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29.200M41YD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23782011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240VdirectcurrentpowersuppIysystemforteIecommunications2011-12-20发布2012-0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YD/T23782011性能劣化时发出告警。1.3电气间隙cI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GB49432001,定义1.2.10,11.4爬电促巨离greepagedist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2、GB49432001,定义1.2.10.24产品组成与分类4. 1系统组成系统主要由交流配电部分、高频开关整流模块、蓄电池组、直流配电部分、监控单元以及绝缘监察装置等组成。系统可分为一体化组合式系统和分立式系统。4. 2产品系列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标称值为(V):240o模块额定输出电流为(八):5、10、20、30、40、50、80、1000注:当用户提出要求并与制造厂协商后,可以生产系列数值以外的产品。5要求4.1 环境条件4.1.1 温度范围工作温度范围:-5+40oCo储运温度范围:-40+70。4.1.2 相对湿度范围工作相对湿度范围:90%(400C20C)o储运相对湿度范围:95
3、400C20C)o4.1.3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应不超过1000m;若超过100OnI时应按照GB/T3859.2的规定降容使用。5. 1.4振动系统应能承受频率为IOHZ55Hz、振幅为0.35mm的正弦波振动。5. 2交流输入5. 2.1输入电压额定值及变动范围三相380V:允许变动范围为323V-418V0单相220V:允许变动范围为187V242V0注:交流输入电压超出上述范围但不超过额定值的25%时,系统可降容使用。1.1.2 输入频率及变动范围输入频率及变动范围为50Hz2.5Hzo1.1.3 输入电压波形失真度交流输入电压总谐波含量不大于5%时,系统应能正常工作。1.3 系统配
4、置要求1.3.1 3.1系统供电方式宜采用分散供电。系统容量一般在100OA以下,最大不应超过1500Ao1.3.2 一体化组合式系统系统容量不宜超过400Ao1.3.3 系统最大输出电流应按最大负载电流加上蓄电池充电电流计算。1.3.4 3.4系统电压系统标称电压为240V,其变化范围如表1。表1电压变化范围标称电压系统输出电压范围受电端子电压范围全程允许最大压降240V204V288V192V288V12V系统运行时,浮充、均充电压应根据蓄电池的技术参数确定,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值在其可调范围内应能手动或自动连续可调。系统在稳压工作的基础上,应能与蓄电池并联以浮充或均充工
5、作方式向通信设备供电。1.3.5 蓄电池配置蓄电池后备时间应满足系统满载时对通信系统供电保障的需要。根据系统容量大小,蓄电池单体电压可选2V、6V、12V,如表2。每个系统蓄电池组数至少2组,最多不宜超过4组。宜选用铅酸蓄电池。表2蓄电池单体电压组数单体电压(V)2612蓄电池个数(只)12040201.3.6 整流模块配置在每个系统中,整流模块总数不少于3只,并联使用的整流机架不超过3个,在一个整流机架内安装的整流模块不多于20只。模块配置根据系统最大输出电流采用N+1冗余配置。其中N个主用,NWlo个时,1个备用;N10个时,每10个备用一个。YD/T23782011系统宜具备模块休眠功能
6、1.4 系统采用悬浮方式供电1.4.1 4.1系统交流输入应与直流输出电气隔离。1.4.2 系统输出应与地、机架、外壳电气隔离。1.4.3 使用时,正、负极均不得接地,采用悬浮方式供电。1.4.4 系统应有明显标识标明该系统输出不能接地。1.4.5 系统应具备绝缘监察功能,在直流输出总配电屏中,应对总母排的绝缘状况进行在线监测,可对每个分路的绝缘状况进行监测。1.5 系统保护接地方式设备外壳、机架、走线架实施保护接地。保护接地要求按照YD/T1051及YD50982005标准执行。5. 6配电要求6. 6.1直流配电设备电流额定值等级配电设备的直流电流额定值在下列数值中选取(八):50、10
7、0、200、400、600、800、10001200、1500o当用户提出要求并与制造厂协商后,可以生产上列数值以外的产品,但不允许超出GB/T7622002规定的范围。1. 6.2系统配电结构系统根据负载重要程度的不同,可采用单路或双路配电。系统配电可采用二级配电或三级配电结构,具体要求见附录A。5. 6.3过流保护方式6. 6.3.1声光告警重要位置的断路器、熔断器(如蓄电池组等)过流保护时应能发出声光告警。7. 6.3.2交流输入系统交流总输入过流采用交流断路器保护;每一个整流模块交流输入应有独立的断路器。8. 6.3.3直流输出直流输出的过流保护要求如下:a)输出全程正负极各级都应安装
