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区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 资源ID:5608926       资源大小:82.0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区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2019 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积累运用 1.根据提示填空。 (1)_,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 (2)蒹葭萋萋,_。 ( 诗经· _·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典故的诗句是_,_。 【答案】(1). 香雾云鬟湿(2). 白露未晞(3). 秦风(4). 朱弦已为佳人绝(5). 青眼聊因美 酒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 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 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雾、鬟、晞、弦、聊、 横。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 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 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 不会写的情况。 2.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智慧之母, 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 有意识的实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以,。 遗忘 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 一味的“恶” ,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语境中,。 A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 B人类总是在奋力的抗拒遗忘记忆也可能带着“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C记忆和遗忘就是天使和恶魔的化身遗忘能让痛苦的记忆潜伏起来 D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双胞胎记忆也可能转化为潜伏状态的遗忘 【答案】(1)D(2)A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 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考查语言表达 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中, “在学习上得过且过” ,说明学习不认真,因此要选出能对小强起到劝说和指导作用的句子。A 项,出自韩 愈师说,是指所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B 项,出自荀子· 劝学 ,意为君子的 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 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C 项,是论语· 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 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D 项,是中庸· 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 的名句,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综合来看,D 项符合要求。答案应为D 项。 (2)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 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所给材料探讨的是记忆与遗忘的关系,第 一个横线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上文“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 抵抗 遗忘” , 可知此处所选句子应涉及“记忆”和“遗忘”两个方面,排除B 项。再结合后文“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 可知,说遗忘是“恶魔的化身”不恰当,排除C 项。第二个空,根据上文“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 恶 ,在 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语境中”,可确定所选句子应是以“遗忘”为主语,排除D 项。答案为A 项。 【点睛】第1 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 当;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适应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 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 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1)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2)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 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经过区分天人、物我 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 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3)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 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 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4)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 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 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 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 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5)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在礼、 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 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 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 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6)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 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 念与信仰。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 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 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 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 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7)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 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 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 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 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8) “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 “仁”的主旨。 “忠”与“恕”接近于“仁”。 “忠”是尽己之心,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是推己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 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9)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 通百通。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 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 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 3. 第( 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4. “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 (4) (5) (6)段开头处) A. B. C. D. 5. 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 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D. 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6. 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7.