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07.040CCSA77CH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XXXXX-XXXXIMU/GNSS辅助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forIMU/GNSSsupportedhyperspectralremotesensingdataacquisitionoflow-altitude(报批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15技术流程26工作准备26.1航摄平台和系统准备26. 2航摄规划36.3空域使用申请46.4飞行前准备47数据采集57. 1基本要求
2、57. 2地面GNSS基站数据获取67. 3地面定标场光谱测量67. 4地物光谱测量68数据预处理78. 1IMU/GNSS数据处理78. 2高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79质量控制89. 1过程质量控制89.2质量检查与验收910成果整理与移交910. 1成果整理911. 2成果移交9附录A(规范性)航带原始数据对比度10附录B(规范性)航摄常用计算公式11附录C(资料性)航线示意图13附录D(资料性)飞行测量记录表14附录E(资料性)地面作业记录表17附录F(规范性)反射率计算方法18附录G(资料性)航摄资料移交书19参考文献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3、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绘分技术委员会(SACTC230/SC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星博科仪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付振华、刘洪成、刘金沧、王斌、黄岩、黄小川、罗文斐、李琴、张广运、刘栋卓、赵国凤、叶发旺、夏进亮、戴诗涛、梁森、鲁纳川、刘文建、白航、陆迪雄、孙玉鑫。IMU/GNSS辅助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IMU
4、/GNSS辅助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的工作准备、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成果整理与移交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低空(相对航高一般在1OOOm以下)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工作,主要针对推扫式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方式,框幅式及其他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方式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7919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7920.2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5、第2部分: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CH/T1054无人机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3005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T300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Iremotesensing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光谱分辨率高于百分之一波长达到纳米(nm)数量级,光谱通道数多达数十甚至数百的遥感技术。来源:GB/T14950-2009,3.143.2峰值信噪比peakSignal-to-noiseratio高光谱成像仪采集到的信号最大可能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3.3辐射定标radiome
