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25年医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有效防控这两种疾病在医院范围内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通过明确防控目标、工作原则与具体措施,提升医院应对此类疫情的能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二)防控目标1 .显著增强医院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确保病例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2 .严格落实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杜绝疫情在医院内部传播与扩散,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的
2、就医与工作环境。3 .积极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形成防控合力,有效控制疫情在社会层面的传播范围,降低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风险。2 .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规律与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与方法,确保防控措施精准、高效。3 .贵任明确:清晰界定医院各部门、各岗位在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保障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4 .联防联控:加强与外部相关部门及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建立信
3、息共享、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 .组长:全面负责医院防控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调配医院各类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对防控工作的整体效果负责。2 .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各科室防控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组织协调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措施执行到位。3 .成员: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提升诊断与治疗水平。规范门诊、急诊接诊流程,加强对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的
4、筛查与诊断。协调多科室会诊与转诊工作,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开展防控知识培训,监督护理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护理,特别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协助医务科做好患者转运与交接工作。院感科:制定并监督执行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对医院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隐患。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报告与信息管理,及时将医院疫情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与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总务
5、科:保障防控物资的充足供应,包括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负责医院环境清洁与卫生管理,定期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与消杀工作。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药剂科:确保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与合理储备。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药,保障药品使用安全有效。(二)医疗救治专家组由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1 .负责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会诊与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2 .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提升全院救治水平,确保治疗规范、有效。3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策略。4 .
6、参与疫情防控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医务人员与公众的防控意识。三、监测与预警(一)病例监测1 .门诊和急诊医务人员接诊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时,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等流行病学信息。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2 .住院部医务人员收治患者时,开展常规传染病筛查,对疑似病例迅速组织会诊与排查。确诊病例按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疫情。3 .检验科在日常检测中,如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或抗体阳性标本,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和预防保健科。(二)媒介监测1 .总务
