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pdf

    • 资源ID:5224219       资源大小:291.6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pdf

    . . 附件 2: 郑 州 市 工 程 技 术 研 究 中 心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中心名称: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河南中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章) 推荐(主管)部门:中原区科技局(签章) 填报时间: 2012 年 03 月 14 日 郑 州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编 制 . . 目录 一、建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的和意义·······················3 1、 本技术领域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2、 建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必要性·······················4 3、建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可行性·······················5 4、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进步的带动作用···················8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国内、省、市需求状况······················9 1、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与差距:·························9 2、 国内需求状况······························· 11 3、 省、市需求状况······························ 12 4、 本技术领域的成果及分布状况························ 13 5、 国内从事本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和设计等的优势单位及水平比较········· 13 三、依托单位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14 1、依托单位基本概况····························· 14 2、科研成果································· 15 3、科研队伍情况······························· 16 4、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17 5、 科研投入和经济实力···························· 17 6、 主要合作单位情况····························· 17 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7 1、总体目标································· 17 2、近期目标································· 18 3、 远期目标································· 20 4、主要任务································· 21 五、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总体设计和结构布局··················· 23 1、中心的运行机制······························ 23 2、机构设置································· 27 3、人员配备情况······························· 27 4、已有仪器设备清单及总值·························· 31 六、建设方案··································· 32 1、实施方案概述······························· 32 2、规划和计划································ 32 3、工作班子及实施方案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姓名及职务(职称)········· 33 4、新增仪器设备清单及经费概算························ 33 七、资金计划··································· 34 . . 一、建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1、本技术领域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也是煤矿事故多发 国;据权威部门统计, 全国煤矿 (包括国有重点煤矿、 国营煤矿、 乡镇煤矿、 个体煤矿等 )年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事故年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仅次 于交通运输事故,列第二位,因此必须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给予充分和高 度重视。对煤矿救护自身来讲,提高抗灾水平和能力,提高救灾效果,历 来是业务范围之内经常研究的课题。 通常情况下在矿井灾难发生之后,往往将原有的通信电话线和各种管 路损坏,通信系统瘫痪将导致被困人员与地面救援人员无法联系,无法采 取有效措施营救!这也是矿井救援工作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常用的 无线电通讯系统因为传递信息使用的电磁波无法穿透底层,不能在井下使 用。 “D”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通信领域,它不同于现在世界上使用的无线电 波通信方法(包括各种频率和波长) ,也不同于光纤通信,激光通信等。实 践证明国内外频发的种种矿难,在上述通信设备损坏后,很难实施有效的 通信和救援,本技术采用土质和水的导电性能、岩石等固体的传声功能, 将矿难人员的求救信号,经传感器电子放大电路放大后,进行编码,倍频, 脉冲,功效等电路处理后,实现地面与地下的信息联络。由全方位“D”波 发射器导入地下,以“D ”波形式传输给地上接收器,完成“D”波求救信 号的发射,信号由全方位“D”波接收器接收后,经高增益放大,滤波,降 噪,编码,检波,功效等处理后,即完成求救信号的接收,即可迅速营救。 本系统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填补国内甚至国际地波通讯的空白。 . . 