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生理学作业要点.pdf

    • 资源ID:5219247       资源大小:120.7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理学作业要点.pdf

    第一章绪论 1、 解释名词: 稳态:内环境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 之中。 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所 起的重要作用, 是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 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同时, 它又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 来自于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细胞的 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亦即稳态。 为 此,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以达到机体内 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态。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 不断地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总之, 整个机 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影响,而又断得到维持的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的。机体内 环境及其稳态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势必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于危及生命。 3、 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在这三种调节中, 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整体情况下,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 (1)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 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 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感受 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较局限,作用时间较短暂。 (2)体液调节: 机体的某些细胞生成和分泌或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对组织、 细胞的功能活动产生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这些特殊化学物质有的是由内分泌腺的内分泌细 胞或一些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有的是由局部的组织细胞释放的体液调节物质。前 者引起全身性体液调节,后者引起局部性体液调节 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较缓慢而持久,全身性体液调节作用通常比较 弥散。 (3)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 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幅度较小,不够灵敏。 4、 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答:( 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的效应想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 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 时处于稳定状态。(2)正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 的作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 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解释名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 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有生命的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受体: 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息分子) 的大分子, 当其与配体结合后, 通过信号转导机制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信号,以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最 终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 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约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机制如何? 答: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 称为单纯扩散。 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 膜两侧的浓度差;2. 膜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的特点 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 、O2 、N2、NO等。 (二)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 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类型:(1)载体转运:指借助于载体蛋白作用来完 成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的特点:1. 特异性; 2. 饱和性; 3. 竞争性抑制。载体转运转运的物 质: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2)通道转运:指借助于通道蛋白 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通道的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通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 、 K+。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1. 膜两 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 载体数量和通道的功能状态。易化转运的特点: 需要膜蛋白质帮助, 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 (三)主动转运:指在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下,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 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主动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 。主动 转运的特点:需要生物泵作用,消化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主动转运的因 素: 1. 生物泵的功能状态;2. 细胞的代谢水平 (四)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 细胞内称为入胞。出胞与入胞转运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递质、激素、消化酶、细菌、组 织坏死碎片、衰老的红细胞。出胞与入胞的特点:需要细胞膜的运动,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 量。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答: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 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 浓度比细胞内 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 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 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于是随着K+的移出, 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 的, 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 4、 试述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和形成机制。 答: 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 性波动。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特点: “全或无” 特性: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不衰减式传导有不 应期 产生机制: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 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 由于细胞膜外高 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 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 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 继续内移 , 出现超射。