7、科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的蚊虫孳生地,重点检查绿化带、花坛、下水道、积水容器、垃圾堆放处等区域。发现蚊虫孳生地及时清理消杀,定期更换花盆托盘、花瓶积水,疏通消毒下水道、沟渠。2 .院感科定期采用诱蚊灯法、布雷图指数法等监测医院环境蚊虫密度。当蚊虫密度超过预警阈值,及时通知总务科加强消杀,并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三)疫情预警1 .预防保健科密切关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发布的疫情信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周边地区出现疫情暴发或流行趋势时,迅速向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预警。2 .医院内部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疫情预警:短时间内门诊或急诊接诊的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显著增多。医院
8、内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达到3例及以上,或出现重症、死亡病例。医院环境蚊虫密度连续2周超过预警阈值。四、疫情报告(一)报告程序1 .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提交给预防保健科。2 .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卡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24小时内以最快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3 .聚集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保健科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二)报告内容1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
9、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2 .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出血倾向等症状体征。3 .流行病学史,涵盖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接触史等。4 .实验室检测结果,包含血常规、血生化、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结果。5 .疫情发生地点、范围、波及人数等信息。(三)病例订正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复核、订正病例信息。明确可能感染来源后,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在备注栏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五、应急处置(一)病例救治1 .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
10、2025年版)规范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 .重症病例及时转入重症医学科救治,组织医疗救治专家组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全力抢救患者生命。3 .医疗机构对住院病例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床安装蚊帐,病房、值班室安装纱门、纱窗,对院内和周边环境灭蚊。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7时及以上的住院病例,解除防蚊隔离。4 .医疗机构告知非住院病例自我防蚊隔离期间注意事项,包括安装防蚊隔离设施、合理使用驱蚊剂、杀灭室内成蚊、清理积水容器、避免伊蚊活跃时段外出等。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的病例,解除防蚊隔离。自
11、我防蚊隔离期间病情加重及时就诊。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非住院病例做好自我防蚊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二)医院感染控制1 .加强病房管理,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隔离治疗,设置明显隔离标识。病房保持通风良好,定期空气消毒和环境消毒。2 .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有创操作采取更严格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3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标识,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4 .定期清洁消毒医院公共区域,如门诊大厅、住院部走廊、电梯间等,保持环境整洁卫生。(三)媒介控制1 .发现疫情,总务科立即组
12、织专业人员对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全面蚊虫消杀。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方法,对蚊虫孳生地、栖息场所重点消杀,降低蚊虫密度。2 .疫情防控期间,增加蚊虫消杀频次,每天至少全面消杀1次,连续3-5天。之后根据疫情和蚊虫密度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消杀频次。3 .加强医院内积水容器管理,及时清理或倒置闲置积水容器,定期更换水培植物水,对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灭蚊幼剂。(四)流行病学调查1 .县(区)级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会同医疗机构及时开询行病学调查,确定可能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感染和流行风险。对重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首发