2、建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煤矿生产正走着一条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回报的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安全问题特别突出,经常发生矿难事故,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称:近年我国平均每7.4 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 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3 年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 , 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 ,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 8.1%。 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 倍, 南非的 30 倍, 据统计,2001-2004 年 10 月 共发生一次死亡 10 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 起。 2002 年至 2009 年这 8 年中,中国矿难死亡人数高达41064 人,2001 年 10 月 7 日阿富汗战争开战到2010 年 2 月 19 日,这 8 年半中在阿富汗美 军死亡人数整 1000 人,矿难人数是在阿富汗美军8 年中死亡人数的 41倍。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矿难带来的伤亡已远远高出战争带来的伤害。其中很 多的伤亡都是因为井上井下中断联系,没有及时的通信而带来的后果。 目前, 由于我国矿井救援设备比较落后, 救援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 致使 救援指挥通信不畅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任务的指挥决策。在矿井救 援工作中 , 指挥调度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救援效果, 许多事故发生后 出现救援工作开展不及时或进展不顺利的现象, 错过了最佳救灾时机。 “D”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通信领域,它不同于现在世界上使用的无线电 波通信方法(包括各种频率和波长) ,也不同于光纤通信,激光通信等 因为以上种种通信方法,在矿难发生后原有的通讯条件已经破坏,导致各 种通讯方式无法实现地下与地面的信息联络。实践证明国内外频发的种种 矿难,在上述通信设备损坏后,很难实施有效的通信和救援,本系统较好 . . 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建设“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 D”波通信系统 应用于矿难救援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救援过程中通信系统瘫痪导致被困 人员与地面救援人员无法联系、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营救的局面。因此,建 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于我国矿难救援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进 步意义。 3、建设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可行性 (1)河南中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矿难救援技术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 实力 河南中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 6 月,是国家相关部门重点 扶持企业,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现在职工 58 人,大专以上学历45人, 高科技研发人员 18 人。主要从事弱电电子方面的研发生产。2006 年,研发 的“煤矿人员井下定位系统”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 山必须安装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广泛用于河南省各大地下矿山 企业,特别是在河南各大煤业集团广泛使用,并辐射到山西、安徽等重点 煤炭采掘地区。 公司一直秉承调研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的战略发 展目标,充分发挥了研发、生产、市场的完美结合和良性循环。针对国内 矿难频繁,一旦矿难发生之后,地面与井下失去各种通讯联系的技术难题, 我公司独辟蹊径独立研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矿难D波通信营救系统”。 这套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广泛应用于矿山井下采掘、工程 地下作业、科考、军事等各个特殊行业。 . . 公司十分重视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工作,成立了研发中心, 并与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开 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工作,目前已成功地进行了“D”波通信营救系统、 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中继站、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 系统识别卡、 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读卡分站等系列产品的开 发。广泛应用矿山井下采掘、工程地下作业、科考、军事等各个特殊行业。 (2)公司领导班子与科研队伍建设 河南中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依据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来 的新型企业,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公司十分注重自身管理素质,加强质 量管理体系工作,建立健全了以公司总经理领导下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科研 开发体系。使经营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序运行。公司管理人员具有先 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公司内部积极实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 新,提高技术队伍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 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 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 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有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司现 有员工 58 人,其中大专以上科技人员45 人,占公司总员工数的78% ;从事 高科技研发人员18 人,占公司人员总数的31% 。