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Word版含答案.pdf

    • 资源ID:5598677       资源大小:244.98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Word版含答案.pdf

    单元综合测试一 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 )和第 卷(表达题 )两部分。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 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在他们的悲剧中,都只 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 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 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 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 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 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 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 别于后来出现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 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 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 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 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 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 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 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 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 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 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 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底层的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 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 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 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的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 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 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 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 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 汉卿笔下的人物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 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 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 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 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 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 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 同。下面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 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 致,而莎士比亚戏剧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 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出自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 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而莎 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解析: 据原文可知 “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 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 ”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故D 项与原文不 相符。 答案: D 2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 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 脸谱处理传统。 B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 理的特点。 C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 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 的背景原因。 解析: “充分体现 ”的说法在原文中无依据,也不符合对题 干中原话的理解。 答案: B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 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 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 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 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 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不相 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解析:B 项,“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 性”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根据。C 项,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 的客观性,所以 “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窦娥 悲剧的原因。 D 项,根据原文,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 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答案: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湖畔的梭罗 汪家明 梭罗这样的人,是人类的异端,唯其异端,才展示出奇才, 就像梵高,其极端的行事他人难能仿效,但却会被后人奉为至尊。 在美国,梭罗 (18171862)算是古典的作家,是美国文学的开 创者之一。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梭罗就得以亲近爱默生,经常 参加爱默生家的文人聚会,受其超验主义观点的影响,反对权威, 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崇尚直觉,认为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 认识真理。爱默生也喜欢这个年轻人,曾致信哈佛总裁推荐梭罗, 使梭罗获得奖学金。 1845 年春,他决心进行向往已久的生活实验。在征得爱默生 同意后,他在离村镇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属于爱默生的林地上,着 手自建木屋, 并于 7 月 4 日搬进新居, 独自在此居住26 个月之久, 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自己垦荒种植,自己伐木劈柴烧 壁炉,自己做饭,用自己生产的豆子换取必需的日用品,还给人 帮工。他追求 “一周里只有一天工作,而有六天自由支配”的生 活。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他用来会友交谈,用来参加文人聚会, 更以绝大多数时间用来观察自然、沉思冥想、读书写作。 在湖畔小屋居住期间,他因多年拒付不合理的人头税而被捕, 虽然第二天就由姑姑代缴被释放,但对他刺激极深,几年后发表 了一篇名为对政府的抵抗的文章。这篇文章被编入论文集时, 改名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比如甘地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托尔斯泰的 “勿以暴力抗恶 主义 ”等,其精神实质都源于这篇文章。这倒是梭罗生前难以想 象的。 离开湖畔小屋后,除了偶尔做一点勘测工作,他基本过着自 由撰稿人的生活,旅行、读书、记笔记、写作是其主要内容。他 喜欢数学,有测量的特长。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测量有兴趣的物 件的大小与距离,如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度和宽度,山的 高度等。 从 1855 年起,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双腿发软,虽经积极治 疗,一直没有痊愈, 于 1862 年因肺结核发作去世, 年仅四十五岁。 对他的作为和个性,朋友们有许多记录。他一生放弃了太多 东西:没有学着从事任何职业;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不 去教堂;不参加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也从 来没吸过烟。在生活中他用不着抵抗什么诱惑。 但在其他方面,他却细如毫发。据说,他在池塘边找到一种 花,仔细观察后,断定它已经开了五天。他胸前的口袋里有一本 日记簿,上面记录了树林里应当在这一天开花的所有植物的名字; 他知道某一个夜晚在河面上纷飞着地蝇,鱼们抢着吞食,吃得太 饱,有些鱼竟胀死了。他有种倾向:要放大这一刹那。即便只是 一个极小的物件,他也要从中看出自然界的定律。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 一本是他在 1849 年自费出版的康 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内容是记录他和约翰在两条河 上的旅行,其中穿插着大段大段文史哲和宗教方面的议论,晦涩 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另一本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 年出版,一百五十年来风行天下,不知出版了多少个版本。 “写作下面这些文字,或者说其中大部分文字时,我只身一 人生活在树林里的一所房子里,距离周围的邻居都在一英里左右。 房子是我自己一手建造的,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 湖畔。我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维持我的生计。