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肿瘤免疫疗法与抗体药物行业(41BB抗体、T-CELLENGAGERLAG3抗体、TNFR2抗体、ADC药物)深度分析报告(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主要适应症、竞争格局)2025年7月一、医药市场概览3二、肿瘤药物市场概览3(一)肿瘤药物市场的市场规模3(二)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4三、肿瘤免疫疗法概览5四、癌症抗体疗法的复杂性及策略设计7(一)抗体疗法的临床优势8(二)抗体疗法的发展趋势9五、4-1BB抗体药物9()4-1BB抗体概览9(二)4-1BB抗体的全球竞争格局10(三)4-1BB抗体的主要适应症181、神经内分泌癌182、小细胞肺癌213、非小细胞肺癌234、胆道癌2
2、45、肝细胞癌266、食管鳞状细胞癌277胃癌29六、T-CELLENGAGER(双特异性抗体类)30(一)T-cellEngager概览30(二)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32(三)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全球竞争格局32(四)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主要适应症331、多发性骨髓瘤33(五)MUCl6/CD3双特异性抗体概览34(六)MUCI6/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全球竞争格局35(七)MUCI6/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主要适应症351、卵巢癌352、宫颈癌363、子宫内膜癌37七、LAG3抗体药物38()LAG3抗体概览38(一)LAG3单克隆抗体的全球竞争格局39
3、三)LAG3抗体的主要适应症441、鼻咽癌442、结直肠癌443、食管鳞状细胞癌454、头颈部鳞状细胞癌46八、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NFR2)单克隆抗体药物47九、TGF-R2抗体药物48十、ADC市场概览50()ADe市场规模50(二)ADC发展的市场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51(三)革已向PSMA的ADe及靶向FGFR2b的ADC52H一、自身免疫市场概览52(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规模52(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市场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53(三)新兴的治疗创新54一、医药市场概览中国医药市场于2024年达人民币16,991亿元,预计到2027年及2030年将分别增至人民币20,891亿元及人民
4、币25,100亿元,CAGR于2024年至2027年为7.1%,于2027年至2030年则为6.3%。医药市场(特别是于中国)受若干关键增长因素推动。于全球范围内,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及生物科技的进步推动市场发展。于中国,该等因素受政府支持性政策推动,包括鼓励生物制剂及药物创新的监管改革及财政激励。止匕外,人口老龄化等人口结构转变以及医疗服务改善大幅提升对先进治疗的需求。研发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快创新生物制剂及药物疗法的开发及采用,巩固中国在全球医药格局中的关键参与者角色。医药行业,特别是在创新药物开发方面,被视为受到国家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自2017年创新药物优惠政策实施以来,NMPA大幅
5、加快其审批流程。过去五年,获批的创新药物数量增加两倍以上,由2019年的18款增加至2023年的59款。获批数目激增突显2019年至2023年期间所推行监管提效措施的成功效应。此外,中国创新药物市场的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公共医疗保险及私人保险计划的覆盖范围扩大,其通过提高新疗法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展望未来,预期创新药物市场将延续其增长轨迹。这可能受持续的政策支持、加强的医疗基础设施及需要新型治疗方案的慢性病患病率越来越高所推动。该等因素共同确保创新药物仍为中国医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特别是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突显了中国制药公司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及新
6、药主要贡献者的潜力,旨在满足全球患者的需求。二、肿瘤药物市场概览(一)肿瘤药物市场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呈现持续增长,2024年收入达人民币2,582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CAGR为7.2%。预计市场将大幅扩张,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人民币3,434亿元,2024年至2027年的CAGR为10.0%,到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人民币5,282亿元,2027年至2030年的CAGR为15.4%。下图描述2019年至2030年的中国肿瘤药物市场。中国肿瘤药物市场,2019年至2030年估计期间CAGR201蟀至202嶂72%2024至202再估计10.0%2027年估计至203晦
