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文化广电旅游发展规划目录前三第一章总结回顾第一节发展成就第二节存在问题第三节发展环境第四节总结展望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战略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调整供给结构,建设文旅强市第二节推进人文滋养,升华世界客都第三节实践主客共享,打造品质城市第四节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制度高地第四章实施保障第一节健全统筹协调第二节加强政策支持第三节加强用地供给第四节加强人才建设第五节加大资金投入第六节强化保护发展附录1市“十五五”文化广电旅游重点项目库附录2县(市、区)发展指引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2、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我省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十五五”时期将面临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发展理念上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强化优势与补足短板、特色发展与全域示范,为打开建设文旅一线城市新局面指明方向。市文化广电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依据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广电旅游事业、产业发展
3、的部署要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进一步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主动参与、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并结合市实际进行制定,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深入剖析“十四五”时期发展问题,在2035年建成“世界客家文化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名城”远景目标引领下,明确“以要素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以人文滋养指导城市发展,以科技要素驱动品牌创新,以存量更新激发发展活力”的目标路径,打破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边界,在产业结构调整、人文环境营造、公共服务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全方位融合发展,努力将建设成为文旅一线城市,打造“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
4、示范区、国家级客家文化O生态保护区,打造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奋力开创全市文化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本规划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引领开启文旅一线城市建设新征程,推动文化、广电、旅游事业、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市未来五年文旅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章总结回顾第一节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是文化、广电、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阶段,市开展了丰富的探索,文化、广电、旅游的受重视程度、建设速度、发展势头空前,初步形成文旅融合、城乡一体、主客共享的文化、广电、旅游发展新格局,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形成多项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改革创新实践经验,文旅大市基本面初步形成。一、文旅大市基本面形成“十
5、四五”时期,市在文旅品牌创建、新兴业态引进、人居环境营造上全面发力,从“十二五”时期的文旅明星城市逐步向文旅大市转变,确立文旅大市基本面。(一)提升文旅地位,主要指标居粤东西北第一。“十四五”期间,市基本确立文化和旅游业为战略支柱型产业。旅游产业主要指标连续五年位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16年的3573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4990万人次,年均增长11.8%;旅游总收入由2016年37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50亿元,年均增长13.4%,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因受疫情影响,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2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7亿元。)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
6、值从2016年22.7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8.70亿元。文化和旅游业已经成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化的重要依托力量,对城市综合发展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二)以创建为抓手,高端文旅品牌位居粤东西北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世界客都长寿”城市文旅品牌开始打响。获评中国地级市第二个“世界长寿之都”;大埔县、蕉岭县获评“世界长寿乡”;创建海内外23个旅游推广中心,成为全国“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十强城市,文旅品牌的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止匕外,市在城市节事、行业展会和区域协作方面深化品牌效应。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林风眠纪念馆落成开放,举办卡拉比丘数学大会,丘成桐国际会
7、议中心建成开放;高标准承办“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客家文博会、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花灯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旅主题活动;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闽粤赣十三市、“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文化旅游深度合作,打造互联互通、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普及性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创建工作,全面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梅县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埔县、丰顺县、平远县、蕉岭县顺利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高等级文旅企业品牌不断涌现,产品供给提质增量。新增国家3A以上旅游景区15家,共39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总数列全省第2;星级饭店26家(5星级2家),星级民宿12家;客天下入
