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pdf

    • 资源ID:5141037       资源大小:551.74KB        全文页数:8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pdf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 留问” ,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 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 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 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 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 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 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 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 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 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 )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 年 11 月 22 日),卒于 1948 年 8月 12 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 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 种, 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 卷 朱自清文集 。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 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 1923 年发表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 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 )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 年 7 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 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 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 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 感到惶惑矛盾, 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 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 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 同流合污,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 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 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 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静物, 叶子像 “舞女的裙”,静中写动, 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 羞涩” ,像人一样娇美, 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 ,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 ?有一丝的颤动” ,化为“一道 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 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 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 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 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 其实不然,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 恬静, 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 “黑影” 和“倩 影” ,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 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 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 “泻”是承上面比喻句 “如流水一般” 而来的, “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 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 明确: “酬民”比喻朗照, “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 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 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 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 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 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 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 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 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 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 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 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 . 朱自清 2、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 故都的秋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 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 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 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 然就会不同了, 这就叫做 “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 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 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 、 “引诗情”、 “山明水净” 、 “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 到的“景随情异” 。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 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 年留学日本, 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 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 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月, 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 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 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 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 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 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 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 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 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段主要写了槐树,第段主要写了秋蝉,第10 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 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 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 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 、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 蝉衰弱的叫声, 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 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 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 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 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 也有繁闹的景象, 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 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11 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 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和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 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前者在第自然段,后者在第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和自然段相呼应,假如、自然段也相呼应, 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 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和自 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 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 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 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 要学会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 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 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 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 郁达夫 3、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 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 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3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 是教学的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 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 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 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 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 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 的作家。 1942 年,他才 34 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 年 4 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 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 ,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 “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 品味。 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 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 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 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 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 、散读、全读。 4 我们在朗读时, 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面对挚爱的绿, 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 烟四逼”。 )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 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 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 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 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 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 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 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 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 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 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 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 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鉴 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 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 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 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 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 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 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陆蠡 4、瓦尔登湖·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 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 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 :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 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 1817 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 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 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 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 年, 28 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 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 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 瓦 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 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 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 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 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 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 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 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 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近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 和社会矛盾, 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 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 1862 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 岁, 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生字: 深邃( suì) 终年不涸( hé) 俯瞰( kà n)蜿蜒曲折寒光熠熠( yì) 糅( ró u)进浮光耀 金 晶莹清澈一泓(hó ng)湖水凿( zá o)水 陡峭菖( ch ng)蒲水苔( tá i) 璀( cu)璨 (cà n)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课堂自测: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 正确的为哪种 ?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 / / B./ / / C. / 2、根据第一段内容,画出瓦尔登湖及周围景物。 3、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4、课文中说,瓦尔登湖同时具有两种颜色,这是哪两种? 5、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 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五、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1、答 : 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 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3、答:深邃,清澈。 5、答:第 18 页第 9 行 17 行。 7、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答:清净无垢。 9、答:第 7 自然段。 10、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答 : 黄山记 :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六、辅助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法 杨灏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 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 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 颇为相似。 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 尔登湖是1854 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 年了。 瓦尔登湖至少影响 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 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 我们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 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 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 发现,他能以28.12 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 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 个星期的时间, 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 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 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 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更有趣的是梭罗曾在书中特地说:“我绝不希望有任 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谁也说不清是勾引者的提醒还是先见者的劝说? 乔治·艾略特在西敏寺周报上撰文指出:瓦尔登湖 “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是一本 “超凡 入圣 “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梭罗的瓦尔登湖 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 的雄鸡 /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这种夸耀其实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梭 罗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 “将导致 “生活绝望 “;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 成功 “常常是 “失败 “;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 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哈丁提醒我们,可以把瓦尔登湖当作一种19 世纪的鲁滨逊飘流记来阅读;并认为 瓦尔登湖是现代美国散文最早的榜样;瓦尔登湖与其时代的作品,比如具有写作天赋的霍 桑、梅尔维尔以及爱默生等人有截然不同之处,这种迥异之处具有20 世纪散文的风格。梭罗深信 如果人能专注于乐观,就能在人世间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且他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梭罗是 一位彻底的超越论者,超越论者相信人有非凡的能力,用于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不幸的是,目前 的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只有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才能在道德方面 有所进展。把瓦尔登湖作为神圣的书来读的人,无疑关注了瓦尔登湖中人类灵性恢复这个 主题。 感受瓦尔登湖 袁敏杰 阅读亨利 ?梭罗的瓦尔登湖 ,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尔 登湖的四季风景、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 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 智慧的思想, 深深地感染着我。捧读瓦 尔登湖,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梭罗的平民 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梭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 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 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梭罗的一些议论实在精采睿智极了:“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 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 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 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读着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 文字,灿烂的阳光一下豁亮了人的心灵。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 年,是 19 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 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 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七、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学习第 22 页 .浓妆浓抹总相宜一文。 3、 结合旅游或休闲,描写一段自然景色。 .梭罗 第二单元 5、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