7、估计15.4%资料来源:上市医疗公司年报、NMPA、CDE、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入社部、NCCR、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肿瘤药物可分为三类:肿瘤免疫、化疗及靶向疗法。其中,肿瘤免疫增长迅速,于2024年占肿瘤药物市场的11.3%。预期这一比例将继续扩大,到2030年将达43.9%。下图为2024年至2030年按疗法划分的中国肿瘤市场明细。跖法划分的申国肿瘤市场明细,202在至203阐计202年203阐&计市场总规模:_人民币2,5S2亿元市场总规模:_人民币5,484fc元靶向疗法肿瘠免疫疗法附注:化疗包括化学药物、中药注射剂及辅助抗肿瘤药物。资料来源:上市医疗公司年报、NMPA、CDE、国家医保药
8、品目录、人社部、NCCR、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二)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及中国肿瘤药物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包括: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均有所上升,预计将继续攀高。这一增长可归因于多种因素,如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及肥胖率上升。癌症的高发病率刺激对肿瘤药物的需求,进而推动肿瘤药物市场的发展。止匕外,随着可选的肿瘤治疗方法增多及健康管理意识提升,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在不断提高。提高可负担性及支付能力。癌症往往因费用高昂而难以应付。因此,提高患者的可负担性是减轻癌症治疗负担从而推动肿瘤药物市场发展的关键。公共医疗保险
9、及私人保险计划下创新药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大大提高患者对药物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实施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等改革,将新纳入的抗癌药物价格下调超过50%,并扩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创新疗法纳入其中。该等措施直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新疗法的可及性。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已获批准的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一类开创性的癌症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缓解率较低或治疗效果有限,许多患者无法从该等免疫疗法中获益。止匕外,患者最终可能会复发或对若干疗法产生抗药性。这导致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近期的科研突破为治疗各种癌症适应症的免疫治疗策略发现了前景广阔的新靶点。开发更多具有不同
10、靶点的新疗法将填补治疗缺口,进一步推动肿瘤药物市场的扩展。推动治疗创新。新兴疗法如肿瘤免疫疗法及ADC等新一波抗体治疗,将于癌症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临床证据表明,协同组合及双特异性策略可实现双靶向、增强消灭肿瘤效果并提高临床疗效。例如,4-1BB激活可增强T细胞的增殖及存活,而PD-I抑制剂可通过干扰PD-I相互作用缓解免疫抑制;双靶向该等通路可产生强大的消灭肿瘤效果。此外,当LAG3抗体与PD-I/PD-Ll抑制剂联合使用时,会显示出协同抗肿瘤疗效。具体而言,双特异性抗体代表肿瘤药物开发的一大进步,较传统单药疗法及联合疗法具有巨大的临床优势。三、肿瘤免疫疗法概览免疫疗法是肿瘤学创新的一个关键
11、领域,其发挥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T细胞对免疫系统识别及摧毁癌细胞的能力至关重要,其功能由免疫系统内各种信号及相互作用的支持及调节。目前的肿瘤免疫疗法提供的临床效益有限,主要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及变异性。例如,缺乏T细胞浸润的免疫微环境(通常被称为“冷肿瘤”)对PD-I/PD-Ll抗体药物的客观缓解率较低。该等冷肿瘤带来重大挑战,包括对免疫疗法的原发性及获得性抗药。因此,理解及解决肿瘤微环境的不同特征对提高肿瘤免疫疗法的治疗有效性至关重要。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均以治疗策略的重大进展为标志。第一波专注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疗法,以增强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实现了
12、约20%的客观缓解率。有关范例包括ipilimumab(CTLA-4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D-I抑制剂)及纳武利尤单抗(PD-I抑制剂)。虽然PD-I/PD-Ll单药疗法已被证明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其并不能普遍诱导持久反应。部分患者出现抗药性或不良反应,且该疗法通常无法完全恢复受损的免疫应答,导致整体有效性有限。下表概述全球已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点药物名称适应症FDA批准日期LAG3纳武利尤单抗+Relatlimab(Opdualag)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2022年3月18日CTLA-4YERVOY(Ipilimumab)既往接受过治疗的不可切除/转移性黑色素瘤;肾癌、结直肠癌、肝
