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防范计划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区的地质环境较差,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一是开采煤炭资源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且两种灾害相伴而生,具有重复性和群发性,主要分布在的村、齐家的村、的村;二是采石和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主要分布在乡等地,主要沿公路延线分布。全区共有地质灾害点_个、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_个(见附件1其中地面塌陷总计11处地裂缝计8处(6处、齐家2处)崩塌灾害点总计34处。二、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和范围区内崩塌面规模以21110m-27150m居多,最大规模为301750m不稳定斜坡以陡崖形式居多,坡角大于_度的共有29处。不稳定斜坡中,修路切坡18处、采石挖砂15处
2、自然斜坡1处。崩塌的控制面主要为节理裂隙面,可能失稳因素是降雨、卸荷、开挖坡角、冻胀,多发生在6-_月份的降雨过程中或稍稍滞后,少数发生在春季。崩塌主要危害对象是公路、乡路、行人、车辆、村寨以及游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是区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也是区单位面积损失最重的地质灾害类型。区有_个采煤塌陷区,采煤塌陷区位于镇村内,面积_平方公里,包括沟、沟等地,由煤矿一井和煤矿开采形成。区内塌陷地质灾害点4处、地裂缝6处。塌陷区地面较平缓,大多为耕地,部分为林地,以形成_个圆形塌陷坑,与其伴生的地裂缝有6条。八面采煤塌陷区位于街道办事处八面村,面积_平方公里,包括屯等,由八面石煤矿西井和北井开采形成
3、的耕地较多,有部分林地,区内塌陷点3处,形成_个长条积水坑。采煤塌陷区,位于街道办事处街屯,面积_平方公里,由煤矿和街煤矿开采造成的该区地面平缓,均为耕地,现已形成_个长条积水坑。采煤塌陷区,位于镇村内,面积_平方公里,包括前煤矿开采造成的该区地面平缓,均为耕地及村屯,现已形成_个长条积水坑,与其伴生的地裂缝有2条。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主要危害矿井、民房及行人的安全,同时对部分耕地造成一定的破坏。区还有一种地质灾害就是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分布于槽地及低山丘陵区,诸河沿岸,形成因素主要是挖砂取土,开荒种地,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其危害主要是淤积河道、水库,耕地质量下降,破坏生态环境。三、
4、重点防范期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月,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履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国土资源、安监、建设、环保、财政、交通、水利、民政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要亲自参与,指导地质灾害工作监测、预防工作,从思想引起高度重视
5、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为预防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国土资源分局主管副局长兼任。(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坚持“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方针,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法规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知识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目标之一。(三)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切实落实预防措施。1.根据报告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A.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A2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B.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崩塌地质灾害中
6、易发亚区。C.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D.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广布于区内中部槽地及河谷平原。2.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各类生产和建设活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有暴雨和水位异常现象时,禁止采矿、伐木采石、削坡取土、抽取地下水,煤矿在大雨以上天气时应采取停产措施,防止大雨冲垮井口,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各乡镇街道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4.有地质灾害点分布的各乡镇(街道)要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责任,填写责任表,明确乡镇(街道)村责任人,群测人(监测人)及联系方式,各采矿权人及相关单位要无条件地接受监测,群测人(监测人)每月监测一
7、次,汛期加密监测,并做好记录(存档)有异常时在第一时间内向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汇报。由国土资源分局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各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与村两级填写此卡,并及时向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备案。监测人可根据需要设定人数,各乡镇(街道)村级监测网络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与区国土资源分局沟通。5.进一步规范矿山开采行为。采矿权人要依法有序开采,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开采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要提出防治计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国土资源部门备案。6.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启动市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7.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全区自然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由
8、区国土资源分局牵头进行。对由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对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的由责任单位负责竣工验收,区国土资源部门参加。承担专项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要具有资质。治理之前要做好预防,如对于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做护坡,对崩塌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采石场可按安全要求阶梯式开采,控制开采面坡度;煤矿对于地面塌陷尚未稳定且受损严重的民房应拆迁新建(避让措施)对于塌陷稳定,受损程度较轻的可采取定期加固维护等措施加以防治。五、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一组建群测群防网络,建立防灾责任制。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具体实施建立区、乡镇(街道)村及监测人员的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
9、的巡回检查计划,并组织群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对重要隐患点做好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应急避让和抢险救灾工作等,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区国土资源部门的有关要求上报有关资料,保证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工作的顺利进行。乡镇(街道)级(二级网)负责本乡镇(街道)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期巡查、险情上报和抢险救灾工作,逐点落实包括监测、预报、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村级监测网(三级网)负责逐点落实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对地质灾害实施长期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出现灾情或有险情预兆时及时上报,组织村民实施防治措施,制订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路线,实行自救工作等。威胁公路、通讯、水利设施的地质灾害危险
10、体设施的主管部门及采矿权人也要参与监测工作。区级预警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在电视上发布预警公告,并电话通知二、三级监测网,村级预警要采用广播和上门通知等形式进行。二汛期_小时值班制度。汛期是区内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情况,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汛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实行_小时值班。区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全区地质灾害灾情的汇总、上报及上级部门重要指示的传达、落实。各乡镇(街道)值班办公室设在本级政府内,负责本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灾情的汇总、上报及上级部门重要指示的传达、落实。有条件的村也应设立值班办公室,如不能设立,也要保障