我在那里生活了 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的匆匆过客了。” 瓦尔登湖全书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书中,梭罗记录 自己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 质朴生活,希望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其中有许多篇 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描写,因此有人将此书看作一本关于自然 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于哲学的内容。其实这不仅是一部抒情 散文著作,也是一部罕见的哲学著作。 爱默生在梭罗的葬礼后离开墓地时自言自语道:“美国还不 知道 至少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位国 民。”他的预言很对。 1985 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 人性格的书 ”, 瓦尔登湖名列第一。如今梭罗早已成为美国文 化的偶像,美国人认为,是梭罗最先启蒙了国人感恩大地的思想。 到目前为止,此书已有两百多个版本,并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选自难忘的书与人 ,有删改 ) 4 下 列对 材 料 理 解 和 分析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3 分)( ) A文章开头说“梭罗这样的人,是人类的异端”中的“异 端”的意思是他具有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认识。 B梭罗自认为是文明生活的过客,追求质朴和自给自足,只 身一人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表明他对现代文明持否定 态度。 C古典的作家、美国文学的开创者之一、美国文化的偶像、 瓦尔登湖风行天下,这些无不表明梭罗是一个“奇才”。 D梭罗的著作对政府的抵抗的文章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 量的影响,也影响了甘地和托尔斯泰的思想。 解析: 文章并未说梭罗反对现代文明。 答案: B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作为美国古典文学开创者之一,梭罗极端的行事风格像梵 高一样,虽然令其他人难能仿效,但却会被后人奉为至尊。 B1845 年春,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着手 建造自己的小木屋,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可以支配自由时间。 C梭罗在湖畔小屋隐居时多年拒付不合理人头税,这可能源 于他读书期间接受的反对权威,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思想。 D梭罗放弃了太多东西,他曾自嘲是文明生活的过客,隐居 期间跟别人接触不多,朋友们对其作为和个性有不少记录。 E梭罗生前总共出版两部著作,尽管二者都涉及文史哲和宗 教方面的内容,但是两本书命运不同,一部畅销一部滞销。 解析: C 选项 “梭罗在湖畔小屋隐居时多年拒付不合理人头 税”,这一内容出现在文本第四段开头;“他读书期间接受反对 权威,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思想。”这一内容出现在文本第二段。 把这两点联系起来,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出自己 见解的能力。同时,试题中用的词是“可能”,这样写,表述就 更加严谨,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议。D 项的内容分别见于文本第3、 7、10 段,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E 项“二者都 涉及文史哲和宗教方面的内容”有误。文本第9 段只写到康科 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中插着大段的文史哲和宗教方面 的议论,并没有说瓦尔登湖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在文本第11 段中只是提到了瓦尔登湖“不仅是一部抒情散文之作,也是 一部罕见的哲学著作”,只是写到瓦尔登湖中有哲学的内容, 可依然未写出其中有“宗教 ”等方面的议论。 A 项“美国古典文 学开创者之一 ”有误。 B 项“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可以支配自由 时间”不是“在 1845年春 ”。 答案: CD 6文章末尾说“美国人认为,是梭罗最先启蒙了国人感恩大 地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看法。(5 分) 答: 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本题作答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 本进行综合的能力,第二方面则较为开放,考查其对问题的判断 和探究能力,给考生较大的空间。题干“是梭罗最先启蒙了美国 人感恩大地的思想”,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一点不是 太难,关键是题干后面要求“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 谈你的看法 ”,结合材料理解是第一方面,结合自己人生体验是 第二方面。考生解答此题一定要明确要求,理清思路。 答案: 梭罗对自然的亲近、学习及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使 他的著作及思想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梭罗用他短 暂、完美的一生证明,大自然不仅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也给予人类丰富充盈的灵魂和思想;大地是人类永恒的母亲, 人类可以借自然界安放浮躁的灵魂和对人生的思考;现代社会 中我们更要感恩大自然,时刻保护好赐予我们思想,维持我们生 存的大自然。 (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1 250 万美元的阳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 老人贝蒂 · 哈里斯太太。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 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 贝蒂· 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 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 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 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 后请多多关照! ”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 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 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 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 “我 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 意来找茬的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 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 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 的温暖。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 绝了。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 怜惜。 “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 头看看自家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 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 ”,珍妮抢在了 贝蒂前面补充道, “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 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 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原来阳光也会跳舞, 谢谢你! ”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 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有些难 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 又 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 “我和丈夫以前有个 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 您的阳光用餐吗? ”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 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珍 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当然可 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 桩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 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 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 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 猫咪。 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 “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2012 年 11 月的一天, 贝蒂 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 岁。 2013 年 3 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 件需要您签字。 ”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 ”“是的, 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 特,后来改成您了。 现在,她那栋价值 1 250 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 的了。 ”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 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 有权利拥有它。 原来,阳光也是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 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 (有删改 )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 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 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B环境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烘 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C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 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D小说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主要特色 ”说 法不准确,本文有环境描写,但分量不重。