公司员工专业领域涉及电 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自动控制等,涉及领域广阔、专业结构合理。 公司管理层 90% 以上为电子专业,具有丰富的电子产品研发管理经验。 (3)技术成熟性 公司自主研发的“ D”波通信营救系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先进技术, . . 在国际上也是遥遥领先的科技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201020509751.3) ,并通过国家煤安办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和管理系统 产品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认证。该技术采用土质和水的导电性能、岩石等 固体的传声功能,将矿难人员的求救信号,经传感器电子放大电路放大后, 进行编码,倍频,脉冲,功效等电路处理后,实现地面与地下的信息联络。 由全方位“ D”波发射器导入地下,以“D”波形式传输给地上接收器,完 成“D”波求救信号的发射,信号由全方位“D”波接收器接收后,经高增 益放大,滤波,降噪,编码,检波,功效等处理后,即完成求救信号的接 收,即可迅速营救。 (4)现有生产及实验设施 中多公司面积办公面积3000 多平米,拥有 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在生产工艺、设备方面,工装设备齐全,测试手段完善。公司组建的研发 团队拥有较为完备的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自动贴片机、回 流焊机、高频信号源、专用变压器、高频示波器、周转箱、万用表、电烙 铁(恒温)、频率计、振动试验台、高温试验箱、压力测试台、高空跌落试 验台、底温试验箱16 套,流水生产线 5 条,总值达到 500 多万元,培训中 心面积 150 平方米,能够满足科研、开发、工程试验需要。 (5)国家政策对组建本中心提供了支持与促进作用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倡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模式推动 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发展质量,建设 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煤矿的安全生产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 矿井安全调度与应急通信保障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 .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中指出,要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 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发挥其辐射与 扩散作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围绕重点和优势行业,以加速 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的目标,有重点的支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对经济 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工程中心,使之成为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充分利用宏观政策支持,组建郑 州市矿山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推动企业发展,尽而推动行业健 康发展的启动器,形势迫在眉睫。 4、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进步的带动作用 成立“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研发项目转化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的需要。本中心的组建可以有效地提升矿难救援的效率,保障人民 生命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目标是成为 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的基地,成为行业关键共性技 术的集散地、扩散源和转化的平台,积极对行业提供服务,发挥对行业的 技术辐射、转移和扩散作用,发挥骨干带动和示范效应,形成行业、领域 的技术创新平台,带动本行业和领域技术水平提升。 采用信息化、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的矿难救援系统进行技术提 升,提高救援效率及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矿业开采行业技术发展中迫切 需要解决的共性技术难题,也是关键问题。围绕这些难题,本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将研发矿难救援技术,开发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人民生命安全、降 . . 低生产成本的矿山安全产品,开发具有较高通用性、实用性、开放性和可 靠性的新型信息化设备,将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为拥有国内一流水平 的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工程 中心。 根据我国矿山安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行业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 本中心对上述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基 础上,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 工程化开发,为行业内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 备和新产品。 同时,运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优势,接受行业有关企业委托的工程技 术研究、设计和试验任务,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创新,成为 我市行业内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依托。为我国矿山开 采行业企业培养、聚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行业内企业 提供工程技术培训,积极参与本行业技术标准规程制订工作。 与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电气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解放军信息工程 大学等科研机构等高等院校及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方 面全方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为我国矿山开采行业的 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国内、省、市需求状况 1、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与差距: 国内外在此领域技术尚不成熟,如美国、澳大利亚而过尚在使用传统 的“无线通讯”技术,设备成本高,不易安装,仅天线长达几十公里,才 . . 