13、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内皮细胞癌2011年3月Imjudo(曲美木单抗)患有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成人患者;非小细胞肺癌2022年10月PD-1/PD-LlJemperli(Dostarlimab)dMMR复发性/晚期子宫内膜癌;dMMR实体瘤2021年4月Opdualag(纳武利尤单抗+Relatlimab)不可切除/转移性黑色素瘤(12年以上)2022年3月Zynyz(Retifanlimab)患有转移性/复发性局部晚期Merkel细胞癌的成人患者2023年3月特瑞普利单抗成人转移性/复发性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一线治疗;钳类化疗后进展的复发性/不可切除/转移性鼻咽癌2023年10月替
14、雷利珠单抗既往接受过全身化疗且未使用PD-(L)I抑制剂的不可切除/转移性食管鳞状2024年3月靶点药物名称适应症FDA批准日期细胞癌成人患者Unloxcyt皮肤鳞状细胞癌2024年12月13日Penpulimab-KCQX鼻咽癌2025年4月23日资料来源:ClinicalTrials.govFDA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第二波引入联合疗法,通过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或抗血管生成药物整合,显着改善临床结果,使客观缓解率达到40%至50%。重要组合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及ipilimumab联合用于黑色素瘤,以及帕博利珠单抗及化疗联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第三波代表一种复杂方法,系统性靶向多种免疫途径,以实
15、现最大化的抗肿瘤效果,目标为达到更高的客观缓解率。这一阶段显示出肿瘤免疫疗法的未来趋势及使命,专注于全面的免疫系统开发以对抗癌症。在这一波中,具有新兴靶点且前景广阔的疗法正在崭露头角,如靶向4-1BB及LAG3抗体。针对4-1BB及PD-LI的双靶向策略展现出较高的潜力,而其靶点的广泛表达为高效双特异性抗体于一系列实体瘤的适应症扩展方面提供重大机会。同样,利用LAG3在该等经常共同表达的细胞上的独特机制,LAG3与PD-I共同靶向较单独靶向PD-I更有效地激活衰竭的T细胞。然而,该等抗体肿瘤药物的特点为结构复杂及研发难度大,反映其庞大的平台效应。开发过程类似于系统工程,其中选择正确的靶点、抗体
16、及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四、癌症抗体疗法的复杂性及策略设计于设计及开发第三波癌症抗体疗法时,各决策须平衡及优化以下要素,以实现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案:靶点选择:选择靶点涉及识别癌细胞主要发生改变的分子或通路,确保治疗的特异性并尽量减少脱靶效应。值得注意的是,4-1BB及LAG3等靶点有望更有效调节免疫系统。抗体选择:抗体的选择受免疫原性、半衰期及内化效率等关键属性所影响。理想抗体具有高亲和性、稳定性、低免疫原性、高效内化及延长血浆半衰期等属性,以维持治疗效果。结构设计:抗体的结构优化旨在提升其成药性、稳定性及安全性。修改可能包括改进FC区,以加强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或完善抗原结合点位,以增强特异
17、性及强度。该等疗法的开发须将设计中先进的生物科技与策略性临床方法相结合,确保为多种癌症提供安全、有效及稳定的治疗。例如,为解决在达到最佳疗效的同时将毒性降至最低的难题,若干同时靶向4-1BB及PD-Ll的双特异性抗体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克服肝毒性障碍,并经临床验证有效。止匕外,LAG3抗体可充分发挥PD-I与LAG3联合用药的协同效应,从而大幅提高整体疗效,是一项可显着提高肿瘤临床疗效的强大策略。整体而言,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路径已从单一靶点发展为多特异性协同策略,可提高疗效及扩大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然而,双特异性抗体等多靶点疗法的开发面临多个难题。其中一个主要障碍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不产生过多毒性
18、加入双靶点时,必须经审慎平衡以于发挥最大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此外,于设计及生产具最佳稳定性及功能性的双特异性抗体时亦面临难题。(一)抗体疗法的临床优势肿瘤免疫疗法包含若干方法,包括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因子、治疗性癌症疫苗及抗体疗法。其中,抗体疗法尤其具有显着的临床优势。该等疗法通过抑制癌细胞用于逃避免疫检查的检查点,增强免疫系统杀死癌症的能力。PD-I/PD-LI及CTLA-4抗体等检查点抑制剂已证明能够有效解除免疫系统“刹车”机制,使T细胞强力攻击肿瘤细胞。虽然该等疗法或会产生过敏反应及副作用,且不会直接刺激T细胞攻击肿瘤,但其策略性调节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其成为癌症治疗的最重要手段。该
