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贯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更是关乎亿万农民生活福祉的大事要事。党员干部要铺展生态底色、擦亮幸福成色、增添发展亮色,绘就乡村振兴的“多彩图鉴”,使所到之处皆展现生机盎然之景,前行之路皆沐浴和煦阳光之下,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与光明,绽放别样的光彩与魅力。铺展满目青翠的“生态底色”,绘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图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无论游子行至何方,夜深人
2、静之时,总有一抹乡愁轻轻拂过心田,那是故乡绿色的山、清澈的水、淳朴的情,魂牵梦绕,难以割舍。是村头老树下的悠悠蝉鸣,是溪边孩童纯真的欢笑,是邻里间温暖的问候,共同织就了那份绿色纯粹的乡愁记忆。广大党员干部要怀揣“何人不念故园情”的乡土之恋,悉心守护群众心中的那份“乡愁印记”,让蓝天绿地、清风徐来、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成为更多人心中“渴望的诗意栖居”,在开窗见绿、举目望山间品味自然的芬芳,浓厚群众的幸福感,让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祖国大地上铺展,真正展现特色之美、韵味之深。擦亮岁月甘甜的“幸福成色”,绘就“丰年人乐业,城上踏歌行”的“丰收图鉴”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每一次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
3、记总是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于闲聊家常问倾听群众的欢声笑语与忧思期盼,农民是否幸福始终是他心头沉甸甸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既是殷殷嘱托,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明确的行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应深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感,秉持“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实干于田野”的精神风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细心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愿望,鼓足干劲、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将特色产业、农旅融合等增收渠道铺坚实、延长远,倾心描绘“丰年人乐业,城上踏歌行”的丰收喜悦图。增添动能澎湃的“发展亮色”,绘就“创新潮头立,产业
4、振翅飞”的“振兴图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我们见证了多少“创意绽放”、成就了多少“时代壮举”、记录了多少“辉煌篇章”!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高楼大厦的屹立离不开每一块砖石的坚实累积,复兴山海的壮丽离不开每一滴清泉的汇聚,而创新发展始终是那恒定不变的“核心引擎”、是撑起未来梦想的“坚固支柱”。广大党员干部应增添“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发展光彩,持续强化、扩展、提升现有产业,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激发现代农业创新活力,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发展,不懈探索开拓“新兴领域”,让更多新兴项目、独特优势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将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朝着“智慧
5、农业”加速演变,真正以产业兴旺为笔、以创新驱动为墨,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感悟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规划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与人民群众保持“同频、同向、同步”,真正写好乡村振兴“为民篇”。始终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温度,拉满民生底色“成效值”。“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想,解群众
6、之所需。”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广大党员干部们应勇于肩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成为不惧艰险的“领航者”、毅然前行的“开拓者”,努力用实际行动托起人民群众稳稳幸福。当前,乡村依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离现代化生活条件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民生痛点,需要我们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温度,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实意换来民心。民生底色如何,关键看人民,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着想,从改善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各角度切入,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同理心换位思考,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制定举措、规划路线,
7、才能真正确保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向发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度,拉满幸福亮色“成效值”。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上要取得实质性胜利,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乡村全面振兴当“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更要勇于开拓创新,谋划好乡村的长足发展,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广大党员干部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更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方法、新路径,以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向前推进,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善于利用优质资源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在培育“新农人”方面,找准
8、人才留不住的关键因素,着力打好人才政策”组合拳”;在帮助困难群众方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情用心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指导,通过一系列具体而显著的进步,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书写优异答卷。始终与人民群众“同步前行”,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度,拉满先锋本色“成效值”。“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将面临无数的挫折与挑战,也会经历千锤百炼,既会遭遇艰险“拦路虎”,也要啃下“硬骨头”,唯有“聚众力、汇众智”方能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度,凝聚
9、同步前行的思想共识,既要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学会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又要主动发掘农村的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优秀人才等一起携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再上新台阶。要坚持党建引领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团结一致的组织引领力;多点发力建优农村党员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编织好党群关系“同心结”;多管齐下推进基层治理,汇聚民智民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携手一起在奋斗中获得成就感与荣誉感。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