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 3. 有理想 / 高尚的人格(境界)4. A 5. C 6. 选一个角度: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 超越;结合前赤壁赋论述。 7. 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 末段总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 的智慧”; “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天人互动、天人合一;理想与现实贯通/ “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 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 “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 和境界;普遍和谐。 【解析】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确定所考查 的是哪些概念,然后把所考查的概念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句子 为“ 儒家的 极高明而道中庸 ,佛教的 平常心即道心 ,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 高信仰”,结合下文“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 想的人格境界” ,可确定,文中的“尧舜”指的是有理想,或指高尚的人格、境界。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要求找出适合放入“ 理想与现实贯通” 一句话的位置,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论 点、论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句子含义,查看所给 出的位置,找出与所给句子有关联的内容,确定答案。“ 理想与现实贯通” 是一个分论点,处在第(3)段, 谈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处在第 ( 4)段,论述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 处在第( 5)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 与制度;处在第(6)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可见,“ 理想与现实贯通” 一句话应 放在处,答案应为A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 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C 项, “ 通 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 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 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 们日常生活的伦理” ,可见,并非只是通过民间社会和日常生活伦理传播。故选C 项。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写作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 要求,然后再明确观点,结合现实或文本进行分析。如本题问的是“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 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考生就要先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文本中 可选择的角度比较多,如天人合一,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等,考生可选 择自己理解比较透彻的一个来写。然后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选择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证明这个 观点。注意论据与观点要相符,论述中要能够自圆其说。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 抓住关键句子,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概括。本文第一段为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 做出更大贡献”的观点;第二段为一层,写“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第三段到第五段为一层,写“理想与现实贯通”, “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 治理”;第六段到第八段为一层,写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最 后一段为总结,写“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4 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 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 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 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绿风 陈忠实 (1)大约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的末尾, 即我下决心从都市返归故居的那一年, 据说是关中几十年不遇的 一个湿夏。 (2)那天晚上交过子夜睡得最酣的时刻,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响声震得我从被窝里蹦起来,坐在炕上足 足昏厥了五分钟。当我肯定并没有发生这样的灾难的时候,也就判断出来后院里可能有小的灾变发生。我 打着手电筒出了后门,后坡上滑坡了我祖居的房根距后坡充其量不过十米。 (3)我吓得再也无法入睡,坐等到天明一看,才真正地惊恐了。绿草和树木全部倾覆在后院里,和泥 浆石头搅缠在一起。坡上竟是一片白花花的沙石鹅卵石堆积起来的沙坡。我从有智能的年岁起,就记得这 后坡上长满了迎春花,每年春天便率先把一片金黄的花色呈现给世界也呈现给父亲。父亲年年都要说一句: 迎春花开了!然而父亲也说不清是我们家族的哪一位祖宗栽植的,反正整个后坡上都覆盖着迎春花的厚茸 茸的枝条,花丛中长着一些不能成材的枸树榆树和酸枣棵子。现在完了,什么树什么花什么草全都滑塌下 来,和泥浆砂砾搅缠堆积在坡根下捂死了。陡坡上也不知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 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瞬间使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怯。我联想到一架骷髅,这骷髅确凿又是我们祖 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一种从家族墓穴里透出的幽冷之气直透我的骨髓。 (4)我在那一刻便想到了覆盖,似乎不单是覆盖那一片史前的砂砾,而是把家族的早已腐蚀净尽血肉 的骷髅覆盖起来。我要栽树,植草,然而须得等到秋后。 (5)树叶落光白露成霜的秋末冬初是植树的好时节。我到山坡上挖了十余株野生的洋槐树,很随意地 栽下了。所以随意,是我深知洋槐树生存能力特别强,一般树难存活的贫瘠干旱的石山河滩都能繁衍它的 族类。然而我也不能太随意,在那很陡峭的沙坡上挖下坑,再给坑里回填上肥沃的一筐黄土,以便它能扎 根。我相信,在这一堆黄土里扎下根来,它就可能再把它的根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伸向砂层。 (6)当这一批指头粗细的小洋槐绽出绿叶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一束一束鲜嫩的绿枝绿叶婷 婷于沙坡上,一种最悠远的古老和新近的现实联结起来了,骷髅和新生的血脉勾连起来了,生命的苍老和 生命的鲜嫩融合起来无法推演无法判断家族悠远的历史,是一个从哪儿来的什么样的人在这里落脚或 者可能是落草?最先是在山坡上挖洞藏身还是在河滩上搭置茅草棚?活着的最老的一位老汉只记得这个家 族出过一位私塾先生, “字写得跟印出来的一样”。这位先生可能是近代以来家族中最伟大的一位,因为后 人只记着他和他的字并引以为骄傲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 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 (7)洋槐很快就显出了差异,栽在坡根下有黄土的一株独占优势水肥,越往高处的树苗就逐渐生长缓 滞了,尤其是最顶头的那一株,在抽出最初的几片叶子之后便停止了生长。直到随之而来的伏旱,我终于 惊讶地发现它的叶子蔫了。我想如果再旱下去,不过三五天它就会死亡,便提了半桶水爬上坡顶,那水倒 下去像倒入一个坑洞,然而那叶子就在眼皮下重新支棱起来了这株长在最高处也是沙层最厚的地方的 洋槐苗子,终究无法蓬勃起来。几年过去,最下边的那棵已经粗到可以作椽子了,而它却仍然只有指头粗 细。那里没有水,它完全处于饥渴之中。在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我才浇给它半桶水,而且每次都要累出 我一身汗。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 (8)活下来就是胜利。它和其他十余棵洋槐苗子并无任何差异,在我从山野把它们挖出来移栽到我家 后坡上的时候,它们自身仍然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我移栽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差别,它们的命运才有 了天壤之别。最下边在坡根下完全植根于肥沃土壤的那一株自然很欢势,我也最省事,从来也没给它浇过 一滴水。而最上边的那一棵生存最艰难,我甚至感伤无意或者说随意选中它植于这块缺水缺肥几乎没有生 存条件的地方,真是亏待了它,把它给毁了,它本来也应该有长成一棵大树的生存权利的。然而它也给我 以启迪,使我理解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 (9)这个启示是前年初夏又加深了的。那些洋槐已经成为一片林子,它们的各种形态的树冠在空中互 相掺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绿盖,把那史前沉沙严密地覆盖起来,那沉沙上也逐年落积了一层或薄或厚的黄 土,各种耐旱的野草已形成植被,只有少许几坨地方像秃疤裸露。