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政发202583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宜兴市人民政府2025年6月13日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无锡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宜兴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积极稳妥做好宜兴市碳达峰工作,结合宜兴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2、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推进、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稳妥有序做好碳达峰工作,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提升能效水平、降低碳
3、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创新工作机制为主要手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宜兴方案”。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机制初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丽宜兴建设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林木覆盖率达到31%,基本建
4、成低碳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协同融合管控示范区、绿色低碳生活样板区,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简约适度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确保2030年底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5、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聚焦重点举措、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主体,深入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增效水平提升、碳达峰技术创新应用、绿色低碳社会创建、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碳达峰等“碳达峰八大专项行动”。(一)工业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1、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3+3+N”重点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焕新工程,努力打造现代产业发
6、展高地。积极推广节能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依托宜兴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构建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聚焦电线电缆和节能环保两大产业,提升优势地标产业竞争力。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储能、绿色低碳交通等,实施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龙头保链工程,培育绿色低碳发展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打造发展质态优、自主可控水平高、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卓越产业集群。以宜兴经开区和宜兴环科园为核心,优化两核多点的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持续招引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企业。推进环境友好型分散式风电研究,大力发展5MW及以上高可靠性、易维护的风力发
7、电机、风电机组、机舱罩等产品。深化合成生物、氢能和储能、低空经济3大未来产业主赛道,拓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高端膜材料、通用人工智能等新发展方向,构建未来产业“3+X”特色发展体系。到2025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完成无锡市下达目标任务,新能源产业产值达530亿元以上。(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宜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园区、镇、街道负责,不再列出)2、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推进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从设计源头系统控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推动灵谷化工、江润铜业等重点企业试点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
8、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全面培育绿色制造标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一批超级能效工厂,积极建设(近)零碳工厂。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园区耦合共生系统规划建设、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积极开展“绿岛”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推进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以建材、纺织、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为核心,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工厂超30家,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数量保持全市领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宜
9、兴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强化源头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产能控制政策,推动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碳排放源头管控制度机制。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大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组织电力、化工、建材等能耗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实施节能降碳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产品。强化常态化节能监管,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和用能预警。建立健全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定期调度机制和用能情况报送机制,切实依规做好项目节能
10、审查验收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数据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专项行动在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能效型降碳、结构型降碳和替代型降碳措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1、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非电行业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新增煤耗项目。加快现役煤电机组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积极实施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化改造,力争实现发电煤耗逐年下降。加大燃煤自备机组节能减排力度,推进协宏热电开展综合升级改造,引导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到2027年底,宜兴市现有煤电机组度电
11、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力争降低20%。加快推进终端消费电气化,重点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公共机构等领域持续推广电能替代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保持天然气适度增长,优化拓展天然气应用领域,加快落实华亚化纤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宜兴城市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到2025年底,煤炭、天然气消费比重完成无锡市下达目标任务,完成省下达非电行业减煤年度目标任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国网宜兴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2、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严格落实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关于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12、行动的相关意见要求,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开发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无锡下达的目标任务。光伏发电方面,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在重点企业和重点板块,大力推广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稳步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对标华润杨巷镇130MW渔光互补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推进新建镇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建设,鼓励光伏发电与建筑、农业、交通、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到2025年底,全市累计光伏装机并网容量达到125万kW,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12万kW。水电方面,持续保持华东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电网调峰、填谷、调频等积极作用,加强抽水蓄能电站日
13、常运维服务,通过设备更新和控制优化提升综合效率,探索合理量化抽水蓄能碳减排效益。氢能方面,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支持合理布局氢能基础设施,持续攻关氢气回收、提纯利用等技术,优化灵谷化工PAS提纯工艺,提高副产氢产出量,拓宽氢能在冶金、化工、集成电路、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应急备用电源、氢燃料电池与小型燃机联合循环分布式发电等应用示范。其他能源方面,加快实现绿氨燃料在船机动力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国网宜兴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快新型电力系