6、triccaIibration根据仪器辐射校正获得的传感器定标参数,将高光谱成像仪的数字灰度值转为辐射亮度值的过程。3.4GNSS偏心分量GNSSleverarms在以摄影中心为原点、摄影主光轴方向为Z轴(天顶方向为正)、航线方向为X轴(飞行方向为正)、垂直于XoZ方向为Y轴的右手坐标系中,GNSS天线相位中心的三维坐标。来源:GB/T27920.2-2012,3.3,有修改3.5光谱重建spectraIreconstruction将高光谱图像辐射亮度值转为地表反射率数据的处理过程。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N:数字灰度值(di
7、gitalnumber)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ephotomap)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IMU:惯性测量单元(interia11measurementunit)5技术流程IMU/GNSS辅助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流程见图Io图1MUGNSS辅助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流程图6工作准备6.1航摄平台和系统准备6.1.1低空飞行平台低空飞行平台应符合以下规定:a)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宜采用旋翼、固定翼、复合翼、飞艇等无人飞行平台,也可采用有人驾驶的低空飞行平台;b)有足够的载荷能力,满足安装高光谱
8、成像仪及相关配套设备的要求;c)保证卫星导航定位信号接收正常;d)配有充足的电池或电源供电系统;e)满足工作环境要求;f)飞行平台的飞行速度、高度满足机载成像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的技术要求;g)为保证航摄仪的稳定性,宜安装自稳云台。6.1.2高光谱成像仪根据任务需求,选择符合要求的高光谱成像仪,其性能应满足以下规定:a)推扫式高光谱成像仪谱段范围宜包含400nm2500nm;b)可见光近红外范围(400nm1000nm),光谱分辨率优于10nm,峰值信噪比优于200:1;短波红外范围(1000nm2500nm),光谱分辨率优于15nm,峰值信噪比优于100:1;c)波长范围660nm、2120n
9、m处的对比度应大于0.6,对比度的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d)满足工作环境要求;e)应经过光谱定标和辐射定标,性能稳定。6. 1.3机载IMU/GNSS系统机载IMU/GNSS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a) GNSS接收机采用动态多频GNSS接收机,采样间隔不大于0.2s;b) GNSS天线采用航空型产品,具有动态多频接收能力,能在低空、低速飞行状态下正常工作;c) IMU数据记录频率不小于200Hz;d) IMU/GNSS联合解算测角中误差:横滚角和俯仰角不大于0.01,航偏角不大于0.02。6.1.4地面GNSS基站地面GNSS基站应符合以下要求:a)基站GNSS接收机采用测量型多频GNSS
10、接收机,采样间隔不大于0.2s;b)GNSS天线带有抑径板或抑径圈,具有多频接收能力;c)配有足量的电池或电源系统,能保证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过程中供电不间断;d)配有能适应满架次作业所需地面观测数据存储要求的存储器。6.1.5地物波谱仪地物波谱仪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谱段范围为400nm2500nm;b)可见光范围光谱分辨率优于3nm;短波红外范围光谱分辨率优于7nm;c)光谱采集视场角为125。;d)地物波谱仪性能稳定,配带标准定标板。6.2航摄规划6. 2.1资料收集7. 2.1.1测区资料航摄前进行测区地理、地形和气象等资料的收集,作为航摄规划的依据。8. 2.1.2底图资料飞行设计
11、底图宜选择满足任务需要的最新时相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图(DC)M)或数字高程模型(DEM)。对于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底图比例尺宜优于1:5OOOo9. 2.2野外踏勘野外踏勘应开展以下工作:a)选定基站架设地和飞行平台起降场地,初步确定同步观测点。起降场地应远离高压线,周围视野开阔且无高塔、高楼、大树等阻挡物,应远离住宅楼;b)查实测区范围内是否存在禁飞区。10. 2.3地面分辨率确定地面分辨率根据测区的地物目标大小和地形特点依据表1确定,应满足工作比例尺要求和数据精度。也可根据待识别地物目标的尺寸而定,分辨率不宜低于待识别目标地物尺寸大小的50虬表1地面分辨率工作比例尺地面分辨
