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实际测量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pdf

    • 资源ID:5516394       资源大小:49.4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际测量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pdf

    实际测量 _四年级数学教案 _模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 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1、 (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二、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实际测量 ” ) (1)两个人先在A 点和 B 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 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 点,使它和B 点的标杆 同时被 A 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 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三、步测和目测 1步测 (1) (演示 1 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 2) (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 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3)出示图片 “ 参照图 ” ,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4)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 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四、实践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 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 米的距离反复走3 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 米的距离, 每隔 10 米插上标杆, 估计 10 米、20 米、30 米 各有多长, 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的 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测量或计算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各有多大?然后用手比划一下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的大小 4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 个角都是直 角) 5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长方形面积 投影出示长6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 (单位:厘米) (逐步移动长方形的宽,直至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 长 6 厘米、宽2 厘米6× 2 12(平方厘米) 长 6 厘米、宽3 厘米6× 3 18(平方厘米) 长 6 厘米、宽4 厘米6× 4 24(平方厘米) 长 6 厘米、宽5 厘米6× 5 30(平方厘米) 长 6 厘米、宽6 厘米6× 6 36(平方厘米) 师:长 6 厘米、宽6 厘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2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师:我们利用这个公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 例:有一块边长是5 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老师板书) 5× 5 25(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25 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量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并计算它的面积 (请一个同学量一下,告诉大家,正方形手帕边长3 分米) 3× 3 9(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9 平方分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投影出示 (1)单位:厘米 2× 2 4(平方厘米) (2)单位:分米 9× 9 81(平方分米) 答:正方形面积是4 平方厘米答:正方形面积是81 平方分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 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 面积应该是多少? 8× 8 64(平方分米) 答:这块玻璃的面积是64 平方分米 4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120 平方米它的长是24 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想: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考虑 120÷ 245(米) 答:它的宽是5 米 5怎样验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思考题(投影出示) 用一根长40 厘米的细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再围成一个正方形,算一算围成 的图形中哪一种面积最大? 分析:首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 40÷ 220(厘米) (按长、宽都是整厘米计算)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面积 19 厘米1 厘米19 平方厘米 18 厘2 厘米36 平方厘米 17 厘米3 厘米51 平方厘米 16 厘米4 厘米64 平方厘米 15 厘米5 厘米75 平方厘米 14 厘米6 厘米84 平方厘米 13 厘米7 厘米91 平方厘米 12 厘米8 厘米96 平方厘米 11 厘米9 厘米99 平方厘米 10 厘米10 厘米100 平方厘米 师:从上面情况,清楚看出当长和宽相等时,也就是围成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 10× 10100(平方厘米)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有100 平方厘米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 1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 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 面积应该是多少? 2拿一张边长是10 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剪下一个长10 厘米、宽6 厘米的长方形剩 下的部分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案点评: 本节课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对于所要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铺垫 复习 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复习长方形 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引出新课的学习,这样考虑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易于掌握 教学过程采用投影抽拉片,直观形象, 通过长方形宽的变化,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学 生能比较轻松地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同时 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巩固反馈安排了基本练习,为巩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思考题是让学生对周长相等,面 积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最大有一感性的认识 探究活动 面积变换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在变换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根 12 厘米长的细铁丝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用一根长12 厘米的细铁丝做一个正方形框架(如图),它围成的图 形的面积为9 平方厘米请在不剪断铁丝的情况下,设法把所围的面积逐次变成8 平方厘米、 7 平方厘米、 6 平方厘米、 5 平方厘米、 4 平方厘米、 3 平方厘米、 2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 你 能办到吗? 2学生分组,先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拼正方形 活动目的 通过拼摆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组纸片,每组有如下三张纸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用这三张纸片能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为什么? 2学生分组,教师发给每组一组纸片 3学生进行拼摆,然后选派代表说出理由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 简单的统计 ”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会制作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分类整理和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 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分别是 (多媒体展 示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喜欢吗? 