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本科行政领导学期末纸质考试资料试题:危机与风险的含义与关系、危机决策研究的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看似微小的事件也有可能演变成威胁组织生存的危机。因此,每一位领导者不仅应该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还必须时刻存有风险意识。一、研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风险越来越是人为的产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天灾。比如,2001年,美国发生9r恐怖袭击事件,它给世界带来的后果与影响特别是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到现在还难以估量。2003年的SARS以及暴发于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2、极大地考验了社会的理性程度,同时也对各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提出了考验。除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传统安全风险,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金融风险、能源风险、生态危机、恐怖威胁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威胁。在世界依旧存在种种风险的情况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同的挑战。正确处理这些风险,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无线技术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破除了传统的信息垄断的状况,又使风险社会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使许多可能只是局部的恐慌情绪演化为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恐慌情绪。信息革命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超越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加大了风险决策的难度,也给我们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事件可能伤害我们?
3、如何应对非传统威胁?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降低损失?如何做好与民众的沟通?如何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与公共组织的公信力?如何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这一系列防范风险、应对危机的问题也是现代公共组织的领导者都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二、认识风险与危机(一)危机与风险的含义与关系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赫尔曼等人认为,危机是指威胁主要利益或造成严重后果,时间短、事出突然的事件。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的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们认为,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
4、发展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危机一般包括利益和价值两个方面的含义,其利益含义侧重于危机现象对组织生存和安全造成的影响;价值含义则侧重于人们对危机的主观心理感知,以及在意识形态、信仰系统、文明差异中的反映。从系统的角度看,危机是改变或破坏系统当前平衡状态的现象,危机可能使一个或若干个子系统发生突然或意外的变化,从而引起系统内外产生互动变化的特殊情况。从时间的角度看,危机可能是对国际、国内社会产生长远影响的短期失衡现象。从信息的角度看,危机是信息沟通产生断裂,情报来源不充足,使事件的发生让人惊讶或出乎意料的非常规现象。因此,危机通常都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高度不确
5、定性;三是核心价值受到威胁;四是颠覆性;五是独特性、无序性;六是决策的时效性。日常生活中,各种风险始终如影随形,人们通常把因为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如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行为等)不确定性可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的损失统称为风险。人类对风险的研究由来已久,有学者称对风险的结构性分析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但对风险的管理成为一种专业和学科,显然是进入工业时期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20世纪60年代,美国基本构建了以政府机构为主导、以技术专家为中心、以风险评估科学为基础的风险模式。它证实了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即国家对风险管理负有责任,专家权威的树立和决策科学的成熟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的前提条件
6、人们致力于通过风险管理,使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自然或非自然因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危机与风险之间有区别也有必然的联系。二者的区别体现在:第一,危机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故或者事件,具有确定性,即已然风险则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体现在利益受损的不确定性中,即或然。第二,危机是客观存在的,而风险不仅尚未发展到客观存在的进程,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不同人的认知差异,对风险的感知也不同。例如,注射疫苗会不会有风险,有多大风险,不同人的认知是不同的。第三,发展的趋势不同。危机的继发性,决定了人们对其管理将会以控
7、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为目的;而对风险的管理,则是以避免其发生为目标。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第一,二者都已经或者可能带来利益的受损。第二,二者之间可以转化,风险管理没有做好,将不可阻止危机的发生,风险管理将直接转入危机管理的阶段。如果危机管理有疏漏,将有可能发生次生危机,而这种可能性,就是一种风险。因此,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认识二者的关系,是做好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前提。(二)危机决策研究的趋势危机决策研究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安全领域的危机决策的研究。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理查德施乃德的外交决策模式、格伦佩姬和查尔斯赫尔曼的韩战决策、古巴导弹危机决策的比较
8、研究。其特点是,注重某一时期危机数量的统计,强调类比分析的重要性,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后来,危机决策研究转向概念、通则、模型、理论的构建。例如,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研究过程中,构建了理性行为体模式、组织行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查尔斯赫尔曼等学者建立的个人压力模式、组织反映模式、敌对互动模式、成本计算模式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学会(InternatiOnalPoliticalScienceASSoCiatiOn,IPSA)曾多次举办危机研究的学术大会,就情报、资讯和危机处理的实证研究以及集体安全、联合国、区域和解、中东谈判、核子危机处理和区域的危机进行研讨。冷战
9、结束后,随着超级大国之间因军事冲突而爆发核大战的危机下降,相对军事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包括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跨国毒品走私、国际人口走私和各种恐怖活动)危机尤其是恐怖活动对安全造成的威胁格外突出。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对恐怖主义的行为、背景、定性、情报沟通交流、国际协作、预防和应变措施的研究成为各国政府危机决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危机决策研究的发展趋向看,其研究范围逐渐从理论概念向实际操作层面扩展;从只关注政府间的冲突行为向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安全影响的方向发展;从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从政治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
10、无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时,西方企业组织的领导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把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引入企业管理中,并把它作为组织的一个普遍的生存与发展的法则。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SARS危机之后,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旨在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共利益。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旨在用立法的方式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2013年,国务院发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旨在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我国也积极推进危机管理实践。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各行各业也依法依规开展应急管理的有关工作,并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总之,危机决策研究正发展成为一门涉及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财务、公共关系和人力资源等多学科的新学科危机管理学。但是,作为一门减少组织风险和处理实际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学科,危机管理学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