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刘红娟刘红刚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物价面临着短期和长期世界原材料(原油、铁矿石,钢材等)价格普遍上涨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物价上涨已经显著影响人们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开展,这就需要我们对物价上涨中所包含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成分以及相关复杂因素作出准确计量。对中长期物价变动的趋势分析,是未来经济开展变化的重要方面,而据此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决策,关系到我国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关键词: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物价上
2、涨;经济调控一、引言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是否能够对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本轮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也关系到价格改革以及与价格变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改革措施出台时机和力度选择。然而,只凭借当年(报告年)与上年(基年)绝对价格水平相比的年环比价格指数,是不能正确判断当年价格走势和下年价格变动趋势,因为年环比价格指数中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组成局部;一局部是基年遗留下来的翘尾因素,另一局部是报告年中新涨价因素。经济学上所说的价格翘尾因素也称为价格滞后因素是指上年商品或者效劳价格上涨对下年价格指数的影响。在价格指数中,由于基年价格上涨而自动转移到报告年份来的一局部因素,它纯粹是由于
3、统计学上的指数方法本身特点所决定,且大小与报告年中新涨价因素无关。在基年由于需求拉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到报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转化为最终产品本钱以及相关商品价格上升,在这个时候,不应该属于是翘尾因素,而属于新涨价因素,如果不区分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就很容易导致对价格涨势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产生政策性失误。在已有文章的对物价变动的分析中,刘树成等(1996)给出了物价上涨的成分计算并对当时物价做出了定量分析;何新华(2005)提出了物价中翘尾因素的一种相关算法。很少有人完整分析过物价中的翘尾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新一轮物价上涨的经济背景,并且引入了相关物价上涨的数量计算方法,随后基于最近我国
4、真实数据分析了物价上涨中的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成分,最后阐述了物价波动的原因和对物价上涨治理的政策建议。现在正是我国经济走势中物价形式的迷茫阶段,希望能对当前的物价变动情况及治理提供一些参考。二、新一轮物价上涨的经济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但是物价整体水平却是持续下降;直到2002年开始,物价水平才出现理性的恢复性上涨;随后的物价也开始表现为刚性上涨趋势。当前我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其背景就是经济开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深刻变化,开展方面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向住行方面大幅升级;而社会生产结构方面则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并推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体制方
5、面是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也迅速展开,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巨大的开展势能,同时也带动了多方面宏观经济的矛盾冲突,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的制约因素,我国物价也面临着长期上涨压力。对中长期物价变动的趋势分析,是未来经济开展变化的重要方面。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就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问题,到2004年上半年就更加突出和激化。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代表,在高利润驱动下,固定投资明显增长过快,导致我国货币信贷与货币供给量投放过量,经济感受到明显通货膨胀压力。新涨价因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就目前物价上
