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镇干部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的具体路径一、健全责任体系,压实耕地保护“硬任务”1 .建立“田长制+网格化”监管机制推行镇、村、组三级“田长制、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总田长,村支书任村级田长,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员,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有量和违法占用耕地整治情况纳入村干部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L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挂钩。2 .开展耕地底数动态清查每季度利用卫星遥感图斑核查耕地现状,重点标注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摺荒地等区域,建立“一地一档”电子台账;对“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分类建档,明确整改时限(如违规养殖场3个月内搬迁、摺荒地6个月内复耕)。二、强化巡查执法,织密耕地保护
2、防护网”1 .落实“零容忍”动态巡查机制组建由自然资源所、农业服务中心、综合执法队组成的联合巡查组,每周对重点区域(如城乡结合部、产业园区周边)开展2次以上实地巡查,发现违法用地行为立即制止并上报;设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通过微信小程序、村级公告栏公示举报电话,核实后奖励举报人200-500元。2 .分类处置违法问题对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建厂等行为,24小时内下达限期拆除通知书,7日内组织强制拆除并恢复耕种条件;对历史遗留问题(如设施农业用地超标),通过补办手续、调整用地性质等方式规范管理。三、推进耕地恢复与质量提升1 .实施据荒地复耕专项行动对连续抛荒2年以上的耕地,由村委会统一流转至村集
3、体经济合作社,优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复耕后按每亩200元标准补贴实际耕种者。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水肥一体化、土壤墙情监测等设施,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如紫云英)等土壤改良技术,力争三年内耕地有机质含量提升0.5%;对使用农药、地膜超标的耕地纳入“负面清单”,开展土壤修复试点。四、完善政策激励与利益联结机制1 .精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严格执行“村组登记一镇级审核一县级发放“流程,通过“一卡通”系统直接兑付至农户,杜绝截留挪用。补贴标准向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倾斜(如种粮耕地补贴上浮20%)。2 .探索耕地保护奖励资金设立镇级耕地保护专项基金,对年度内无
4、违法占耕行为的行政村奖励5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对主动恢复摺荒地并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农户,授予“耕地保护示范户”称号,额外奖励化肥、种子等农资。五、加强宣传引导与群众参与1 .多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利用“村村响”广播每日播放耕地保护法规,组织镇村干部入户发放耕地保护告知书,确保每户签订承诺书;在中小学校开设“耕地保护课堂”,通过手抄报、实地参观等方式增强青少年耕地保护意识。2 .建立“共治共享”参与机制推行“我在家乡有块田”认养计划,鼓励市民、企业以每亩2000元/年的价格认耕农田,收益与农户分成;定期举办“耕地保护开放日邀请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监督整改成效。六、强化监督考核与长效管理1 .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每月对各村耕地保护情况进行排名,对连续3个月排名末位的村启动问责程序,约谈村支书并全镇通报;建立耕地保护“黑名单”,对恶意破坏耕地的个人或企业限制其中请农业补贴、参与土地竞标等资格。2 .推动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接入省级“耕地保护智慧系统L实时监测耕地变化,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镇村干部手机端;每季度公开耕地保护资金使用明细、整改台账,接受群众监督。总结:乡镇干部需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通过责任压实、执法强化、技术赋能、利益引导四维发力,形成“不敢占、不能占、不想占”的长效机制。实践中可参考大顺镇、新珏江镇等地的成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