8、选省旅游度假区名单;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增旅行社19家。高等级景区和高等级酒店数量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三)引进新兴力量,多项文旅新兴业态探索引领全省。“十四五”期间,产业招商精准发力,引进科技旅游、民宿度假、夜间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大项目加速落地。引进外部资本和专业机构,推出夜间旅游项目,招商棕桐股份、翼天文旅打造时光和客都人家项目,补足在夜游文化商业街区及夜间旅游演艺项目的空白;科技赋能文旅发展,催生五华足球科技馆、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客都人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景点;客都人家、五华球王故里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投资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文旅项目加快落地。民宿度假发展模式引领
9、全省。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民宿业管理政策,出台市民宿(客栈)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培育良好民宿生态;以精品酒店的方式推动城市酒店建设,涌现鸿儒文化酒店、钧质楼、新飞腾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服务品质精致的精品酒店;小微型精品民宿崭露头角,涌现一批如三舍民宿、花间慢民宿、钧质楼民宿、醉美书院民宿等高品质民宿,助力乡村振兴。体育旅游成为文旅新名片。围绕世界球王李惠堂品牌发展体育运动旅游,开建五华横陂足球特色小镇、富力足球学校,孵化体育训练集聚产业;体育康复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条;马拉松、自行车、足球、户外运动等赛事运动常态化。以乡贤资源为纽带,吸引各类国际高端要素进入,并形成产业孵化
10、依托林风眠故居修缮工程、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中国美术学院等美术艺术资源进入,参与“一城两坊”城市重点空间美学营造;借助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影响力,建成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学术论坛,谋划建设数学小镇,推动数学科学在蕉岭生根;与微生物专家吴清平院士合作举办“世界长寿乡生物与大健康”高峰论坛,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团队合作举办“中国乡村复兴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专业领域影响力。(四)贯彻文旅思维,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十四五”期间,市运用文旅思维,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营造“处处皆风景”的城市面貌。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以“公园城市”理念高水
11、平建设嘉应新区,打造美丽的窗口和样板区;持续开展“美丽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最靓屋夸”评选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出“客都驿站”智慧公厕,创新公共厕所管理运营模式。以文旅思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文化鲜明、旅游服务质量较好的特色村,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二、城市人文环境战略性提升城市人文环境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居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领域,市在“十四五”时期初步形成以高颜值城乡风貌、高质量遗产活化、高水准文艺创作为核心的“人文滋养城市”发展路径。(一)开启人文滋养城市新探索。“十四五”期间,市
12、开始探索以城市美学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发展路径,以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林风眠故居修缮、林风眠艺术公园、阁公岭村和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提升城乡整体风貌;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助推产业发展振兴、传承发展林风眠美术文化、推进林风眠艺术宣传与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以人文精神为灵魂全面提升城市人文环境;打造“中国近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之乡”,培育文化产业平台,推动更多艺术人才参与艺术创作;启动嘉应古城、攀桂坊和望杏坊“一城两坊”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以文人辈出的历史文脉、“修旧如旧”的建设原则焕发“老梅城,新活力”。(二)创新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十四五”期间,文物分
13、类保护工作卓有成效。通过保护修缮成功申报狮雄山遗址、花萼楼、泰安楼、光禄第、肇庆堂、中山纪念堂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共526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87处、市级138处),国、省级总数位列第1位,占全省12%。出台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完成全市客家围龙屋和名人故(旧)居普查工作,现存客家围龙屋4367处,名人故(旧)居422处。出台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全境入选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名录87处。深入开展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工作,相关县(市、区)已成立工作小组开展专项保护工作。实现文物
14、保护利用模式活化创新,古建筑及近现代历史建筑旅游化改造模式获业界高度评价。活化利用钧质楼、承德楼、玉庭楼、桂芳楼等客家古民居,发展民宿、餐饮、文创生产等业态,积极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实现从输血式保护到造血式保护的成功探索。“十四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客家文化O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位;新增省级项目16项、传承人31位;新增市级项目74项、传承人65位;新增县级项目120项、传承人241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客家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建成6个综合性传
15、习中心,13个非遗展示馆,98个传习所,组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等重大文化遗产节庆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非遗保护生态。(三)焕发艺术创作蓬勃生机。“十四五”期间,市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元素,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紧扣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中国梦”“扶贫”“抗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题材,创(复)排了一批纪念革命历史、名人伟绩,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社会生活新变化新影响的剧(节)目,并积极参赛参演参评,其中,客家山歌剧彩虹在文旅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一20