C 项,珍妮最初的请 求不是无理的,老人也不是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她只是 被珍妮的微笑打动了。D 项,文中的心理描写是少量的,且没有 细节描写。 答案: A 8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的性格特点。(4 分) 答: 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应 抓住贝蒂的言行进行归纳。小说开头写贝蒂生活陷入绝境,冷漠 地回应新来的邻居珍妮,据此可以看出她是孤单、冷漠的,对生 活不抱有幻想,对外界丧失了兴趣。邻居珍妮房子矮小,没有阳 光,请求贝蒂打开窗户,让阳光通过她家的窗户照到珍妮家里, 贝蒂答应了,珍妮请求到她家里的阳光下用餐,贝蒂也同意了。 据此可以看出,贝蒂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珍妮帮助贝蒂度过了 最后的时光,贝蒂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转赠给珍妮,据此可 知,贝蒂是懂得感恩的。 答案: 孤单、冷漠,曾经对生活不抱有幻想,对外界丧失 了兴趣; 善良,乐于助人,能为他人行方便;懂得感恩。 9有人说本文的结局与欧· 亨利小说 麦琪的礼物 的结局有 异曲同工之妙,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个结局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艺 术效果。 (7 分) 答: 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 要明确本文和麦琪的礼物在结尾上的共同特点,即“出人意 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然后明确本文结尾出人意料的具体表现, 以及这种结尾的合理性。文章最后写贝蒂对珍妮的帮助很感激, 这是出人意料处。这种出人意料的安排在前面的情节里是有伏笔 的,珍妮第一次 “借”阳光,贝蒂没有拒绝,因为她感觉到珍妮 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在后来的交往中,贝蒂也明显 地感到了珍妮的善意,内心充满感激,这为后面留遗嘱做了铺垫。 这样安排,给读者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艺术体验,也深化了作 品善待他人、知恩图报的主题。 答案: 本文的结局具有 “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 小说一开始,邻居珍妮向哈里斯太太“借”阳光,让读者不明就 里,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觉出珍妮陪伴孤独的老人、帮助老人 走出阴霾的良苦用心,孤独而固执的老人对珍妮的热心帮助很感 激,临终前留下遗嘱,将那栋价值1 250 万美元的房产留给珍妮, 作为回报。对于这样的结局,小说前面做了一定的铺垫,例如对 于珍妮首次 “借”阳光的请求老人没有拒绝,只因珍妮是一个 “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的人,说明了老人的善良。 在后来一次次 “借”阳光的交往中, 老人明显感觉到珍妮的善意, 内心充满了感恩,这为后面留“遗嘱 ”做了铺垫。因此这样的结 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使读者有柳暗花明、豁然 开朗的独特艺术体验,还深化了文章善待他人、知恩图报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 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 烽火 ,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 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 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 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 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 匹,百金 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 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 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 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 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 ,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 蔥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蔥。虏赵王迁及其 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删节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大破杀匈奴 /十余万骑灭襜褴 /破东胡 /降林胡 /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B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 /破东胡 /降林胡 /单于奔走其后 /十余岁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C李牧多为奇陈 /张左右翼击之 /大破杀匈奴 /十余万骑灭襜褴 /破东胡 /降林胡 /单于奔走其后 /十余岁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D李牧多为奇陈 /张左右翼击之 /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 /破东胡 /降林胡 /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解析: 根据句意和事件发生顺序断句。 答案: D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莫府即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 为幕府。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B金是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 镒称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后来银为货币,银一两称一 金。 C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 时则燃火以报警 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 D 反间即反间计, 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 后来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 解析: 金是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答案: B 1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 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 撤职。 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 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 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D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 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解析: A 项,错在 “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文中无 此意。 B 项,说 “害怕匈奴的凶猛 ”不妥。 D 项,说李牧 “迫不 得已”不妥。 答案: C 13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1)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译文: _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译文: _ 答案: (1)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 (2)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 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市场贸易的税 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 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 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 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 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 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 牧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 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 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 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 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 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 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 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 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 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 军事演习。大量放牧牲畜,让百姓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 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 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布下大量灵活奇特的战阵,从 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 消灭 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 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 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 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蔥及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 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消了 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 蔥的军队,杀了赵 蔥。