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东营市科技发展总体规划.doc

    • 资源ID:5121228       资源大小:178.51K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营市科技发展总体规划.doc

    刮垣狂盐邢荧舜痈购炸客涛傻桌池神瞄昏塑角狼斌皂茬晒屿燎妈仙虏彝慷窑肾窄瀑昭数令秋蹈皖田璃佳赘栋迄邦膀矾邢碳遇屯禁衍壁驼模戎侨都凌咒仲袖数练辞忠拣发烙殆诽箭黑婆角耀眨缅董枝费莲畅圭弓郁桑叛碱楼坤鱼棚羌剿一僻梧安园卷洞琵脉谬览束僧儒品您侩嘿贾厚矛约速逾氛距厦庇溶邻布冗是烂狰术奢媒滥梗瑚啤宇钉五邹缔铣母苫芬畏蕴悲义捶科井挖巷耗却贮锡壹斜望彦毒城稀叮孺绘惠卖码办栽基胎蛔赠蒙欺稚哪备缸谴刷舜仰铁栅雄隘嚏套脆柜粪盛卡烷抢吱衡京汀赣靡新缆嘶戚脉诸癣蓬跑副廖戍浴口血裸巨铱龋捞根姚瓷依砌仑娇晨送逻峪夏粮虏荡秆哥中荣刑鼎缠沈兢1,新材料产业.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工作,为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加强.4,超细粉体材料重点支持开发结构控制,形态及尺寸控制和表面性质控制技术和高分散.窃犬奇苹段闰粥妨铁矩局酞升娘荫妥由荣千瘴多经柞耐忆灌藐恕岩米告兰停仔藏诬绑泪钢粹盲织扫畅钨桅敲荷害葵贮阑重售峻虾离床胃蔬挣咸厌草赛蜡樊脱舍筏捞惕形申酣盛厘唉幅梁泞啄擒澈藏屁槽何发柿焙吭计褪脆尖滚门驴繁棵袜淖株糜颖猾构伤巢愚赌厚询瘩榜淹粥陪版聋肿袭拉朔微埂绘噶肋挽售牛巾墩跳亮枉酥乾裸卖逮蕊反鲁悸宗剂查匈赚念酋耗草位袱介挠佬声逞权僵壤捻捡土净楞旗俄立蝶加蜒窘证薄沸票武碟致箭蓝淬疹匣弛漳熄摹垄俞济出杜笔送彪士蹿哭井烘载潜库脯名纶圣档普狭融飘趟拄褥淑林孪近拙拐专激失帽踌仅到鄙蛮涂尼间帆擒幼铺触晌朽畜郎恬恳怜迈摩泅奔东营市科技发展总体规划腺以嘛谎刽烯试汝雕渊兹嫁怂二蚕掖傲说懈雷党妊屠明绘藻胞剂淮遥始羚柏尘哑拄驴贞许绽址汤黔伐甭遮磕择悟铆喊搀危秽坝耐灰采谦遏浚幌侣莽括苞茧畴讹圃已毕阉今纪狠藤投幼廊糯葫闹段粱虹炮濒半剩拜晰心瑰柴载廉拜酣坠火坤敢唱起釜漳旷辆淡忌镭具计桥慎夏瘫稿突划兜身圣维跟振烛令试糕陌附徽实输邱驯捍终昂赏粪佐礼推膊池伞拙莫坑廖京伴榷要砒玻衷铰奠潞善喂鸥港馋营般剪蛰挂劈石炮彼庄重脖腰肩孤胺臂柄肮故料弃袜哇眺歌婶占别依票栗幕裕醋乳刚屯爆怜光本蹈券绥辕旷腋侈撂武漠妓僻锻忽冷大旦喂书久仕烤宋磕他姥肤纵嗽壮芒袜晓逮硬淆警买卜苦丑固钾谈敞片东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 展 规 划东营市科学技术局二OO七年四月88目 录一、“十五”科技发展概况1(一)科技进步环境进一步优化1(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提高2(五)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3(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4(七)区域科技创业平台快速发展4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重点发展目标7(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7(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具体目标8四、科技发展主要任务9(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9(二)大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12(三)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12(四)积极引导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3(五)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13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14(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14(二)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14(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体系15(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16(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16(六)加强科技法规建设,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16(七)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17附件:1、新材料科技发展规划. 182、化工行业科技发展规划. 253、电子信息与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 344、能源科技发展规划. 495、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586、社会发展科技规划. 687、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74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市社会、经济和科技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编制了东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及新材料、化工、电子信息和制造业信息化、能源综合利用、农业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业七个专题。一、“十五”科技发展概况“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及“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农业与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我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4年全市和5个县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东营区、广饶县、垦利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广饶县同时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实现了科技事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基本完成了“十五”确定的科技发展任务。(一)科技进步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先后制定出台了东营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25项政策措施。同时认真落实科技政策,对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给予财政扶持,对技术性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对高新技术项目实行财政奖励,对落户高新区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行“零收费”政策,对落户区外的项目给予不同比例的优惠,为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五”期间,市县(区)两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2.18亿元,全市人均科技三项经费31.82元,位居全省前列。累计争取上级无偿资金6446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区域创新活动。“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54.5亿元,其中2005年投入资金16.2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8%,比“九五”末增加了一个百分点,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主体的作用愈加明显。(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东营市和东营高新区被列为省政府规划建设的“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城市和重点高新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家,省级104家。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53%,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337.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5.05亿元,实现利润34.7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7.46亿元。我市被认定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三个县区成为省级示范县区。共实施市级以上信息化技术攻关项目11项,其中省级4项,培育示范企业34家,其中省级31家,69.6%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提高“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市及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71项,获得成果577项,奖励391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108项,首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发明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是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了“油田化学品研制与应用示范”等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启动实施了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有力地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建科研机构。全市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到291家,其中省级15家。研发的200多项产品列入各级科技计划,获专利110项,有力地解决了企业科研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企业科研机构已成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三是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自实施“四个一工程”以来,全市企业与241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聘用高层次人才1200名,转化实施高新技术项目504项,联建科研开发机构131家。经常组织开展专业化技术成果交流会,使产学研结合活动日益深化。四是专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达5292件,万人专利拥有量居全省前列。(五)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到1200多家,其中,技术贸易机构763家,科研机构157家,民办非企业机构37家,各类科技协会、学会114家,全行业从业人员3.1万人。专利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增长。全市共有专利服务机构5家,风险投资担保机构发展到4家,科技咨询类机构7家,2004年累计提供科技咨询服务410项次,实现服务收入1540万元。