能普及使用。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低频透地通信、 中频感应通信、漏泄电缆通信和超高频通信、小区蜂窝无线通信等通信系 统等。 (1) 超低频透地通信系统 超低频透地通信是以大地为电磁波传播媒介、无线电波穿透大地的无 线电通信方式。透地通信系统主要由澳大利亚MST 矿山技术公司开发的超 低频PED 井下无线通信与急救系统,主要应用于地面和井下应急救援人员 通信。该系统信道容量小,且无线通信速率低,传输带宽较窄,易受低频 电磁干扰。此外, PED 系统部署比较繁琐、灵活性较差。 (2)中频感应通信系统 中频感应通信系统主要是借助专用感应线缆,利用无线电波感应场引 导电磁波传输,且系统工作频率通常选择在中低频段。系统投资费用低, 靠近感应体通信效果较好,但远离感应体时信道就不稳定。其感应距离一 般不超过 2 m,可用于井下救援局部范围通信。 (3)漏泄通信系统 矿山漏泄通信系统主要是利用漏泄同轴电缆的无线电信号辐射漏泄原 理实现无线通信的。电磁波在漏泄电缆中,既沿内外导体纵向传输,也通 过开孔向外辐射传播。典型的如国内引进的加拿大FLEXCOM 系统,工作在 150 MHz 频段,提供了 32 个语音或数据信道, 16 个图像信道,既可以与 光纤网络连接,又可以与使用普通电线的电话和数据系统连接。然而该系 统中继节点覆盖范围有限,通信抗干扰能力较差,且电缆成本昂贵,设备 移动性支持能力较弱。 . . (4)小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小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在第二代GSM 公共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基 础上,将其大区域通信机制改为小区通信制的全双工移动通信系统。其本 质上是将地面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移植到煤矿井下应用,并用微小区概念来 将井下巷道进行划分,然后根据无线电波衰耗大小将全矿井服务范围化为 若干个较小服务范围,各个小区无线电全程衰耗大致相同,每个微小区设 一个小区中继站,每个小区工作在指定的信道上,几个相邻小区为1 个区 群,区群内频率不同,区群间频率一一对应,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形成蜂 窝无线通信系统,解决了漏泄或感应通信中频道数较少的缺陷。然而,该 系统在规划井下部署和工作频率时十分繁琐,而且系统只支持语音,不支 持图像等视频传输应用,也不具有自组织网络的功能。 结合国内外技术情况, 建立“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中心专注于研究“ D”波通信系统,为矿难营救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技术 采用土质和水的导电性能、岩石等固体的传声功能,将矿难人员的求救信 号,经传感器电子放大电路放大后,进行编码,倍频,脉冲,功效等电路 处理后,实现地面与地下的信息联络。由全方位“D”波发射器导入地下, 以“D”波形式传输给地上接收器,完成“D”波求救信号的发射!信号由 全方位“ D”波接收器接收后,经高增益放大,滤波,降噪,编码,检波, 功效等处理后,即完成求救信号的接收,即可迅速营救。 2、国内需求状况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从2001 年到 2011 年底,我国共发生一次死亡 10 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256起,平均 4 到 7 天一起。 2004 年 1 月至 11 . . 月间,我国共有 5286 名煤矿工人死于事故。 2005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 死亡人数就达到 2672 人,同比上升 3.3 ,其中特大事故死亡704人,上 升 114.6 。横向比较, 2003 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 亿吨,我国煤炭产量为 16.7 亿吨,约占全球的35,全球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8000人,我国为 6434 人,占全球近 80,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接近4,是美国的 100倍, 南非的 30 倍。 目前,在国内,由于矿山开采条件复杂、井下环境十分恶劣,以及电 磁干扰复杂、作业人员密集等因素,矿山灾害和事故隐患多,特别是重大 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改变矿山安全和应 急救援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提高瓦斯爆炸等灾害防治与应急装备的整体 水平,加快新兴矿山无线技术理论和技术研究势在必行。近年来基于无线 网络技术的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已成为矿山安全技术装备等行 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技术在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3、省、市需求状况 近年来河南省矿山救护体系日趋完善,救援力量日益增强,装备水平 不断提高,但卖矿开采技术仍需改进,矿难发生情况仍然不容乐观,重特 大事故仍然多发。从2007 年到 2011 年期间,河南省发生20 起,死亡人数 达到 300多人。2008 年河南洛阳新安县发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0人遇难, 登封郑州贤工贸有限公司2 矿井发生瓦斯爆炸, 37 人遇难, 2009 年河南灵 宝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13 人遇难,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瓦斯爆炸25 人遇 难,2010 年伊川国民煤业矿井发生瓦斯爆炸,造成46 人遇难。从这些矿难 发生后,事故救援情况看,很多矿难都是在事故发生后缺乏一种有效的通 . . 信工具,一些矿工无法联系,而不能确定遇难矿工所在位置,造成最终无 法营救,错过了营救的最佳时机。目前,河南省境内有独立矿山救援单位 26 个,目前尚无一家配备新型救援通信技术,部分仍在使用我公司此前研 发的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技术,因此省内市场尚处于空白阶段,需求潜力 巨大。 4、本技术领域的成果及分布状况 目前,虽然国内外许多专家及科研单位一直在对矿难救援设备进行研 究,但仍然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有线或无线设备的研发上,救援效率有待于 进一步提升。 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D”波通信救援系统,摒弃了传统设备的 不足和弊端,本技术采用土质和水的导电性能、岩石等固体的传声功能, 将矿难人员的求救信号,经传感器电子放大电路放大后,进行编码,倍频, 脉冲,功效等电路处理后,实现地面与地下的信息联络。由全方位“D”波 发射器导入地下,以“D ”波形式传输给地上接收器,完成“D”波求救信 号的发射!