14、统建设。引导存量燃煤电厂向绿色智慧、综合复用方向转型,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智慧电Fo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推进高效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发挥华东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效能,深入挖掘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全面推进需求侧资源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调峰。推进交直流混合互联、柔性微网群、光储直柔等新型电网建设,完善区域主网架,积极引入市外清洁电力。支持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重点发展电网侧储能、鼓励发展用户侧储能,支持发展电源侧储能,探索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商业模式落地机制。支持环科园、宜兴经开区积极开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拓展“微电网+储能”应用模式,积
15、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应用示范园区。鼓励绿电绿证消费,进一步推动绿色用电与绿电交易、绿证交易衔接,鼓励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提高绿电消费比重,率先推进建设“绿电”产业园区。充分对接无锡绿电绿证服务站,为本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操作指导、需求对接、交易撮合等“一站式”绿电绿证服务。到2025年底,电力需求响应能力达到年度最大用电负荷的5%左右。到2030年底,初步建成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国网宜兴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4、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
16、形成后实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积极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推动全市电力平稳运行、油气充足供给。加快油气管网、储备能力及应急保障建设,推进管网互联互通和安全智慧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强化民生用能保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和电力负荷变化趋势,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状况,做好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下的供电保障工作。(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国网宜兴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老旧建筑改造、建筑用能结构低碳化,加快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1、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高水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17、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以环科园、经开区、宜城、丁蜀、陶都科技新城等核心板块为重点,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为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深入推进社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加强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建设密度和强度管控,营造绿色宜人环境,打造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乡村。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镇绿化水平,增强气候韧性。到2025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o(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持续
18、推进绿色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重视绿色设计引领,大力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与高星级绿色建筑,鼓励政府投资项目率先示范建设零碳建筑。加快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对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方式开展绿色节能改造。推广低碳建造方式,推进绿色施工,开展“绿色全电工地”试点,深入实施建筑垃圾减量化。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化装修。推广绿色建材,全面推进房屋建筑和工程建设过程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和胶粘剂,提倡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再生路面等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加强绿色运营管理,建立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运行数据上报制度,强化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运行数据管理,提升建
19、筑智慧运行管理水平。到2025年底,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达50%,装配化装修建筑占同期新开工成品住房面积比达30%o到2030年底,大力推进高星级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成一批绿色农房,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推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等
20、新能源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lPV)试点示范,推动光伏瓦、光伏幕墙等建材型光伏技术在建筑中一体化应用。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光储直柔”技术建筑应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推动开展农村生活用能电气化改造,减少煤炭、秸秆等传统能源使用。加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究,逐步健全建筑碳排放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建筑碳排放测算方法。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建筑用能比例达到8%,新建民用建筑、农村户用屋顶按相关设计标准同步设计安装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系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
21、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进公共机构绿色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规范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数据统计、审计。积极落实无锡市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实施基于用能限额的公共建筑用能管理。鼓励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模式,推进超能耗限额的既有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开展绿色化改造。推动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鼓励公共机构优先采购绿色建材,率先采购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底,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建造。参照无锡市公共机构零碳/低碳运行评价导则等文件要求,全面实施近零碳机关、能效领跑、星级绿色建筑
22、等创建行动,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试点。到2025年底,新建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可利用光伏面积光伏安装比例达到100%。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分别下降6%、7%。(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专项行动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升级交通运输工具、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攻方向,倡导绿色出行,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效能,构筑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1、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探索建立零排放货运车队,深入开展江苏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城市创建。
23、推进公路、水路、铁路和城市交通等不同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交通运输网络能效。鼓励支持多式联运企业开展模式、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跨运输方式经营和资源配置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人。紧抓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契机,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智慧物流,推动绿色运输、仓储和包装等环节协同运行,构建便利高效、绿色低碳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低碳交通治理能力,常态化开展交通运输全领域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到2025年底,宜兴市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水路、铁路货运周转量持续增加。(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
24、负责)2、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推行“绿色车轮计划”,加快交通运输工具低碳转型,推进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探索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强化营运车船燃料排放限值管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辆、船舶、港作和施工机械等。推广应用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新增或更新的3吨级以下叉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探索开展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到2025年底,基本消除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冒黑烟”现象,新增及更新的城市公共汽车Io0%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出租、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
25、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到2025年底,营运货车、营运货船、港口生产、社会车辆等能耗强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2.8%、2.7%、3%、3.2%0(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国网宜兴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慧化。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建设运营,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新能源与清洁能源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快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住宅小区等区域充电桩建设。积极布局加氢站,推广智能交通。落实宜兴市新材料产业园短支航道建设工程,推