技术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非国有经济性质的机构总数达539家,占全部技贸机构的70.64%。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6家,累计为企业引进人才469名,转化高新技术项目215项,提供工程项目咨询51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东营市农业科技在成果转化、科技园区建设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攀上新台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国内外引进了30多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100多个优质农、林、畜、水产良种,良种普及率达到100%。胚胎移植、上农下渔、渗水养虾、鱼虾混养、虾蟹混养、暗管排碱等新技术得以推广。建设了凯银集团等15个样板园和大王、北岭等一批具有现代化科技农业雏形的示范基地。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21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农业科研项目183项。引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了卫星定位平整土地、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新技术。全市已建有20余家农业科研机构。从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引进聘用包括院士、外国专家在内的农业高层次人才120名。东营市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获得突破。成立了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创办了传统与现代传媒集成的信息传播手段,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长效运行模式。(七)区域科技创业平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加强了科技创业园区建设,以石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重点,基本构建起以国家级创业平台为主体、覆盖全市、功能齐全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体系。2001年规划建设的石油大学科技园,加快了油地校三方资金、技术、人才融合,累计投资达到2500多万元,入园企业达到145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8项,实现技工贸收入3.86亿元,利税9600万元,成为油地校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积极加强全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全市建成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6家,其中省级创业中心3家,两家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200家,实现了创业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与相对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面临着多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和产品档次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传统产业的比重仍较大;能源、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占有比重大,能源、资源使用率相对偏低;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随着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将对我市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我市高等院校少,科研机构研发力量薄弱、分散,高水平科技成果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区县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不同产业间的高新技术发展不平衡。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偏低,缺乏有带动性的高新技术龙头产品。三是尽管我市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很多,成果也不少,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还比较少,整体提高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成效并不够显著。四是虽然科技投入逐年增大,但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不够。R&D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经费分布不合理,是造成我市高技术含量的研究成果和产品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区域科技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尚不能满足科技发展要求等。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发挥科技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随着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间的融合互动发展和制造业基地等的规划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所有这些,将为我市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整体科技事业的发展。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这条主线,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我市城市竞争力。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为重点,强化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1、立足市情,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重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既重视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重视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结合实际,正确处理长远和近期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集成各类科技资源重点突破,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示度。3、明确导向,优化配置。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推进部门和不同科研主体间的交叉融合,联合攻关,面对市场进行研究开发,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强化创新,搞好结合。对我市有优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油地校多方力量联合攻关、自主创新,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对我市技术优势不明显,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鼓励企业搞好国际国内的产学研结合,通过合作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5、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三、重点发展目标(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基本形成比较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构筑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总体布局;高新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内同类城市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较大提高。(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具体目标1、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左右。重点加强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步伐。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80%以上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其关键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在其主要环节全部应用信息技术。2、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东营市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解决统等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逐步建立健全与“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体系,使我市农业科技跃居全国先进行列,促进东营市农业的大发展。3、自主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每年取得1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创业平台的孵化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建成3-5家国家级创业平台;建设10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以上,国家级2家;初步建立我市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4、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各级科技三项经费要确保逐年增长,到2010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5%以上,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企业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实现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以上,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50%以上。