信号由全方位“D”波接收器接收后,经高增益放大,滤波,降 噪,编码,检波,功效等处理后,即完成求救信号的接收,即可迅速营救。 目前本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5、国内从事本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和设计等的优势单位及水平比较 目前,在国内外技术领域中,从事矿难救援装备研究的单位非常多, 特别是从事矿难救援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单位大多都属于科研院所,如南昌 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研发的基于WiFi 的矿井通信系统,中国矿业大学信 电学院研发的矿井无线电通信技术、煤炭科学总院重庆研究院矿难无线救 . . 援技术等,虽然技术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由于技术相对简单,在应 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矿难应急救援的需要。 本技术产品“矿难D 波通信营救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通信设备,它不 同于现在世界上使用的无线电波通信方法(包括各种频率和波长),也不同 于光纤通信,激光通信等因为以上种种通信方法,在矿难发生后原有 的通讯条件已经破坏,导致各种通讯方式无法实现地下与地面的信息联 络 。本技术采用土质和水的导电性能、岩石等固体的传声功能,将矿难人 员的求救信号,经传感器电子放大电路放大后,进行编码,倍频,脉冲, 功效等电路处理后,实现地面与地下的信息联络。由全方位“D”波发射器 导入地下,以“ D”波形式传输给地上接收器,完成“D ”波求救信号的发 射!信号由全方位“ D”波接收器接收后,经高增益放大,滤波,降噪,编 码,检波,功效等处理后,即完成求救信号的接收,即可迅速营救。实践 证明国内外频发的种种矿难,在以往的通信设备损坏后,很难实施有效的 通信和救援,本系统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依托单位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1、依托单位基本概况 中多公司成立于 2005 年 6 月,是国家煤监部门重点扶持企业,公司注 册资金 500 万元,现在职工58 人,大专以上学历45 人,高科技研发人员 18 人。公司占地面积办公面积3000 多平米,拥有 4000 多平方米的生产基 地。在生产工艺、设备方面,工装设备齐全,测试手段完善。主要从事弱 电电子方面的研发生产。 2011 年公司拥有资产 1000 多万元,实现销售收入 9000 多万元。 2006年,研发的“煤矿人员井下定位系统”是国家安全监管 . . 总局规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必须安装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广 泛用于河南省各大地下矿山企业,特别是在河南各大煤业集团广泛使用, 并辐射到山西、安徽等重点煤炭采掘地区。结合国家的节能减排的政策, 2008 年研发的“ ZD-JZM型全自动智能照明节电柜” ,也受到了相关政府部 门的重点推崇。 公司一直秉承调研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的战略发 展目标,充分发挥了研发、生产、市场的完美结合和良性循环。针对国内 矿难频繁,一旦矿难发生之后,地面与井下失去各种通讯联系的技术难题, 我公司独辟蹊径独立研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矿难D波通信营救系统”, 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2011 年月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 专利,同年,荣获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 前景,可以广泛应用于矿山井下采掘、工程地下作业、科考、军事等各个 特殊行业。 2、科研成果 (1)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序号获奖项目名称成果名称及等级取得时间 1. 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中继站 国家煤安办 AQ6210-2007 及 AQ1048-2007认证 2010-02 2 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识别卡 国家煤安办 AQ6210-2007 及 AQ1048-2007认证 2011-05 3 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读卡分站 国家煤安办 AQ6210-2007 及 AQ1048-2007认证 2011-05 4 智能语音鉴别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审核阶段 5 “矿难 D波通信营救系统” (专利号: ZL201020509751.3 ) 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 金奖 2011-11-9 . . (2)在研项目情况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级别研究起止时间 1 智能语音鉴别系统2010 年 4 月至今 2 “矿难 D波通信营救系统”2010 年 7 月至今 3 、科研队伍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 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 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有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司现 有员工 58 人,其中大专以上科技人员45 人,占公司总员工数的78% ;从事 高科技研发人员18 人,占公司人员总数的31% 。由博士、硕士、本科、大 专组成的多层次的人才结构非常合理,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自 动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门类齐全。拥有改革意识强、敢于创新、注重科研 开发、高效精干、科学化管理的领导班子,具有3 名研发能力强、技术水 平较高和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有能够承担工程试验任 务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 为了广纳高科技人才,中多公司和省内以及全国十几所重点院校签订 了引进人才的协议,并在省内一些院校设立了联合研发机构,以促进高技 术基础研究。为了把握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现科研开发的高起点,公司聘 请了多名省内著名煤矿安全领域专家、学者为常年技术顾问,在研究方向、 研发技术、研发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有力地保证了促进了公司科研开发 工作的先进行、高效性。 . . 4、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中多公司现有科研场地1000 多名方米,具有良好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开发环境,用于多套工程研发的各种研发、检测、 实验设备。