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解数学题不应是公式.pdf

    • 资源ID:5157673       资源大小:124.9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解数学题不应是公式.pdf

    用心爱心专心1 解数学题不应是公式、规则的演绎游戏 高考题和数学竞赛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引领的作用。这些题目的好坏影响很大。 构建一道好的题目也十分不易。显然, 绝大多数的高考题和竞赛题是不错的。有些题目还十 分精彩。 而且从近几年看,题目出的越来越好。但也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题目出的不好,对 高中数学教学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很少能听到对这些题目的批评意见。对个别不好的题目,没有人 站出来说:“不! ”相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些考题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肯定的。当然, 批评的意见不一定就是对的。要允许别人反批评。由于这些题的影响较大,在这里, 应该要 对事不对人地开展讨论,才能有利于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笔者水平有限,但却希望在此,结合几个具体的题目,发表一些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讨论两道高中数学联赛的题。这是很多年以前的题目了。所以还拿出来讨论是因 为,目前这类题目仍在高中课堂广泛讲授,被有些老师称为经典题。成为高考复习的题型之 一,其影响还很大。 1 设函数 x x 4 f (x ) 42 ,求 121000 f ()f ()f () 100110011001 的值。 点评 :请问这道题应该让学生如何来思考?我们在高中学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知 道如何求它们的前n项和。这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吗?它们不是!那么,我们能用求等差、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来处理这道题吗?也不成! 事实上,出题者是利用这道题中的函数的一个特殊性质:f (x )f (1x )1,而编造 出来的。 而这个性质却不是显然的,人们根本无法一眼看出。请问, 用这样的题如何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允许这样来编造数学题,我们可以把这题改得更难,例如, 让 x x 4 f (x )33 42 , 此时该函数满足:f (x )f (1x )67。还可以再复杂,让 x x 4 f (x )33x 42 ,此时, 该函数满足:f (x )f (1x )68。若还觉得简单,可以把上述函数表达式进行通分,甚至 分子、分母同乘一个代数式,等等。 我们也可以编造满足f (x )f (ax )1或更复杂的函数关系来出这类型的题。 学生得到的收获只能是:今后看到类似题型,要根据题目中数列的值,如这里的, 121000 , 100110011001 ,反过来猜测给定的函数的特殊性质。这种思维是数学思维吗?我们 用心爱心专心2 在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 这是数学吗?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研究的问题,无论是来自实际还是来自数学本身, 都是有意义的。它的思想方法非常丰富(例如我们熟知的类比、归纳等等),体现着人类思 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果采用这种生编硬造的方法玩花样,(类似地还有:把一些因式乘起来,让人去做因 式分解;从一个明显的不等式出发,例如,35,两边加、乘同样的式子,使其复杂化, 让人去证明这复杂的不等式,等等。)数学将变成定义、规则和演绎法的游戏,它既没有动 力也没有目标。数学将不会吸引任何有理智的人,它也丧失了其生命力。 2 设函数 2 x x f ( x )x l n ( e1 )3 2 定义在区间a, a上,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 点评: 对一个函数来说,我们自然会关心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给出了该函数因 变量变化的范围,而且在应用中, 最大、 最小值也十分重要。有时也会关心最大值与最小值 的差, 它反映了因变量变化的幅度。但是, 我们为什么要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它有何意 义?如果不关心其意义,我们就可以提出一大堆问题,如,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乘积、商、 平方和等等。解决这类根本不知道其意义的问题,不是数学!这是没有目标的演绎游戏。 