19、等抗体于临床上成功用于多种癌症,突显其于显着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于抗体疗法中,双特异性抗体为颇具前景的治疗策略,其经改变结构以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或表位,增强其动员免疫细胞直接靶向肿瘤的能力。该双靶向能力可更精准攻击癌细胞,降低脱靶效应的可能性。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变化各有利弊;部分结构可增强肿瘤特异性并降低免疫原性,而其他结构则可提高稳定性并简化生产。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加入双靶点,增强免疫系统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该方法不仅提高免疫应答的疗效,亦确保对癌细胞进行更针对性及更强的相互作用,并有可能克服单靶点疗法的局限性。此外,双特异性抗体显现出更强的肿瘤特异性
20、大大降低脱靶毒性风险。止匕外,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连接T细胞及B细胞,重定向T细胞以靶向及消除B细胞,显示出就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颇具前景。由于同时靶向两条通路可克服或延缓单药疗法常见的抗药性机制进程,该特异性亦有助于降低治疗的抗药性。与联合疗法相比,双特异性抗体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降低多重治疗用药的复杂程度及费用。此外,双特异性抗体往往显示出更高的疗效、更好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将两种抗体的治疗效果结合为一个分子,双特异性抗体简化治疗方案,降低联合治疗的累积副作用。总体而言,双特异性抗体有望重新定义肿瘤疗法,提供强大、有针对性且高效的疗法,相比传统疗法能更有效地对抗癌症。(二)抗
21、体疗法的发展趋势抗体肿瘤免疫市场正在发生变革性进步,其特点为更有效且更多样化靶点及抗体的开发。肿瘤免疫疗法的变革已从PD-I/PD-Ll及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疗法(通常产生约20%的有限响应)过渡到复杂的“鸡尾酒”疗法。该等“鸡尾酒”疗法为先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能系统性地利用免疫系统以达到最大的抗肿瘤效果。该等创新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肿瘤及非肿瘤病情的可治疗范围,从而大大改善患者的护理。与此同时,安全性更加备受关注。降低毒素及提高治疗安全性的工作不断加强,旨在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符合严格的监管标准。注重安全性对维持患者的依从性及确保新疗法从临床试验成功过渡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22、而言至关重要。此行业对强大的综合研发能力的需求亦与日俱增。该需求涵盖早期研究至后期综合生产,对于向市场无缝提供新疗法而言至关重要。该等综合能力不仅确保疗法创新的科学稳健性,亦确保其商业可行性。止匕外,抗体治疗的治疗适应症范围正显着扩大。该等疗法最初针对血液癌,现正被用于多种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等主要癌症。市场亦越来越有兴趣探索传统肿瘤学外的治疗应用,为疗法及研究开辟新途径。联合疗法的趋势日渐突显,并增加采用整合既有疗法的策略。该方法凭藉协同效应提高疗效,更有效应对癌症的复杂性,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抗体肿瘤免疫市场的该等发展显示应对现代医疗挑战的灵活策略,突出创新、安全及疗效为成功推
23、动治疗进步的关键因素。五、41BB抗体药物(一)41BB抗体概览4-1BB为TNFR超家族的成员,是免疫系统中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重要蛋白质。当与通常存在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配体4-1BBL结合时,4-1BB可作为共刺激分子,增强T细胞的激活、存活及生长。此相互作用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靶向4-1BB的疗法因其广泛的表达及于诱导T细胞响应的关键作用而备受认可,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对于PD-I/PD-LI抑制剂发挥效用的癌症。有效利用4-1BB的激活可显着增强T细胞的增殖,展现解决与PD-I抑制剂相关的局限方面的潜力。4-1BB对T细胞的激活及寿命发挥重要作用,而T细胞是对肿瘤产生有效免疫应答
24、的关键。其影响亦可从CAR-T细胞疗法的成功得到间接证明,证实4-1BB的参与能提升疗效。此外,4-1BB对促进T细胞向肿瘤微环境浸润及渗透至关重要,而肿瘤微环境是实现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项关键因素。目前,抗4-1BB抗体药物正被开发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但不限于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胆道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及胃癌。该等疗法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提供更有效、更持久且安全性良好的抗癌响应。近年来,4-1BB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取得进展,目前正进行多项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对多种癌症类型的有效性。然而,面临的挑战包括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可能产生的毒性、确定平衡疗效及副作用
