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公开课教案课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df

    • 资源ID:5631806       资源大小:64.2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开课教案课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df

    公开课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 班) 三、授课时间:2013-10-29 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 帮助解决疑难。 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 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 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 ?不慊于心 ?馁也 ?揠苗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 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 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 5、析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 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补充:我见相如必辱之。之,第三人称 不知将军狂之至此之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之二又何如指示代词,这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用在时间伺候动词后面,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作用,不译 四、对话探究,研读文本 1 指名朗读前两则,全班齐读第三则 2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话题是“浩然之气” 3 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 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 (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生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2)何为“道义”? 师补充: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 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 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 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 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 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 道”。 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生答:“集义”。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 “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赠与朋友。 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 生答: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 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 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 过渡:正是靠这种浩然正气,才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学习第二则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补充:这样做了以后,在褒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 则藏,舍之则藏”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 (4)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 生答:比如历尽艰辛,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日手持汉朝节而不屈的苏武 过渡: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5、学习第五三则孟子·告子下 ()生齐读 (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 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用排比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 意? 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 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温家宝的“多难兴邦”。 (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当代作家?路遥) ?教师解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 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 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 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 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 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 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 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 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 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 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 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 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 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 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 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6、小结: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精神 境界。 7,结合实际,我们中学生怎样做? 生答 : 做好当下,努力学习;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 五、以点带面,拓展延伸 1、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 ?孟子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上) ? “从其大体为大人。”(孟子·告子上) ?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 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 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 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 有资格进入天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苏轼之“大勇” ?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 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 论) ?林则徐(大和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当年左宗堂被派戊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已经被免职)的家,林送左一副对联以示勉励: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 ,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后自己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下这幅对联以自励:上联谆 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 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 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 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 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 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 纵欲成灾 ?2、诗穷而后工 点拨:苦难的童年,作家的摇篮。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司马迁报任安书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苏轼“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 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 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 年再贬儋州。 1100 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仕途的多舛时期恰是他创作上的高峰时期。苏轼儒道佛三家思想兼有,此诗为自嘲之作,足见其人生 困顿时的旷达胸襟,贬黄州时有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惠州时有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吟咏背诵 诵读并试背以下三段文字(多媒体显示):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 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课堂小结 ? 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精神力量和意志力,充满着蓬勃之气,令人激动,振奋不 已。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英俊之气,它激励人们张扬自我,穷且益坚,不畏艰苦, 勇于进取,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充满着磅礴之气、“大丈夫”之气。孟子所强调的“大人”、“大丈夫”的气概, 就是指识大体、明大义,保持正气,不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凛然正气! ?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充满了廉正清明之气。他推崇圣贤道义,鄙薄权势利欲。他说:“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他 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 心下)。意思是说,士人修身养心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各种欲望。如果他的为人清心寡欲,即使他的善良心性 有所失,也不会失去太多;如果他的为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即使他的善良心性还有所存,也是很少很少的 了。