故 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接近于Na+ 的平衡电位。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 失活, 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 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 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故峰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后电位的形成原因:负 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正 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神经系统 1、 解释名词: 递质: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脊休克: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断离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所有 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 肉收缩,称牵张反射。 条件反射: 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无关刺激作出的暂时性回答反应。它是在个体生活中 逐渐形成的、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暂时神经联系。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 2、 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哪些? 答: 1. 单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 2.突触延搁。递质经 释放、 扩散才能作用于受体。 3.总和。神经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元的频 率受传入、中枢、传出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5.后发放。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路 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反射弧中突触是最易出现 疲劳的部位。 3、 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哪些功能特征? 答: 运动区有以下的功能特征: (1) 对躯体运动的支配呈交叉性; (2) 功能定位精确, 其支配部位是身体的倒影; (3) 运动愈精细的肌肉, 其皮质代表区愈大; (4) 电刺激使个别肌肉收缩, 不发生肌群的协同性收缩运动. 4、 试比较交感受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 答: 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 心率加快,收缩性和传导性加强(1 受体)皮肤、 肾、胃肠道、骨骼肌、外生殖器血管收缩(肾上腺素 能, 受体),冠状血管、胃肠道、骨骼肌血管舒张 (2 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ACh) 心率减慢,收缩性和传导性减弱, 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舒张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2)收缩,促进黏膜腺分泌 消化器官 分泌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 制胆囊活动 分泌稀薄唾液, 促进胃液、 胰液分 泌,促进胃肠运动和括约肌舒张, 促进胆囊收缩 泌尿生殖器官 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有孕子宫收缩(), 无孕子宫舒张(2) 逼尿肌收缩,内括张肌舒张 眼 瞳孔扩张,睫状肌松弛,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 促时泪腺 分泌 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内分泌和代谢 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5、 小脑的运动机能有哪些? 答: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调剂肌张力 大脑小脑: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精细运动和协调性 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 解释名称 感受器:指位于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视力: 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 能的指标。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反射性改变,弱光 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听阈: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听阈。 2、 眼的折光系统一般有何异常?怎样矫正? 答:近视: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散光:纠正散光通常用柱面镜。 3、 试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类,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答: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中央凹分布密集,在视 网膜周边区域相对减少。主司昼光觉和色觉,光敏感度较差,但视敏度高。视杆细胞在中央凹 处无分布,在中央凹10° 20°区域最多,随暗光敏感,但分辨能力差,无色觉,主司晚光觉。 4、 试述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 答:声波传入内耳兴奋听觉末梢感受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正常情 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空气传导的过程可简示如下:声波经外耳 鼓膜 听骨链 前庭 窗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声波,震动鼓膜, 使听骨链产生运动连接卵圆窗之镫骨足板,击动前 庭阶之处淋巴, 经前庭膜使蜗管内的内淋巴产生运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兴奋, 此兴奋由耳蜗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听中枢产生听觉。鼓室内的空气震动也可经圆窗膜而激 动鼓阶的外淋巴,进而使基底膜发生震动,但力量较微弱。 2骨传导骨传导是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 产生听觉。骨传导的主要途径是颅骨振动直接传入内耳。 5、 前庭器官各感受装置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答: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包括半规管壶腹嵴、 椭圆囊和球囊囊斑。 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 角加速度,即旋转变速运动。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上、外、后三个半规管,分别代表三个平面,当头 前倾 30°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 其余两个半规管与地面垂直。 因此人体能感受三维空间各个方 向的角变速运动。 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运动。当人体直立而静止不动时, 椭 圆囊囊斑的平面与地面平行, 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的上方, 而球囊囊斑平面则与地面垂直, 位砂膜 悬在纤毛的外侧。 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 几乎每个毛细胞的排列方向都不完全相同, 这种分布 有利于分辨人体在囊斑平面上所进行的变速运动的方位。 第五章血液 1、 解释名称 红细胞沉降率: 测量红细胞沉降率的方法: 将新采集的血液经抗凝混匀处理后, 置于一支带刻度 的细玻璃管内, 红细胞将会因重力作用叠连在一起并下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 来表示红细 胞沉降率。正常值男性 015mm/h,女性 020mm/h。红细胞沉降率是衡量红细胞悬 浮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血清:血液从血管流出后, 其内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并参与血细胞凝固。 血液凝固后 所析 出的淡黄色清明液体,称血清。因此,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 试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由两部分构成:a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构成。 如:Na+、Cl-。占总渗透压的 99.5%。b、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构成。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占0.5%。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 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之间r 的渗透压 力基本相等。