12、率cm1:50051:1000101:20002011. 2.4航摄分区12. 2.4.1分区原则根据航摄任务需求进行航摄分区,航摄分区遵循以下原则:a)根据测区大小、形状、地形条件等因素,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分区;b)当测区过长时,按照地面卫星导航定位基站有效控制范围、高光谱成像仪性能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区;c)平地、丘陵地和山地分区内的高差不大于1/4相对航高;高山地分区内的高差不大于1/3相对航高。13. 2.4.2分区编号根据分区原则,在设计底图上将测区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并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编号。14. 2.4.3分区基准面高度依据分区地形起伏和飞行安全条件等确定
13、分区基准面高度,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15. .5航线设计16. 2.5.1设计原则根据航摄任务需求进行航线设计,航线设计遵循以下原则:a)航线一般沿测区长轴方向,或综合考虑地貌条件、工作效率、气象条件和具体工作需要等因素而定,或沿地理南北、东西方向飞行;b)旁向重叠度一般不低于20%,在陡峭山区、高大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地区、海岛、道路、管线、河流等测区航摄时,旁向重叠度设计可适当加大,具体要求应经过试验验证成图精度后,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c)位于测区边缘的首末航线应设计在测区边界线外;d)每条航线首尾应超出测区边界线至少一个航线间隔长度。17. 2.5.2飞行速度确定飞行速度(地速)根据
14、高光谱成像仪扫描周期和6.2.3所确定的地面分辨率确定,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18. 2.5.3飞行高度确定飞行高度(相对航高、绝对航高)根据6.2.3所确定的地面分辨率确定,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1.1 .5.4设计内容结合测区情况以及相机参数,对航线进行设计并制作航线示意图(见附录C)。航线设计内容包括:a)测区代号及范围;b)分区编号及范围;c)分区平均高程;d)分区最大高差;e)分区绝对航高;f)航线编号、长度及间隔;g)航带幅宽;h)每条航线起始点、进入点、飞出点和终止点的坐标。1.3 空域使用申请根据测区位置和航线高度,依法向空域管理部门申请空域使用。6. 4飞行前准备
15、7. 4.1定标场布设8. 4.1.1布设要求在飞行实施前,应根据以下规定布设定标场:a)定标场宜设置在测区内或测区附近的醒目平坦处,宜采用移动定标场来保证每个架次都有对应的定标场;b)选择合格的定标板/布作为定标场;c)定标板/布具有光谱均匀性;d)定标板/布要均匀、平整,具有良好的朗伯体特性;e)定标场应分别选择反射特性均匀、面积宜不小于当前地面分辨率下5X5个像元的黑板/布、白板/布或灰板/布;白板反射率大于0.7,白布反射率大于0.5,黑板/布反射率小于0.3,灰板/布反射率介于白板/布与黑板/布之间。8.1 1.2定标场航线要求定标场航线应符合以下要求:a)根据定标场位置、地形起伏和
16、飞行效率等情况,必要时单独设计定标场航线;b)计算定标场航线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坐标(经纬度),应保证航线经过定标场。6.4.2仪器安装与检查仪器安装与检查应满足以下要求:a)安装前确保飞行平台电源电量充足,能够持续稳定供电,电流、电压满足设备正常工作需要;b)按照仪器设备操作手册正确安装高光谱成像仪、自稳云台、IMU,GNSS等所有部件;c)检查高光谱成像仪镜头视野是否正常,记录镜头安装的方向;检查电缆连接是否正确;d)安装完毕,对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数据记录和存储是否正常;e)高光谱成像仪每次拆卸安装,或设备各部件相对关系发生改变后,均应重新进行检校;f)检查完成后填写检查记录
17、表(见附录D)。6. 4.3基站布设基站性能应符合6.1.4要求。基站的布设和测量应符合GB/T27919的规定。6.4.4其他准备其他准备包括:a) 按照GB/T27920.2的规定对设备的GNSS偏心分量进行测量并录入飞行记录表;b)起飞前应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且应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c)起飞前,应按飞行设计方案要求上传航线设计图、设置好飞行参数。其中积分时间应通过数据试采集进行确定;d)起飞前再次检查高光谱成像仪及其它设备状态,确保仪器设备正常工作;7数据采集7.1基本要求7.1.1 飞行环境要求飞行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a)天气晴朗、光照良好、无云且风力较小,太阳光辐射强