26、进美丽公路和美丽航道建设。实施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围绕宜兴港积极打造“有无锡特色的内河集装箱示范港探索低碳(零碳)高速建设模式,以“宜长高速张渚服务区”为重点积极推进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到2025年底,新建居住小区的停车位100%配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或预留安装条件,实现中心城区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不超过0.9公里。依托“i宜兴”APP,打通各运营企业充换电服务APP互相不连通的堵点,到2030年底,全市全面建成布局合理、高效便捷、智慧互联的充换电设施体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国网宜兴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7、4、积极引导公众低碳出行。优化发展公共交通,推进锡宜城际轨道S2线建设,加快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优化城区公共自行车布点和桩位,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低碳出行体系。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服务、定制公交等多种服务方式,推动便捷、绿色、高效出行。创新运游结合新模式,探索景点门票与绿色出行联动优惠措施,吸引更多个体机动交通出行转向绿色出行。发挥宜兴市城运中心管理优势,科学调控高峰时段出行需求,强化城市交通堵点分级治理,减少城市拥堵。到2030年底,全市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o(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
28、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节能增效水平提升专项行动坚持节约优先,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作为统领和核心抓手,不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1、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深入挖掘各领域节能潜力,持续推动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推进建筑、交通、照明、通讯、供热(冷)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鼓励应用余热深度利用技术,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布局优化和绿色运行。实施能效领跑行动,开展大
29、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建立全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生产装置能效清单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清单。到2027年底,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针对关键共性重点耗能环节和系统开展节能诊断,研发推广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培育解决方案服务商,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使用,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管理的创新应用,打造一批零碳智慧企业、零碳智慧园区。到2027年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并向中小企业延伸,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3%、77%o(市发展改革委、
30、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宜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全面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强化能耗强度刚性约束,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科学分解能耗增量和能耗强度目标。加强能效管理,探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推动能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鼓励开展碳预算制度建设试点,将碳预算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重大项目前期计划联动,逐步落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体系,落实省级、市级节能减排检查行动,严格能耗、安全、环保、质量等标准约束,建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强度降低激励目标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惩戒、差别电价
31、等手段推动节能增效。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提升能碳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控制,推进生产过程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无锡市下达目标任务,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统计局、市交通运输局、宜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完善再生资源
32、回收网络,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度,推广应用“互联网+废物回收的新型商业模式。以电器电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品为重点,落实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全面提升能源和资源投入产出比。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利用水泥窑设施协同处置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以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为核心,打造绿色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推进厨余垃圾和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积极参与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大全市非常
33、规水资源利用力度,提升雨水、再生水等利用占比。持续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围绕宜兴经开区、环科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努力打造省级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构建先进制造业循环经济典型产业链,加强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行业发展水平。科学推进农牧种养循环示范,指导各规模养殖场因地制宜形成“农田一畜禽一粪污一沼气池一农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形成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新典型。到2025年底,一般工业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建成1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贮运一体化中心,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投放覆盖率100%。(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
34、环境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六)碳达峰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行动立足节能环保产业高地优势,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梳理重点领域改造提升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优势,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强节能低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和相关设备装备攻关。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电线电缆、节能环保、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5G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北斗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零碳负
35、碳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零碳工业流程再造、零碳建筑、储能、能源互联网、CCUS等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攻关,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大研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到2030年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2项以上,在重点行业、典型区域,组织实施绿色低碳科技示范项目2项以o(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进重大科技平台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太湖湾科创带,提速建设新庄科教谷、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环沆科技谷,提升创新要素集聚浓度。坚持量质并举,细化明确科创载体软硬件配置标准,加快推进
36、国际科创社区、创业苗圃、创新楼宇、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立足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建设集合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质量认证、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行业运行监测、数据挖掘、信息服务、设备共享、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绿色低碳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创建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和创新联盟。到2025年底,累计新士曾“双碳”领域新型研发机构3家,建成“双碳”领域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全面推进“陶都
37、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综合运用定向择优、“揭榜挂帅、股份合作等新型方式,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企业机构人才共同参与。探索建设宜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完善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推动节能降碳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提高重大领域技术装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结合“陶都英才”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实施,培养一批具有识别、驾驭低碳发展关键性要素能力,从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运维和推广的“双碳”工作人才。加快第三方咨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化能效检测、节能诊断、节能设计、碳咨