6、涨趋势来看主要包括:1.需求拉动因素,我国今年以来总体需求很旺盛,旺盛需求中有一局部是理性正常的,是因为经济本身处于快速增长通道中,带动各方面加速推进,体制结构也在不断理顺,导致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本钱推动因素,由于美国国家两大赤字高居不下,让世界上许多投资者对美元失去耐心和信心,使美元面临着长期贬值的强大压力,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和国际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加上作者简介:刘红娟,女,湖北黄冈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和计量经济学,E-mail:SUmIyjUalIhUSt,TEL:13711638512o刘红刚,男,武汉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7、E-mail:lhgangwhu,TEL:13554162769.国际炒家和一些对冲基金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恐怖主义的兴风作浪,2005年3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曾经一度逼近60美元,最近也一直是在55美元高位徘徊,而且最近澳大利亚等一些铁矿石垄断生产商由于美元贬值也宣布提价71.5%o2005年初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预测,油价每上升10%的第一个年头可以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率上升20个基准点,在中国固定管理汇率制度下,油价高居不下会导致大规模输入型通货膨胀。3.供给面的突发因素,2003年我国农业普遍歉收使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和“非典爆发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由于粮食价格在我国CPl里面占有很大的
8、权重,结果导致居民价格指数大幅上涨。三.物价上涨中翘尾因素的计量(1)月环比价格指数月环比价格指数是计算翘尾因素的基础数据,它定义为某个月绝对价格水平与其上个月绝对价格水平之比,Ai=PiIPn(其中i=l,2,3,.12)(1)上式中A表示月环比价格指数,尸绝对价格水平,/表示12个月中的某一个月份,A.为i月份环比价格指数,Pi为i月份绝对价格水平,Pir上个月绝对价格水平(2)月同比价格指数表示本年某月的绝对价格水平与上年同月的绝对水平之比,公式为:(2)其中3表示月份同比价格指数;上标0:上年即为基年;上标1:本年即为我们所说的报告年。在本论文中,上标均表示年份,下标均表示月份。用即为
9、本年i月份月同比价格指数;F为本年i月份的绝对价格水平;为上年i月份的绝对价格水平。(3)月同比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我们对本年某一个月份M的月同比价格指数进行计算,(2)公式就写成=Pm/Pm(其中1V12)(3)我们再把(3)式稍加变形后展开为:BmpPOrM+rM+2pPOrMrM+lPnPn开(4)方程(4)中的等号右边的每一项都是分子所代表的那个月份的月环比价格指数,这样(4)式也可用月环比价格指数表示成为:=M+M+2(5)这里的(5)式说明本年M月份的同比价格指数应该等于:从上年+1那个月起,到本年M月份为止,这12个月的月环比价格指数的连乘积。该式等号右边的连乘积可以分为前后两个
10、局部;前一局部是上年内各个月份,既是从+1那个月至U12月的月环比价格指数连乘积;而后一局部则是本年内各有关月份,即是从1月到M月月同比价格指数的连乘积。前一局部就是本年M月同比价格指数中所含的翘尾因素,后一局部则是该月月同比价格指数中所含的新涨价因素。方程式(5)中的翘尾因素可以简单记为:12七二Ak闻+2铠=11A0其中(1M11)(6)Z=M+1式(6)中:A表示翘尾因素,而7表示本年M月的月同比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方程式(5)中的新涨价因素可以简单表示为:M=AN从=Hz=l方程式(7)中N:为新涨价因素;Ni代表本年M月月同比价格指数中的新涨价因素。这样本年度M月月同比价格指数的计量
11、方法可以写成:12邛=11A011A1-(8)Z=M+1z=l方程式(8)说明本年度M月月同比价格指数等于其中的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的乘积。(4)年环比价格指数(算术平均法)年环比价格指数定义为:本年度绝对价格水平与上年绝对价格水平之比;年环比价格指数可以通过计算本年内12各月份月同比价格指数的算术平均值而计量得到,式中的表示本年年环比价格指数,方程式如下:?=(耳+星+蜕)(9)(5)年环比价格指数(算术平均法)中的翘尾因素根据方程(8),方程(9)又可以表达为:H+用此)(10)方程(10)说明年环比价格指数式本年内12个月各月的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的乘积的算术平均值;该表达式中已经含有翘
12、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但是它们式包含在各个月份之中的。利用这个式子无法把全年总的翘尾因素和总的新涨价因素二者别离开来,为了区别计量这两种不同的因素,则需要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年环比价格指数。(6)年环比价格指数(几何平均法)用几何平均法度量年环比价格指数的方程为:1Y1=BBB;2)石(11)(7)年环比价格指数(几何平均法)中的翘尾因素我们利用方程式(8)把式(11)变形为:1Y1=(R;N;R;N;心心户(12)并对(12)式进行整理可得到:1121121F=(R咫emn;此)JnHgnM(i=li=l方程式(13)中等号的右边可以分为两项:前一项即为本年度年环比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它是本年
13、各月月同比价格指数中所含翘尾因素的几何平均值,我们把它简记做A,而后一项即为本年度年环比价格指数中的新涨价因素,它是本年各月月同比价格指数中所含新涨价因素的几何平均值,我们将这个值记做Nl这样我们又可以得到:121*=11KP(14)1=112J_N1=11MH(15)z=l然后我们再根据(14)、(15)方程,则式子(13)可以简记为:Y1=R1N1(16)式子(16)说明年环比价格指数等于:全年翘尾因素与全年新涨价因素的乘积,这样对于年环比价格指数来说,就将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别离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年环比价格指数形成中,翘尾因素是对新涨价因素起到了一种乘数作用,它放大或者缩小了新涨价因
14、素(8)算术平均法与几何平均法的互换在计算年环比价格指数的时候,这两种方法所使用的都是月同比价格指数,在一般情况下,各月月同比价格指数的数值通常是缓慢变化的,他们之间的差值应该小于1,这时候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求出年环比价格指数应该近似相等。因此这两种方法是可以互换的,这甚至是可以用数学证明。同理在计算年环比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时候,同样也可以将算术平均法与几何平均法近似的互换计算,于是我们得到的(14)、(15)式子可以写成:121112R=Wm(17)/=112/=112112N;产。(18)Z=I12i=l(9)年环比价格指数中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所占的比重为了计算年环比