13、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确定的调查对象等。个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等,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时间为确诊后72小时内,病例死亡后及时订正。2 .医院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病例诊疗资料、活动轨迹等信息,协助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五)疫情评估与总结1 .疫情处置过程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疫情评估会议,评估疫情发展态势、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确保疫情有效控制。2 .疫情结束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
14、部门总结疫情处置工作,分析疫情原因、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六、培训与演练(一)培训1 .医务科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涵盖疾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防控措施、医院感染控制等。2 .培训对象为全体医务人员,重点是门诊、急诊、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人员。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网络培训、案例分析等,确保培训效果。3 .定期考核培训效果,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绩效挂钩,督促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防控知识,提高防控能力。(二)演练1 .院感科定期组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内容包括
15、病例发现与报告、会诊与诊断、隔离与治疗、医院感染控制、媒介控制、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等环节。2 .通过演练检验和提高医院各部门协调配合能力、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发现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问题与不足,及时修订完善。3 .演练结束后,评估总结演练效果,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落实整改。七、物资保障(一)防护用品储备充足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等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诊疗时正确使用,防止职业暴露。(二)消毒药品和器械储备足量消毒药品,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以及喷雾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机等消毒器械,满足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医疗器械消毒需求。
16、三)治疗药品和器械药剂科根据医院诊疗需求,储备足够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如退烧药、止痛药、补液药品等,以及血糖仪、血压计、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疗器械,保障患者及时有效治疗。(四)其他物资储备一定数量蚊虫消杀药品和器械,如杀虫剂、蚊香、诱蚊灯、喷雾器等,用于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蚊虫消杀。同时储备必要生活物资,如食品、饮用水等,应对突发情况。八、健康教育(一)对医务人员的教育通过培训I、讲座等形式,向医务人员普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诊断、治疗病例,做好个人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二)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1 .患者就诊或住院期间,医务人
17、员向患者及家属发放防控宣传资料,介绍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防蚊灭蚊。2 .对出院患者随访,了解康复情况,再次强调防蚊灭蚊重要性,指导居家康复防护工作。(三)对公众的教育1 .利用医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防控知识和健康提示,向公众普及疾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 .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开展防控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发放资料,解答群众疑问,倡导公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共同做好防蚊灭蚊。九、附则(一)预案的修订本预案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变化,以及疫情防控工作实际需要,适时修订完善。(二)预
18、案的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二、2025年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一、检测对象与适用场景1 .疑似病例发热(38。C)伴急性关节痛/关节炎,且发病前14天内有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无典型关节痛症状的儿童或老年人,但出现发热、皮疹等非特异性症状。2 .聚集性疫情同一社区/单位短期内出现N2例发热伴关节痛病例,需启动应急检测。3 .入境筛查来自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流行区的发热旅客。二、样本采集与处理样本类型采集时间窗处理要求血清/血浆发病后1周内(急性期)4。C保存,24小时内送检;-70。C长期冻存全血发病后5天内(病毒血症期)EDTA抗凝,避免溶血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与急性期血清配