退一步说,如果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有一个好的方法,能对一般的函数求出其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即存在一种通性通法。这也还算可以。但我们却没有这种方法。 于是,按照一般的做法,我们只能分别求出该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然后再对它们求 和。由于该函数最后一项是+3,我们只需求函数 2 x x g(x )x ln(e1) 2 的最大、 最小值。 这个函数的图像很难画出,学生无法利用几何直观来猜想。我们在课堂上 教给学生的是,对这种问题,最一般的方法是,通过求导数,然后解一个方程,来求极大、 极小值点。但是,这个函数求导后,得到的三项中,分别包含,指数、对数和多项式。无法 求出其零点。 那么,这题如何做呢?这题目的标准答案说,g(x )是一个奇函数,从而在对称区间 a, a上,最大、最小值的和为0。 怎么就会想到g(x )是奇函数?从函数表达式根本看不出来,g(x )的图像又不易画出。 我们想通过这道题教给学生什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呢?这里又是编造一个特殊的函 数来为难学生,却没有任何意义。 学生得到的收获只能是:今后如果出现求最大、最小值的和的题,要看它是否是 奇函数。这种收获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对 付考试、对付题型。而这种题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问题。是数学中的垃圾。 用心爱心专心3 下面讨论两道近年的高考题。(这不是新课标实施后的考题) 3 下面是一道选择题,其正确答案是 (B) 。 (2008 年重庆卷·理科10) 函数 f(x) = sin1 32 cos2 sin x xx (02x) 的值域是 (B ) (A)- 2 ,0 2 (B)-1,0 (C)-2 ,0 D)-3, 0 命题者给出该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方法 1:特殊值法, sinx=0,cosx=1 则 f(x)= 01 1 32 12 0 淘汰 A, 令 sin1 2 32cos2 sin x xx 得 2 26(sin1) sin164 cos4sincos, 4 x xxxx 当时 sinx= 1 时, 3 cos, 2 x所以矛盾 .( )fx2 淘汰 C,D. 方法 2: 22 sin1sin1 32 cos2 sin 1cos1sin xx fx xx xx 22 2 2 2 11 1cos 1 1 1 1sin 1 1 2 1 1 x t x t t t 用心爱心专心4 24 2 2 11 1 2 41 1 1 12 t t t tt 其中tan. 2 x txf(x) 1,0. 当 x= 时, 1 1,0 5 fx 方法 3: 22 sin1sin1 32 cos2 sin 1cos1sin xx fx xx xx 2 1 1cos 1 1sin x x 令 1cos , 1sin x k x k 表示圆 x 2+y2=1 上的点与点 (1,1)连线的斜率,0,k 2 21cos 111, 1sin x k x 2 1 1,0 . 1cos 1 1sin x x 点评: 求一个连续函数在闭区间的值域,只需求出该函数在这区间的最大、最小值。其关键 的步骤是求出该函数在这区间的极值,再和函数在区间端点的值进行比较。这是高中熟知的 内容。 而求函数极值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对函数求导,然后解一个导数为零的方程。这个方 法也是学生熟知的。它是微积分中的一个基本的方法,是通性通法。 但是, 本题却没有考核 学生对这个基本方法掌握的程度。相反,如果学生用这个方法,将面临解一个有关sin x(或 cos x )的四次方程。这个方程有一对共轭的复根和两个实数根。学生不掌握解四次方程的 办法。从而无法用求导数的办法来解决这道题。 那么命题者打算让学生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命题者在他们给出的答案中,给出了三种方法。方法1 是所谓的排除法。它说,经过 验证, 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错误的,可以排除在外。 因此, 剩下的一个选项就是 对的。这是学习数学吗?这是考试学!是考试的方法,而不是研究数学的方法。把这种 A(1,1) x O y 用心爱心专心5 方法作为标准答案,实不可取。 方法 2 和方法 3 都是把该函数的表示式,用三角恒等表换公式,变成 22 1sin x f (x ) (1sin x )(1cos x) , 然后,再讨论它的值域。 它们的解法却过分复杂(甚至出现了斜率) 。事实上,人们很容易看到 22 01sin x(1sin x )(1cos x ) 从而连续函数 22 1sin x y (1sin x )(1cos x) 取值在 0 和 1 之间。 当x在所给的定义域区间 0, 2时,该式可以取到 0 和 1。因此, 该函 数的值域是0,1。而我们要求的函数和它只相差一个负号,从而它的定义域是1, 0。方 法 2 和方法 3 显得过于繁琐了。 不过,这道题的问题不在于答案给出的解法麻烦。其致命的缺陷是:我们的问题明明 是让学生求函数的值域,但我们用这道题要告诉学生的却是,你们学过的求极值的通性通法 在这里却不适用。在这里要用一个巧妙的变形。 可惜的是,这个变形,只适合这一道题。换了别的题就不成了。