10、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要发挥党建引领的关键作用,夯实组织根基、推动产业发展、凝聚人才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组织上下联动,党员干部要躬身入局,牵好产业致富这个“牛鼻子”,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开展调研,开发“乡土”资源,发挥“乡土,优势,探索“乡土,路径,做强“乡土”产业,打响“乡士”招牌,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要紧盯乡村文旅、直播电商等新赛道、新业态,谋划优质项目、做好政策
11、引导、强化组织统筹,兴产置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积极探索实践“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激发产业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凝聚人才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出台引才政策、创新引才途径,吸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各类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要拓宽育才途径,依托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技能培训等,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土专家”“田秀才”。要明确用人导向,了解人才特点,做好“人岗匹配”让乡土人才大显身手、各尽其才。要完善人才保障,建立健全
12、服务机制和激励措施,提升乡土人才的待遇保障和生活条件。努力打通乡土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以“人才振兴”激荡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加强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乡村振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成为乡土文化的“使者”,深入挖掘本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擦亮乡土文化特色”名片”,增强农民群众文化自信。让村规民约走进每家每户,让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走进每个农民群众心中,启发、引导农民群众加强对移风易俗的深刻认识和行为自觉,孕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组织举办家风评比、节庆纪念、体育
13、比赛等活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让文化璀璨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优化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招。党员干部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扛起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举措和行动中亮身份、走在前、做表率。通过广泛宣传、示范引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力量,增强农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并转化为行动自觉。大力推广循环农业、绿色产业等新型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治理举措,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党、干
14、群“合力”展乡村新貌、焕乡村新颜。夯实组织根基,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战斗堡垒。要持续推进党组织全覆盖、标准化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完善制度机制,做好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和转化,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狠抓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群体,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锻造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学习贯彻乡村全面
15、振兴规划(20242027年)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根基在群众,力量源于群众,要走好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热情。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引领者与推动者,要始终以人为本,激发广大农民群体的热情,以星星之火点燃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鼓角声声传政令,当好释策润心的“宣传员”,以精准解读筑牢“聚心”根基。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乡村振兴,绝非个人的“踽踽独行”,而是众人的“携手相济”,需要汇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16、与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让村民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从思想上认同,才能在行动上积极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以通俗易懂的“土话”,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把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讲得“有滋有味”,让村民听得“明明白白”,点燃村民心中的热情“火种”;同时也要善于借助现代媒体的“扩音器”,线上线下同发力,让“鼓角之声”传得更远更广,以此激发村民心底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齐心协力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言传身教率先行,当好笃志前行的“实
17、干家”,用身体力行迈出“聚行”步伐。民间有句谚语:“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对乡村的感情无比深厚,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独特智慧,形成推动乡村进步的强大合力。对此,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行”,更要“聚行”,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实现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就如浙江花园村,全体村民在党员干部引领下,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将贫困小村发展成现代化乡村。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心声,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智慧,凝聚村民力量,找准发展方向;更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产业发展、生态建
18、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铁肩膀”扛起乡村振兴的千钧重担,以“硬脊梁”撑起乡村发展的广阔天地,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笃志前行。革故鼎新谋富路,当好奋楫勇进的“领路人”,凭创新引领开启“聚变”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当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智能化农业生产、数字化农村管理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作为,带领村民创新求变。正如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广西横州石井村的“稻+茉莉花+鱼”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江西婺源篁岭村的“篁岭晒秋”景观等,都是创新求变