18、度大于等于5000lux,能见度大于15km,风力不宜大于5级;b)太阳高度角大于30,以10时到15时为宜;地物主体为水域时,以9时到11时或14时到15时为宜。7.1.2 飞行实施要求飞行实施应满足以下要求:a)旁向重叠度一般不小于20%,最小不小于13%;b)航线弯曲度小于等于3%,不影响成果几何校正精度;c)航线飞行俯仰角小于等于3。,且不大于自稳云台的可调整角度范围;d)航线飞行横滚角小于等于6。;e)飞行上升、下降的速率小于等于10m/s;f)航线内航高变化不超过相对航高的5%,分区内实际航高不超过设计航高的5猊g)进入航线飞行过程中,飞行地速应按照GB/T27920.2执行;h)
19、测区边界覆盖应按照GB/T27920.2执行;D原始数据图像不清晰,图像亮度有过曝或者过暗的现象,应重摄;单航带云量和阴影面积大于5%,应重摄;数据采集中出现的相对漏洞和绝对漏洞均应及时补摄,补摄时应采用前一次航摄飞行的高光谱成像仪,补摄航线的两端应超出漏洞之外两个扫描带宽的长度;定标场不合格时,应重摄;j)航摄飞行过程中应及时观察系统的工作情况,重点观察机载GNSS信号失锁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机载GNSS信号失锁或数据无记录造成扫描线外方位元素无法解算时,需对此区间进行补摄;整条航线机载GNSS信号失锁或数据无记录时,需整条航线重摄;k)每次飞行结束,应填写航摄飞行记录表,航摄飞行记
20、录表格式见附录Do飞行记录表要求清晰、准确、完整,内容齐全,参数设置与飞行设计一致,飞行航迹数据满足飞行方案设计要求;D测区飞行结束,一般以完整测区为单元制作摄区完成情况图;当测区范围较大或者分区零散时,也可以分区为单元制作摄区完成情况图;摄区完成情况图制作要求和方法按照GB/T27920.2执行。7.1.3 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要求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应满足以下要求:a)每日作业任务开始前需填写飞行任务书,格式见附录D,并由数据采集现场负责人向飞行员(领航员或操作员)详细说明当日飞行任务,双方签字确认;b)起飞前数据采集根据飞行平台定位设备的需要,在起飞前静止状态下采集定位数据;c)数据采集过程
21、中,操作人员应监测航迹、航高、航速是否符合要求,同时监测气象条件(云量、能见度),填写飞行记录表(见附录D)。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及时进行重摄,重摄按原设计要求进行;d)每架次数据采集应进行定标场航线的飞行,以获取定标场光谱数据;e)飞行结束后,根据飞行平台定位设备的需要,在静止状态下收集满足定位要求的数据后,及时备份数据;f)统计各航带的云量、阴影的百分比情况,单航带云量和阴影面积应小于5%;g)不同航带之间应有较好的光谱一致性,消除光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7. 2地面GNSS基站数据获取地面GNSS基站数据获取应符合以下要求:a)使用地面GNSS基站数据做后差分计算时,起飞前半小时应打开地面基
22、站,在卫星导航定位基站搜索卫星成功后,采用静态测量模式记录数据。飞行结束半小时后停止记录,关闭地面基站,导出基站数据并备份;b) 地面基站GNSS信号失锁、中断或其他原因导致扫描线外方位元素无法解算时,可采用GNS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进行解算;当解算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无法解算范围的大小,进行补摄或重摄。7.3地面定标场光谱测量地面定标场光谱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飞行测量过程中,应采用地物波谱仪进行地面定标场或同步航线地面光谱测量;b)明暗地物或黑白布辐射定标场的同步或准同步地面光谱测量,测点应均匀分布于定标场,每个定标场地选取不少于30个测点;c)同步或准同步航线地面光谱测量的采集路线
23、应兼顾飞行路线条件与地面地物条件,每条航线内至少选取一个地面光谱采集点,每个采集点的纯净地物面积应不小于3义3像元;d)测量过程中应记录地面定标场所在的位置和对应的架次及航带;e)地物采集避免房屋建筑、树木等遮挡,同一地物采集光谱不少于5条;f)采集同步地物光谱应填写飞行同步地物波谱采集记录表,表格样式见附录E。7 .4地物光谱测量地物光谱测量满足以下条件:a)应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进行飞行测区内定标板/布以及典型地物的光谱数据采集;b)地物光谱测量应避免房屋建筑、树木等遮挡,每个采集点的纯净地物面积应不小于3义3像元,同一地物采集光谱不少于3条;c)光谱测量同时应进行位置测量和现场拍照;d)采集