16、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上再现了红色苏区光荣历史;取材于大埔“三河坝战役”的音乐剧血色三河在省文旅厅举办的2025年省文艺院团演出季活动和第十四届省艺术节上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擦亮了“红色名片”;客家山歌剧客魂家风荣获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客家山歌剧白鹭村荣获第十四届省艺术节大型剧目一等奖,代表参加文旅部的“剧本文学奖”评选以及“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客家山歌剧春闹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站),荣获第十四届省艺术节大型剧目一等奖;汉剧李坚真荣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三届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市
17、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青年作曲家谢鹏同志创作的歌曲祝福新时代荣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等。尤其是在第十四届省艺术节上,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等15个奖项,创下在全省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艺术盛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被国家和省的专家赞誉为“现象”。为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而创排的山歌音乐剧林风眠以音乐剧为表现形式,客家山歌元素贯穿全剧,达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对文化的追求和定位。三、文广旅公共服务高水平建设“十四五”时期,市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紧跟时代变革实现文广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质的飞跃,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一
18、勇于改革,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市坚持文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文化均等化、标准化水平较大提升,主要指标位居粤东西北前列,在多领域示范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量化评价2018年获省排名第八、粤东西北地区第一。全市建有博物馆9个,纪念馆7个,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个。强力推进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从2016年的6个试点单位,增长至2025年底的2128个,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40平方米,比“十二五”期间增加78平方米。中国客家博物馆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省至目前仅
19、10个。先后出台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高水准改革公共文化推进机制。全市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理事会结构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实现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三多三促”农村文化俱乐部项目获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贡献“模式”。“书香”加速建设,形成文化惠民品牌金字招牌。依托“群星舞台大家乐”“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文化惠民品牌开展文化惠民驻场定时演出,平均每年完
20、成文化惠民演出近800场次,受众观众近80万人次,推动成为有特色、有温度、有内涵的文旅融合新高地。(二)借助创全,基本建成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借助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全面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运营,市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基本建成,6个县(市、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建成超过60个旅游驿站,实现全域布局;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491座,完成电子地图上线工作,涌现一批旅游厕所建设典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完善“文化云”和全市旅游大数据两大平台,大力推出“一部手机游”“智游”微信小程序,让游
21、客一机畅享全方位服务。创新文旅市场监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行业标准,保证重大时间节点安全万无一失;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组建监督员队伍,成立志愿者总队,积极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旅游的良好风尚;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放管服”改革,在2025年度全省地级以上市营商环境评价考核中,居粤东西北首位。近五年来,全市文旅市场秩序总体良好,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三)紧跟时代,系统提高广电行业运行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力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广电节目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整体影响
22、力位列全省第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完成电视频道高清化建设任务,市广播电视台采、编、播、存等环节均实现了高清化,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的节目来源全部实现高清化;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完成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创“1+2+8”的“样式”;加强安全播出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建设,完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客家春晚首次走出国门,赴印度尼西亚举办客家春晚印尼之夜活动,助推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第二节存
23、在问题一、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限制文旅强市创新“十四五”期间,开展了扎实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形成了一批丰富的文艺作品和遗产资源,但难以形成从资源到产业的闭环系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较低、排名靠后。一方面文化生产部门长期以来实行非盈利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重行政指令,轻市场运作,忽视文化产品的市场消费属性,缺乏经营管理技巧,使得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资金投入等市场化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对文化企业招商不足,与市场化主体合作不够,造成多数产品投入大、产出低。现有的文化资源市场转化以陶瓷、木雕、竹编、藤编等传统工艺品生产为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缓慢,限制文化产业进一步创新