19、对检测,确诊抗体转化注意:样本运输需符合生物安全三级包装标准,避免反复冻融。三、核心检测方法及流程(一)病原学检测1 .核酸检测(RFPCR)适用期:发病后1周内(病毒血症期)。O靶基因:EhnsPl等保守区基因,引物设计参考WHO推荐序歹上。阳性判定:检出特异性片段且Ct值335。2 .病毒分离适用Veto、C6/36细胞系,需BSL-3实验室操作。(二)血清学检测LIgM抗体检测窗口期:发病后5天至3个月,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假阳性处理:需经中和抗体试验确认(如PRNT)。2.1 gG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IgG滴度较急性期升高倍可确诊。优先策略:急性期首选核酸检测,发病5天后补充IgM检测。四
20、结果解读与报告检测结果临床意义行动建议核酸阳性/IgM阳性确诊感染立即上报并启动防蚊隔离核酸阴性+IgM阴性排除感染或窗口期未检出恢复期血清复测IgG单阳性(无急性期样本)提示既往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评估五、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1 .质控要求每批次检测需包含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灭活病毒或合成核酸)。商业化试剂需具备国家农药登记证号(驱蚊产品同理)。2 .生物安全病毒分离在BSL-3实验室进行,血清检测需BSL-2防护。废弃物需高压灭菌(12UC,30分钟)。六、特殊场景应对L大规模筛查:采用核酸混检(5:1),阳性样本再拆分。3 .跨境输入防控:口岸配备快速IgM胶体金试剂(15分钟出结果)。4
21、 .康复期监测:O关节痛持续者每月复查IgG,评估慢性炎症。七、检测网络建设要求1 .基层机构:具备血清学快速检测能力(IgM/IgG胶体金法)。2 .地市级CDC配备RT-PCR及核酸提取设备,覆盖核酸检测需求。3 .省级参比实验室:负责病毒分型、抗体确认及技术督导。三、2025年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作为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快速扩散,对辖区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周边地区时有散发病例报告,且呈现季节性高发趋势。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控体系,本预案旨在明确防控流程、责任分工与处置标)隹,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在1小时内启动响
22、应,4小时内完成病例核实,24小时内实现疫点消杀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病例增量,保障医疗秩序与社会稳定。二、适用范围本预案覆盖XX卫生院及所辖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村卫生室的防控工作,适用于以下场景:日常蚊媒监测与环境治理;发热病例的筛查与报告;疑似及确诊病例的隔离救治;疫点划定与应急处置;以及与上级疾控中心、街道办、学校等单位的联防联动。特别针对雨季(510月)及节假日人员流动高峰时段,需执行强化防控措施。三、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源头管控以清除蚊虫孳生地为核心,每月开展“无积水社区”创建活动,联合物业对辖区内126处易积水点(含地下室集水井、绿化带蓄水坛等)建立台账,实行“一点一策”治理
23、对医院内58个花盆托盘、32个露天水池等,落实专人每日巡查倾倒制度,从源头切断传播链。(一)分级响应,快速处置根据疫情规模实行三级响应机制:单例输入病例启动III级响应,开展局部消杀;3例及以上聚集性病例启动11级响应,扩大防控半径至500米;出现跨社区传播启动I级响应,协调上级部门进行区域封控。各响应级别均明确30分钟内的行动清单,确保处置时效。(三)循证施策,精准防控依据登革热诊疗指南(2024年版)和本地蚊媒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防控策略。例如,当布雷图指数15时,采用“空间喷雾+残留喷洒”组合消杀模式;对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病例,追溯发病前14天活动轨迹,精)隹划定风险区域。(四)多元协
24、同,社会共治建立“卫生院+疾控+社区+志愿者”四维防控网,培训200名社区网格员担任疫情观察员,组建30人专业消杀队和50人应急医疗队,形成“发现一报告一处置一反馈”的闭环管理。四、组织管理(一)防控领导小组架构1 .组长(院长):统筹调配全院资源,审批I级响应启动,签署向上级部门的报告文件,每周召开防控例会。2 .副组长(业务副院长):分管医疗救治与流调工作,持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师资格证,负责现场指挥II级及以下响应处置。3 .成员单位:医务科:协调病床调度与会诊安排,储备30套重症监护设备。防保科:管理疫情直报系统,持有国家疾控中心颁发的疫情信息员证书。后勤科:保障消杀物资供应,现有5台超
25、低容量喷雾器、2吨高效氯氟菊酯储备。院感科:监督防护措施落实,每月开展2次穿脱防护服考核。(二)专项工作组职责1 .医疗救治组(12人):由感染科主任牵头,配备3名主治医师、6名护士及2名检验师。实行“首诊负责制”,对疑似病例在1小时内完成血常规+NSl抗原检测,重症病例立即启动“双主诊”制度(感染科+急诊科医师联合诊疗),并开通与市传染病医院的远程会诊通道。2 .流调溯源组(8人):采用“1+3”流调模式(1名公卫医师带领3名社区医生),携带移动流调终端,2小时内完成病例基本信息采集,4小时内绘制活动轨迹热力图,重点排查农贸市场、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3 .消杀灭蚊组(10人):持证上岗率I
26、X)%,掌握热烟雾机、常量喷雾器等6种设备操作。日常每周消杀2次,疫情期间实行“3次/日”高频作业,对患者居所采用“3米范围饱和消杀法”,下水道投放灭蚊幼缓释剂。4 .宣传动员组(5人):制作方言版防控短视频(覆盖本地3种主要方言),在村头大喇叭每日早中晚播放;设计“防蚊积分卡”,居民参与清积水可兑换生活用品,已累计发放1.2万张。五、监测与预警(一)多维度监测体系1 .病例监测:在发热门诊设置“双筛查岗”,患者需同时通过症状量表(含关节痛VAS评分)和旅居史二维码登记。对符合“发热+血小板减少”特征者,立即启动“黄色预警”流程,采集双份血清样本(间隔24小时)送市疾控中心检测。2024年已
27、累计筛查发热患者3200人次,检出疑似病例12例。2 .蚊媒监测:在辖区布设20个诱蚊灯箱,每周二、周五进行密度计数。采用“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双指标评估,当任一指数连续2周8时,发布蚊媒预警。近半年最高布雷图指数为9.3(7月第3周),已及时处置。3 .环境风险监测:运用GlS系统标注76处高风险区域(如废品回收站),安装15个智能积水监测仪,实时传输水位数据,超标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责任人手机。(二)预警分级与响应1 .蓝色预警:周边县区出现病例,或本地蚊媒指数5。响应措施:增加宣传频次,消杀频次提升至每周3次,发放防蚊手册至学校、工地。2 .黄色预警:出现疑似病例,或蚊媒指数10
