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贯彻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在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自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发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来,我国紧扣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系列举措彰显了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的系统性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
2、质量发展的意见,夯实数字经济底座。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提升至核心地位,明确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这些政策从基础设施、制度保障、资源投入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创新型经济基础框架。延续“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和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对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进行新部署,旨在构建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在研发投入方面,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至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3.3万亿元,投入
3、强度达2.64%。在载体建设方面,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已有32个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针对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方案重点突破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工信部与财政部连续下发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不断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培育超9万家创新主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保障下,我国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增强创新动力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
4、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推动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就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通过整合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大湾区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主体意识较差、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市场激励等方面入手,激发企业
5、的创新内生动力。如某电池企业通过“研发投入一技术突破一产业升级”的闭环创新模式,持续巩固了全球市场份额,其独创的电池产品将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2%,同时还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和创新“巧克力换电块”模式,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类似企业的创新实践表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投入一产出一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此外,优化创新生态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够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中关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设科技孵化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措施,构建了良
6、好的创新生态,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深圳则通过发展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成功经验表明,优化创新生态需要从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和环境营造等方面综合施策。展望未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仍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制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如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应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加大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
7、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学习贯彻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长春听取了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吉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增强本领、担当作为、争创佳绩。新时代新征程,组织部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科学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精准识别并大胆起用那些勇于担当、志向远大、能力出众、实绩显著的优秀干部,使他们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真正让想干事者有舞台、能干事者受重用、干成事者得褒奖。打好立
8、体察人的“识别牌”,树立“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的“考察导向”。“立政之道,察吏为先。”干部考察考核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考得精准、考得真实才能用得合理。若对人才的认知肤浅、判断失误,极易导致用人失误、失察。组织部门承载着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必须练就一双洞察秋毫的“慧眼”,精准识别“栋梁之才”。要着重考量政治素质,构建科学考察机制,编织一张严密的干部考察网,将干部的工作实效与岗位职责紧密相连,依据其分管的业务范畴,定期开展业绩评估与专项考核,力求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要深入一线考察干部,走进基层党员群众、服务对象以及干部的工作与生活圈,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与多维度的
9、考量,精准把握干部的优缺点,明晰其专长与不足,真正做到对事有清晰认知、对人有精准评判,确保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打好依事择人的“选配牌”,树立“委以重任、充分信任”的“选拔导向”。人事相宜,乃人与事和谐统一之要义,事业发展需求何种干部,即应精准匹配,切忌“以人划线、因人设事”。选拔干部,应以其实际贡献、工作实绩及群众口碑为基石,确保为各项事业遴选出既优秀又适宜的“干将”,使真正的“骏马”得以在广阔天地中纵情驰骋、大展宏图。需强化因事择人理念,紧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坚持从事业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依事定才,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评价体系。要强调专业对口,确保专业人才各尽其才,