19、的成功范例。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当“弄潮儿”,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乡村发展的浪潮中,敏锐捕捉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要以“革故鼎新”之勇,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适合本地的特色发展路径,带领村民在新兴产业的“处女地”上深耕细作,推动智能化农业、数字化服务等在乡村落地生根,引领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全面“聚变”,奏响乡村蝶变的激昂乐章。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心得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要求,持续研究好、推进好乡村全面振兴有关工作,在“对点
20、发力”中打开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找准乡村全面振兴“问题点”,开创“稳步发展新局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大乡村的面貌发生巨变,但很多村还是没有找到持续振兴的好路子。想要打破桎梏,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找准制约发展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哪些,方能在出招时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应把村里当前发展的经济情况、产业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数据做好统计,看看哪些是显著的薄弱点,带着问题去进行调研,通过在一线摸实情、听民意,对产生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做好相应的分析,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方便下一步调整工作重心,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狠抓什么问题,哪里的工作要紧就狠抓哪里,以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乡村
21、全面振兴落到实处,真正为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打开稳步发展新局面。找准乡村全面振兴“发力点”,开创“特色发展新局面”。想要提振村民解决各项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看到可以预见的美好未来。应当先从最为核心的产业兴旺入手,通过“借力”和“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到其他地方学习新经验、新做法,并选取可借鉴点进行“本土化”,探索产业发展的新可能。主动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以及当地部门专业人员,共同分析研究当地哪些地方潜力较大,原先存在问题的种植作物、种植品种、培养方式该如何改良,在结合实际的研讨中做出优化方案,并精准判断预期收益,使村民
22、主动改变、奋力作为。应进一步做好合作文章,通过引入相匹配的企业、有前途的项目,实现内力、外力同发力,积极发展叫好叫座有前景的特色产业,在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下,解决过去产业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有关工作开展“添柴加火”。找准乡村全面振兴“上升点”,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现在很多乡村都用上了无人机、自动化装置,乡村生产的粮食、蔬菜也变得更加精致化、品牌化,成了深受欢迎的“绿色礼品”,还有许多乡村靠着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火了起来,像“村BA”等好玩有趣、吸引眼球的内容更是层出不穷。如今想要做好“三农”工作,要“开眼看世界,更多地去了解时代的发展需要,敏锐地察觉产业的创新点,充分激发创造思维,大
23、胆接受新兴事物,勇于冲破传统束缚,开发好特色、挖掘好潜能,走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同时要积极为乡村引才引技术,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居环境,让农村具备人才落脚的基础,再通过政策引才、搭建平台、真情留才、持续育才等方式补充人才力量,让更多人才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有关工作不断涌现新成果。2025年学习贯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找准党建引领“新方子”,做好“农业更强”文章,让农业产业“向新而行”。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对做好“农业更强”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各产业链大多较为分散,缺少有效抓手,常常出现“五指难成拳”的窘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乡村产业合力,必须找准“有效抓手”,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
25、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各地要以党建为“纽带桥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汇聚各村优势资源、企业优势项目和发展需要,以供需为导向,推动基层组织堡垒建在农村产业“链”上,依靠“链式组织”帮助村企组成“一对一”或“一对多”、“造血式”帮扶对子。通过“支部连支部”方式,组织村企党组织结对联建,推动产业发展组织化,探索“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租赁经营模式,既为企业发展提供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又推动实现村级资源与产业项目精准对接,带动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品牌建设,让农村产业在“向新而行”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三农”工作“兴农人”,做好“农民更富”文章,让强村富民“多元增收”。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
26、带。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人才这个“火车头”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都需要依靠人才来驱动。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一批又一批新农人涌向农村,他们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活水”,有效缓解了农村凋敝现象,逐渐改变了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各地要以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依靠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将人才引育聚在乡村产业“链”上,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新业态,多渠道、多形式推进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并
27、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多元增收。要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改变农民的传统理念和习惯,让“老把式”学会“新招儿”,实现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的转变,不断鼓起农民“钱袋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做好“农村更美”文章,让和美乡村“迸发活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仅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却是极丰极深,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浙江“千万工程”以整治乡村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全面推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使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产业发展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各地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形成“支部推动、党员出动、党群互动”的人居环境提升模式,并立足资源禀赋做好“文旅+”文章,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全面彰显乡土文化独特韵味,打造乡村文旅发展新业态,让和美乡村“迸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