检测设备齐备,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 施,中试基地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培训场地面积150 平方米以上,研 发中心内测试间、工艺室、研究室、学术报告厅等非常齐备。同时,公司 与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和河南省信息化电器实验室进行产学 研合作,签订了研发设备共享协议,直接共享这些科研单位的研发设备。 5、科研投入和经济实力 中多公司注册资本500 万元,2011 年末总资产元,负债率 %,实现 销售收入元,信用等级为级;中多公司重视科研投入,企业技术研发 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 %;总体而言,中多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拥有 较强的技术资产和经济实力,具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 6、主要合作单位情况 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中多公司和郑州轻工业学 院、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师资力量 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在同行业中影响大, 是我省著名工科高校。轻院科 研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研究人员相对固定,都长期工作在科研 活动第一线,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重视科研的开发,在实现产业 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承担十多项国家项目,数十项省级科研项目。 河南省信息化电器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信息化、网络化、 智能化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先进的设备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具有工程技术 研究的设计基础。 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围绕矿难救援通信技术应用领域,根据矿山开发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 . 需求及相关行业标准、产业技术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和前瞻性研究,同时着眼于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矿山救援技术产品 为主体,涵盖专业研究、技术支持、业务培训、成果转化等业务,开展具 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为采矿安全、行业市场的经济运行提供成熟 的、完善的矿难救援通信产品和技术支撑。努力将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矿难救援行业内集产品开发、科 技创新、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训等多项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 产业科研和推广平台。通过不断科学实践,确立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在国内矿难救援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推动我国矿难救援装备事 业的发展。 2、近期目标 科研开发目标 矿难救援行业面临的是国际性的竞争,因此工程中心的项目规划本着 高起点,有战略性,又要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建立一流的研发平台,引 入一流的技术路线,根据矿难救援装备产业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项 目,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与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开展矿难救援装备的相关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加强国际国内、省内省 外矿难救援通信技术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协作,集中企业和高校的人才、技 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成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基地。 中心围绕基于矿难救援通信技术的研究、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 统中继站的研究;KJ282N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识别卡的研究;KJ282N 井下人员安全应急调度系统读卡分站的研究等领域进行科研开发。 . .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制订灵活的用人政策和激励机 制,吸引一流技术人才,以优越的研究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富的学 术资源、充足的后勤保障,并通过多学科、跨部门技术互补,组织高水平 的矿难救援通信技术学术交流,使研究中心成为现代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研究人员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矿难救援行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 管理人才和知名学科带头人。 交流与合作目标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面向全市矿 难救援通信行业、企业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任务,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实 现科研开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接受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 企业、高校和科研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试验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并为 其成果推广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利用我们工程中心技术依托单位郑州轻工 业学院、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建立矿难救援通信技术研究新思路、 新方法、新技术的对外服务平台,为矿山开采企业与高等研发机构的合作 和交流提供联络渠道,对企业承担的课题及研究项目进行合作和指导,解 决矿难救设备研发企业在产品研发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增强我市矿难救援 设备研发企业的科技实力与研发水平。 