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资源概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举例说明常见的自然资源;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等情况,能读懂相关图表数据反映的资源信息。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资料、图表解读,提升归纳总结与逻辑思维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自然资源问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对国家、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依据,让学生准确判断自然资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
2、特征,理解这一特征背后的国情影响。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概括出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清晰区分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均资源不足现状下应对资源问题的策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三、教学方法L讲授法:系统讲解自然资源关键知识,如概念、分类、我国资源国情要点等,在知识导入、难点突破时高效传递信息。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探讨自然资源利用现状、身边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激发思维碰撞,促进合作学习,深化对重难点理解。3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图表、视频展示各类自然资源形态、分布及统计数据,化抽象为直观,增强教学趣味性与理解度。四、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展现
3、祖国壮丽山河、丰富物产的视频,涵盖广袤森林、奔腾江河、肥沃农田、地下矿产开采场景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视频里看到的这些大自然馈赠和人类开采利用的对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自然资源概念。2 .自然资源概念与分类讲授(12分钟)结合导入视频举例,阐述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如阳光、空气、土地、矿产、森林、水能等。强调“自然界存在”“对人类有用”两个关键属性,举例让学生判断,如钢铁(人工加工产物,非自然资源)、闪电(目前难以利用,不算自然资源)。讲解自然资源分类,按可再生与否分为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4、生物资源等,合理利用可循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像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形成漫长,用一点少一点),配合图片展示不同类别典型资源,加深印象。3 .小组讨论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出讨论话题:”在日常生活与家乡发展中,我们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它们分别属于哪类?这些资源利用现状如何,有没有过度使用或保护不当问题?”小组讨论10分钟,期间教师巡视引导,鼓励全员参与、做好记录;之后每组选代表发言3-5分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在黑板归纳总结要点,强化知识理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能力。4 .我国自然资源特征探究(18分钟)展示我国几种主要自然资源(如耕地、水资源、矿产资
5、源等)总量在世界排名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得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结论;再给出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图表,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1/3、人均水资源为1/4等,分析出人均不足特点。提问学生思考人均不足原因(人口众多)及带来的影响(资源紧张、制约发展等)。以煤炭资源为例,展示我国煤炭分布地图、多年开采量与储量变化折线图,组织学生分析资源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消耗加快等问题,探讨应对措施,如资源跨区域调配、节约开采、寻找新能源替代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思维。5 .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自然资源概念、分类,重点强调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人均情况及面临问题,梳理应对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
6、点明珍惜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每个人的责任,呼应情感目标。6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课堂练习:给出5-6个判断资源类型、分析资源国情影响的选择题与简答题,让学生即时巩固知识,教师巡视答疑;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家里一周用水用电情况,分析浪费或节约表现,写一篇300字左右小报告,并预习下节课自然资源保护内容。五、教学资源L多媒体课件:包含教学所需图片(自然资源实景、分类示例、资源分布地图等)、图表(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对比,资源开采趋势图等)、视频素材(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纪录片片段),增强教学直观性。2 .教材与地图册:粤教粤人版八年级地理教材提供知识框架、文字资料;配套地图册辅助学生了解资源分布地理区位,落实空间认知。3 .资料卡片:准备部分常见自然资源简介、开发利用案例卡片,供小组讨论参考,拓展知识深度广度。六、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概念讲解时部分学生对自然资源判断标准理解慢,需多引入生活正反例辨析;小组讨论环节参与度参差不齐,今后要提前明确分工、培养小组协作默契。在探究我国资源特征时,学生对资源分布不均原因深挖不够,后续应补充地质、气候等影响因素讲解。优点是直观演示与讨论结合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能结合生活感知资源问题,后续加强引导,助学生将保护资源意识转化为持久行动,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