28、响应措施:启动发热门诊24小时值守,对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清积水,暂停大型集会活动。3 .红色预警:确诊病例出现,或蚊媒指数15。响应措施:封闭疫点周边50米区域,全员核酸检测,调配应急防蚊网(储备300顶)分发至风险人群。六、应急处置(一)病例管理“四早”机制1 .早发现:开发“症状自查小程序”,居民可上传体温、皮疹照片等信息,系统自动生成风险等级,2024年通过该程序发现2例早期病例。2 .早报告: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临床科室每日17时前向防保科报送发热病例日志,确诊病例1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直报。3 .早隔离:设置12间负压隔离病房,配备独立卫生间和防蚊纱门
29、患者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由专用通道运出。4 .早治疗: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轻型病例采用中药辨证施治(如白虎汤加减),中型病例给予补液+对症支持,重型病例立即转至上级医院,转运时使用防蚊救护车,医护人员穿戴二级防护装备。(一)疫点处置操作规范1 .核心区(病例居所及周边20米):消杀:首次消杀采用2.5%漠氟菊酯乳油(稀释比例1:100),重点处理墙面、床底等蚊虫栖息处,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环境整治:清空所有积水容器,对无法清除的采用“食盐覆盖法”(每升水加20g食盐)抑制蚊幼生长。健康监测:对34户102名居民开展为期14天的每日体温监测,发放退热药物储备包。2 .警戒区(20
30、100米范围):开展“入户清积水”行动,记录每户积水容器数量,签订防蚊承诺书。投放灭蚊幼颗粒剂,每1。平方米水域投放5g,每周补充1次。(三)蚊媒应急控制技术1 .化学防治:采用“空间喷雾(上午79时)+滞留喷洒(下午1618时)”组合模式,空间喷雾使用5%氯菊酯水乳剂,用量0.5gm3;滞留喷洒选用10%高效氯氟氟菊酯微胶囊剂,对墙面进行条带状喷洒,宽度30cm。2 .物理防治:在疫点周边设置10个灭蚊灯阵,间距不超过50米,每日清理蚊尸并计数。3 .生物防治:向景观水体投放食蚊鱼(密度1。尾/出),定期监测鱼类存活情况,每月补充投放1次。七、培训与演练(一)分层培训计划1 .管理层培训:
31、每季度参加市级疾控中心组织的应急管理研修班,掌握风险评估方法和资源调配技巧,2024年已完成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培训|3次。2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每月开展“技能大练兵”,包括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操作(NSl抗原检测合格率需达100%)、防护服穿脱(考核时间v2分钟)、流调话术模拟等,培训后实行“持证上岗”。3 .公众培训:在赶集日开展“防蚊大课堂”,使用实物标本展示伊蚊特征,教授“翻盆倒罐”操作技巧,年培训覆盖2万人次。(二)实战化演练设计1 .桌面推演:每季度组织1次,模拟“输入病例引发社区传播”场景,各小组口头推演处置流程,记录响应时间节点,2024年已发现“流调信息传递延迟”等3类问题并整改
32、2 .实战演练:每年5月(雨季前)开展全流程演练,使用模拟病例(佩戴特制标识),检验从病例发现到疫点解除的全链条响应能力。2024年演练数据:病例识别耗时18分钟,流调完成耗时72分钟,消杀覆盖率100%。3 .跨部门联合演练:与街道办、中心小学联合开展“校园疫情处置演练”,模拟班级内出现病例后的停课、消杀、密接管理等环节,每年9月开学前实施1次。八、物资保障(一)战略储备清单1 .防护物资:储备N95口罩2000只、医用防护服500套、护目镜300个,实行“先进先出”管理,每月盘点1次,有效期不足3个月的及时置换。2 .消杀物资:储备各类杀虫剂8种(含儿童安全型),总重量500kg;喷雾器
33、烟雾机等设备20台,每周保养1次,确保完好率Io0%o3 .医疗物资:备有登革热检测试剂盒100人份、静脉输液装置500套、呼吸机2台,重症监护药品(如人血白蛋白)保持3日用量。(二)动态调配机制建立“三色预警”物资调度表:绿色(充足)、黄色(警戒线)、红色(紧缺)。当某类物资低于30日用量时,自动触发采购流程,与3家供应商签订应急供货协议,承诺4小时内送达。2024年已启动2次紧急采购(8月补充杀虫剂150kg)。九、信息管理(一)数据报送规范实行“双轨制报告:纸质版登革热疫情报告卡由接诊医师填写,每日下班前交防保科;电子版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直报,确保数据一致。对确诊病例信息,
34、需在2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录入,关键字段(如暴露史)不能为空。(一)信息发布机制由宣传组统一发布信息,内容需经业务副院长审核。采用“三定”原则:定时(每日10时、16时更新)、定点(医院官网+社区公告栏)、定内容(病例数、疫点范围、防控进展)。禁止医护人员私自发布疫情信息,违者按执业医师法处理。十、后期评估与改进(一)复盘评估指标1 .过程指标:响应启动时间、流调完成率、消杀覆盖率、培训考核合格率等。2 .结果指标:疫情持续天数、二代病例发生率、重症转化率、群众满意度(通过电话回访测评)。(二)持续改进措施建立“问题一整改一3佥证”闭环台账,2024年演练发现的“防护物资领用流程繁琐”
35、问题,已通过启用电子审批系统解决,领用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每年12月形成年度防控评估报告,作为下年度预案修订依据。十一、经费保障设立年度防控专项经费50万元,占医院年度公用经费的8%,实行专款专用。经费使用范围包括:物资采购(占比60%)、培训演练(15%)、宣传教育(10%)、应急处置(15%)o建立经费使用效益评估机制,每季度审计1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高效。十二、预案管理本预案由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每年度修订1次。如遇以下情况即时修订:国家诊疗方案更新;本地蚊媒种类变化;发生重大疫情后评估需调整流程。修订后需组织全员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确保预案执行力。预案电子版上传至医院