甚至把这道题目中函 数表达式的任何一个数或符号改一下,例如,把 3 改为 4 或把 2 改为 5,或把减号改成加号, 等等。上述的解题方法也失灵。也就是说,本题给出的方法,只能解这一道题。换一个数或 符号就失效,这样的题目有意义吗? 也许有人说,这是考三角恒等变换。我个人认为,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反映了,特定三 角函数值的内在关系。其功能主要是,化简和证明一些恒等式。使学生能认识到一些看似十 分复杂的表示式,由于其内在的关系,原来如此简单。 或发现表面不同的两个式子原来是恒 等的。我们也可以用三角恒等变换,来做一些计算(例如,数学分析中的积分计算)。因 此,如果要考核学生三角恒等变换,应该在化简、 证明恒等式或计算方面考核。使学生体会 这些公式的作用。而不是在形式推演上玩花样。 我国的学生在形式演算方面能力很强,但有些过分了。上世纪70 年代末,笔者在美国 做访问学者,在讨论班上,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把已知的条件,用一个公式做恒等变形, 甚至,对分子、分母同乘一个式子,或加一项再减一项,等等。试图通过这种途径找到解决 问题的办法。每当我这样做时,我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F.Spitzer 教授,都会疑惑地望 着我,问我:“ Why?” (为什么?)在他看来,没有数学思想,没有方法,靠这种形式演算, 变来变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使我逐渐清楚:我们的这些强项,有时也会把我们引 入歧途。这表现在,在教学中,把知识分解为知识点,过分关注细节和技巧,而忽略了对数 学整体的把握。 津津乐道于一些巧题、妙题, 而忽视数学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重大的数学成果是靠单纯的形式推演而得到的。通常,人们通 过直观猜测、类比、归纳等各种途径得到结果,其思路和方法都是清楚、合理的。最后,再 靠形式的推理给以验证。 因此,形式演算能力虽然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能力,但不能过分。特别是,不应该 做没有目标的演算,或只在技巧上玩花样。 用心爱心专心6 如果在学生学过用导数求极值的一般方法后,我们故意出一道用导数无法求解的题目, 用一个只对这一道题有用的方法来求解。势必引导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去找这样的偏题怪题 来做,而忽视了通性通法的学习。 特别是,我们要清楚高中数学的定位,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题技巧,对一个高中数学 教师或者一个数学系的学生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何况, 我们的高中生。他们将来大都不 专攻数学, 让他们做这种题就更不必要。他们应该掌握的是最基本的、通性通法, 如用导数 求极值,等等。而不是本题中给出的技巧。 4 下面这道题的第2 问,江西全省没有考生做出来,丧失了考题选拔的功能。学生、教师 反映极大。 (2009 年江西理科卷第22 题) 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 an , a1=a, a2=b,且对满足m+n=p+q 的正整数m,n,p,q 都有 . (1) (1)(1)(1) pq mn mnpq aa aa aaaa (1)当 14 , 25 ab时,求通项an (2)证明:对任意a, 存在与 a 有关的常数,使得对于每个正整数n,都有 1 . n a 命题者给出该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解: () 由 (1)(1)(1)(1) pq mn mnpq aa aa aaaa 得 121 121 . (1)(1)(1)(1) nn nn aaaa aaaa 将 12 14 , 25 aa代入化简得 1 1 21 . 2 n n n a a a 所以 1 1 111 , 131 nn nn aa aa 故数列 1 1 n n a a 为等比数列,从而 11 , 13 n n n a a 即 31 . 31 n n n a 可验证, 31 31 n n n a 满足题设条件. () 由题设 (1)(1) mn mn aa aa 的值仅与mn有关 ,记为, mn b 则 1 1 1 . (1)(1)(1)(1) nn n nn aaaa b aaaa 用心爱心专心7 考察函数()(0) (1)(1) ax fxx ax ,则在定义域上有 1 ,1 1 1 ()(),1 2 ,01 1 a a fxg aa a a a 故对 * nN , 1 () n bg a恒成立 . 又 2 2 2 () (1) n n n a bg a a ,注意到 1 0() 2 g a,解上式得 1()12()1()12()() , ()() 1()12() n g ag ag ag ag a a g ag a g ag a 取 1()12() () g ag a g a ,即有 1 . n a . 点评: 先看第 (1)小题的标准答案。由于给出了数列的第1、2项,利用已知条件得到一 个递推关系 1 1 21 . 2 n n n a a a 这还是自然的。但是,随后由这个递推关系得到 1 1 111 , 131 nn nn aa aa 却没有给出任何思路。