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特点,掌握近代社会生活在交通、通讯、娱乐、习俗等方面的变化表现,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历史图表、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提升合作探究与交流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近代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体会社会进步的艰难,感悟时代变革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珍惜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著名企业及代表人物;近代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具体变化表现,如火车、轮船、电报
2、电影等的出现。2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原因,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探究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深层次推动因素,以及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融合的过程。三、教学方法L讲授法:系统讲解重点知识,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脉络,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3 .史料分析法:展示张骞创业资料、清末民初社会生活老照片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实证意识。4 .小组讨论法:针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利弊”等话题组织讨论,激发思维碰撞,促进深度理解。5 .多媒体演示法:播放近代工厂生产、老上海街头影像,直观呈现历史情境,增强学习兴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老上海外滩繁华景象与同时期传
3、统中国城镇图片对比,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大家能猜到中国近代发生了什么巨大转变吗?这些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如建筑风格、交通工具、人物服饰等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一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二)新课讲授(35分钟)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合地图,指出上海、广东等地出现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缀丝厂等早期民族企业,介绍其创办人多为官僚、地主和商人,讲述他们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投资近代工业的创业故事,分析兴起背景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一战前):展示张骞创办大生纱厂图片及“实业救国”言论,
4、阐述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民族资本规模扩大,分析这一阶段民族企业在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领域集中发展的特点及面临外资挤压、封建势力束缚困境。“黄金时代”(一战期间):利用折线图展示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量、利润增长数据,解释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以荣氏兄弟面粉业扩张为例,说明企业在市场、技术、管理上的突破。曲折发展(一战后新中国成立前):讲述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抗战时期受日本侵略、官僚资本掠夺濒临绝境,抗战胜利后又陷入美货倾销、内战破坏困境,用案例展现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挣扎求存。2 .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展示早期火车、
5、轮船图片,介绍其传入中国后对人员、物资流动及商业发展的加速作用,对比驿站与近代邮政,讲述电报、电话在中国的建设推广,使信息传递从迟缓迈向便捷。文化娱乐:播放电影片段,讲述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外国影片独占到国产电影兴起过程,介绍上海大世界等新式娱乐场所,为市民提供多元休闲选择,提及报刊书籍出版繁荣,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社会习俗: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图片入手,讲述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举措,对比传统婚丧嫁娶繁琐礼仪与新式简约婚礼照片,分析社交礼仪从跪拜作揖到握手鞠躬、平等称呼转变体现的观念革新,探讨西方文化冲击与国内变革需求对习俗变迁的双重推动。(三)课堂小结(15分钟)L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民
6、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关键事件、代表企业与人物,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要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2.提出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如何相互影响?”组织小组讨论5分钟,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生活变化提供物质基础,新机器、新技术引入改变生活方式;社会生活需求变化又刺激经济向多元化、现代化迈进,如交通改善利于商品流通,新娱乐催生文化产业,习俗革新解放人力、促进消费观念转变等,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选择题: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O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C.一战期间D.二战期间”等5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7、2 .材料分析题:给出张骞大生纱厂兴衰材料,提问“大生纱厂兴衰原因有哪些?反映近代民族工业何种困境?”锻炼史料分析与知识运用能力,学生答题后教师点评讲解答案思路。(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L制作手抄报:以“近代中国经济与生活变迁”为主题,要求包含民族企业介绍、生活变化对比图、个人感悟,培养综合归纳与动手能力,下节课展示交流。3 .小论文:“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启示”,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传承创新,字数300-500字,锻炼书面表达与历史思维拓展。五、教学资源L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等纸质资料,提供知识框架与教学指导。4 .多媒体课件:含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片段,如反映
8、近代工厂实景、老北京街头百态、电影发展历程纪录片,增强教学直观性。5 .网络资源:学术数据库文章辅助深入备课,拓展知识深度广度,如对近代民族资本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教育类APP推送趣味历史知识、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等抽象内容时,部分学生理解吃力,应多引入通俗案例、故事类比,如将企业融资比作家庭凑钱创业,降低理解难度。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均,需提前培训组长组织技巧,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史料运用上,部分复杂文献解读引导不足,后续应增加问题引导,带着学生逐句剖析,提升史料分析实效。通过课后作业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手抄报兴趣浓厚,但小论文写作规范性、深度欠缺,今后要加强写作指导,如范文赏析、提纲拟定训练,优化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历史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