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子的正常交换和分布、电解质的平衡及保持血细胞的正常 形态和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正常值约 1.5mOsm/L (25mmHg 或 3.3kPa ) 。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 ,其中白蛋白含 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 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 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简述白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数是 5000-10000个/mm3; 白细胞存在于 (1)血液中:呈球形(2)组织中:形态多变,能作变形运动 ; 功能:白细胞具有游走性、 趋化性、吞噬作用等特性1、嗜中性粒细胞: 具有较强的游走性、 吞噬能力 2、嗜酸性粒细胞:缓解过敏反应、 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 含有组织胺、 肝素、引导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吞噬4、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调节特异 性免疫应答。5、淋巴细胞: T、B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过程。 4、 试述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答: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约为100-300*109/L(10万-30万/mm3 ) 。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 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 以填补内皮细胞 脱落留下的空隙, 另一方面血小板可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 因而它具有维护、 修复血管壁完整性的 功能。生理止血功能: 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 同时发生血小板的聚集, 形成松软的 血小板血栓,以堵塞血管的破口。最后在血小板的参与下凝血过程迅速进行,形成血凝快。凝 血功能:当粘着和聚集的血小板暴露出来单位膜上的磷脂表面时,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 使局部凝 血因子浓度升高, 促进血液凝固。 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血小板对纤溶过程有促进作用, 也 有抑制作用,而释放大量的 5-HT,则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激活纤溶过程。 5、 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生理功能及生成调节。 答:平均寿命 120天 生理特性: (1)通透性: H2O、O2、CO2自由通过, Ca2+较难通过。 (2)可变形性:双凹形,易挤过口径比它小的缝隙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血沉: 1小时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 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 ) (4)渗透脆性:与渗透压有关 生理功能: 运输 O2、CO2。 生成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紊:促红细胞生成紊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和血红 蛋白的合成, 促使成熟的红细胞释放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组织缺氧是 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严重肾疾患会伴发贫血。2)雄激素:雄激 素作用于肾, 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破坏: 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为120 天,当红细胞逐渐衰老时,细胞变形能力减 弱而脆性增加, 在血流湍急处可因受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红细胞通过微小孔隙 也发生困难,因而特别容易被滞留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血管外破坏)。 第六章血液循环 1、 解释名称: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泵出的血液量,或称每分输出量。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即 : 射血分数 (搏 出量 /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心 指 数 : 以 每 平 方 米 体 表 面 积 计 算 的 心 输 出 量 。 正 常 成 人 安 静 时 的 心 指 数 为 3.03.5L/(min.m2)。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称心力贮备。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 2、 试分析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机体通过对搏出量和心率的调节来改变心输出量。 具体因素如下: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外周阻力的影响(主 要是动脉血压)心率的影响 3、正常典型的心电图各波、段和间期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波是成年人安静、 闭眼、 清醒时的主要脑电波,在枕叶皮层最为显著。波常表现为波幅由小变大, 再有大变小的梭形波。 波则为新皮层紧张活动时的脑电波,在额叶和顶叶较显著。 波可见于成年人困倦时或是少年正常脑电。 波则常见于成年人睡眠时,以及极度疲劳时或麻醉状态下,或者是婴幼儿正常脑电。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 QRS波群、 T波( U波)。 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波形小而圆钝,0.08-0.11s。 QRS 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0.06-0.10s。 T 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0.05-0.25s,方向与QRS主波方向同。 U波:有时在T波后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与T 波同。 间期意义: PR/PQ间期: 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 0.12-0.20s,代表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 导阻滞时,此期延长。 PR段:P波终点到Q波起点, 由兴奋传导通过房室交界区形成,非常微弱,回到基线 水平。 QT间期: QRS波起点到T 波终点, 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到复极化完毕的时间,与心率成 反变关系。 ST段: 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2 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一段等电位线。 4、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 每搏输出量: 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 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 低,脉压减小。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2) 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 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3)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 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 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 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5)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改变不能相应改变时,则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5、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临床上测定中心静脉压的主要意义何在? 答:因素:中心静脉压系指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压力。其高低由下列因素决定:血容量; 静脉回心血量;右心室舒张期压力;肺循环阻力;胸内压(或腹内压)等因素。其 中以血容量及右心室排血功能最为重要。 意义:中心静脉压(CV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测压当时病人的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 张力等综合状况。