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pdf

    • 资源ID:5160925       资源大小:95.7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pdf

    课题 第 1 课 魔幻的颜色总课时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 2. 过程与方法: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 第三个 颜色(间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三原色的认识及间色的调和 教学难点 用调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创作 课前准备 红、黄、蓝等绘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 2. 过程与方法: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 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 绘画作品。 一、 引导阶段 1. 游戏:分小组利用两种颜色,互相混合,调出颜色并把颜色涂在小板上。 2. 小组展示作品并介绍怎样用两种颜色调出其余的色彩?导入课题并板书。介绍原 色及间色知识。(红黄 =橙红蓝紫黄蓝绿) 3. 考考你。设计小游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色彩的变化。 二、 发展阶段 1. 欣赏大师的作品:看一看给你什么感受?请几名学生谈一谈。 2. 分小组用自己涂的色块拼贴一幅作品,并展示到黑板上。 3. 欣赏美术书中的作品, 看到这些画,你联想到什么?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些色 彩?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请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4. 欣赏示范作品,看看这些作品是怎样利用三原色创作出来的?利用准备的工具, 小组研究,你们能用什么方法,用三原色变化出美丽的花纹? 5. 学生讨论,创作,教师辅导。 6. 展示作品,请同学结合作品,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 7. 小结: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魔幻的颜色,平时要多注意留心观察, 我们制作的作 品也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三、 课后拓展 继续做调色练习, 看看还能变化出什么颜色。 尝试用所调出的颜色表达感觉、 心情、 天气等等。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第 2 课万花筒总课时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过程与方法: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点 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教学难点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 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 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 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 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 式。 2过程与方法: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 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1. 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 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 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 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 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 用印的方法来画) 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 这并不重要,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 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 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 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 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 1816 年前后发明, 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 成 60 度或 45度相连, 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 镜片装在筒内, 筒的一端装有 可转动的玻璃盒, 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 金属箔或圆珠。 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 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 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 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第 3 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总课时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 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 自由大胆快乐 的想象与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并绘画 (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其探 索欲,培养个性。 教学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造型表现时能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画面主人公的“大”与“小”,注 意合理的色彩组合等。 课前准备 动画短片、各种生活用品及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1. 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 由大胆快乐的想象与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 现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 力,并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 中激发其探索欲,培养个性。 一、 启发: 1. 激趣:同学们,你们看过卡通片小人国吗?故事讲的是海上的风浪打翻 了一艘轮船, 水手格列佛漂流到了一个神奇的小岛,这个小岛就是小人国。 你们知 道格列佛在小人国看到了什么?遇到了那些奇怪的事情么? 2. 谁有能变大又能变小的本事,使学生联想孙悟空并述说所见。 二、 探索方法: 1. 游戏一:比眼力 出示准备的材料用具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讨论:是什么原因 使同一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显得非常小,请学生举例说明。 2. 游戏二:比自己 让学生自己出来站一站,比一比。 3. 游戏三:说一说 学生运用自己带的物品摆摆,探索说说大小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 发展欣赏: 1. 欣赏教材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感受。 2. 比比谁的创意好。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用哪几样物体的大小反 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会有哪些主体物?会用什么来衬托他的 大或小呢?请学生畅谈一下。 四、 教师示范 1. 出示范作欣赏让学生谈谈色彩、构图、创意等各方面的感受。 2. 学生总结:色彩组合要突出主体。 构图要合理。创意要新颖。 五、 创意作业,教师随机指导。 六、 欣赏评价: 1. 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 七、 拓展: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现大与小呢?例泥塑、纸雕等。同学们可尝试一下 啊! 五、 收拾与整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第 4 课 前前后后总课时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回忆、 观察与比较, 能够概括出 ?°同样大小的物体会 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 ?°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 体会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 前后关系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远近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透视带来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 课前准备(1) 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 让学生课前观察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 (3)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 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 ?°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体会或拼贴一 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远近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透视带来的 审美趣味,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1. 让学生观察、欣赏图片等影像资料,并让学生讨论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 律?(近大远小) 教师问:同学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长长的马路,看向远方,变得越来越窄。一排排的街灯,往远处看 去会越来越矮了。飞机是很大的,升上天之后就变得很小了。教师总结,肯定学生 们都说得非常好。 2. 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一找, 我们的校园里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以 小组为单位一起寻找,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3. 图片展示、 动手操作:把一张卡片放在另一张卡片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 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总结:同样的物体离我们近了就会感觉大一点,而离我们越远就会变得小了一 些,这一 ?°近大远小 ?±的规律就是美术学所说的?°透视。 4. 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存在的这一现象,并运用?°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 进行了实地观察,考虑两个问题: 你们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绘画过程中先画什么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整理作业展评。 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