24、发展,呈现产业要素弱小、产业价值链短、文化创意较弱的文化产业水平薄弱态势。二、城市旅游短板明显,限制旅游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城市旅游品质有较大提升,但夜间旅游发展不充分、城市休闲娱乐业态品质不高、城市文化休闲缺乏、城郊休闲业态仍待补足,缺乏慢行绿道、景观大道、营地中心等旅游公共配套,城市旅游发展程度偏低。各县(市、区)城区作为游客集散休憩的首选地,具有道路交通、接待设施、娱乐购物等优势,但各城区普遍缺乏系统的城市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如慢行街区、休闲岸线),公共场馆品质不高、餐饮购物业特色不鲜明、酒店住宿业精品化程度偏低,削弱了作为旅游城市的整体氛围营造,限制了旅游城市进一步发展。三
25、康养产业缺乏科技要素,限制“长寿”品牌发展长寿资源是具有区域垄断性的重要资源,但在产业转化方面缺乏系统布局。长寿产品以农业产品为主,主要体现为传统地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长寿资源缺乏与医疗、健康科技产业的衔接,中高端的科技养生、医疗康复等新兴旅游业态尚未全面培育,未实现长寿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缺乏专门性功能区,缺乏集聚效应。蕉岭作为产业发展的优选区域,尚未形成面向大区域市场的品牌化产品,科技要素植入不足。“长寿”品牌延展缺乏多元化载体,限制了品牌精深孵化。四、产业运营能力薄弱,限制文旅高质量发展文旅企业运营能力薄弱,多数文旅企业普遍缺乏内容运营意识,在运营管理能力、商业模式培育、产品业态组织上
26、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对市场需求响应缓慢,普遍缺乏创新活力。文旅投资重点集中于旅游地产,同时在理念上重视刚性建设、忽视软性运营,文化、旅游成为地产配套,美食购物、文旅活动、健康疗养、休闲娱乐、研学科普等业态要素投资偏少,造成多数景区停留在观光阶段,难以承载规模消费,不利于文旅高质量发展。第三节发展环境一、国家:文旅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当前,我国文旅业发展正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和创新成为驱动文旅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科技与文旅融合的进程,催生出“云旅游”“云展览”“云演艺”等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助推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发展成为
27、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文旅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模式都将得到迭代升级,文旅消费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面向“十五五”,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文旅消费不能仅停留在具体产品供给上,要深刻理解中央提出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目标、新要求,全面提升文旅供给、文旅运营、文旅品质,延长产业链,扩大文旅消费外部辐射力。二、:高水平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期间,我省提出构建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2018年,我省发布“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一核、一带
28、一区、一湾”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惠州、潮州、云浮、韶关、湛江等一批旅游明星城市崛起,全省文旅发展新格局越来越清晰。面向“十五五”,我省提出进一步加快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建成文化和旅游强省,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为文旅发展保驾护航。要积极融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格局,紧跟发展趋势,实践文旅加速融合创新。三、粤东:共建区域文旅目的地初具基础潮汕地区与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市场相连,长期以来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十四五”期间,粤东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条件大为改善,梅汕高铁、兴汕高速、
29、大潮高速、潮汕环线等多项重大交通工程的建成开通,强化了两地的面状渗透。围绕汕头南澳岛、小公园和潮州古城,潮汕地区文旅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市确定了“五星争辉”的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市与潮汕揭三市往来密切,积极谋划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合作、文旅互学互鉴、生态共建共享。粤东地区共建文旅目的地已初具基础,要依托高品质资源和产业基础,主动作为,绑定粤东市场,共建大粤东旅游目的地。第四节总结展望“十四五”时期,市基本确立了文化和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全面完成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在产业规模提升、多元品牌培育、业态创新发展、人文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搭建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
30、显的突破,产业活力充分释放、产业效益持续增值、产业地位不断攀升,文旅大市基本面形成,发展成就既是过去五年的经验性总结,也是今后五年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基础。在看到产业规模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在文化资源转化、城市旅游短板、康养产业科技化、文旅内容运营等精深领域仍有待提升。“十五五”时期,将在文旅大市基本面形成的发展基础上开启文旅一线城市新征程,以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推动文广旅事业、产业进入新阶段。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
31、赋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深入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积极融入“两个合作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力打造文化名城,推动世界客都更加繁荣”的总体要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推动文化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奋力建设文旅一线城市,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作出积极贡献,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32、开好局、起好步。第二节发展战略“十五五”时期推动文化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文引领战略:从物质建设到人文滋养。深刻理解城市化转型背景下“从物的城市到人的城市”的现代城市空间生产巨变,逐步将文旅发展路径从以物质建设为重点转变为人文环境全面营造上,依托近现代中国艺术教育启蒙历史、近现代客家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育基础良好、城市品牌营销等文旅符号提升城市辨识度。内容驱动战略:从资本驱动到内容激活。逐步将文旅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升级上,全面调整文广旅产品供给结构,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以优质和差异化的内容激活文旅消
