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要点.pdf

    • 资源ID:5207480       资源大小:282.49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要点.pdf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 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 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 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 地更具体。 6.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 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 类食物的 88% 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 由 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 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 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 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 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 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 统 GPS) 。 第二章 1.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 量) 、水(降水)。 2.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 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 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 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 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 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 的营养生长。 6.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 制。 8.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 作物一年的熟制。 9.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 递减 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 际和年内变化比较大。 12.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 标。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200M ,高原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 丘陵一般不到 500M,山地则是在 500M以上,5001000M 称为低山。 13.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14.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 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15.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 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 面。 16.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 地等五大类。 17.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8.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 19.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20.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 水 21.土壤类型分布: 海洋性土壤群系、 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 性。 22.土壤地域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23.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 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24.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 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 度一般为 50cm 。 25.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26.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 27.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 土壤的适 宜性来评价。 28.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 演化性。 29.植被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30.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 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31.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 与环境政策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 条件、投入水平 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 质技术条件。 3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33.土地所有制: 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 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 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34.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 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5.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 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 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36.土地经济生产力: 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土地自然 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 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37.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 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 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 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38.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 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地连续投入资本和 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 第三章 1. 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 2.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 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 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3. 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 原则、实用性原则。 4. 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基本上 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70 年代后期,我国的大、中比例 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 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 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 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 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已被广泛使 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首先根据 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 12 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然后根据大 (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内, 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分为土地 型。 5. 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 用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6.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 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7.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环状结构、 扇形结构、树枝状结构。 8.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实际上也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9. 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 ,逆向(退化性) 1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意 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 地面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 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 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 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 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 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 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 1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 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 统性。 13.中国 2007 年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有12 个一级类型, 56 个二级 类,其中 12 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 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 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未利用土 地。 第四章 1. 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 现状等内容调查。 2.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 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 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 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3.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 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清查土地资源的 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 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 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 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 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 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 水资源调 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 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 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 建立土地数据库、 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为 土地评价服务; 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 划服务; 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P104105 5.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 查验收四个阶段。 P105109 6.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土地 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方法。 第五章 1.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 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 的过程。其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 析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2. 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 好坏服务;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第 128页 3. 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 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 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许多种。如农业用地评价、 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 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 评价类型的另一种区分是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4.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 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 位。 其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 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 划分的几种方法: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 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寄出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 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5. 评价因子的选择一般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和因子稳 定性原则。 6.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适宜程度。 7.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 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单元四级分类制。 8. 土地质量: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土地 综合属性。 9. 土宜:就是在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 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 宜性。 10.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其评价结果应有广泛 其方法简便易行 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 11.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1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 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揭示了城 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分析: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 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 城镇土地定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综合分析原 则、级差收益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参考 160 页) 13.农用地分等定级: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 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别、级别。目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对农用地进行科学、 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 制度和基本农田制度提供依据 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 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 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 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 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 评定。 14.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发展土宜, 对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15.土地区位是影响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最重要的因素。 第六章 1.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 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 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 量状况、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 3. 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三个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 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 4. 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 力水平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5. 中国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耕地数量或面积保护、耕地地力的保 护、耕地环境的保护。 6. 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 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 7.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 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8. 耕地保护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 准;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参考 书本、展开论述) 9. 耕地现状: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后备耕地所剩无几、非农田建 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总 体额度很大 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 地质量在不断下降) 第七章 1.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 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2. 决定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自然因 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3.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土地利用系统类型可分为集约型和 粗放型。 4. 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资源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 性、组织体制的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 可承受性。 6. 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7. 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专项规 划、土地利用的内部规划(设计) 。 8.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 年。 9.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五级: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 (地、自治州)、县、乡(镇)。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合 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编制规划阶段、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 12.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整治规 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13.常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分为: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和土 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第八章 1. 自然界的四大循环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2. 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3.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4. 生态平衡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对静止、动态稳态和非平衡稳态。 非平衡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主要形式。 5. 影响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压力较 大;政策失误;掠夺式经营;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 6. 土地退化是自然环境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7. 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 土地污染等类型。 8. 