8、过流保护器件进行保护;b)直流输出各级配电应满足级差配合要求;c)直流输出各级配电(末级除外)应采用熔断器或直流断路器保护;d)直流输出末级配电(通信设备输入端)应采用直流断路器保护;e)所采用的直流断路器或熔断器都应与系统的直流电压相适应。5.6.4 直流输出电缆颜色标志直流输出电缆颜色标志应符合以下要求:a)正极:棕色;b)负极:蓝色。5.6.5 直流配电部分电压降直流配电部分电压降应满足如下要求:a)全程允许最大压降:应满足表1的要求。b)直流配电屏内电压降:不应超过1.0Voc)蓄电池单体连接条压降:按YD/T799中相关条款的规定:不应超过IOmVo5.6.6 其他要求配电部分还应符
9、合YD/T585中相关条款的规定,末端设备机架配电接线方式参见附录B。5.7整流模块5.7.1 输入功率因数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时,整流模块的输入功率因数应符合表3要求。表3功率因数项目技术要求I类11类输入功率因数(100%负载)0.9920.92输入功率因数(50%负载)0.98三0.905.7.2 输入电流谐波成份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时,整流模块的输入电流谐波成份应符合表4要求。表4电流谐波成份项目技术要求I类11类电流谐波成份(100%负载)5%25%电流谐波成份(50%负载)10%28%5.7.3效率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时,整流模块的效率应满足表5要求。表5整流模块效率单个整流模块额定输出
10、电流(八)220Ih2,11各台模块输出电流额定值;In台模块总负载电流;11Ihn台模块输出电流额定值的和。d)模拟系统的某整流模块出现异常,系统应正常工作,应能显示其故障并告警,必要时该整流模块应能退出系统。6.9.2系统直流输出稳压精度试验试验步骤如下:a)按图1接好试验电路;b)调节交流输入电压为额定值,直流输出电压为出厂整定值,负载电流为50%额定值,测量系统直流输出电压并记录;c)调节交流输入电压分别为85%110%额定值,负载电流分别为5%、100%额定值,对组合后4种状态下的直流输出电压分别进行测量、记录;d)按式(6)计算出被测系统在以上各种条件下的稳压精度,计算结果应符合5
11、9.2的要求。稳压精度=VmaX-V100%(6)Vo式中:V0在本条款b)条件下测得的直流输出电压整定值。VmaX所测出数据中与整定值偏差(正偏或负偏)最大的直流输出电压值。6.9.3系统音响噪声试验试验步骤如下:6.12 告警性能试验检查任一保护功能动作时,系统应能发出可见可闻告警信号,应符合5.12的要求。6.13 防雷性能试验按YD/T9442007中的方法进行,结果符合5.13要求。6.14 安全要求试验6.14.1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试验按5.14.1的规定进行试验,用尺进行测量其结果应符合5.14.1的要求。6.14.2绝缘电阻试验用绝缘电阻测试仪直流100OV的测试电压,对被
12、测系统交流电路对地、直流电路对地、交流电路对直流电路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0要求。6.14.3抗电强度试验试验步骤如下:a)被测系统必须是在进行完绝缘电阻试验并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抗电强度的试验。b)交流电路对地、交流电路对直流电路、直流电路对地的试验电压为50Hz,有效值为2000V的交流电压或等效其峰值的2828V直流电压。c)试验电压从小于一半最高幅值处逐步升高,达到规定电压值时持续Imin,漏电流应不大于30mA,抗电强度应符合5.14.3要求。注:抗电强度试验前应断开跨接在测试点之间的所有防雷/防浪涌装置,且不安装任何整流模块、监控单元等。6. 14.4冲击电压试验按5.14.4所规
13、定的冲击电压值加在设备规定列的试验部位,分别加三次正极性冲击波和三次负极性冲击波,冲击电压波形为1.2/50s,每次间隙时间不小于5s。试验后设备应符合5.14.4的规定。6.14.5 接触电流试验调节交流输入电压、负载电流为额定值,直流输出电压为出厂整定值。按GB4943-2001中图5A、图5B要求连接测试仪表,测量被测电源系统交流输入电源中性线对保护接地端的漏电流,应符合5.14.5的要求。6.14.6 材料阻燃性能试验试验步骤如下:a)进行本试验时可能会冒出有毒的烟雾,在适用的情况下,试验可以在通风柜中进行,或者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但是不能出现可能使试验结果无效的气流。b)试验火焰
14、应利用本生灯获得,本生灯灯管内径为9.5mm0.511m,灯管长度从空气主进口处向上约为100mm。本生灯要使用热值约为37MJm3的燃气。应调节本生灯的火焰,使本生灯处于垂直位置,同时空气进气口关闭时,火焰的总高度约为20mm。火焰顶端应与样品接触,烧30s,然后移动火焰停烧60s,再在同一部位烧30soc)在试验期间,当试验火焰第二次撤离后,样品延续燃烧不应超过Imin,且样品不应完全烧尽;塑料导线的阻燃性能试验按照GB/T18380.1-2001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5.14.6的要求。YD/T23782011电压应符合本标准5.7.5的要求。6.19.2局温试验6.19.