因此, 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改变,可动态地了解血容量的变化及判断心 脏对补液的耐受能力,是调节输液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例如:CVP cmH2O,血压 低下,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可迅速输液补充血容量;血容量补充后,病人仍呈休克状态, 血压仍低,而CVP 却高于 0cmH2O,则考虑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此时应慎重输液,密切 观察。若 CVP 进一步增高达1520cmH2O,则表示已有明显心功能不全,有发生急性肺水 肿的危险,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强心剂。如果较快地输液,需要补充更多液体;相反,快速 输入一定量液体后,CVP 明显升高,表示心脏对输液耐受能力不良,应适当使用强心剂, 以加强心脏收缩能力。 第七章 呼吸 1、解释名称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即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 3s 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人第1、 2、3s 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 99,其中以第1s 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 气速度。 血氧饱和度: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物氧化过程,而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 的氧,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 ,结合成 氧合血红蛋白 (HbO2),再输送到人体各部分组织细胞中去。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2、 试述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基本过程。 答: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 。O2在体内的贮存量 很有限, 因此呼吸必须不断地进行,一旦呼吸停止,就将导致机体缺O2和 CO2潴留而危及生命。 呼吸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1)外呼吸或肺呼吸,即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 换。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是肺 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即由循环血液将O2从肺运输到组织以及 将 CO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也称为组织换气,即组织毛细血管血 液与组织、 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并同 时进行。 3、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主要成分及其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意义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泡塌陷。减少组织注液生成, 防止肺水肿。降低肺弹性阻力,从而降低吸气阻力。 4、简述血液PO2 、PCO2和H+ 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 答:( 1)当吸入CO2含量适当增加时,呼吸将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图5-16 )。但是,当 吸入气 CO2含量超过 7% 时,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致使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明显升高, CO2 积聚,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 现 CO2麻醉。 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 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有关核团,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增加肺通气。 (2)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 H+浓度增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浓度降 低时相反,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减少(图5-16 )。 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 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 的 25 倍。但是, 由于 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所以限制了血液中的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 作用。因此,血液中的H+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 (3)低 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吸入气 PO2降低时,肺泡气、动脉血PO2都随之降低, 呼吸运动 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O2 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但是低O2可以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而兴奋呼吸中枢,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其直接抑制作用。在严重低O2时,外周化学感受性反射不足以克服 低 O2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抑制。 第八章消化和吸收 1、 解释名称: 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 吸收:指食物中的成分或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粘液 - 碳酸氢盐屏障: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的抵抗胃酸和胃酶侵蚀的屏障,称为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 2、 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答:成分、作用: (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利 于蛋白质的水解;抑制和杀死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 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水解是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月示、胨以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 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 并促进其吸收 (4)黏液及 HCO3- :可溶性黏液:与胃液的其他成 分混合润滑胃内食糜凝胶性黏液: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白 酶及高浓度盐酸接触。 分泌调节: (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Ach 与(M3) 受体结合刺激 HCl 分泌。 阿托品阻断 ; 促胃液素: 细胞分泌, 丙谷胺阻断; 组织胺: 由嗜铬样细胞 (ECL cell )释放, 作用于 H2受体 , 西咪替丁阻断 (2)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 腺素;上皮生长因子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分泌:30,传入冲动 来自头部感受器,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高; 胃期胃液分泌:60,食物入胃产生刺激,胃酸 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高 ; 肠期胃液分泌:10,食物入小肠后的胃液分泌。 3、 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答: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 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 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 4、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 答: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 有的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 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 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 而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 身还是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5、消化道各部吸收的主要物质是什么?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是如何吸收的? 答:可吸收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1)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2)食物在小肠内已彻底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3)小肠粘膜面积大,它通过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结构,使它的面积增大。 (4)小肠绒毛血液和淋巴供应丰富,也是利于吸收的因素。 第九章泌尿生理 1、 解释名称: 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肾糖阈: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渗透性利尿:指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 使水的重吸收量 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2、 试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 的作用下,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 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 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3、 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肾小球滤过作用受到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及肾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滤过膜的面 积和通透性:人体两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面积及通透性, 在正常情况下都较稳定,只有在 病理情况下才有所改变, 使具有滤过功能的肾小球数目减少, 其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因而滤过率降 低, 出现少尿或无尿。正常情况下, 肾小球滤过膜有一定的选择性通透性, 但病理情况下, 如缺氧、 中毒、炎症等 ,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出现蛋白尿甚血尿。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 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 三者之中任何一种发生改变, 都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正常情况下 , 人体动脉血压80180mmHg 范围内波动时 , 通过肾自身调 节作用 , 使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基本稳定状态, 滤过率无明显改变。一旦血压降到 80mmHg 以下时 , 超出自身调节的限度,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有效滤过压随之降低, 滤过率减 少, 即可出现少尿。当全身血压降至4050mmHg 以下时 , 肾小球滤过率降至零, 可出现无尿。 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蛋白减少时,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 滤过率增加。 如经静脉快速大量输入生理盐水, 血浆蛋白被稀释, 可致血 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滤过率增加 , 尿量增多。 . 囊内压:正常情况下囊内压也比较稳定。 肾盂或输尿管结石、 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时, 肾小囊内尿液排出不畅, 梗阻部位以上压 力升高 , 进而囊内压增高, 使有效滤过压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 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 流量 (renal plasma flow)是影响肾小球滤过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上,静脉大量输液时,由于肾 小球血浆流量增加, 血液从入球动脉端流向出球动脉端的过程中, 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 因而 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 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 有效滤过面积增大, 肾小球滤过率 增加。相反 , 滤过率明显减少。 4、 大量饮清水、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大量静脉滴注甘露醇尿量分别有何变化? 答:(1)尿量明显增加。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 器的刺激减弱, 引起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 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因此尿量增多。 (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后, 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 (3)大量静滴甘露醇:尿量增加。会造成血液渗透压提高,以使组织中的水 分进入血液。 甘露醇从肾小球滤过时, 在肾小管中不易重被吸收, 使肾小管中的 原尿的渗透压增高,使最终产生的尿量增加 第十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解释名称 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称为基 础代谢率。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调定点:调定点是指使体温维持在某一水平而设定的温度值。 2、测定基础代谢率应注意哪些条件? 答:临床规定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是:清晨、清醒、空腹,进餐12 小时以上、且不宜过饱, 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降低合成代谢; 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以免欠下“氧债”而影响 测定结果,测定时平卧、放松全身肌肉以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保持室温在20250C,排除 环境温度的影响;要求受试者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受试者体温 正常。 3、临床上常用的体温测定方法有哪些?正常值如何? 答: 1. 口测法正常值为36.3 37.2 。此法禁用于神志不清病人和婴幼儿。 2. 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正常值为3637。 3. 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正常值为36.5 37.7 。 4、影响体温正常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a. 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受下丘脑 (视交叉上核)控制清晨最低午后最高波动幅度小 于 1 b. 性别差异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排卵前体 温较低,排卵后体温升高0.3-0.6。 c. 年龄影响体温: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每年长 10 岁,体温降低0.05 。 新生儿 ( 特别早产儿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老年人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d. 肌肉活动:体温升高 e. 其他:进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高温环境 第十一章内分泌 1、解释名称 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 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第二信使 : 指激素、 递质、 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通常 是由效应器酶作用于胞内底物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或离子通道等方式 产生以靶蛋白构象变化为基础的级联反应和细胞功能改变。比较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 、IP3 、 DG 、cGMP 应急反应: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称应急 反应。 应激反应:Selye 将有害刺激如创伤、精神紧张等导致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ACTH 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称为应激反应。 2、简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答:( 1 人生长素( human graowth hormone hGH )含 191 个氨基酸的多肽,结构与人PRL相似, 故与 PRL 有交叉作用。GH化学结构与免疫性具有显著的种属特异性,除猴GH外,其他动物的 GH对人无效。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促生长的作用 GH 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 用。促进组织生长、 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对骨骼、 肌肉及内脏器官的生长的影响更明显, 因此 GH也称为躯体刺激素。 B代谢的作用 GH 通过 SM介导,加速组织蛋白质合成,利于 组织修复与生长。抑制糖的氧化和利用,血糖升高,若GH分泌增多时可出现糖尿,称为垂体性 糖尿。 GH还

    注意事项

    本文(生理学作业要点.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