36、内网,纸质版存放于院办公室档案柜(编号:FW2024003)。四、2025年医院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院内感染防控方案一、防控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在院内的传播与流行,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医院内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确保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XX医院内所有科室、部门及人员,涵盖门诊、急诊、住院部、医技科室、行政后勤等,涉及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患者的诊疗、护理、转运、环境管理等各个环节。三、组织管理1 .成立防控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任组长,分管医疗、护理、院感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包含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预防保健科、药剂科、设备科、后勤保障科及各临床科室主
37、任和护士长。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院“两热”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制定防控策略与措施,监督各部门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防控问题。2 .明确各部门职责医务科:组织协调临床科室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制定并监督执行诊疗规范和流程;开展相关业务培训I,提升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协调多学科会诊,保障患者及时救治。护理部:制定护理防控措施,指导护理人员做好患者护理与防护;监督落实消毒隔离、手卫生等要求;合理调配护理人力,确保护理安全有序。院感科:承担院内感染防控专业指导与监督。制定防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监测管理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医疗废物等;开展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发现并处理感染隐患,调查处置院内感染事件。预防保健科:与当
38、地疾控部门沟通,获取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导;开展疫情监测和报告,按规定上报病例信息;组织院内健康教育,提高相关人员防控意识。药剂科:保障防治药品供应,包括抗病毒药、退热药等及消毒药品;做好药品采购、储存、调配和管理,确保质量与供应及时。设备科:配备和维护防控所需医疗设备与防护用品,如防蚊设施、消毒设备、个人防护装备等;定期检查保养设备,确保正常运行。后勤保障科:负责医院环境卫生和蚊媒消杀。加强公共区域清洁,定期清理垃圾和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消杀,降低蚊虫密度;保障水、电、气等后勤设施运行。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患者的接诊、诊断、治疗和护理。严格执行防控方案和诊疗规范,落实各项防控措
39、施;做好医务人员培训管理,提高防控和应急能力;及时报告病例信息,配合疫情调查处置。四、防控措施1 .加强监测与预警病例监测: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医务人员接诊时,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对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且近期有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的患者,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实现“早发现、早诊断”。环境监测:院感科定期监测医院环境,包括病房、诊室等区域,重点关注蚊虫密度、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等。密切关注周边蚊虫情况,与疾控部门沟通,掌握疫情动态,做好预警。2 .严格隔离措施患者隔离:确诊患者立即安置在单独隔离病房,病房需通风良好,安装防蚊设施,配备蚊帐。疑似病例也实行单间隔离,待确诊后
40、调整。医务人员防护: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原则正确佩戴防护用品。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3 .强化消毒与清洁环境消毒:后勤保障科定期对重点区域消毒。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按规定浓度擦拭或喷洒,每天至少2次终末消毒。病房空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天1-2次。医疗器械消毒: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耐高温耐湿的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或低温灭菌。消毒后妥善保管。患者用品消毒:患者衣物、被褥定期更换消毒,可高温洗涤或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暴晒晾干。餐具单独清洗,煮沸或高温消毒。4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分类收集: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收集,
41、感染性废物放黄色袋,利器放利器盒,密封后注明标识。转运与暂存:专人转运,确保包装完好防泄漏。暂存间符合要求,定期清洁消毒,暂存不超过48小时,配备防蚊防鼠设施。处置:交由有资质单位集中处置,做好交接记录,确保安全规范。5 .开展蚊媒控制工作环境整治:定期整治环境卫生,清理积水容器,疏通下水道,修剪绿化带,减少蚊虫栖息和孳生。蚊虫消杀:专业人员定期消杀,使用合格杀虫剂按规定浓度和方法喷洒,重点区域消杀,选择蚊虫活动高峰期前进行,做好消杀人员防护。6 .加强培训与教育医务人员培训:医务科、院感科定期组织培训I,内容涵盖疾病流行病学、诊疗方法、防控措施等。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确保效果。患者及家属教育:
