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及分级管控制度第一章总则为有效识别、评价及管控组织内的安全风险,确保组织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特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及分级管控制度。本制度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框架,确保各项活动、流程及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第二章制度目标1 .识别安全风险: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识别组织内潜在的安全风险,涵盖人、机、料、法等各个方面。2 .评价安全风险: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3 .分级管控: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优先解决高风险问题。4 .持续改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
2、评估机制,确保制度的持续有效性和适应性。第三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所有部门及员工,涵盖所有业务活动及相关流程。所有参与组织运营的人员均应遵循本制度,确保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落实。第四章法规依据本制度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1 .安全生产法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 .风险评估管理规范4 .相关行业标准及地方性法规第五章风险辨识5.1风险辨识流程1 .建立风险辨识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专家组成,负责组织风险辨识活动。2 .制定识别计划: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辨识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范围及方法。3 .信息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研等方式,收集与安全风险相关的信息。4
3、 .识别风险:结合收集的信息,识别组织内的潜在安全风险,并进行初步分类。5 .2风险分类风险可按以下类别进行分类:1 .人因风险:如员工安全意识不足、操作失误等。2 .设备风险:如设备老化、故障等。3 .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化学品泄漏等。4 .管理风险: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应急预案缺失等。第六章风险评价6.1风险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采用低、中、高等级进行分类。2 .定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量化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对组织的潜在影响。3 .2评价标准1 .可能性:风险发生的频率,可分为:极不可能(1)、不可能(2)、可能(3)、很可能(4)、极可能(5)
4、2 .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后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微(1)、较小(2)、中等(3)、较大(4)、严重(5)。3 .3评分计算根据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的评分,计算风险的综合评分:text风险评分二text可能性评分timestext影响程度评分风险评分范围:- 1-4:低风险- 5-12:中风险- 13-25:高风险第七章风险分级与管控7.1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分,将风险分为三个等级:1 .低风险:可接受的风险,定期监控并记录。2 .中风险:需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3 .高风险:需立即采取措施,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并明确责任人。4 .2风险管控措施1 .低风险:-定期监测,记
5、录风险变化。-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进行定期培训。2 .中风险:制定详细的管控措施,明确责任人。定期进行现场检查,确保措施落实到位。3.高风险: 立即暂停相关活动,进行全面评估。 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 提交整改报告,定期跟踪整改进度。第八章监督与评估机制8.1 监督机制1 .定期检查:组织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检查,确保各项管控措施的落实。2 .记录与报告:对风险辨识、评价及管控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向管理层报告。8.2 评估机制1 .效果评估: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依据实际数据进行分析。2 .反馈机制:收集各部门及员工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管控措施。第九章附则1 .解释权:本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2 .生效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3 .修订流程:如需修订,须由风险管理小组提出,经过管理层审核后方可实施。以上为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及分级管控制度的完整内容。通过建立明确的制度框架,确保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