24、地物光谱应填写地物光谱采集记录表,表格样式见附录Eo8数据预处理8 .1IMU/GNSS数据处理9 .1.1数据预处理将IMU/GNSS数据分离为GNSS观测数据和IMU记录数据。10 1.2IMU/GNSS数据联合解算对每架次的GNSS数据与IMU数据进行联合处理,生成每航带的位置姿态数据。a)当采用差分GNSS定位,IMU/GNSS联合解算的平面、高程和速度偏差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表2IMU/GNSS数据联合解算偏差限值成图比例尺平面偏差限值m高程偏差限值m速度偏差限值m/s1:5000.080.30.41:10000.080.30.41:20000.10.40.5b)当采用GNSS精密单
25、点定位,IMU/GNSS数据联合解算的平面位置偏差不应大于0.15m,高程位置偏差不应大于0.5m,速度偏差不应大于0.6m/so2 .2高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8 .2.1光谱校正8.2.1.1辐射校正根据高光谱成像仪辐射定标参数,将经过初步处理的机载高光谱遥感数据DN值转换为辐射亮度值,按式(1)进行计算。SRij=DNijSij(1)式中:SRij波段i的第j个像元辐射亮度值;DNij波段i的第j个像元灰度值,该值经过校正(去除暗电流、内部散射、帧转换损失、电子偏置);gij定标的波段i的第j个像元校正参数。8.2.1.2光谱重建对经过辐射亮度转换的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光谱重建,生成反射率数据
26、反射率计算可采用经验线性模型法或改进型经验线性模型法,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8.2.2几何校正8.2.2.1几何粗校正几何粗校正应符合以下要求:a)将飞行平台上定位与姿态测量数据与地面基站数据或其它数据结合差分处理,生成影像几何校正所需要的空间定位与姿态测量文件,文件应包含以下信息:时间、经度、纬度、高程、俯仰角、横滚角、航向角;b)进行坐标投影转换,将地理坐标转换为平面投影坐标;c)根据空间定位与姿态测量文件,将辐射亮度转换或反射光谱重建后的数据赋予坐标信息,进行几何畸变的粗校正处理。如果工作区地形高度差大于飞行高度的1/10,需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正射校正,消除地形因素的影响;8.
27、2.2.2几何精校正在几何粗校正的基础上,利用采集的控制点对所有航带进行几何精校正。控制点的采集按照CH/T3006的要求执行。8.2.3航带拼接处理航带拼接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a)拼接的航带具有相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且在同一坐标系下;b)同一地物在相邻航带间的光谱差异小,保证拼接后的影像反差一致;c)航带拼接后形成的镶嵌影像上同名点几何位置应对齐。8.2.4数据预处理质量要求数据预处理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a)几何粗校正后,几何中误差应小于6个像元,如不符合需要重新进行几何粗校正;b)几何精校正后,几何中误差应小于3个像元,如不符合需要重新进行几何精校正;c)在每条航带选取应不少于3种地
28、物的检查点,获取检查点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与实测地面光谱或光谱库中的标准光谱进行对比,要求二者光谱曲线形态和变化趋势一致、谱带位置和谱带特征无明显变异。如不符合需要重新计算光谱反射率。9质量控制1 .1过程质量控制9 .1.1飞行质量检查飞行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检查旁向重叠度、航线弯曲度、航高、飞行地速是否超限;b)检查测区边界覆盖情况是否满足要求;c)检查是否存在航摄漏洞;d)飞行记录中的参数设置与飞行设计的一致性;e)飞行航迹数据与飞行方案设计航迹的一致性;f)对每架次的惯导定位数据进行完整性、准确性检查。10 1.2高光谱原始数据质量检查高光谱原始数据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测