33、费,驱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从重资产投资向轻资产运营转变。空间再生战略:从增量开发到存量更新。一方面城市发展已进入以存量资源为载体阶段,另一方面文旅融合发展要求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盘活。以文旅思维介入存量更新和运营,通过文化、艺术、时尚、科技等新元素反哺城市更新,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营造文旅体验新空间。科技赋能战略:从传统业态到科技创新。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技术手段,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扩大数字创意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场景,重点关注在文化设施智能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智慧旅游、科技康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市场共建战略:从粤东市场到全国市场,再到世界市场。发挥北部生态发展
34、区、省际边界区的区位优势,紧抓汕头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加快完善联通汕潮揭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强化区域文旅战略合作,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知名旅游目的地。第三节发展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寿常来长寿”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品牌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建设文化旅游一线城市。以全球客家迁徙史影响力、全域属原中央苏区优势为核心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在全球客家人中具有感召力的“世界客家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名城”。“十五五”时期,坚定
35、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广电、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以要素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以人文滋养指导城市发展,以科技要素驱动品牌创新,以存量更新激发发展活力,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实现由文旅大市向文旅一线城市转变,加快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优质智慧广电服务和网络视听产品、全域旅游思维下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产品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深化建设,创新发展平台加速推进,以医疗康复为核心的长寿产业进入实质性布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广电事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
36、化生活日益丰富。努力将市打造成为文旅一线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客家文化O生态保护区。具体目标。“十五五”期间,统筹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基础、未来经济发展预判,以及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最新修订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综合考虑将旅游产业经济预期目标的年增长率定为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游客量年均增长12%o预计到203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228.22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88.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2%o具体目标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事业建设实现新突破。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公
37、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系统性保护。到2030年,建成市坚真市民服务中心(综合体)等一批市级和县(市、区)级重点公共文化场馆,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活化利用名人故(旧)居,建设一批名人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加强非遗保护利用,成功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O生态保护区。积极申报若干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作2-3部代表文化形象的优秀文艺作品。广播电视事业实现新发展。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特色新媒体品牌,构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38、导向,不断推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力作,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品牌。深化智慧广电发展理念,加快智慧广电建设,构筑智慧广电生态,为智慧社会、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升级。构建广播电视现代传播新体系,使广播电视网成为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文旅的主流承载网络。完善检测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安全播出、网络安全、设施保护一体化运行管理,构建筑牢广电视听新安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实现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设文旅强市,打造文旅一线城市
39、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全市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到2030年,每个县(市、区)新创建1家以上4A级以上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4星级以上酒店,培育至少1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专栏2-1市文化广电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表职能分工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文化事业1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134015002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个271003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万册278.94587.734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册0.631.255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占镇(街)数量比例%一1006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35占村数量比例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11168