11、信息畅通。经监测,有重大灾情发生时,区政府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三加强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地质灾害报告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重要制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二、三级监测网络)应当立即向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报告,区国土资源分局应做好地质灾害的速报、月报工作,对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灾情和隐患进行速报。发生地质灾害时,要及时上报区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区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进一步扩大。对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因未及时上报导致灾害损失增大的将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_令号)_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
1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_国办发_号)有关规定对肇事者进行处罚,并追究领导者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六、附则一此计划由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解释。二有地质灾害点分布的乡镇(街道)应制定相应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地质灾害防范计划(二)一、指导思想以_为指导,以构建“平安、和谐”为目标,以“监测预防”、“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为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我县加快南明珠、临港新城建设保驾护航。二、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截至目前,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全县原有的36处地质灾害点已减少至34处。1、滑坡。全县共有22处,即中型1处,小型21处。2、地面塌陷。全县共有5处,
13、均为小型。3、崩塌。全县共有6处,均为小型。4、泥石流。全县共有1处,为小型。以上34处地质灾害点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县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一览表(附表一)。三、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1、滑坡、崩塌可能发生点(块段)低处的固定居民、采矿工人、路过群众、建筑物及其它财物。2、地面塌陷可能发生区域上部耕作与居住的村民、放养的牲畜以及建筑物。3、可能被泥石流冲击的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过往群众以及建筑物等。四、灾害重点防范期限、对象_至_月份,是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时期。全县34处地质灾害点均纳入本年度的防范对象。其中,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点的实际,鱼岳镇北街社区文庙山滑坡、鱼岳镇南门村四组狮子山采石场崩塌
14、鱼岳镇南门村五组白云山采石场滑坡、县自来水厂梁家山周边崩塌、陆溪镇铜山村二组陈家湾矿区不稳定滑坡以及高铁岭镇临江村二组滑坡等6处要作为全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对象。五、防治措施1、强化宣传力度,增强防灾意识。县国土资源局、各相关镇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日等重要纪念日,采取拉横幅、贴图片、开动宣传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地质灾害科普知识、防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2、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安监局、住建局、民政局、水利局、交通局、教育局、气象局和各镇人民政府为
15、成员单位的“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兼任,具体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县住建局、民政局、交通局、水利局、教育局和各镇人民政府以及全县所有采石企业在内部相应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班,明确专班责任人(见附表二、三),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加强本行业、本管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3、完善制度体系,确保防范工作到位。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农村、预案进学校”的二十字方针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要求,县直各相关单位、相关镇人民政府要迅速编制或完善管辖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重大地质灾
16、害隐患点专项应急预案,健全管辖区灾害点防灾包保责任制,落实灾害点监测负责人和监测人;要认真完善、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速报、汛期值班、灾害预报等制度。对已查明且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相关县直部门或镇人民政府要迅速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附表四)发至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学校校区(舍)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指导学校做好灾害点的监测;县国土资源局要充分发挥职能,统一协调、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突出重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县国土资源局要严格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省矿山地质环境恢
17、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加大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落实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切实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管理到位。地质灾害防范计划(三)一、指导思想以_为指导,以构建“平安、和谐”为目标,以“监测预防”、“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为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我县加快南明珠、临港新城建设保驾护航。二、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截至目前,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全县原有的36处地质灾害点已减少至34处。1、滑坡。全县共有22处,即中型1处,小型21处。2、地面塌陷。全县共有5处,均为
18、小型。3、崩塌。全县共有6处,均为小型。4、泥石流。全县共有1处,为小型。以上34处地质灾害点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县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一览表(附表一)。三、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1、滑坡、崩塌可能发生点(块段)低处的固定居民、采矿工人、路过群众、建筑物及其它财物。2、地面塌陷可能发生区域上部耕作与居住的村民、放养的牲畜以及建筑物。3、可能被泥石流冲击的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过往群众以及建筑物等。四、灾害重点防范期限、对象_至_月份,是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时期。全县34处地质灾害点均纳入本年度的防范对象。其中,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点的实际,鱼岳镇北街社区文庙山滑坡、鱼岳镇南门村四组狮子山采石场崩塌、鱼
19、岳镇南门村五组白云山采石场滑坡、县自来水厂梁家山周边崩塌、陆溪镇铜山村二组陈家湾矿区不稳定滑坡以及高铁岭镇临江村二组滑坡等6处要作为全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对象。五、防治措施1、强化宣传力度,增强防灾意识。县国土资源局、各相关镇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日等重要纪念日,采取拉横幅、贴图片、开动宣传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地质灾害科普知识、防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2、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安监局、住建局、民政局、水利局、交通局、教育局、气象局和各镇人民政府为成员
20、单位的“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兼任,具体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县住建局、民政局、交通局、水利局、教育局和各镇人民政府以及全县所有采石企业在内部相应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班,明确专班责任人(见附表二、三),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加强本行业、本管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3、完善制度体系,确保防范工作到位。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农村、预案进学校”的二十字方针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要求,县直各相关单位、相关镇人民政府要迅速编制或完善管辖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应急预案,健全管辖区灾害点防灾包保责任制,落实灾害点监测负责人和监测人;要认真完善、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速报、汛期值班、灾害预报等制度。对已查明且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相关县直部门或镇人民政府要迅速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附表四)发至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学校校区(舍)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指导学校做好灾害点的监测;县国土资源局要充分发挥职能,统一协调、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突出重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