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管理重在破解“协同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中小河流整治管理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一直不间断性。我国中小河流数量多、分布广且自然特征差异显著,中小河流与广大城镇、农田和重要基础设施紧密相连,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以及民众生活品质有着重要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多数中小河流横跨多个行政区域,跨界协同整治管理难题依旧是制约流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小河流整治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统筹协调,
2、其跨界协同难题不仅表达在行政边界与流域管理的不匹配上,更表达在利益分配、政策标准、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体制机制、利益协调、政策协同、科技支撑等多维度入手,构建高效协同的整治管理体系。中小河流跨界协同整治管理难题的根源跨界协同整治管理难题的本质在于“边界冲突”与“系统失灵”,其复杂性不仅表达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边界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还表达在各主体利益诉求不一致、政策目标不协同、信息共享不充分、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多重问题o综合来看,这些难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大方面。行政边界与流域自然边界的不匹配,一些地区在整治管理中往往以局部利益为重,忽视流域整体性需求,“各自为
3、战”的局面未彻底打破,导致整治管理主体分散、权责分散。第一个是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一方面,不同整治管理主体之间在跨界综合整治管理过程当中存在利益需求冲突,各主体的整治管理理念和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上下游不同区域,有各自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对环境整治管理和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有差异。第二个是政策标准不协同。各地区在政策法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资源利用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同一客体的整治管理政策也不一致,导致整治管理措施难以统一落地实施,增加了跨界协同整治管理的复杂性。三是信息共享不充分。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监测网络,导致整治管理决策缺乏科学依据,沟通机制不完善也进一步削弱了协同效应。四是
4、监督机制不健全。各地资金投入不均衡,流域层面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整治管理责任难以压实,积极性和兴趣发挥不充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小河流整治管理的整体效果,也制约了流域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协同共治”破解中小河流跨区域整治管理难题高效协同整治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以整体性、协调性、可一直不间断性为原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利益协调、政策协同、科技支撑、优化资金投入与监督、区域协同整治管理等多维路径,实现流域整治管理“协同共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大方面展开。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共治”:加快建立并强化流域整治管理管理机构职能。跨界协同整治管理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
5、实现整治管理主体、整治管理目标和工作机制协同。由此,在以后的实践层面需加快建立并强化流域整治管理管理机构在流域整治管理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在流域规划、项目建设、模式机制、考核激励等方面发挥流域整治管理管理机构作用。第一个是完善流域一体化整治管理机制,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管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提高流域整治管理管理能力和水平。第二个是加强流域监督评估机制,对整治管理措施的落地实施效果定期进行系统评估并加强过程监测,力保整治管理目标的实现。三是建立绿色发展机制,在流域范围内推进沿线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领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深度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
6、同发展。利益协调“协同共治”:构建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利益分配不均衡是跨界协同整治管理的核心矛盾之一。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有效平衡各方利益。第一个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整治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行政管控、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等多种措施,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两手发力,提高投资效益与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各方各类主体的利益。第二个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明确补偿标准。依据上游地区在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投入,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力保上游地区的合理利益。另一方面,创新多元化补偿方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补偿等方式,拓宽补偿资金来源,力保补偿机制的可一直不间断性。三是
7、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明晰流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的基础上,着力破除“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瓶颈问题,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政策“协同共治”:强化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协同。政策标准的不协同是跨界协同整治管理的重要障碍。第一个是通过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综合立法和专门立法相衔接,明确各主体在流域整治管理管理中的共同遵循和责任义务,为政策协同提供依据。第二个是统一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等政策标准,提升流域综合整治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效果,为政策协同提供支撑。三是加
8、强水资源管理,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从水权分配、水价形成、水权交易等重要环节推进流域层面的水权水价改革,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政策协同提供抓手。科技支撑“协同共治”:构建聪明才智流域管理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跨界协同整治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仍存在“技术鸿沟”“信息茧房”“信息孤岛”等问题。为此,需构建流域聪明才智管理平台、数字李生流域,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数据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个是数据共享。整合各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第二个是智能决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整治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整治管
9、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三是公众参与。通过聪明才智平台向公众公开流域整治管理信息,鼓励公众参与整治管理过程,提升整治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资金投入与监督“协同共治”:力保整治管理责任落实。资金投入与监督机制是跨界协同整治管理的重要保障。资金投入与监督“协同共治”,方能力保整治管理责任落地生根,让资源高效运转,监管长效有力。第一个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保流域整治管理的顺利落地实施。第二个是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推进能源、水利、公用事业等流域内相关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是严格监督机
10、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整治管理过程当中的资金使用、责任落实进行监督,力保资金使用效率和整治管理效果。四是绩效评估。定期对整治管理措施的落地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及时调整整治管理策略,力保整治管理目标的实现。区域“协同共治”:发挥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引领作用。流域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应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引领作用,推进沿线各地在流域整治管理中的深度合作。第一个是目标协同。推进流域综合整治管理目标与发展目标、行动目标相一致,实现“同题共答”。第二个是政策协同。推进流域综合整治管理涉及的不同要素间、行业间政策的协同,提升整治管理措施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三是项目合作。推进跨区域的生态修复、污染整治管理和产业发展等合作项目,提升流域综合整治管理的整体成效。四是利益共享。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和区域合作实现利益共享,激发各地区参与整治管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综上,跨界协同整治管理是实现流域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建立并强化流域整治管理管理机构职能、利益协调、政策协同、信息共享、优化资金投入和监督、深化区域协同整治管理,有效破解跨界协同整治管理中的难题,推进新形势下中小河流的绿色健康长久健康发展。彭增亮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