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5153289       资源大小:94.29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第二单元 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骚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从这一角度来说,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诗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文本。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综合来看,诗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诗骚传统”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诗骚的经典化。事实上,诗的经典化从诗文本的结集过程中就开始了。诗文本的编成经历了数次和较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诗学思想。诗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时人观念中,诗与书礼乐一样,是德义所在,是治国修身的根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歌诗观志、引诗足志活动,使诗进一步具备了礼仪的、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预言的等多重阐释可能性。诗文本变得空前的重要,成为春秋世族文化身份和君子“风雅”的代名词。加之孔子以诗为教,以诗兴、观、群、怨,诗的文化意义趋于最大化,成为征引、取资的文化资源。这标志着诗已被经典化了,正式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公共文化理念的经典。与诗不同,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离骚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以升华人生苦难和命运悲剧的方式。屈原第一次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导致的悲剧命运升华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创作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格、理想,以及个体命运与群体利益的关系等重大人生问题。因此,在屈原之后,诗骚就成为一种浪漫雄奇的文学传统,也成为一种追求理想、超越悲剧的生存哲学的传统。(摘编自韩高年论“诗骚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骚传统”是诗和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B诗维系群体利益,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C诗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D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骚的经典化。答案B解析A由原文第一段“历代文人对诗骚诗骚传统”可知,该传统不是诗骚本身形成的,而是文人解读和接受形成的。C.由原文第三段“诗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可知经典化开始于诗结集的过程中,而非完成时。D.由原文最后一段“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可知,这只是骚经典化的原因,不是骚经典化的实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B文章第二段比较诗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骚具有源头性的特点。C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原因。D文章梳理了诗骚经典化过程的异同,并指出了“诗骚传统”的具体内涵。答案D解析没有梳理骚经典化的过程,也就没有比较二者经典化过程的异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诗骚没有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就不会形成“诗骚传统”。B诗与骚代表的文化类型完全不同,因而诗没有骚中的浪漫表达。C人们在外交场合赋诗、歌诗、引诗,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文化意义。D诗骚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特质,既能给人审美享受,也能给人人生启迪。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文化类型完全不同,不是“诗没有骚中浪漫表达”的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就要那棵树伍中正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都迟了。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树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米唐就渐渐地止住了哭。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米唐念书的学校,离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离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男友说,米唐,谈恋爱的地方多着呢,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它回家!男友说,行。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呢,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呢。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不只是顺从米唐,更是理解她。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答案A解析B小说两次写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第一次是在原文第二段卖树之前,表现的是米唐的喜悦,而第二次是在原文第九段卖树之后,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树的想念,含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C.“理解她”错,由原文“米唐说,你多看一眼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可知男友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D.小说只是简略带过时代背景,并没有着意表现时代的变迁。5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三处做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写对一处2分,答出三处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相同动作行为的作用的题目,注意找到文中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含意,如“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树枝就哭起来”,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它回家”表现出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6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答:答案(示例一)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示例二)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情节分析表层含义,结合主旨分析深层含义,本题从情节看,“那棵树”是主人公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从主旨看,可以多角度的解读,如:可以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还可以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宦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7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同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B项,“与官场决裂前”错,应为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他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C项,“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错,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人文环境也很好,“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是让人向往的大美的所在。D项,“同情”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8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陶渊明四次出仕、四次辞隐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傲骨和正统思想,又追求自由生活的传主形象。B“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首先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文章第二段“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可见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C.“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D.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之意,文中说“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9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答:答案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中“陶渊明辞官归隐”这几个字到文中圈定范围,公元393年、公元400年、公元402年虽也是辞官,但并未归隐;真正辞官归隐是在公元405年他做彭泽县令的时候,文中说“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由此可以知道此时才是他真正辞官归隐的时候,原因自然在其前后。“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可见不受重用是导致他辞官的直接原因;“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等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日:“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答案D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文段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以点断的句子,并运用一些断句的方法,如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等。