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目标 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研条件平台建设上,将以 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两条矿难救援装备中试生产线,对科研成果进行生产 放大,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建成2000 平方米的中试基地,根据中心工程 . . 技术研究需要,建设1000 平方米的科研综合楼,建成各类标准化实验室、 大型学术报告厅、信息情报室,配备大型工程化实验设备及现代化检测分 析实验仪器,同时完善相关的生活辅助设施建设,充分满足“工程中心” 基本需要,保障“工程中心”顺利开展工作。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按现代化公司制运行,立足于矿难救援行业关键技术 的研究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用户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预计每年能够实现产值3000 多万元,实现利润1500 万元;在间接经济效 益方面,中心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够使应用企业每年增加销售收入500 万 元左右,每年增加利税约100 万元。 中心研发的产品属于软件、电子产品,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对环境 没有污染,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能源如水、电、气等较少,与传统工业相比 几乎不浪费资源,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该中心是针对矿难救援通信技 术研发而组建成立的,能够提高我省矿难救援行业的整体水平,为整个行 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与技术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效 率具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3、远期目标 郑州市矿难救援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围绕我国矿山开采救援通 信技术及装备进行研究,把工程中心研发的产品进行产业化,成立以中心 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行业经济的增长和配套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促进产业链形成,带动产业链发展,为我市矿难救援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 契机,推动行业经济向高新技术型经济发展。 中心将瞄准国内矿难救援领域前沿技术,完成3-4 项重点研究项目, . .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关键技术成果,取得2 项以上的发明专 利、10 项以上的实用新型专利,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工程师30 名、硕士 6 名, 重点培养出6 名以上的具有博士学历的研发项目经理,把中心建成公司自 主创新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力争把中心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 4、主要任务 计划要开展的研发项目: (1)矿山救援音视频及环境参数通信系统 该系统是新一代便携式矿山应急救援通信系统。能够在事故现场快速 建立救援指挥联络通道,将现场的图象、声音以及环境参数传送到指挥部, 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实时、可视化条件。 系统组成: 整个系统由前端主机、无线-光纤转换器、基地指挥台三部分组成。前 端主机系统主要由前端主机和与之配套的头戴式摄像机、抗噪喉唛、6参数 仪组成。前方的音视频信号和环境参数信息,经前端主机以无线的方式和 无线-光纤转换器进行联络,通过光缆发回基地指挥台。 基地指挥台内置数字式光端收发机、信号控制模块、液晶监视器、本 安电池组等,前方的音视频和环境参数信息经过数字式光端机解码后由液 晶监视器进行实时显示,指挥员可通过麦克风与前方救护队员进行双向语 音沟通;基地指挥台还可连接后方电脑,上级主管可通过电脑联网进行现 场实时监视。 (2)井下无线通讯系统 . . 该系统由基地台和移动台组成,基地台设置于基地指挥部,装备8m环 形天线,救护队员使用移动台,中频感应操作配置自动调谐器,可在井下 恶劣环境中锁定最佳的通讯波段,输出高强度信号,确保达到理想的通讯 效果. 科研成果转化及转让取得的效益: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推广需要科研和生产共同参与完成, 而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致使有技术无 市场,有市场无成熟技术的现象很普遍,制约了产品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 和提高。为了使科研与生产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工程中心”将通过共建 联合产业实验基地把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组织成一体共同进行技术、产品 的推广和应用,即科研单位在实验基地对技术进行生产放大,企业在转化 过程开始阶段就直接参与,有效地保证项目开发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 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成功率。 利用工程中心的技术平台优势, 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广泛的技术 合作,工程中心自主开发或面向相关行业、企业承接矿难救援产品研究的 开发任务,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开放,灵活, 高效,规范为基本原则组成不同合作模式的课题组,目的就是更好的加快 研制成果的熟化,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 工程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按现代化公司制运行, 立足于先进适用的以及 影响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技术等科研成果的熟化,面向全国各省相关 行业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通过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任务,进 行技术交流、成果转让

    注意事项

    本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