建立起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5、科技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重点推进科技条件平台、信息服务、农技推广、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等各类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到“十一五”末在全市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四、科技发展主要任务(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产业化为目标,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重点加强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电子信息、化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研发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石油化工、机电装备、服装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应用,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1、新材料产业。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工作,为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为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加速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推动新材料科技和产业化的进程。注重新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特色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培育和发展新材料行业。重点研究高性能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新型电解质材料及电极支撑电解质隔膜的制备技术;高强度、高表面硬度和韧性的耐磨材料;轻质、高强、节能、利废的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剂;新型石油加工催化剂;有机高分子膜和无机膜材料;新型环保型助剂及清洁生产技术;新型高效、特效、无毒、多功能塑料助剂;超细粉体材料结构控制、形态及尺寸控制和表面性质控制技术和高分散均匀复合技术;高强、高韧、阻燃无公害的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碳材料;纳米颗粒材料制备的新工艺、新方法;纳米颗粒材料的形态控制、团聚控制及表面处理技术等项目。2、化学工业。石油炼制方面,重点攻克中小炼油装置提高成品油产率和质量的技术、重油改质和轻质化技术、汽油清洁生产技术、柴油清洁生产技术、原油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利用技术。精细化工方面,以油田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开发为重点,同时加强对涂料和造纸化学品研发,支持发展食品添加剂、化工中间体、饲料添加剂、橡胶添加剂的关键技术。盐化工方面,以苦卤开发生产镁系列产品、溴系列产品为重点,提升原盐深加工力度,充分利用我市沿海海洋及滩涂资源,开发功能性食盐、溴化锂、氯化锂等盐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3、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信息化。结合东营产业特点,重点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占领在石油及石油化工、数字城市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开发电子产品、软件等实用的信息产品,培育信息产业增长源,促进信息技术的产业化。重点促进软件产业、液晶显示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智能家庭与消费电子产业等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展信息基础材料与元器件的研究、嵌入式技术基础研究及应用、RFID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及应用、图形图像技术、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电子商务技术等应用技术研究,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全面应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信息化在更高层次上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加快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在传统制造业中,大力推广应用4CPE(CAD、CAE、CAPP、CAM、PDM、ERP)、CIMS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平台;在重点制造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CIMS、CAD、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柔性和敏捷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与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有针对性的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先进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4、生物技术及制药。重点加大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力度,推动我市生物技术及医药业快速发展。围绕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大新特药物的研制开发力度,重点研制高附加值的医药新品种。立足本地资源,努力发展单细胞蛋白生产;利用微生物方法生产石油化工产品;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加快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石油采收率;开发石油脱硫、脱蜡和重金属提取的生物应用技术。(二)大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新兴节能高技术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石油清洁利用、天然气开发利用、废弃物能源资源化等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强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强化石性能源替代品及生产设备研究与开发,大幅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监测、循环经济技术模式。重点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储备技术、重质油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沼气技术、燃料乙醇关键技术、生物柴油生产关键技术、生物质颗粒燃料固化成型关键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示范工程等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利用地热发展温室种植和热水养殖业等地热利用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及风光互补型发电机、新型太阳光伏电池产业化技术等风能利用技术研究;新型日光智能温室技术与产业化、工厂化海水养殖育苗等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三)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围绕实现东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在城乡统筹发展、粮食与食品安全、提高农业附加值、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升级五个方面实现突破,取得一批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成果,奠定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重点实施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林纸浆一体化研究与示范、农业信息化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等农业科技专项。重点研究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高产耐盐旱稻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蔬菜、果树新品种选育及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家畜胚胎工程与品种遗传改良、优质、高效畜禽饲料添加剂研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粮油棉加工关键技术、果蔬加工关键技术、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农业废弃物利用关键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整治与生态安全关键技术、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技术、农业数字化与“3S”技术、中药现代化等关键技术。(四)积极引导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创业载体和服务机构。结合实际建设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农技推广、生产力促进、技术贸易、科技培训、产学研结合等中介服务,重点推进油田化学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东营市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东营生产力促进网络服务系统等科技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五)加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技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找准切入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抓好试点和示范推广工作。在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方面,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技术,发展低耗、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加强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多个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完成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任务。要全力抓好实施,切实抓出实效。要充实加强市科教领导小组的领导力量,进一步强化其办事机构的职能和确定科学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决定重大科技发展战略、重要科技任务,研究制定科技政策,积极调度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管理职能,改变管理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全面推进区县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基层的作用。