25、的最佳设计及最佳剂量,导致缺少获批的4-1BB靶向药。靶向两种分子通路的双特异性抗体正成为新策略。具体而言,同时靶向PD-Ll及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因具有减轻免疫抑制及诱导免疫细胞激活的互补作用机制,极具前景。此方法可有效解决PD-I/PD-Ll单药疗法的局限性,该疗法通常缓解率不高,且可导致抗药性。例如,4-1BB可影响相关肿瘤细胞外过程,改变肿瘤微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与抑制外周血相比,靶向肿瘤微环境的PD-Ll及4-1BB被认为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免疫排斥及免疫惰性的肿瘤。PD-Ll及4-1BB的双靶向不仅能使肿瘤细胞结合依赖性T细胞激活,从而有望将肝脏脱靶毒性降至最低,亦能优化抗肿瘤
26、免疫的参与。(一)41BB抗体的全球竞争格局多名参与者正开发针对实体瘤的4-1BB单克隆抗体,而礼进生物的LVGN6051是唯一已进入11期试验的候选产品。下表载列全球4-1BB单克隆抗体管线的详情:药物名称靶点公司临床阶段适应症试验设计中单药或联合疗法首次发布日期LVGN60514-1BBLyvgenBiopharm2期头颈部联合2024年4药物名称靶点公司床段临阶适应症试验设计中单药或联合疗法首次发布日期aHoldingsLimited鳞状细胞癌月22日EUlOl4-1BBEutilex/华博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2期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前列腺癌及其他实体瘤单药2021年5月27
27、日ADG1064-1BBAdageneInc.1/2期非小细胞肺癌联合2022年2月11日PEOl164-1BBHyaMabBiotechCo.,Ltd.1/2期局部晚期及转移性实体瘤单药2023年4月6日CTX-4714-1BBCompassTherapeutics1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间皮瘤、黑色素瘤及头颈部癌症单药2019年3月19日AGEN23734-1BBAgenusInc.1期晚期癌症单药2019年10月10日ATOR-10174-1BBAlligatorBioscienceAB1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19年10月30日TWP-101Sytalizumab4-1BBThera
28、WisdomBiopharmaCo.,Ltd.1期晚期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及其他实体瘤单药2021年5月4日药物名称靶点公司床段临阶适应症试验设计中单药或联合疗法首次发布日期YH0044-1BBEucureBiopharmaCo.,Ltd1期晚期实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单药2022年10月4日ADG2064-1BBAdageneInc.1期晚期及转移性实体瘤单药2022年11月14日FTLOOl4-1BB非同生物1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24年5月10日附注:行业资料截至2025年7月11日,仅包括活跃开发项目;不包括已终止资产。资料来源:ClinicalTrials.gov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于癌症
29、疗法中使用4-1BB单克隆抗体充满重大挑战,尤其是安全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免疫系统可能受到过度刺激,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其次,肝毒性仍为重要问题。涉及346名晚期癌症患者的乌瑞芦单抗(抗4-1BB抗体)综合安全性分析的公开数据突显该等风险。一名接受6.0mg/kg剂量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肝酶升高及高胆红素血症。剂量分别为1.0mg/kg及5.0mgkg0t,有两人因药物相关肝毒性而死亡。4-1BB抗体作为单药疗法因疗效有限而加剧该等安全性问题,通常需要与PD-I或PD-LI抑制剂联合使用,以取得有意义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治疗结果及减少不良反应,4-1BB与PD-LI抑制剂联合使用的原理为利
30、用两种通路的协同效应。该方法不仅通过更可控且迅速见效的免疫激活提高抗肿瘤反应,亦于双特异性抗体或定制治疗方案中采用特殊的设计策略,以尽量减少副作用。通过策略性调节免疫应答,该组合确保更安全的治疗方案,于强大的疗效及可控的毒性之间实现平衡,从而满足肿瘤免疫疗法的关键需求,在充分使患者获益的同时,尽量降低风险。下表详述靶向4-1BB及PD-Ll双特异性抗体的全球管线。LBL-024已于2024年7月在中国进行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单臂注册临床试验,截至最后可行日期为针对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全球首款亦是唯款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靶向4-1BB的免疫疗法。除LBL-024以外,全球概无其他PD-LI/4