土地沙漠化防治包括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绿化以增加植被 等三部分。 9. 耕地面积不等于都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生产 粮食的农田,是保护的重点。 10.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 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 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高 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11.改良土壤,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 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土地整 理的重点。 12.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指: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 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名词解释 1、土地 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 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 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 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 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 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4、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 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 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5、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 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 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6、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 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 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7、土地类型 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 系列空间单元 9、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是指土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 定以及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 高的过程。 10、土地沙漠化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 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 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 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但不 考虑利用类型时,主要指土地固有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 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 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 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 数量。 14、作物光合生产力 是指各种环境因素 (温度、水分、 CO2 和土壤等)、作物密度以及 管理水平等都处于最适宜的状况时,太阳辐射能的光合产量。 15、土地生态系统 是指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内,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16、土壤次生盐渍化 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 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 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 是在土壤表层累积, 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 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17、作物光温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 光、温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 18、农业生态区法 农业生态区法, 它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 的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 其作物种 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 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 件的有无与投入的高低, 在此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位, 以人均消耗进 行计算,以评价其一定行政单位的人口承载力。 19、土地资源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 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20、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 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 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21、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 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2、土地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同级)在质和量上的对比 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23、作物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 光、温、水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 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 不同时间尺度上, 以预期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 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 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5、土地数量结构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 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26、土地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27、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 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 28、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 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 29、土地适宜性评价比配 是指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 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 合的过程。 30、土地生态设计 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 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1、土地类型的演替 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 类活动的影响, 当各种自然, 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 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 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一种土地类 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 3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是指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 应用计量 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33、土地经济分级 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 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 级。 三、辨析题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 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 土地侧 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 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它 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 地类型划分依据是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 类型划分依据是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 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 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 用性和利用价值, 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 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3、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 土地的概念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 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 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 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 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 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 宜林土地资源、 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讲, 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概 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4、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及二级学科的关系 土地科学为一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 学、土地管理学等二级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 理论基础 ,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 ,是 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 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 手段。 5、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或称土地资源潜力分类, 主要依据土地 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 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 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两者属不同概念,但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首先,两者都是针对一定用途或一定经营管理措施,只不过前者 针对性强(用途范围小或具体) ,土地潜力评价针对性弱(用途范围 大或不具体)。 其次,在一般情况下, 每一个潜力级的土地均可视为适宜于一定 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即单项土地潜力评价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 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四、简答题 1、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 (一)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 (二)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 (三)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四)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五)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六)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 是唯一依据。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农业生态区法方法步骤 编绘气候、土壤、作物及耕地资源相同比例尺图 编绘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在生态区图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 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基础 图上叠加耕地资源图,并计算一定行政单位内耕地、草地、水 土的土地生产力,最后统计出总的土地生产力。 在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基础上考虑经济投入水平。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阶段。 按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可将土地 资源利用分为四个阶段。 a 人对土地依存关系的原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b 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 阶段 c 土地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d 土地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4、土地类型调查的意义。 a 是全面收集编纂、 存储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 (自然属性资料、 社 会属性资料) b 为土地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c 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 础资料 d 有利于深化对地表自然地课分异规律的认识,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 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建立立体的土地和土地利用观 2、协调土地利用运行系统 3、开展土地利用耦合效益评价 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6、土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水平结构方面: 各种子系统在地球表面连续不断的分布,如农 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与 气候、土壤、生物地带性分布具有相对应的景观生态结构,即土地类 型宏观地带性地域分异,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 与区域性地质、地貌、 水文等要素具有相对应的区域景观单元结构, 是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分布模式的基础。 在垂直结构方面:地上层气候、小气候、植被、动物;地 表层土壤、河川径流、浅层地下水、植物和微生物;地下层 土壤层以下的岩石、 深层地下水等;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所造成的 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7、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a 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 b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c 土地生产力较低 d 非农业用地缺乏宏观控制 e 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其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第三,草原退化也在发展。 第四,土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8、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1、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 为土地税收服务 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 为土地交易服务 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 9、简述美国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系统。 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 a 潜力级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 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全部土地划分 为 8 个等级。 b 潜力亚级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 单元的组合。 同亚级的土地, 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 制性因素是相同的。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共四种限制因素: 侵蚀危害(e) 潮湿,排水不良或洪涝(w) ,根分层( S) ,气候( c) 。 c 潜力单元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 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 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 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10、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a 具有多层次结构 水平结构方面,在垂直结构方面 b 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c 是人类活动的基地 d 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补偿功能 1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的对策。 a 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 b 增加投入、改造低产田和建设商品粮基地 c 对土地资源实行宏观生态开发 1)跨流域调水与水土资源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c 加强草原的建设与保护 12、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涵义。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 “质量”的永续性。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包括以下 四方面涵义: 存在形式的永续性; 物质生产能力的永续性 ; 经济效益的永续性; 生态环境的永续性 13、土地数量结构主要数量指标。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 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 表示。 (1)面积比:适合土地类型图斑面积有明显差异的区域 (2)频率比:适合图斑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不同类型) (3)分异度:面积偏差率 (4)多样性指数: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 (5)优势度: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与配该区 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与多样性构成反比 14、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a 针对性原则(以一定的利用目的为前提) b 比较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比较”的原则,即比较土地利用的需 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 比较不同的土地用途, 作出决策。 c 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 d 可持续利用原则 15、土地的基本特性。 A、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 2)区域性 3)动态性 4 )可更新性 5) 多功能性 6)有限性 7)不可替代性 B、土地的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 2)产权特性 3)增值特性 4)不动产特 性 1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步骤。 (一)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 (二)确定各种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和限制性 (三)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及确定土地性质(土地质量) (四)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比配及评定各土地评价单无对 指定用途的适宜性等级 (五)分析评价结果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六)校核、确定、整理评价结果 1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意义 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 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科学研究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 长远规划服务 18、土地评价的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必须针对一 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评价要充分考 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19、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 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监测。 20、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耕 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 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调绘目的 补调权属界和境界,检查室内预判内容,改正错判内容,补 充漏判内容和修正界线。 主要包括地类图斑调绘、 线状地物调绘、 境界与权属界调绘、新增地物补测。 2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农业 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后备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监测。 23、简述土地的含义 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土地的性质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要点.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