15、价格指数中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二者各自所占的比重,需要把两者由相乘的关系转化为相加的关系,为此我们把年环比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分别写成以下形式:=l+r1(19)Nl=l+i(20)上面式子中储表示翘尾因素本年与上年相比的变化百分数;表示新涨价因素本年与上年相比的变化百分数,这样(16)式就可以写为:Y1=(1+r1)(1+111)=1+r1+H1+r1n1(21)式子(21)中由于/和的数值都是很小,都远小于1,所以产,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式子(21)可以近似写成:Y11+(r1+nl)变形为:K1-1r1+ZZ1(22)式子-1为年环比价格上涨率,记做yi,这样式子(22)
16、可以写成:y1r1+n1(23)利用(23)式子我们便可以计量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在年环比价格上涨率中各自所占有的比重:翘尾因素所占比重:r1y1100%(24)新涨价因素所占比重:1/J1100%(25)四.目前物价上涨中的新涨价成分和翘尾因素成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12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和月环比数据,按照上面的经济计量方法对2003年6月到2004年底的月度价格上涨中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成分进行计量,结果列于表1。表1:翘尾因素的计算月份2003年月同比价格指数2003年月环比价格指数(整理得出)2004年月同比价格指数2004年各
17、月环比价格指数(整理得出)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的翘尾因素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的翘尾因素01月100.4-0.1%103.20.2%1.3%5.9%02月100.2-0.2%102.1-0.1%1.5%3.9%03月100.90.1%103.00.5%1.2%2.6%04月101.00.1%103.80.3%0.7%1.7%05月100.7-0.1%104.40.1%0.8%3.1%06月100.3-0.2%105.0-0.7%1.5%3.4%07月100.50.1%105.3-0.2%1.7%2.5%08月100.90.1%105.3-0.1%1.0%1.3%09月101.10
18、1%105.2-0.1%-0.1%0.5%10月101.80.2%104.30.2%-0.1%-0.1%11月103.00.5%102.80.1%0.2%-0.2%12月103.20.6%102.4-0.8%0.0%0.0%月同比价格指数数据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022004年各期此项为1,这说明到本年12月份的月同比价格指数中,翘尾因素已经完全消失.从中可以看出,2004年中间的几个月中同比价格都是在5%以上,是由于2003年“非典使得需求缺乏导致基年价格指数比较低,这样就使2004年的同比价格指数比较偏大。基于环比价格为正,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价格就进入了新的有根本面支持的增长通道;同时
19、在2005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1.9%中,翘尾因素为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0.6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的7.5%中,翘尾因素为5.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6个百分点。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向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传导顺畅的话,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6%,通过本钱可推升2005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6%左右,拉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6%o2004年以来我国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公用事业和效劳价格上涨,将可能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也会对2005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将产生压力。随着国际进口原材料价格的高位波动,势必也会牵制我国的物价水平。从2002年12月全
20、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当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月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了0.4%,但是到了2003年12月,这两项数据分别上升为0.6%和3.2%;而且2003年46月我国CPl显示出阶段性走低,这是由于突发的疫情所导致,其后CPl立即反弹,且有较高的升幅。本来对于经历几年通货紧缩的经济来说,价格上涨应该是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但是如果价格指数升势过于剧烈的话,像在2004年69月连续有4个月价格指数在5%以上,这样我们无法排除经济体系没有通货膨胀,这将肯定会对国内民众的生活与经济竞争力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带来银行利率实际为负,最高的时候负利率为-3.416%,使金融体系储蓄大量分