二、引导探索: 1、设置情境 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前老师收到一位印刷厂 厂长的这样一封来信: (出示) 周老师: 我们厂想生产一批印有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学们到底最喜欢 什么,可以帮我在同学中调查一下吗? 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最喜欢哪一位卡通人物 吗?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你赞同发 言小组同学的意见就请你为他们鼓掌,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很独特,有创意, 而且发言也很精彩,就请你为他们热烈地鼓掌,祝贺他们; 如果他们的发言你没有听明白或 者疑问,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大家说好不好? 4、引导交流:你认为这个问题应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数据比较好?请阐述你的理由,其他同 学通过掌声来进行评价。 5、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选择整理数据 方法时, 一定要根据情况而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论用何种方法来 整理数据,都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 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不强求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 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陈述各种理 由,来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6、谈话:下面请同小组的同学商议一下,选择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在各自组 内进行一次统计,做好分工,合作统计一次,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小组合作统计。 生谈合作后的体会。 (说明: 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自主探索、学制统计表 1、师:可是由于这些统计反映的都是各组的情况,老师仍不清楚我们班到底有多少人喜欢 米老鼠和机器猫和孙悟空,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刚才各组收集整理的数据总结一下表示得 更清晰, 排列得更整齐规范呢?(生:制成表格) 你们想由老师讲怎样制表,还是自己试试? 2、小组合作制表。 3、展示交流合作制表的成果。每组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做适当说明。 4、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制表时要注意些什么? 7、揭示课题 看来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周老师和那位印刷厂厂长解决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么 这是一项什么工作呢?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9、自学课本 阅读第 100-101 页上的内容,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统计表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一次统计。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统计需要分为几个步骤? (2)你认为作统计表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上的“ 练一练 ” 。 2、小游戏; 两人一组, 拿一枚 1 角硬币,从离桌面约30 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 10 次。一个做一个 记录落下的情况,然后整理好数据填入发给大家的表格中。 落下情况 字“1角” 朝上 国徽图案朝上 次数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一项什么新本领? 五、课后实践: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统计来解决的?请你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调查, 搜集相关信息,完成一份统计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相互关系。知道 什么叫数位,数级。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培养学生迁移、 类推分析、概括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整理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二是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了” 个、十、百、千 ” 这几个计数单位, 并且会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旧知的扩展, 又是以后学习更大数读法的基 础和类推依据。因此本节知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口数和光速度,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到比万大 的数,说明生活中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计数单位的基础上通过算盘上的数, 认识高一级的计数单位,以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帮助学生认清数位,介绍数 级,整理出数位顺序表,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例 1 是教学万级数的读法,通过读算盘上的数,对照数位, 说明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 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 例 2 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以例1 为基础, 利用知识迁移和类推,综合运用知识,试 读含有两级的数。例2 安排的这三个数,由易到难,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教学的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难点是数的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 的数的读法。 教法建议 教材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比万大的数来导入新课的,所以可以运用谈话导入的方 法,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 的存在,数学来源于生活,以提高学生学兴趣,明确教学目的。 在教学计数单位时,让学生借助算盘进行数数练习,从一千一千开始数,通过尝试练习 和学生已有知识,总结出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这里 需要教师说明什么是数位、数级,以及我国的计数习惯,突出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为新课 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例 1 的教学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先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让学生读, 通过课中演示把二 十八移到万级, 让学生试读。 探讨为什么二十八移到万级就读二十八万(使学生认识到计数 单位发生变化了,它表示二十八个万,所以读二十八万)。再出示三千零七十万,学生讨论 试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区别与联系,归纳出万级的 读法。 教学例 2 时,把 24600 拆成 20000 和 4600,分别让学生来读。在学生对个级数读法认 识基础上,运用迁移、整合的方法完整试读24600。然后再分别试读640700,10030040。教 师设问:这三个数每个数中都有零,哪些零要读, 哪些零不读?通过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 含有 ”0”的数的三种读法。 通过例 1,例 2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但不要以书中总结出的方法为框框,只要学生归纳的意思是对的、可行的就可以。

    注意事项

    本文(实际测量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