五月初,我的后坡上便爆出一片白雪似 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蜜蜂从早到晚都嗡嗡嘤嘤如同节日庆典。那悠悠的清香随着微微的山风灌进我的 旧宅和新屋,灌进大门和窗户,弥漫在枕床被和书架书桌纸笔以及书卷里。我不想说沉醉。我发觉这种美 好的洋槐花的香气可以改变人的心境,使人从一种烦躁进入平和,从一种浮躁进入沉静,从一种黑暗进入 光明,从一种龌龊进入洁净,从一种小肚鸡肠的醋意妒气引发的不平衡而进入一种绿野绿山清流的和谐和 微笑尤其是我每每想到这槐香是我栽植培育出来的。 (10)最上边的那一棵没有开花。我根本没有对它寄托花的期望,它能保住生命就很不容易了,它保 存生命所付出的艰辛比所有花串儿繁密的同族都要多许多。前年春天我回家去,我惊喜地发现它的朝着东 边的那根枝条上缀着两朵白花,两朵距离很大而不能串结成串儿的花。我的心不由地微微悸动了,为了这 两朵小小的洋槐花而悸颤不止。它终于完成了作为一种洋槐树的生命的全过程,扎根,绿叶,青枝和开花, 一种生命体验的全过程,而且对生存的艰难生存的痛苦的体验最为深刻。我俯身低头亲吻了这两朵小花, 香气不逊于任何别的一树。 (11)每有风起,这片洋槐组成的小森林便欢腾起来,绿色的树冠在空中舞摆,使我总是和那海波海 涛联系起来。是的,绿色的波涛汹涌回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这些都使我陷 入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一种亢奋。每有骤雨降临,更有一种呼啸与喧哗,形成一种翻江倒海的巨声,使人感 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那风声雨声和整个村庄的树木群族不可分割地融汇在一起。每当风和日丽, 我在写作疲惫时便走出后院爬上后坡,手抚着那已经粗糙起来的树干倚靠一会儿,或者背靠大树坐在石头 上抽一支烟,便有一种置身森林的气息。旱薄荷依然有薄荷的清香,腐烂的落叶有一股腐霉的气味。我的 小森林所形成的绿色的风,给我以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却是最初的目的里所没有的。 8. 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请对此加以分析。 9. 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请从构思上分析其作用。 10. 请对( 9) (11)两段划线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 11. 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答案】 8. 最顶头的那株洋槐与其他低处洋槐的生长形成对比/ 反衬;从“我”的态度(感受)的变化,侧 面突出其生长的曲折、艰难/ 写出最顶头洋槐的顽强生命力。 9. 由裸露的沙砾联想到家族墓穴的幽冷之气,家族的衰败/ 湮没。引出下文作者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历史 与记忆不会湮没,家族具有绵长的生命力/ 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感慨。 10. 前一句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描写了后坡洋槐树开花的美好场景,让作者心境改变(平和沉静)。后一 句用比拟手法写顶端的洋槐与后坡洋槐(整片的洋槐小森林)在风中的欢腾的场景,让作者感叹生命的力 量(激励亢奋) ,深化主题。 11. 内容朴实,取材于作者种洋槐的经历和感受。厚重,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新陈代谢),有历史 纵深感;对洋槐树生命力的赞美。 【解析】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多角度描写了 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 的生长过程” ,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 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筛 选出文中多角度描写洋槐生长过程的段落或语句,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第(7)段写了坡根 下的洋槐与最顶头那一株的差别,坡根下的洋槐独占优势水肥,生长茂盛,最顶头洋槐没有水没有肥,只 有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才浇给它半桶水,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通过对比突出了最顶头洋槐生长的艰难。 第( 8) (9)段先写了“我”觉得亏待了最顶头的洋槐,然后又写了这棵洋槐给“我”的启示,“使我理解 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这就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最顶头洋槐生长的艰难,突出了它顽强 的生命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构思上的作用,考查分析作 品结构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 后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相关内容在文章的(3) (4) (6)段,其中(3) (4)段从内容上来 看,作者先写了绿草和树木全部被覆盖,“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作者感受到 “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联想到“我们祖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感受到“一种从家族墓穴里 透出的幽冷之气” ,再结合下文“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可知作者联想到的是家族 的衰败;结构上,则引出了下文种洋槐的行为。第(6)段,内容上来看,作者由洋槐的生长,联想到家族 悠远的历史,一方面赞美了洋槐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结合“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 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可以看出作者意在说明家族历史不会湮没。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同,需 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处画线句子在文章的第(9)段,内容上看, 写的是后坡上槐花盛开的情景和槐花的香味,突出了槐花盛开的场景和槐花的香气“以改变人的心境”;从 手法上来看, “白雪似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嗡嗡嘤嘤”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悠悠 的清香”则是从嗅觉角度写的。第二处画线句子在文章第(11)段,内容上来看,写洋槐林被风吹动后的 景象,作者说这样的洋槐林“使人感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这种力量就是顽强的生命力,起到了 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手法上来看,“欢腾起来 ”“舞摆 ”“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 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有人评论 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 “朴实厚重” 既是说陈忠实创作的整体风格, 又是说陈忠实作品的选材特点和主题,因此解答时就要从作品的选材、主题等角度分析。从选材来看,本 文重点写了作者种洋槐的经历,以及由洋槐引发的感悟,洋槐是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树木,可见选材朴实, 而感悟是对家族兴衰的思考,则可见“厚重”。从表达的主题来看,作者借洋槐树的生长过程,表达对生命 力的赞美,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表达家族不会被湮没的思想,可见主题的朴实厚重。 【点睛】第3 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 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 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 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 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 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 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 文中原词句。 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南宋)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低亚:低垂。 12. 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 13. 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 “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 “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 “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14. 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答案】 12. (写景)咏史/怀古13. C 14. 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 “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 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哀叹/ 感伤的内心。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答出本诗的题材,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诗, 分析诗歌内容,再回忆学过的诗歌题材知识,然后对号入座,判定所考查诗歌的题材。