21、流,这种情况一旦持续,银行的风险将是巨大的。由于当前物价仍然属于恢复性上涨,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价格持续走低的合理回归。物价水平虽然升势明显,但是累计升幅并不是很大,约为1%,并且有强劲的需求支撑;二是食品类消费品占CPI比重比较大,由于2003年10月以来,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显著的抬高了CPI这一指数,而食品价格上涨中,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粮食价格,这与国际国内市场短期供给偏紧有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从扣除食品类因素影响的核心价格指数来看,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还是偏小,对于任何一个新型经济体的崛起阶段,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正常而且合理的,相对于目前的价格升势,国家更应该继续关注引起价格上涨的结构性
22、和体制性调整。五.对物价波动的分析和物价上涨治理的政策建议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在2003年年中以来物价上涨情况是1997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断通货膨胀时代已经来临,我国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显著的相对过剩阶段,是一种典型的买方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 .粮食价格上涨具有强烈传导性,而且粮食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权重最高,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直接影响;而且粮食价格上涨能够较快传导到生产过程中,引起消费品生产本钱提高和消费品价格上涨。在目前粮食价格供求关系格局下,政策调控措施重点是短期内采取积极的供给管理政策,可以加强补贴、减税和控制出口。2 .短
23、期来看,能源、原材料上涨在目前还不能向下游产业全面传导,缺乏引致最终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商品供求关系还是表现为供大于求的格局,本钱推动固然可能,但在我国目前劳动力供求关系条件下,劳动力工资构成企业生产本钱的主要方面,工资本钱根本不可能大幅上涨;而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也会导致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更多被下游产业链吸收了,也会使国家逐步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有利于解决能源瓶颈问题。最后从产业链来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短期内会使下游产业生产本钱上升,影响下游产业产品供给和价格,加剧下游产业市场竞争,长期内有利于下游产业结构调整。3 .2003年以来土地价格
24、和商品房价格上涨很快,而且土地租金价格上涨有限,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与此相关的价格波动具有一定泡沫成分,里面可能隐含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其次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构成物价水平上涨的一个方面,而且对消费者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是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房地产产业链关联度很大,房地产过度投资是构成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紧张和价格压力的又一个重要源泉。就相关政策而言,由于供给瓶颈仍然是根本原因,供给管理就应该是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因此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投资,适当增加产出、优化投资和产出结构,由于当前的投资热潮更多是我国进入新增长周期、新工业化开展阶段的一种需求表现,如果通过外
25、部力量对经济内生需求采取措施加以遏制,而不是积极引导,就可能会使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受到阻碍,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可能使经济重新回到通货紧缩中去。1 .从现在经济形式来看,宏观和微观根本面都支持加息。中国自从1995年7月以来已经有9年没有上调贷款利率,从1993年11月以来近11年没有上调过存款利率,最近也是加息27个基点。一般来说,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应该是相吻合的,利率水平或者围绕经济增长上下波动,或者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但最近十年来情况说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严重脱节的。在利率完全管制的情况下,决定利率下降和上升的标准
26、完全不是市场的。这种标准的双重性无非是希望通过管制的利率这只有形之手无形的把金融资源按照政府的意愿或意图来分配,这样利率机制是不能确保稀缺的资金资源流向经济中高效率的地方,利率水平就已经受到扭曲。调整后的利率不但可以从供给层面抑制房地产供给泡沫,也可以从需求侧面抑制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因为在房地产的开发热潮中,房地产行业资金密集,具有很强的利率弹性,利率提高可以首先导致下游产业房地产业需求有所缓和,基于利率政策存在一个传递和放大效应,随后煤电油运等行业出现的瓶颈现象也会随之缓解。2 .完善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实施更加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