(答案上只用了 “所以” 两个字。 )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只是恒等变形、 化来化去, 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问题不能培养任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助于对数 学的理解。少数学生能做出这道题,是因为老师大量补充关于递推关系(实质上是差分方程) 的各种解题技巧。 这种题目在高考中出现,势必引导高中老师给学生补充递推关系的各种题 型和技巧。 这大大超出了高中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加重学生负担。而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没有 多少好处,甚至起着相反的作用。 下面我们重点来讨论第(2)小题。 首先,这里问题的提法就很奇怪。为什么要找一对互为倒数的正数:和 1 ,使得 n 1 0a(1) 一个自然的提法是:证明:存在两个正数A和B使得 n 0AaB(2) 这意味着,这个数列是有界的且不会趋于零。这个提法,在数学上,是有意义的。 用心爱心专心8 不难证明,这两个提法是充分必要的。事实上,若(1)成立,令 1 A,B,就 得到( 2) ;反过来,若(2)成立,取一个数满足: 1 m a x (, B ) A (这样的有无穷多个),则( 1)成立。 虽然这两个结论等价,但若无特殊需要,我们是不会提出考题中所问的问题的。考题 的这种提法必定要引导学生去找一个特殊的数。如前所述, 它有无穷多个, 具体是哪一个 并不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来找这个数呢?从命题者给出的标准答案来看,他根本没有去找, 只是证明数列 n a满足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从而得到 n a的上、下界 n 1g ( a )12 g ( a )1g ( a )1g ( a ) a g ( a )g ( a ) 然后,答案说,经过恒等变换可知,上、下界恰巧互为倒数,于是,我们得到了!从而证 明了我们的结论。原来只是恰巧成立!这种解决问题方法,说得过去吗?它培养学生什么能 力? 我们并不是不允许出难题,但要有自然的解题思路,通过对问题一步步的分析,最终 解决问题。 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像这题的解法,不给出 如何寻找数的思路,最后,靠“恰好成立”来完成证明。实在不可取。 顺便指出,答案中,用形式的计算,来发现 n a的上、下界互为倒数,对一般人来 说,也是很难想到的。因为这两个界的表达式比较复杂,无法一眼看出。(如果用根与系数 关系的韦达定理,不用计算直接可以得出。)这种考核,不是考学生的能力,用这种东西考 学生,并不能选拔出优秀的学生。 当然,这题的难点还不止这些。为了要说明数列 n a满足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答案中 首先通过数列 n a,造了一个新的数列 n b,然后给出了 n b的下界g (a )。这个下界还不像通 常那样,是一个数,而是参数a 的一个函数。这对考生来说,极不容易想到。而且,有了这 个下界还无法得到数列 n a的界(事实上,无论 n a有界还是无界。g(a )都是 n b的下界。这 一点学生也很难看出。 ) ,还要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最终才能得到 n a满足的不等式。 这样的题目难度很大,远不是中学学生和教师能够把握的。更何况,如上所述,问题 的提法和解题的方法都不自然。这样的题目出现在高考的试题中,影响很不好。 考试后, 在 互联网上学生骂声一片。江西上饶的一个教育局副局长对我说,你们搞数学教育的,出这样 的题,让学生都远离数学,怕数学,甚至恨数学。应该反思反思。 类似的题目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本文的目的不是针对个别的题目,而是想批评目前教 学中的一种倾向。现在,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让学生大量地做题。而充斥在练习、卷子,特 别是,教辅材料中的题,有很多是这种数学垃圾。它们无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也不 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它们是一些怪题、偏题。 提出的问题就很怪,又给不 用心爱心专心9 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题好像很巧,其实, 对培养学生没什么用。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自 己解决。其结果是,把许多本来还喜欢数学,至少是不害怕数学的学生,变得害怕数学,厌 恶数学。 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对此进行反思,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解数学题不应是公式.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