38、询、碳管理等服务。到2025年底,实现一批关键共性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引进5-8名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七)绿色低碳社会创建专项行动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1、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加强全民宣传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能源环境教育、绿色低碳实践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
39、强领导干部培训,把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学习范围,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发挥宜兴“陶都”特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紫砂、竹海等特产,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积极共建绿色低碳社会,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积极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低碳宣传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以各类媒介和新兴媒体为载体,强化节能降碳先进典型宣传引导和非法违规浪费行为曝光。(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40、宜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倡导公众全面深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坚决遏制过度包装、食品浪费、过度消费行为,引导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可回收物分类等绿色低碳行动。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宣传推广无锡市碳普惠“碳时尚”APP,鼓励大型活动优先使用社会减排量进行碳中和并进行APP登记申报。积极参与
41、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开展的各类绿色低碳生活示范创建,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案例。(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宜兴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责任意识,提升绿色创新、绿色管理水平。重点领域国有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和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组织开展“(近)零碳工厂建设”“工业节能诊断”等活动,加强向重点用能单位宣贯节能法律法规和
42、相关政策标准。推进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低碳产品认证工作,在重点行业中树立一批绿色低碳标杆企业。充分发挥宜兴市陶瓷、建筑材料、建筑、环境保护、电线电缆等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社会责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属国有企业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4、持续开展生态碳汇系统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蓝绿空间生态功能,稳定现有林地、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适度增加森林面积,实施森林管理精细化、中幼龄林抚育更新和低效
43、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健全林长制责任体系,高标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围绕滨湖、张渚盆地、烟山3个修复单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湿地保护,探索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模式,推进湿地自然公园建设,形成健康稳定的湿地碳库。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建成一批高品质公园绿地、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特色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以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核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实行水稻田低碳管家和规模畜禽养殖企业粪污管理,提升农业固碳潜力,有效控制和减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到2025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到31%,自然湿地
44、保护率达到65%o到2030年底,林木覆盖率保持稳定,湿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八)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达峰专项行动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快推动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转变,聚焦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及经开区、环科园等重点区域,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积极打造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有序达峰。1、持续开展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鼓励化工、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普及推广先进成熟高效绿色节能工艺和装备,对照标杆水平推进生产制造工艺节能升级改造,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
45、程。围绕电力装备、通用装备、汽车零部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推动工业绿色智能化改革,推进工业低碳工艺革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开展示范性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示范工厂。(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化工、水泥、电线电缆行业碳达峰重点工作化工行业
46、严格管控氮肥、磷肥等新增产能,加快推动低端低效产能清退,切实控制总量规模。禁止使用高硫石油焦生产合成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合成氨企业联营。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瞄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能耗低、市场好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加快推动产品结构调整。调整原燃料结构,合理控制原料新增用煤,推动化工原料轻质化。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有序推动蒸汽驱动改电力驱动,普及高效变频电机、变压器、压缩机等用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强化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水泥行业。严格执行水泥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新建和改扩建水泥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
47、环保绩效A级水平。加快水泥行业节能工艺及技术装备创新,支持预热器、窑炉燃烧器、篦式冷却机等整体更新换代,加速推进宜城南方7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优化升级技改项目。鼓励水泥企业一体化推进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等开发运行,提高建材行业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挥建材产业无害化消纳废弃物的优势,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危)废物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鼎业建材装配式建筑构建生产线建设。电线电缆行业。严格控制新上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弱的普通电线电缆项目,整治倒逼关停一批“低散舌企业,腾出一批低效用地。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用线缆、交通装备用线缆、建筑线缆、柔性线缆等高附加值线缆;
48、重点支持开发5G通信光缆、数据通信线缆、消费类电子线缆等,提前谋划6G通信线缆研发。建立高效空压机站及余热余压利用、引进高效节能装备、开展高能耗设备淘汰更新,建立重点企业能源管控中心。积极打造智能化工厂、智能车间、无锡市智能应用场景,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过程信息化、产品功能数字化。到2025年底,宜兴市电线电缆行业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国内同行业水平,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先进值。2、鼓励重点区域率先探索碳达峰。鼓励环科园、经开区、陶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率先开展碳达峰工作,编制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识别重点排放源,动态跟踪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机制创新。落
49、实国家、省和无锡市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要求,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园区、企业等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创建。组建专家团队,在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实施的各阶段提供技术指导。全力支持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和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密切关注国内外新情况、新趋势、新动态和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具体实践,建立宜兴市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培育项目库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快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强化形势分析和研判。(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政策保障(一)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按照国家、江苏省、无锡市核算体系和方法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碳排放基础数据统计、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宜兴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落实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碳排放数据定期报送制度,逐步在环境统计中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