27、经济工具,但是政策工具不能经常使用,长期后会有很大的风险和代价,在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紧缩阴影后,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和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适时淡出。在经济不是全面过热情况下,通货膨胀也是局限于一种压力层面,经济需要局部和结构性进行调整,这时候中性的财政政策应该登场,实质上中性经济政策是既可以适度从紧,也可以适度放松的,在经济学上就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可以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于治理通货紧缩时期适度从松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转变,客观上具有从紧和收缩的效果,能够抑制一些部门过快投资需求导致资产价格和一些商品
28、价格上涨局面。实施中性经济政策环境,实质上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滋长,还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够通过及时政策调整控制,就极有可能因为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则会引起价格下跌,造成通货紧缩,这样稳健的经济政策就既可以防止投资膨胀而导致投资品价格率先上涨,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产能过剩,从而实现宏观经济自我平稳运行。目前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商品价格上涨,只是表现为经济内生局部、结构性物价波动,还不完全具备通货膨胀性质。2004年初投资快速增长固然有货币扩张因素,但是从经济开展的阶段
29、性来分析,引起投资扩张更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周期,并且在整体上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价格上涨是经济中供给与需求作用的结果,当前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表现为不断被吸收的阻尼效应,短期内是不具备形成全面通货膨胀的机制。在目前结构性物价上涨条件下,制定和采用不包含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包含一些资产价格和高档消费品和效劳价格的“新型价格指数将会对国家经济形式判断和决策更为科学,使经济在市场的作用下做出更优质的决策。参考文献:1 Zivot,E.andD.W.K.Andrews,1992,aFurtherevidenceonthegreatcrash,theoil-priceshock,a
30、ndtheunit-roothypothesis”,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tatistics,July1992,Vol.10,No.3,252270.2 Li,K.W.andW.S.C.Leung,1994,“CasualrelationshipamongeconomicaggregatesinChina”,AppliedEconomics26,1189-1196.3 Sharma,S.C.andD.Dhakal,1994,aCausalanalysisbetweenexportspriceandeconomic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
31、es,z,AppliedEconomics26,1145-1157.4何新华.“我国价格形成机制及未来走势计量分析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5,1.5薄伟康.“如何看待当前的价格形式J.宏观经济管理,2004,3.6周诚君.“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分析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4,4.7夏春.“实际经济时间序列的计算、季节调整及相关含义J.经济研究,2002,3.8兆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4,6.AnEconometricsEvaluationandAnalysisofthefactorsaboutCurrentNewRoundPriceIncr
32、easinginOurCountryLiuHong-juan,LiuHong-gang(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y,GuangdongGuangzhou,510420)(Businessschool,WuhanUniversity,HubeiWuhan430072)Abstract:NowadaystheeconomicdevelopmentofChinahasenteredanewroundgrowthcycle;Inthelongrunourconsumptionpricefaceswithhugeincreasinglypressureforthe
33、cruderesources,pricehasgoneupintheworld,includingironmineralandcrudeoil,especiallythoseyearsoureconomyhaslinkedwiththeworldentirely.ThepricestartstohaveinfluenceonSustainativeeconomicgrowth,whichcallsforustomakethepreciseeconometricsevaluationandanalysistothetailfactorsandthenewincreasingpriceconten
34、tofCPI,sowecangraspthetrendofnowadaysandfuturepriceaccuratelyandgiverelativeanalysis.Toincreasethescaleandtimeofthenewroundeconomicgrowth;ourcountryshouldstrengthentoguideeconomicgrowthwithproperextentanddirectionofmacroeconomicpolicies.Keywords:priceincrease;thetailfactors;newincreasingpricecontent;economicadju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