40、省文物保护单位处87130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名录项3510省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名录项18301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691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326013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个6914非遗传习所个9811815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个1216代表文化形象的优秀文艺作品部一317新增“粤书吧”个10018新增“两中心”融合试点个一50文化产业1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22%2.92%2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家83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家244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家35广电事业1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乡村通达率%80%90%2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11%
41、90%3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家庭用户普及率%36%80%旅游产业1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家152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家583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家124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家11205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家27406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家017省级旅游度假区家258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个399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个12301O省旅游风情小镇个4911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个0112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个0213星级饭店家264514甲、乙、丙级旅游民宿家03715新增自驾车营地个一916新增“客都驿站”个一4017新增标志性旅游公路条一218旅游厕所座49155019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项O1专栏2-220
42、26年开局之年工作亮点匕匕匚AHn11职分序号项目名称内容文化事业1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终审,成为目前省首个和唯一一个通过终审的城巾。22026年省群众艺术花会高水平承办2026年省群众艺术花会,获2金4铜,被授予“优秀组织奖”“特别贡献奖”称号。3获得国家省级奖项2位同志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2025年度省群众义艺作品评选“优秀组织奖”。“客家山歌幼苗培训计划”案例荣获2026年度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创意金山文化园粤书吧”荣获2026年度省“粤书吧”建设最佳实践案例。4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增1项国家级(兴宁”竹板歌”)非遗项
43、目、16项市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文保单位、20个市级文保单位。5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梅县区(客家山歌)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梅县区(客家山歌)、大埔县(汉乐)和五华县(提线木偶)被评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梅县区雁洋镇综合文化站被列为文旅融合国家级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建设单位。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9座。建成20个“粤书吧”并对外开放。文化产业1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三批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区2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召开世界客家。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国际视频会议,增设1个推广中心总部,2个推广中心(日本、韩国)。广电事业1广播电视完成广梅园区、综保区有线电
44、视配套设施建设,为3.8万户群众解决“户户通”核查和上门维护工作;完成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一期)项目建设。旅游产业1旅游民宿举办第一届民宿大会,会上我市共签约民宿招商引资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额约4亿元。推动成立市民宿协会。梅县区雁洋镇大坪村志睦楼民宿入选首批全国乙级旅游民宿(仅两家)。新评选25家星级民宿,其中5家5星级民宿,11家4星级民宿,9家3星级民宿。2省级全域新增1家省级(梅江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示范区。3A级旅游景区新增1家4A级旅游景区、6家3A级旅游景区,全市现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共45家。4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梅县区入选2026年中国最美县域,雁洋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45、5特色品牌宣传邀请央视味道栏目组来梅拍摄年味50分钟宣传片并在大年初二播放。评选出“清凉春色”等“十景”,“元帅之光叶剑英纪念园和故居”等“红十景”,“父子进士牌坊”等“文十景”,“叶剑英故居”等“十四大名人故(旧、祖)居”,并入选“学习强国”APP,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6星级饭店新评定1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1家金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1家银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7红色旅游进校园研学活动“访叶帅母校东中,寻红色历史记忆”校内研学活动短视频被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中国青年报社授予“优秀短视频作品”称号。8导游1名导游被评为国家文旅部2025年度金牌导游。第三章主要任务
46、第一节调整供给结构,建设文旅强市聚焦产业内容增值和文旅消费迭代升级需求,把发展着力点放在文化、广电、旅游及其融合产业供给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调整重点放到内容生产上来,构建精品项目突出、发展要素创新、资源转化有效、产业深入融合的发展格局,夯实文旅一线城市建设基础。一、强化文旅产品供给优势(一)加快推进引领性、示范性文旅项目建设。聚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促进核心区成型成带,加快推进韩江两岸公路、韩江碧道、水上旅游等项目落地建设,重点打响“红色牌”“名人牌”“生态牌”“非遗牌”“文艺牌”五张牌。以客都人家文化旅游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清凉山旅游景区、韩山历史文化风景区、五华球王故里文化旅游区、南寿峰旅游景区、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埔张弼士故居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发展和示范效应,带动其他景区加快发展。以培育标志性资源品牌为核心,打造“十景”“红十景”“文十景”“十四大名人故(旧、祖)居”。推进雁南飞景区提档升级,推动城区至松口的旅游观光轨道交通建设,激活松口古镇“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