“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人们的善良心性只要“持其志,无暴其气”,“从其大体”、“居仁由义”, 不被欲望所障蔽,那么就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永葆其“浩然”正气。 ?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提示:在先秦诸子当中,对后世散文影响最大的除庄子外当推孟子。古人即有“文如其人”其说,孟子的散 文纵横捭阖,情理相融,气势充沛,滔滔雄辩,可谓独树一帜。 3谈骨气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 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 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 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 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 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 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 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 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 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 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 (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 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 “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 第二步怎样呢?显然, 他不会白白施舍, 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 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 7 月 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 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 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 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 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 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 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 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 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奋勇前进。 叩问心灵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 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 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 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 光芒万丈。 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沦陷,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 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 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生不受枯槁。 古来圣贤,不乏落寞失意之人,只因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 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于是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 份充实与幸福; 成就了欧阳修于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博大胸襟往事如烟话沧桑,相信在抵过千百般困难后,他们叩问心灵,会振臂齐呼:“我愿意!”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 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心灵?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当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 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 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 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 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 “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这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多少次,我们叩问心灵, 才知道追求的真正涵义,无关乎结果,只在于那一次次拼搏不屈的过程,幸福亦如此,不是靠金钱与名利而堆 砌,而是追求后那一份心灵的充实,满足与宁静。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患残疾用生命奏出华美的绝响;从小 就不幸得小儿麻痹症的乡村女医生,多年来从未向命运屈服,伏在丈夫背上,夫妻俩行走于大山间,为村民们 治病开方。不解的人们想必会问:“值得吗?”而答案已在他们的心中,三个坚定的字我愿意! 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人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然而,风物长宜放眼 量,只要无愧于内心,一生,安矣! 叩问心灵,“我愿意!” 【专家点评】 本文以名言开篇,切中两则材料的交融点“幸福”,然后以此为契机,探讨幸福观,即“一生无悔, 足矣”,在此作者添加“我愿意”一句,在形上呼应材料,在意上引出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正文部分,作者以古人切入,先谈嵇康,以繁笔展示其不屈的一生,以“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为结,点明其幸福之所在,然后在面上铺开,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一笔带过,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然 后,作者以海子的名言过渡,引出现实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具备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整篇文章反复使用“我愿意”一句,不仅强化了观点,也使得行文紧凑,不枝蔓。 九、教学反思: 一、巧为切入 一堂课宛如写作,你要保证一篇文章思路清晰,尤如庖丁解牛,顺势而下。这节课,我就选择对“ 丈夫 ” 不同意 义的理解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国语中有“ 生丈夫,生女子” ,此句中的 “ 丈夫 ” 迥异于我们平时理解的“ 丈 夫” 的意思,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此处“ 丈夫 ” 是“ 男孩 ” 的意思的时候,学生兴趣被激发了。接 着我就引导学生思考“ 丈夫之冠 ” 中的 “ 丈夫 ” 的意思, 此处是 “ 成年男子 ” 的意思, 再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文中“ 此之 谓大丈夫 ” 一句中 “ 大丈夫 ” 的意思。我顺势问学生“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 这样的切入点,即丰 富了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这个核心问题。 二、巧为过渡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篇课文,选了孟子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是散见于各处的,那么编者将这三篇文章统 统放置于一起并且统归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之下, 是考虑到了这三篇文章在思想上的连贯一致。那么我们如 何在教学中体现落实这样的连贯一致性呢? 首先我把第二篇文章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突破口,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 大丈夫 ” ,“ 大丈夫 ” 需要具备哪些条 件,这样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抓住第二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再接着我以填对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 来给对联的空缺处填上关键的字。上联是“ 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 唯(己) ” ,通过填对联的形式,既做到了对已学内容的统摄、理解、归纳,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 的理解。学生填这幅对联的上联时很顺利,在填下联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有一个学生填了“ 荀子 ” ,对于 这个答案我觉得并没有多大错误,只是不是我所期待的答案而已,对此我也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然后我就接 着问有没有别的答案,这时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可以填“ 己” ,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填“ 己” 。这样通过这个学生的 回答,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学习。有老师听课的时候发出惊讶的声音。其实这一点丝毫不值得 奇怪,我们的教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另外只要学生很好地理解领悟了第二篇文章,要填好这幅对联就自 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三、 ?突出重点 这三篇文章既是在思想上自成一体,而且也是独立成篇的。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既能抓住这三篇文章所共同体现 的孟子的核心思想,同时在教学中又不将这篇文章割裂开来。我觉得在这三篇文章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对这 几个概念的理解,一是“ 气 ” ,一是 “ 仁” ,一是 “ 礼” ,一是 “ 义 ” ,一是 “ 大丈夫 ” ;在文章的理解上,第一篇文章 着重理解 “ 如何养 ” ,第二篇文章着重理解“ 什么是大丈夫” 。这样通过对这几个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我们 就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四、总是遗憾 这堂课从进度到文章大致的理解,应该说基本是完成了。但这只是从“ 量” 的角度来说,至于从教学的有效度来 说,则效果多大,就很值得思考与反思的了。首先作为一个有相当文化内蕴的文言教学来说,缺少了一个给学 生以充分诵读、理解的时间与过程。文言教学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那么后面的各个环节就缺少了一个有 力的支撑。其次,由于安排的课堂容量过大,本堂课的教学对这三篇文章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就显 得相当仓促与肤浅。

    注意事项

    本文(公开课教案课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df)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