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确保幼儿园课间活动的安全,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身心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此制度旨在规范课间活动的管理流程,确保安全责任明确,促进幼儿在愉快、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二章制度目标1 .保障幼儿安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幼儿在课间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2 .提升安全意识:增强幼儿对安全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3 .规范活动管理:明确课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流程,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4 .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及时有效的
2、处理。第三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幼儿园内所有教职员工、幼儿及相关人员在课间活动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第四章法律依据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第五章管理规范第1节责任分工1 .园领导:全面负责幼儿园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2 .班主任:负责本班幼儿课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活动安全。3 .安全员:专项负责幼儿园内的安全巡查,监控活动现场,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4 .其他教职员工:协助班主任管理幼儿,遵循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自身及幼儿的安全。5 2节活动安排1 .活动内容:课间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3、进行安排,确保活动安全、健康、丰富多彩。2 .活动时间:课间活动时间应控制在IO-15分钟,避免过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3 .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应选择安全、开阔、无障碍物的区域,确保幼儿活动时的安全。4 3节安全规范1 .场地检查:课间活动前,班主任和安全员应对活动场地进行检查,确保场地安全、无隐患。2 .活动器材:使用的活动器材应符合安全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无破损、无锐利边缘。3 .幼儿管理:活动期间,班主任应保持对幼儿的视线关注,不得离开活动场地,确保幼儿在视线范围内。4 4节安全教育1 .安全知识培训:定期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2 .模拟演练:每学期至少开展
4、一次安全演练,提升幼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六章操作流程3 1节活动前准备1 .制定活动计划:班主任应提前制定课间活动计划,内容包括活动方式、参与幼儿、场地选择等。2 .场地和器材检查:活动开始前,班主任和安全员需对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第2节活动实施1 .幼儿分组:根据活动内容,将幼儿分成小组,确保每组有专人负责。2 .活动监督:班主任及其他教职员工需全程监督,确保幼儿在活动中遵守安全规范。3 3节活动结束1 .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应对活动进行总结,收集幼儿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2 .场地清理:活动结束后,幼儿应协助清理活动场地,确保环境整洁。第七章应急机制1 .突发事件
5、报告:如在活动中发生意外,班主任需立即报告园领导,并按应急预案处理。2 .医疗救助:如幼儿受伤,应立即对其进行必要的医疗救助,并通知家长。3 .事故记录:发生意外后,班主任需记录事故经过,并按规定填写事故报告。第八章监督机制1 .定期检查:园领导应定期对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进行检查,确保制度的落实。2 .反馈机制:教职员工和幼儿可对安全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园领导应及时处理反馈。3 .评估改进:每学期对课间活动安全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及时修订和完善制度。第九章附则本制度由幼儿园安全管理委员会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和执行效果,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上述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课间活动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