本词上片描写金陵 一带的山水景色,前两句写全景,中间两句写自然景观,最后两句写到人文景观,下片一气贯下,由纯粹 的景物描写转向带有人事活动的景物描写,感慨“多少六朝兴废事” ,抒发怀古幽情。可见,此词是通过写 景来咏史怀古的词作,从题材来看,可答写景词,也可答咏史怀古词。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 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 比选项得出答案。C 项, “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不正确。“相射”,意思是“互相辉映” ,描写 的是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的画面。故选C 项。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要求对末句“ 寒日无言西下” 进行赏析, 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把诗 句放回到原诗词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所考查的诗句在诗歌的结尾处,翻 译过来的意思是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从内容上来看,是在写景,景色的特点是苍凉冷落的,烘托 出诗人的孤寂之感,再结合词后注释“作者经历了宋由胜到衰的时代转变”,可知 “ 寒日无言西下” 还暗示了 宋朝由盛到衰,表达出诗人的哀叹。从手法上来看,“无言”本是写人的词语,这里用来写夕阳,用了拟人 的手法,使夕阳具有了人的情感;诗歌结尾写景,是运用了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这种结尾的好处 就在于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点睛】第2 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 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 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 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 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 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 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 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 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 “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 阿从,不尽己意。 ” (2)康国求内附。上曰: “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 百姓。今康国内 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 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 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 无过事,史官所述,义 归尽善。 陛下独览起居 ,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 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 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 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 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 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 理( 2)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益于用而糜弊 百姓 A. 使糜烂浪费 B. 使奢侈、受伤害 C. 使浪费、受伤害 D. 使损耗凋敝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陛下圣德在躬,举 无过事 A. 抬起 B. 行为 C. 全部 D. 推荐 18.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寘之 百官朕之 为心 B. 文帝勤于为治为 后来之戒 C. 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以 求服远之名 D. 异于 前世帝王于 事无失 19.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0. 文章第( 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21. 根据文章( 1) (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答案】 15. (1)符合,合乎,切中(2)按照(依照、依循)义理/ 道义 / 道理16. D 17. B 18. C 19. 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 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20. 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自己的所为, 不回避不矫饰。 21. 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的皇帝;第二则,通过 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解析】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 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 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意思是“虽伤身劳神, 难道能每一事均合乎要领”, “中”的意思是“符合,合乎”。 (2)“ 史官所述,义归尽善”意思是“史官所 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 “义”的在这里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按照(或依照、依循)义理(或 道义、道理) ” 。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 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 可知“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的意思是“这毫无益处而只是使百姓损耗凋敝” ,“ 糜弊”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正确解释应为“使损耗凋敝”,故选 D 项。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 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 结合上下文,可知“ 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意思是“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因此“举”的正 确解释为“行为” 。故选 B 项。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 意义 ” 和“ 用法 ” 两点, “ 意义 ” 是就表意而言的, “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 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A 项,前一个“之” ,代词,指上文的贤才;后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前一个“为” ,动作,做;后一个“为” ,动词,作为。 C 项,两个“以”都是连词, 表目的,来。D 项,前一个“于” ,介词,引进对象;后一个“于”,介词,在。故选C 项。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主意” ,古今异义词,主上的意见; “取决受成 ” ,无条件接受; “虽”,即使;“愆违”,过失;“莫”,没有人;“谏争”,争辩谏议;“所以”,表 原因;“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判断句,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2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 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要求分析“ 文章第( 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解答时可通读第(3)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3)段写房玄龄与许敬宗等将 删改后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给唐太宗看,唐太宗不满意,要求“ 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即命 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这样就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另一方面,结合文中“知 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可知,唐太宗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削去 浮词,直书其事” 的史书记述的才是客观的历史,读这样的史书,才可以使他真实理智面对自己的所为,不 回避不矫饰,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代做表率。 【2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根据文章(1

    注意事项

    本文(【区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