俘虏了赵王迁及其将领颜聚,终于消灭了 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 【注】 此诗写于 “安史之乱 ”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 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 · 黜免载: “殷 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 窃视,唯作 咄咄怪事 四字而已。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 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 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 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 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 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 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 C 项, “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 照亮室内 ”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 项, “壮志难 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 CE 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 意? (6 分) 答: _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 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 心的悲凉; (2 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 “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 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2 分) 【诗歌鉴赏】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长安失陷, 诗人为叛军所羁押,又听闻唐军新败,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感 受着凛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 力的苦恼心情油然而发。第一联,写“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 灾难。“多”,写诗人心情沉重;“独”,表现出诗人凄凉的处 境。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 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 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第三联,写诗人困居长安,生活 非常艰苦。第四联,写前线战况和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诗人 忧愁无聊,只能用手在空中写着字。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 情,或运用典故,“愁”字贯穿始终,前呼后应。 (三)名篇名句默写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 (2)_,渺沧海之一粟。 (3)_,却话巴山夜雨时。 (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_。 (5)_,用之不竭。 解析: 易错字: (1)受; (2)蜉,蝣; (3)烛;(5)禁。 答案: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寄蜉蝣于天地 (3)何当共剪西窗烛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取之无禁 第卷(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 分)( ) A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实验同样谨小慎微 。他说:“实 验处理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 况出现。” B我国反导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 技术相提并论 。未来我国的反导系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 土防御任务。 C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 ,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 领域,如IBM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 识。 D豪斯德尔集成墙板, 以其对市场独到的见解和对欧洲家居 装饰市场的潮流把握,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 投资者趋之若鹜 。 E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 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术本 身没有同一标准,浙江大学对校门设计的不同意见不妨则其善者 而从之。 解析: “谨小慎微 ”,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 于畏缩,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宜改为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 点儿不马虎的 “一丝不苟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或相差悬 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符合语境。 “方兴未艾 ”,形容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符合语境。 “趋之若鹜 ”,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含贬义。用在 句中感情色彩不符。“仁者见仁 ”,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 会有不同的看法,句中使用恰当。 答案: AD 18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 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 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应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 等选拔性考试活动的开展,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 C随着申办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 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 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 考生在填涂选择题答题卡时要做到“满、深、匀”。“满” 就是以涂满小矩形框为准,不要过小,也不要超出框外。 解析: A 项, “那样”指代不明, “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 受起来有难度 ”是三体还是星际穿越?B 项, “取缔 ” 与“开展”搭配不当,应该去掉“开展 ”;D 项“超出框外 ”不 合逻辑,应是 “超出框 ”。 答案: C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现代诗歌的形式_是美的,是 _它有整齐的美,抑 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_诗歌的形 式美也可以说是诗歌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 诗歌 ”;在诗歌形式美的理论中,_应该有所谓 “诗歌的音 乐”。_音乐和诗歌不是一回事,_二者有一个共同点: 音乐和诗歌都是靠节奏来表现的。 A 因为所以因此还/ 然而 B 之所以因为所以更即使/ C 即使也但也虽然可是 D 之所以因为故而也尽管但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 重点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语句之间关系的确定来判 断应使用哪个词语。 两处,从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来看,二 者应该是因果关系,并且是前果后因,据此可以排除A、C 两项; 处,通过分析前后句的关系会发现,分号前后语句应该是并列 关系,而非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 项。 答案: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5 分) 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 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就形成了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 _,会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 任务就是: _,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 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采取适 当的措施, 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 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如处,根 据横线前面讲的好的自然条件组合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横 线后面的 “会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可知,此处所填语句应涉及不 好的自然条件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按照这种方式分析,不难得 出后两空的答案。 答案: 示例: 而不好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研究农业 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答出一 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3 分,答出三点给5 分。意对即可 ) 21下面是高中某班表达交流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 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 个字。 (6 分) 答: 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的能力。解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综合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Word版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欣欣)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