42、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告知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方法等,指导做好个人防护,配合防控工作。7 .应急物资储备药品储备:药剂科储备防治药品,定期盘点检查,及时补充,保障用药需求。防护用品储备:设备科储备充足防护用品和防蚊、消杀用品,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五、应急处置1 .病例报告与响应: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按规定上报。启动相应应急响应,迅速组织专家会诊,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2 .隔离与管控:对病例所在区域进行隔离管控,限制人员出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出现症状及时处置。3 .消毒与消杀:对病例活动区域及接触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和强化消杀,防止病原体扩散。六
43、监督与评估1 .日常监督检查:院感科联合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各科室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包括隔离、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等。对问题及时反馈,要求整改并跟踪效果。2 .效果评估:定期评估防控工作效果,分析感染病例、环境监测等数据,评价措施有效性。根据结果调整完善方案,提高防控水平。七、保障机制1 .组织保障:防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 .经费保障:医院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应急物资储备、人员培训、环境消杀等防控工作,保障资金到位。3 .人员保障: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合理调配人员,确保防控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五、基孔肯雅热防控要点及疾病特征总一、基孔肯雅热疾病核心
44、特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日常接触(如咳嗽、交谈)不会感染。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突发高热: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脚踝等小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皮疹:常伴随发热出现全身性皮疹病毒潜伏期为L12天,多数患者表现为轻症,病程约1周,但部分病例可能发展为重症。1952年首次在非洲发现,目前已扩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我国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南方部分省份曾发生本地传播。二、防控工作核心策略(一)防控目标体系1 .监测预警:提高病例早期识别能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 .媒介控
45、制:降低伊蚊密度,切断传播链,防止疫情扩散3 .医疗救治:规范诊疗流程,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4 .健康促进:提升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二)组织管理架构工作组别牵头部门核心职责防控领导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统筹制定策略、组织培训演练、督导检查疫情监测组公共卫生科病例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协助疾控处置医疗救治组临床科室疑似/确诊病例隔离治疗、规范诊疗媒介防制组后勤/防保科伊蚊密度监测、孳生地清理、爱国卫生运动三、关键防控措施实施(一)个人防护要点物理防护:安装蚊帐、纱门纱窗,外出穿长袖衣裤化学防护:使用蚊香、驱蚊剂(含避蚊胺等成分),外露皮肤涂抹驱避药环境规避: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长时间逗留
46、二)环境治理重点清除积水:定期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等积水容器,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洗瓶孳生地改造:填塞竹节树洞,疏通沟渠,覆盖露天积水容器化学消杀:必要时对蚊虫栖息地使用卫生杀虫气雾剂(三)疫情处置规范1 .病例管理:疑似病例立即隔离,确诊病例转定点医院,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溯源调查2 .院内防控:落实标准预防,对患者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3 .社区响应:出现病例后启动应急消杀,开展社区健康宣教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旅行人员: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疫区需提前了解疫情,返回后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旅行史医疗机构:接诊发热伴关节痛患者时,需询问流行病学史,做好病例筛查重点场所:学校、养老院
47、等集体单位应强化环境清理和晨午检制度当前北京市等北方地区本地感染风险极低,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引发的传播风险。通过落实“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三位一体防控措施,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六、关于医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有效防控这两种疾病在医院范围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通过明确防控目标、工作原则与具体措施,提升医院应对此类疫情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二)防控目标1 .显著增强医院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确保病例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2 .严格落实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杜绝疫情在医院内部传播与扩散,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的就医与工作环境。3 .积极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