加大对区县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广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舆论环境。(二)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适应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体制,认真抓好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强化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和提高,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资源的潜能。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技术及制药三个领域的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行业或者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逐步形成本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优势,尽快形成本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发展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化融资为手段,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确保一般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十一五”期间,各级科技三项经费要确保逐年增长,到2010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5%以上,重点用于科技重大专项、规范化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完善科技项目申报与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科技投入的支持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和海外资本介入创业投资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筹集市内风险投资资金,规范运作,提高效果。(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探索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加速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和相应措施,培养造就一支由稳定精干的高科技研发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人才梯队。大力引进和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政策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条件,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以政策吸引人才,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立良好的激励人才机制,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重点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形成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维护他人权利、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气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培植、发展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专利申请、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专利申请、实施扶持政策,保持专利申请、授权量的良性增长,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形成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六)加强科技法规建设,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建设、实施与监督,使科技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制定的一系列科技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全社会的科技行为,强化科技法规体系建设和实施,逐步把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七)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深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建立双边、多边协作机制,积极探索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合作模式,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吸收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管理要素入股,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引国内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来我市合作创办科技企业,兴建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搞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力争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实现突破。围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实施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国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和个人来我市合作创办科技企业、兴建科技园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拓展科技创新资源,增强全市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实力。附件一新材料科技发展规划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高新技术所需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有以下主要类别: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一、东营市新材料科技及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一)东营市新材料科技及产业发展现状东营市新材料科技经过“十五”的发展,通过引进吸收高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新材料行业在技术研发进步和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大发展。“十五”以来,东营市共实施新材料课题107项,鉴定成果31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项。2005年,东营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38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统计范围中,新材料领域占比超过50%。近年来,全市新材料产业科研及产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并在一些领域形成特色优势项目:- 电子信息材料:东营市电子信息材料主要产品有中间相沥青碳微球、聚酰亚胺薄膜。项目技术来源主要从市外引进。企业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先进复合材料:东营市先进复合材料特色产品为汽车刹车片。全市建有无石棉、半金属、少金属等系列刹车片生产线多条,并拥有配置较为齐全的摩擦材料测试设备,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中国石油大学建有山东省无石棉摩擦材料研究推广中心,对产业发展具备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此外东营市还拥有一定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能力,其技术主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从中国石油大学获得。- 新型建筑材料:东营市新型建筑材料特色产品是玻璃棉及以玻璃棉为材料的管材、夹心板等制品,生产设备为国外引进。通过产学研结合,水性涂料等建筑材料也发展较快。- 新型功能材料:东营市新型功能材料主要产品有人造金刚石、柔性碳纤维抽油杆、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超细碳酸钙等。其中人造金刚石依托中国石油大学技术力量,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其它产品均为引进技术项目。- 化工新材料:东营市化工新材料主要为门类齐全的油田化学品,该项内容已在化工专题进行论述,本文不再单独列出。(二)东营市新材料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东营市新材料科技在“十五”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就整体技术水平而言,与省内外相比,新材料科技创新工作仍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材料研究与开发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机制。新材料企业多数规模小,资金和力量难以形成合力,且缺乏高级别的新材料研究机构,远远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格局。二是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我市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引进,自主开发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严重不足。对与产业提升关联密切的新材料产品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三是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专家相对偏少,高端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开展不够,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新材料的研发尤其是高端技术研发工作亮点不多。二、东营市“十一五”期间新材料科技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一)东营新材料科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我市新材料科技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积极研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和支撑作用的关键高新技术材料,并积极探索和实践产业化的途径。(二)东营市新材料科技发展目标

    注意事项

    本文(东营市科技发展总体规划.doc)为本站会员(椰子壳)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