29、区范围内数据采集是否完整,是否有漏洞;b)检查原始数据图像清晰度;c) 图像亮度是否存在过饱或过暗的现象;d)统计各条航带的云量、阴影的面积是否超限。9. 1.3机载IMU/GNSS数据质量检查机载IMU/GNSS数据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 IMU数据是否正常和连续;b) GNSS偏心分量测定精度是否满足要求;c)机载GNSS卫星信号有无失锁、缺失;d) IMU/GNSS数据处理精度是否满足要求。9. 1.4地面基站GNSS数据质量检查地面基站GNSS数据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地面基站GNSS卫星信号有无失锁、缺失;b)检查基站数据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完整性;c)检查记录中的参数设置与
30、设计的一致性。10. 1.5高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质量检查高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几何校正后,影像中的地物目标是否有严重的变形和缺失;b)检查各航线的光谱反射率曲线与实测地面光谱或光谱库的标准光谱的曲线形态与变化趋势是否一致、谱带位置与谱带特征有无明显变异。11. 2质量检查与验收质量检查与验收按照GB/T24356、CH/T1054的要求执行。10成果整理与移交12. 1成果整理成果整理内容和方法按照CH/T27920.2的要求执行。13. 2成果移交成果移交应填写航摄资料移交书,航摄资料移交书的内容见附录G。移交的成果资料宜包括:a)原始数据(包括:原始图像数据、IM
31、U/GNSS观测数据、地面GNSS基站观测数据);b)辅助数据(包括:航线航迹数据与日志文件、数据说明等);c)处理数据(包括:经过光谱校正、几何校正的数据以及IMU/GNSS联合解算数据);d)航线示意图(见附录C);e) 飞行记录表(见附录D);f)摄区完成情况图;g)航摄技术设计书;h)航摄技术总结;i)航摄成果检查报告;j)航摄资料移交书(见附录G);k)其他有关资料。附录A(规范性)航带原始数据对比度航带原始数据对比度按式A.1计算。DNkDNgnDNMDNZ(A.1)式中:C对比度;DNmaX最大灰度值;DNmin最小灰度值。附录B(规范性)航摄常用计算公式B.1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
32、B.1.1将分区个别突出最高点与最低点舍去不计外,使分区内高点平均高程与低点平均高程面积各占一半确定平均高程平面。B.1.2采用DEM设计时,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按式B.1计算。n九式中:。基一一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单位为米(Hl);%一分区内DEM格网点的高程值,单位为米(m);n分区内DEM格网点数。B.1.3在地形图上选择高程点计算分区平均平面高程公式。a)在平原和地形高差不大的平缓地区,按式B.2计算。h最高+最低八基=(B.2)2式中:,基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单位为米(m);,最高分区内最高高程,单位为米(m);场最低一一分区内最低高程,单位为米(m)。b)在丘陵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
33、按式B.3、B.4、B.5计算。力高平均+”低平均用基=(B.3)2Z九高”高平均=1二一(B4)式中:“高平均一分区内高点平均高程,单位为米(11);低平均分区内低点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B.2飞行地速飞行地速按式B.6计算。式中:GS地速,单位为米/秒(m/s);GSD地面分辨率,单位为米(m);CT高光谱成像仪扫描周期,单位为秒(三)。8- 3航局航高按式B.7计算。UfGSDH=11式中:H摄影航高,单位为米(m);,镜头焦距,单位为毫米(mm);a像元尺寸,单位为毫米(Inm);GSD地面分辨率,单位为米(m)OB.4航线间隔航线间隔按式B.8、B.9计算。d=L(1-qx)(B
34、8)八jHD=dr-(B.9)式中:dY像片上的航线间隔宽度,单位为毫米(mm);Dy实地上的航线间隔宽度,单位为米(m);LY像幅宽度,单位为毫米(mm);击一一像片旁向重叠度(以百分比表示);,焦距,单位为毫米(mm);H摄影航高,单位为米(Hl)。8. 5航线弯曲度航线弯曲度按式B.10计算。E二,X100%(B.10)式中:E航线弯曲度(以百分比表示);/扫描线中心点偏离航线首末扫描线中心点连线的最大距离,单位为毫米(mm);L航线首末像主点连线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附录C(资料性)航线示意图航线示意图主要有面状摄区图和线状摄区图,其示意图分别见图C.1、图C.2。第8条第1条