据语境分析,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关羽”“徐晃”“太祖”,从“陈述主语怎么样”或“主语做了什么”的角度看,可排除A、B两项;“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遂追陷与俱入围”“太祖迎晃七里”都是完整结构,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时改名都尉。B太祖,即魏武帝曹操。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C“斥候”,古代的器械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答案C解析“器械兵”错,应是“侦察兵”。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候骑”是负责侦察的骑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晃善于作战。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B徐晃擅长劝说人。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C徐晃深受恩宠。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D徐晃节俭谨慎。他病重时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徐晃常感叹遇上贤明的君主应当用立功效劳,不追求个人名誉。他也不多和别人结交。答案B解析“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错,从文中“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可知,杨奉没有自愿归顺太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5分)译文:(2)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5分)译文:答案(1)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在观望,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得分点:下,倾耳而听,河北,定时。每词1分,句意1分)(2)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得分点:案,咸,陈,驻。每字1分,句意1分)日积月累一、文言实词1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2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3飞矢城中,为陈成败4恐河北无定时也5太祖闻,甚喜,假晃节6晃振旅还摩陂7太祖举卮酒劝晃8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9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二、重要句式何用私誉为?三、文化常识1及践阼,进封杨侯2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参考译文徐晃,字公明,是河东杨人。他做过郡里的小吏,因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授任骑都尉。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时,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天子返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计谋。天子到了洛阳,韩暹、董承天天争斗,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归附太祖;杨奉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又反悔了。太祖在梁讨伐杨奉,徐晃于是就归附了太祖。他跟随太祖打败了刘备,又跟随太祖打败颜良,攻取了白马,进军到延津,打败了文丑,授任偏将军。太祖包围邺以后,攻克了邯郸,易阳令韩范假装率城投降却坚持防守,太祖派遣徐晃攻打他。徐晃来到后,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韩范有所悔悟,徐晃就招降了他。不久他对太祖说:“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在观望,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希望您招降易阳,向各城示意,那么就没有不屈于形势而归顺投降的了。”太祖认为他说得对。太祖返回邺,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太祖于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又派遣徐晃帮助曹仁讨伐关羽,驻扎在宛。关羽在樊包围曹仁,又在襄阳包围将军吕常。徐晃带领的大多是新兵,认为很难和关羽交锋争胜,于是就前进到阳陵陂驻扎。贼人在围头驻扎有军队,又另外在四冢驻扎军队。徐晃扬言应当攻打围头的营垒,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被攻占,亲自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出来交战,徐晃反击他们,关羽败退逃走,徐晃于是就追击突破敌阵,和他们一起冲入蜀军包围内,打败了蜀军,有的蜀军被逼得跳入沔水淹死。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太祖到七里以外迎接徐晃,设置酒宴聚会。太祖举杯向徐晃劝酒,并且慰劳他说:“保全了樊、襄阳,这是将军的功劳啊!”当时各军都在这里会合,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太祖感叹地说:“徐将军可称得上有周亚夫的风度。”文帝即魏王位,任命徐晃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等到文帝即皇帝位,又晋封他为杨侯。明帝即位,增加徐晃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三千一百户。徐晃病重,遗嘱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入殓。徐晃生性节俭谨慎,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先使自己处在不可被打败的有利条件下,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士兵们都没有时间吃饭。徐晃常感叹说:“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他始终不多和别人结交。太和元年去世,谥号称壮侯。(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当“繁”解释,繁盛。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B第五句紧承三、四句,虽没有明写人物的神情,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C诗中对树花的珍奇美丽极力称扬,但写到最后却“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抑”的一笔,正是为扬“但感别经时”,一抑一扬,增强了诗歌情感。D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答案D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D.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整首诗围绕的主题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妻离别的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1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6分)答:答案“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注意结合句子“绿叶发华滋”“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来分析其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孤独、寂寞、情感的美好浓烈。白话诗歌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人生苦短的句子是:“,。”(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答案(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很快我就不满足于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枝加叶,投一些哥们所好,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B多年来,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夙兴夜寐,尽心尽力照顾着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我们。而今他已风烛残年,但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位高大的父亲。C在国足上下信誓旦旦希望用一场漂亮的复仇大战来为中国足球收官的同时,中伊之战组委会也在想尽一切办法为国足复仇成功造势。D朝鲜对明朝的忠诚通过两种途径抬高了自身的地位。首先,朝鲜的“小中华”性质凌驾于大清的“蛮夷”性质之上;其次,朝鲜士大夫的孤忠耿耿羞辱了二三其德的江南士大夫。答案C解析A添枝加叶:在树干上添上些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使用正确。B.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勤劳。使用正确。C.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为诚恳。不合语境。D.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没有操守。使用正确。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曹操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B在对刘兰芝的刻画中,那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提升了全诗的感情色彩,增添了悲剧气氛。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答案A解析B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强化”。C.偷换主语,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语序不当,应改为“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离“贤”更近一步。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低下,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A不仅也只要就无论/B不但还只要/如果也C不仅而且只有才能/都D/也如果就能如果就答案C解析根据全段文意,是在肯定“德”的同时,要突出“才”,因此与应是递进关系,“不仅也”不能搭配,排除A项;另外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可排除B项;“无论都”可搭配,“无论就”不能搭配,故排除D项。选C项。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拿来做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罗志祥3)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