15、2.1 高温储存试验试验方法按GB/T2423.2-2008中“试验Bb的要求进行。产品无包装,不通电。试验温度为702;试验持续时间为2h。试验后系统应工作正常,且输出电压稳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5.7.4的要求;峰-峰值杂音电压应符合本标准5.7.5的要求6.19.2.2高温工作试验试验方法按GB/T2423.22008中“试验Bd”的要求进行。产品无包装,通电加额定负载,试验温度为402;试验持续时间为2ho试验后系统应工作正常,且输出电压稳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5.7.4的要求;峰-峰值杂音电压应符合本标准5.7.5的要求。6.19.3 恒定湿热试验试验方法按GB/T2423.32006中“试
16、验Cab”的要求进行。产品无包装,试验严酷等级为:温度402;相对湿度(933)%,试验持续时间为2d。试验后系统启动应工作正常,且输出电压稳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5.7.4的要求;峰-峰值杂音电压应符合本标准5.7.5的要求;系统绝缘电阻应符合本标准0的要求。6.19.4 振动或运输试验将无包装不通电的设备按GB/T2423.102008中“试验FC进行试验:频率为IOHZ55Hz,振幅为0.35mm.X、Y、Z三个轴线各扫频循环5次。或按GB/T3873中AlO“公路运输试验”的规定进行试验。振动或运输试验后检查外观结构,要求机壳不变形,机架平整,垂直度良好,面板间隙均匀,无掉漆、磕碰、划痕现
17、象,无零部件松动、操作机械失灵、接插件松动等。试验后系统应工作正常,且输出电压稳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5.7.4的要求;峰-峰值杂音电压应符合本标准5.7.5的要求。7检验规则7.1检验分类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7.2出厂检验每套系统出厂时均需进行出厂检验。有一项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即为不合格,应返修复试。复试再不合格,则不能发给合格证。检验合格后,填写检验记录并发给合格证方能出厂。出厂检验分100%检验和抽检两种,可根据情况任选一种。具体检验项目见表9。7.3型式检验7.3.1连续生产的产品,一般1年进行一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需做型式检验:a)产品停产一个周期以上又恢复生产;b)转
18、厂生产再试制定型;c)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d)产品投产前签定或质量监督机构提出。7.3.2型式检验的试验项目及判定见表9。表9检验项目及判定序号项目不合格类型出厂检验型式检验要求试验方法BC100%检验抽样1交流输入电压允许变动范围O5.2.16.2.12输入频率变动范围O5.2.26.2.23输入电压波形失真度O5.2.36.2.34系统直流输出标称电压及可调范围O5.3.46.3.25电池组配置O5.3.56.3.36整流模块配置O5.3.66.3.37系统悬浮方式供电O5.46.48系统保护接地方式O5.56.59直流配电电压降O5.6.56.6.310整流模块输入
19、功率因数O5.7.16.7.111输入电流谐波成分O5.7.26.7.212效率O5.7.36.7.313输出稳压精度O5.7.46.7.414峰-峰值杂音电压O5.7.56.7.515负载效应O5.7.66.7.616负载效应恢复时间(动态响应)O5.7.76.7.717开关机过冲幅度O5.7.86.7.818启动冲击电流(浪涌电流)O5.7.96.7.919软启动时间O5.7.106.7.1020蓄电池管理功能O5.86.821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并联工作性能O5.9.16.9.122直流输出稳压精度O5.9.26.9.223系统噪声O5.9.36.9.324绝缘监察绝缘整定值O5.10.16
20、10.125绝缘监察与报警信号功能O5.10.26.10.226绝缘监察装置保护功能O5.10.56.10.327保护功能交流输入过、欠压保护O5.11.16.11.128三相交流输入缺相保护O5.11.25.11.229直流输出过、欠压保护O5.11.35.11.330直流输出电流限制或输出功率限O5.11.46.11.431直流输出过流及短路保护O5.11.56.11.532保护接地要求O5.11.66.11.633温度过高保护O5.11.76.11.7表9检验项目及判定(续)序号项目不合格类型出厂检验型式检验要求试验方法BC100%检验抽样34告警性能O5.126.1235防雷性能O5