35、图C.1面状摄区附录D(资料性)飞行测量记录表D.1仪器检查记录表仪器检查记录表见表D.Io表D.1仪器检查记录表测区代号:工作日期:年月日架次号:检查项目状态备注供电系统电源供电电压伏器备况仪准情检短波红外相机镜头口打开口封闭可见光相机镜头口打开口封闭数据收录电脑网线口完好口破损GNSS定位设备主天线插头口插紧口脱落从天线插头口插紧口脱落备电态查设加状检短波红外相机状态口正常口异常可见光相机状态口正常口异常惯导设备状态口正常口异常稳定玄台状态口正常口异常数据收录电脑系统启动口正常口异常测量结束数据拷贝情况高光谱遥感数据(可见光近红外范围)口已拷贝口未拷贝高光谱遥感数据(短波红外范围)口已拷贝
36、口未拷贝GNSS观测数据口已拷贝未拷贝IMU记录数据已拷贝未拷贝仪器电源状态口已关口未关镜头盖口已关口未关系统防水、防火等措施已做口未做填表人:检查人:D.2飞行任务书飞行任务书记录表格见表D.2。表D.2飞行任务书测区代号:飞行日期:年月日起降坪位置架次号飞行路线示意图航线公里飞行时长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飞行任务:注意事项:任务编制者:任务接收者:项目负责人:D.3航摄飞行记录表航摄飞行记录表格见表D.3o表D.3航摄飞行记录表机组日期从时分到时分测区名称测区代号航摄分区地面分辨率绝对航高摄影方向航线条数地形地貌飞行平台型号飞行平台编号导航仪GNSS编号航摄仪型号航摄仪编号焦距mm基站名偏心分量
37、m:v/m:11m:天气状况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航线飞行示意图备注:填表人:检查人:附录E(资料性)地面作业记录表地面作业记录表包括飞行同步地物波谱采集记录表和地物光谱采集记录表,分别见表E.1和表E.2o表E.1飞行同步地物波谱采集记录表测区名称:起飞时间:着陆时间:日期:天气情况:能见度:温度:操作员:记录员:人:点号记录时间坐标位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物名称波谱文件名照片编号备注XYZ表E.2地物光谱采集记录表日期:天气:温度:风力:能见度:设备型号:仪器平台:波长范围:视场角:履日期:操作员:记录员:预处理人:审核人:采样编号文件名观测时间目标名称坐标位置(2000国家大地坐标
38、系)测量方式描述照片编号XYZ高度次数方向附录F(规范性)反射率计算方法F.1经验线性模型法本方法适用于以下工况:天气晴朗,在同一天内完成航摄作业。该模型是像元灰度值与反射率之间呈线性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每个波段的记录值和实际测量值,得到一个线性增量系数和偏差值,从而校正其它值。高光谱成像仪探测器获得的信号与反射率的换算关系按式F.1计算。DN=KR+b(F.1)式中:DN像元灰度值;R该像元所对应的地面目标的反射率值;K线性增量系数;b偏差值。F.2改进型经验线性模型法本方法适用于以下工况:天气晴朗,连续多天航摄作业。本方法在前述经验线性模型法的基础上,增加固定的地面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根据
39、匹配出的地面实时观测光谱数据和筛选出的同步航线地面光谱数据,建立航空高光谱辐射亮度值与反射率之间的线性模型。附录G(资料性)航摄资料移交书航摄资料移交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航摄面积统计表和航摄资料统计表。航摄面积统计表和航摄资料统计表分别见表G.1和表G.2。表G.1航摄面积统计表分区编号地区类别地面分辨率m旁向重叠度%完成航摄面积km2备注表G.2航摄资料统计表项目规格单位份数数量备注航摄影像套航线示意图份附电子文档相机检校参数报告份附电子文档航摄技术设计书本附电子文档航摄资料移交书本附电子文档航摄飞行记录本附电子文档空域管理部门批文份附电子文档其他以上经甲、乙双方代表确认,并核实清点无误。接收单位(章)移交单位(章)接收代表移交代表年月日年月日参考文献1 GB/T14950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2 GB/T27920.1-201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3 GB/T39612-2020低空数字航摄与数据处理规范4 DB43/T1496-20181:5001:10001:2000基础数据数字航空摄影规范5 DB32/T4123-2021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规程6 DD2014-13岩矿波谱测试技术规程7 DD2014-14机载成像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