10、大力选拔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卓越专业能力、优良专业作风及高尚专业精神的干部。同时,要秉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确保有志干事者有舞台、能干成事者有天地、事成有功者受褒奖、无所作为者速离席。打好人岗匹配的“发挥牌”,树立“量才录用、各尽其能”的“匹配导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在干部选用上,需确保优秀人才得以在恰当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避免“才尽其用”变为“才非所用”,也不应让专业干部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更不应让业务精英在固定岗位上逐渐“失去锋芒”。要激活干部的潜能与活力,关键在于“把准脉、用对人”,将合适的人才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防止“
11、张飞绣花、黛玉挥锤”般的人才错位。应以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岗位空缺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从“岗位需求”而非“个人意愿”出发,全面评估学历背景、性格特征、专业技能等因素,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轮岗锻炼、基层磨砺、定向培育等途径,搭建“事业桥”、盘活“人才局”,积极营造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的良好生态,确保每位干部都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绽放光彩。学习贯彻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就改革开放、粮食安全、安全生产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乙巳蛇年新年伊始,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春景熙熙
12、中共品革新、实干、奋斗之清香,为做好深化改革、守好粮食安全、消除安全隐患贡献力量。用好改革开放“关键招”,在春风融融中共品“革新”清香,绘就欣欣向荣“春和景明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从“摸着石头过河”春风拂小岗到“闪电发展”惊雷动浦江,中华民族乘着“改革”春风,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无数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趁春风起征航,将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始终,锚定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勇于大胆尝试,敢于突破传统,摒弃墨守成规的旧思维、
13、旧思路,不断探索谋寻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从人民利益出发,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答好粮食安全“关键题”,在春燕衔泥中共品“实干”清香,绘就盈粮满仓“富山春居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驱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主动挑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投身“新农业”,建设“新农村”,成为“新农人”,对流转耕地、承包经营等行为加强监管,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始终坚持生态为先、
14、建设为重,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田质量上下足功夫,真正实现良田粮用。打好隐患消除“关键仗”,在春寒料峭中共品“奋斗”清香,绘就惠风和畅“春满人间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和应对,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火灾、雪灾、洪涝等灾害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灾害事故,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时刻保持使命必达的行动力,紧盯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排查、强化预警、健全预案,做好应急队伍建设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强化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做到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托举起人民群众
15、的安全与幸福。落笔“一景、一业、一人”谱乡村“幸福篇章”2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听取汇报后,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间小径通幽处,静听鸟语话桑麻。”乡村振兴是一个“大命题”,事关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当牢记嘱托,用心落笔“一景、一业、一人”,真正共谱景美、业兴、人和的“幸福篇章”。落笔“一景”绘浓“水绕陂田竹绕篱”的诗情画意,共谱“景美”幸福篇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孩童记忆里,乡村是脏脏旧旧的,蜿蜒的泥巴路、竹林深处的几户人
16、家、偶尔升起的袅袅炊烟随着时代发展向前,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各美其美”的特色村落,到山林起伏、清溪潺潺、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我们眼见一个个乡村焕新颜,成为了无数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也成为了许多投资客、企业青睐的新选择。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落笔“一景”绘浓“水绕陂田竹绕篱”的诗情画意,在勾勒乡村实景时,要厚植“新绿”多扬“清风”,既要主动成为保护生态、守护自然的践行者,也要宣传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入户,带领广大村民一起在河道清淤、垃圾归类、山林防火、生态种植等领域深耕,真正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共谱“景美”幸福篇章。落笔“一业”造就“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气象一新,共谱“业兴”幸福篇章。
17、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走传统路径,把农业这个“基本盘”盘大、盘活、盘好,用心让土特产“破圈出彩”成为消费市场人人追捧的“香悖悖”,还是在创新探索上继续发力,让手工艺创作、非遗体验、乡村旅游、乡愁品牌等成为致富的“新驱动”,这些都需要用心用力去耕耘,唯有脚步不停、追梦不息,方能在这片充满机遇和梦想的土地上,孕育出幸福的花、结出成就的果实。广大党员干部当落笔“一业”造就“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气象一新,既要借助企业经营思维和科技力量,实现从种植、养殖、加工、包装、销售的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要积极探索新业态,让更多民宿、公园、集市、创客孵化基地出现在乡村,真正谱
18、写“业兴”幸福篇章。落笔“一人”托举“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火红日子,共谱“人和”幸福篇章。乡村振兴,人是主角。日子过得好不好,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亲历着变化,也参与了奋斗,无论回归到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唯有钱袋子丰实、心灵丰盈,方能感受到生活的魅力、方能拥抱平淡却有滋味的好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当落笔“一人”奋力托举“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火红日子,既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充分借助“议事长廊”“暖心驿站”“服务窗口”等载体,与广大村民拉近距离,让大家知道“遇事遇难不要慌,全体成员来帮忙”,同时也要大力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和法治宣传工作,通过百姓大舞台等载歌载舞的方式,不断加深大家的理解和感知,真正让乡村成为和谐、稳定、安宁的港湾,在激发“主人翁”意识中写就“人和”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