税收政策时,对纳税人的信息(包括纳税能力、偏好结构等等)是无所不知的,而且政府具有无限的征管能力。但现实中政府对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等的了解并不完全,征管能力也有限,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适课税理论研究是政府如何征税才能既满足效率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则。最适课税理论的基石包括三个方面:(1)个人偏好、技术(一般可获得连续规模效益)和市场结构(通常是完全竞争的)要明确地表现出来。(2)政府必须通过一套管理费用低廉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其中,纳税义务与其经济决策无关的一次总付税一般不予考虑,而且,在对经济作出某些假定的情况下,税收工具的任何选择都将与个人的消费情况相关。(3)在多人模型中,效用的社会福利函数(对个人的效用水平进行加总,用来测定社会福利)作为标准函数,计算出各种结果,据此在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中选择最适税制。(2)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最适课税理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上。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因为这两大税系各自都有优缺点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分配公平为主,就应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经济效率为主,就应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3)逆弹性命题。也称为拉姆齐法则,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4)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这是因为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获得完全的信息,而且征税能力受到限制,因此,按拉姆剂法则课征商品税不能保证生产高效率,还必须课征其他扭曲性税收。同时,要使商品税具有再分配功能,也必须征收扭曲性商品税。5)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为使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社会完全可以采用较低累进程度的所得税来实现收入再分配,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对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也无益。6)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总体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第五章 税收制度二、名词解释1、税制类型: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

    注意事项

    本文(陈共《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爱问知识人)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