21、136.1336安全要求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O5.14.16.14.137绝缘电阻O5.14.26.14.238抗电强度O5.14.35.14.339冲击电压O5.14.46.14.440系统接触电流O5.14.56.14.541材料阻燃性能O5.14.66.14.642安全要求产品的防护等级O5.14.76.14.743直接触电的防护O5.14.86.14.744电磁兼容传导骚扰限值O5.15.16.15.145辐射骚扰限值O5.15.26.15.246静电放电抗扰性O5.15.36.15.347可靠性指标试验O5.166.1648系统监控功能O5.176.1749系统外观O5.186.18
22、50环境试验低温贮存试验O65.15.7.45.7.5.19.1.151低温工作试验O6.19.1.252高温贮存试验O6.19.2.153高温工作试验O6.19.2.254恒定湿热试验O5.16.19.355冲击、振动试验O5.16.19.4注:表示检验项目对应的不合格类别;表示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时应进行的检验项目。7. 3.3型式检验按GB/T28292002中表2判别水平I的一次抽样方案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数量为2台。产品质量以不合格数表示,不合格质量水平(RQL)应符合表10规定。表IoRQL及判定数值表不合格分类B类C类RQL及判定数值40(2;0,1120(2;2,38标志
23、包装、运输、贮存8. 1标志8.1.1 产品标志在产品的适当位置应有标志,其内容应符合有关以下规定:产品应有永久性标识,标明产品型号、名称、注册商标、生产单位、出厂年月、机号;安全标识应符合GB49432001标准中1.7的要求。8. 1.2包装标志产品包装上应有标志并符合GB191规定。8.2 包装产品包装应防潮、防振,并应符合GB/T3873规定。产品随带文件:a)产品合格证;b)产品说明书;c)装箱清单;d)其他技术资料。8.3 运输产品在运输中,应有遮篷,不应有剧烈振动、撞击等。8.4 贮存产品贮存应符合GB/T3873的规定。附录A(规范性附录)系统配电结构说明A.1系统二级配电结
24、构分立系统直流输出二级配电结构:一般采用“直流系统总输出屏+电源列柜”为设备机架供电。如图A.1所示。图A.1二级配电结构示意图A2系统三级配电系统若系统容量较大或供电区域较大、设备较多,也可以采用“直流系统总输出屏+机房直流分配屏+电源列柜”的三级配电结构为设备机架供电。如图A.2所示。A.3直流系统输出配电屏通过母排或电缆与高频开关电源整流器相连,不设总开关;母排与蓄电池组通过熔丝相连。A.4机房直流分配屏、电源列柜设独立的两路总开关和若干分路开关。1.1 5机房直流分配屏、电源列柜的双路输入应配备可改成单路输入的连接端子,如图A.3所示。图A.3双路改单路示意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通信设
25、备(末端设备机架配电)控制方式及电源接线标准1.2 1末端设备机架配电有插座、接线端子两种方式,推荐选用接线端子方式。1.3 禁止一个分路断路器通过多用插座接入、控制多个电源模块。1.4 直流断路器根据设备额定电流大小选取,一般宜选择IoA或16A的双极直流断路器。1.5 本直流系统目前供电的设备主要是额定电压为交流220V的IT服务器类设备,因此,在设计配电时应考虑直流正负极与设备电源线L、N线之间的对应关系。1.6 目前IT服务器类设备的电源普遍采用全波整流方式,因此,从理论上说,直流系统的正负极和设备的输入L、N极无需严格的采用某种对应关系。但是,从管理的规范、运行的安全及维护的方便考虑
26、应尽量采用统一的对应关系。1.7 参考ETSlEN3001323的相关内容后,对正负极的对应关系做如下建议:直流输出“正”极,对应于设备输入电源线的“N”端,直流输出“负”极对应于设备输入电源线的L”端,设备输入电源线的“地”端与系统保护地可靠连接,如图B.1所示。a)扁三脚插座(GB1002规定形:式)b)IE(iC6032(0ClSC14型(GB17465.1cgc10)C)万用三脚插座(非标准形式,不推推荐)图B.1设备机架内插座接线示意图1.8 对于一些比较老的服务器设备,其电源有可能采用半波整流方式,如果这样,上述接线方法可能使服务器电源无法正常工作。如遇到这种情况,将直流输出“正”极,对应于设备输入电源线的“L”端,直流输出“负”极对应于设备输入电源线的“N”端,服务器电源即可正常工作。1.9 为确保设备在采用直流供电后能正常工作,建议在设备上架前,先对设备进行检测,待检测设备能正常工作后再上架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