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关于某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迭代升级,发展稳健向好,民营经济规模总量走在全省前列。一、主要工作情况(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一是构建全周期政策服务体系。立足1+5+13+N营商环境政策架构,建立评估-反馈-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政策体检专项行动,对涉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升级一企来办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工商登记、税务办理等23项高频事项
2、实现跨部门业务一键并联。完善省税援智慧税务服务体系,开发政策计算器工具,精准推送涵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12类优惠政策包。建立惠企政策直通车制度,在省级政务大厅设立政策兑付专区,推行免申即享服务模式。二是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清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的隐性壁垒。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数字化平台,实现市、县两级行政规范性文件智能筛查全覆盖。开展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限定交易、妨碍商品自由流通等行为。完善资质管理制度改革,在医疗器械注册、特种设备生产等30个领域推行承诺即入制。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协同机制,允许完成整改的企业通过
3、信用中国网站快速修复信用。三是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革命。建成省服办总门户,集成省市县三级143类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智慧政务中枢工程,部署人工智能审批辅助系统,实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等18类事项秒级审批。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推动营业执照等42类证照一码通行。开发省企通政策服务平台,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政策智能匹配。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迭代升级,新增跨省通办事项56项。建设5G+政务服务体验区,在重点开发区打造24小时数字政务驿站。(二)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培育民营经济发展动能。一是构建现代金融支撑体系。实施金融活水润企工程,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基金。推出智改数转贷专精特新贷等专项
4、金融产品,建立白名单企业授信快速通道。建立科技型企业积分贷评审机制,将研发投入强度等12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发展供应链金融,上线链企通服务平台,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流转。组建省级天使投资母基金,建立投早投小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构建培育孵化+股权投资+上市服务全链条支持体系。二是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建立3+X控制性指标体系。推广混合用地模式,在省级以上开发区试点MO新型产业用地。完善双信地出让模式,建立用地清单制和多评合一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亩均税收、研发投入等动态考核体系。推进工业上楼我市实践,制定高层厂房设计标准和
5、奖补政策。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通过并购重组、协议置换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开展产业社区试点,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复合利用。三是建设数据要素流通体系。组建长三角数据交易联盟,建立数据确权、评估、交易全流程规则体系。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推动设备联网、产能共享等数据资源市场化流通。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计划,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打造20个示范场景。建立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制度,创新数据信托、数据保险等金融服务。建设隐私计算平台,开发数据可用不可见应用技术。成立数据要素产业创新中心,培育百家数据服务商,形成千亿级数据要素市场。(三)强化创新驱动战略,锻造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领
6、航企业攀登计划,建立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深化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建立发现一培育-认定-扶持工作机制。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蓄水池,完善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路径。组建百家细分行业创新共同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产业链图谱动态管理系统,精准绘制卡脖子技术攻关路线图。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在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二是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建设智改数转服务资源池,引进培育百家优质服务商。开发数字画像诊断系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20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设备联网率达65%
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0%。建立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估体系,将数字化投入纳入加计扣除范围。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三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创新,建立民营企业技术需求张榜制度。实施科研设施共享伙伴计划,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率达85%。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可行性论证、原型制造等全流程服务。成立长三角技术交易联合市场,建立评估-交易-孵化一体化平台。完善首购首用政策,扩大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目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造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创新链条。四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校企双进工程,组建百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立双导师制度,
8、推动企业技术专家兼任产业教授。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载体。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成果使用权。建立科研人员创新积分制度,将企业服务成效纳入职称评定指标。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支持高校院所早期科技成果转化。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以制度创新夯实发展根基。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隐性门槛。推进涉企政策“一站式”集成服务,落实减税降费、融资担保、用工保障等惠企政策直达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针对性解决融资难、账款拖欠等痛点问题。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
9、设,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平台,增强政策透明度和连续性,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二)以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鼓励传统制造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赛道。构建“人才+资本+场景”协同机制,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股权激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优化科技金融产品供给,形成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三)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
10、间。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布局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增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深化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产业链协作,推动民企与国企混改、军民融合项目对接,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依托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优化通关便利化措施,健全涉外法律服务和风险预警体系,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鼓励民企深耕县域经济,参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内外联动、城乡互促的发展格局。某市2025年上半年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报告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11、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迭代升级,发展稳健向好,民营经济规模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占GDP比重达68.5%;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80万户,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5%。一、主要工作情况(一)构建全周期政策体系,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一是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建立1+N政策矩阵,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及16个配套实施细则,形成涵盖市场准入、要素配置、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制度闭环。在全国首创民营经济观察员制度,设立市、区两级民营企业服务中心46个,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今年累计解决企业诉求L2万件,办结率达98.
12、6%o二是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制定民营经济鳏鹏计划,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四级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工程,今年新增规上民营企业3800家,累计培育上市民营企业287家,总市值突破5万亿,形成雏鹰展翅、瞪羚奔腾、鳏鹏翱翔的生动格局。三是优化政策落地效能。创新政策计算器智能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策精准匹配,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覆盖面扩大至80%o前三季度累计兑现各类惠企资金32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50万户次。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政策落实督查,政策执行满意度达93.5%。(二)强化全要素供给保障,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能
13、一是金融赋能提质增效。构建政银保担基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设立4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创新亩均税收贷研发积分贷等特色产品,推出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专属信贷品牌。截至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7%,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至4.12%,为近五年最低水平。二是要素配置精准直达。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提升至75%o建立环境要素市域统筹+区级储备机制,优先保障优质民营企业项目。前三季度新增工业用地60%用于民营企业,环境容量指标交易为民营企业节约成本12亿元。三是数字赋能转型升级。建成全国首个产业云脑,接入工业企业8.2万家,提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实施智能制
14、造十百千工程,建成灯塔工厂6家、智能车间1200个,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2%。民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6.8万元/人,较上年提高9.3%。(三)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一是培育创新主体矩阵。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5.1万家和9.4万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00家,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86个,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47项。二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产业创新中心8个,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率达85%。打造一核多极科创走廊,集聚新型研发机构320家,承担
15、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6项。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三是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实施英才聚能工程,建成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入库高层次人才超50万人。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民营企业主导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0个。设立20亿人才创业基金,支持领军人才创办企业127家,带动就业超2万人。(四)聚焦全维度环境优化,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半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推行柔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涉企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等5项指标进入全国标杆行列。
16、二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党政领导联系重点民企制度,每季度举办政企恳谈会,累计协调解决供应链、跨境物流等问题860项。开展法治护航专项行动,成立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指导中心,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5万件,判赔金额同比增长45%。三是拓展发展新空间。抢抓双循环战略机遇,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14.2%o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园12个,海外仓布局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高端展会,达成民营经济合作项目投资额超3000亿元。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简化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流程,
17、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企业家座谈会”“营商环境监督员”等渠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保障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的公平待遇,增强发展信心。(二)聚焦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数字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给予专项资金奖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建立梯度培育库,提供“一对一”诊断服务,推动更多企业迈入“小巨人”“单项冠军”行列。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创新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引育,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政策,打造民营企业人才“蓄水池”。(三)完善服务体系,保障权益护航发展。构建全链条企业服务体系,整合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拓展等服务资源,搭建“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强化法治保障,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收益权和经营自主权,严厉打击侵犯企业权益行为。建立民营企业风险预警机制,针对国际贸易摩擦、供应链波动等问题提供专项指导。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优秀民营企业案例”宣传,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