31、IBB双特异性抗体正在通过加速审批通道接受评估。药物名称靶点公司临床阶段适应症试验设计中单药或联合疗法次布期首发日地点LBL-O24*PD-L1/4-IBB维立志博关键性临床阶段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单药2024年7月11日中国2期晚期实体瘤联合2025年1月21日中国AcasunlimabPD-L1/4-IBBGenmab3期非小细胞肺癌联合2024年10月10日全球INBRX-105PD-L1/4-IBBInhibrXBiosciences,Inc2期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胃癌、肾癌、食管腺癌、鼻咽癌、口咽癌单药2019年1月18日全球QLF31907*PD-L1/4-
32、IBB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期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单药2023年4月21日中国AP203PD-L1/4-IBB祥技份限司圆生股有公1/2期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他实体瘤单药2022年7月25日全球PMlO03*PD-L1/4-IBB普米斯生物技术(珠海)有限公司1/2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23年5月17日中国MCLAPD-L1/4Merus1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19全球药物名称靶点公司临床阶段适应症试验设计中单药或联合疗法次布期首发日地点-145-IBBN.V./IncyteCorporation、B细胞淋巴瘤年4月19日FS222PD-L1/4-IBBinvoXPhar
33、maLimited/F-starTherapeuticSLimited1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21年2月5日全球ABL503PD-L1/4-IBBABLBio,InC.1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21年2月21日全球ATG-I01PD-L1/4-IBBAntengeneBiologicsLimited1期晚期实体瘤、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单药2021年8月3日全球BH3120PD-L1/4-IBBHanmiPharmaceuticalCompanyLimited1期晚期实体瘤单药2024年1月31日全球附注:行业资料截至2025年7月11日,仅包括活跃开发项目;不包括已终止资产。*仅LBL-O24、QL
34、F31907及PMloO3正在于中国进行临床试验于肿瘤药物开发方面,NMPA采取单臂临床试验与有条件批准相结合的监督指导原则,以加快新型疗法的市场准入。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惯例,NMPA可根据具体试验进展及数据评估情况,批准单臂注册临床试验。有关注册临床试验被明确定义为“注册临床”而非11期或11I期研究。LBL-024于2024年4月获准启动“注册临床”研究而非传统的11期或11I期试验。资料来源:ClinicalTrials.gov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下表概述于所示期间LBL-024各主要适应症的中国发病率及市场规模的绝对数额:适应症单位2024年2027年估计2030年估计CAGR2
35、024年至2027年估计CAGR2027年估计至2030年估计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符合条件患者(千例)12.014.016.55.3%5.6%市场(人民币十亿元)3.54.04.84.6%6.3%小细胞肺癌符合条件患者(千例)95.9103.4110.72.5%2.3%市场(人民币十亿元)27.629.831.92.6%2.3%小胞癌非细肺符合条件患者(千例)239.9253.0277.51.8%3.1%市场(人民币十亿元)69.172.979.91.8%3.1%道晅癌符合条件患者(千例)79.885.891.92.5%2.3%市场(人民币十亿元)23.024.726.52.4%2.4%胃癌符合条
36、件患者(千263.0286.7272.62.9%-1.7%适应症单位2024年2027年估计2030年估计CAGR2024年至2027年估计CAGR2027年估计至2030年估计例)市场(人民币十亿元)75.782.678.53.0%-1.7%食管鳞状细胞癌符合条件患者(千例)117.3127.7241.82.9%23.7%市场(人民币十亿元)33.836.869.62.9%23.7%肝细胞癌符合条件患者(千例)42.345.130.92.2%-11.8%市场(人民币十亿元)12.213.08.92.4%-11.8%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附注:数据乃基于符合条件患者群体中100%的渗透率
37、计算,代表整体潜在市场。下表概述2024年中国符合条件使用PD-LI/4-IBB双特异性抗体的估计患者群体:癌症类型2024年总人数吃能*矗客殿一线一线治疗治疗的二线治疗接受二线接受三线;第三治疗ilM的患者瞬患者2024年符合条件人数(例比率S睇(人民币-HZic)(例(%)(琐(%;(拗(%)仟例)%)(播)聊唧吩搬3.517270.012190210949.75.427.41.1120T小细胞27.6168.070.0117681.595.9及激膨卜神经内分泌癌)95.9(一线豺三0陪三嬲非4咄胞蹒69.1951.770.070.0666.2666.224.563.4163.0422.5
38、18276.9-小细嬲儒)239.9T非小细脚帽/二线璃状非小m23.0139.870.097.981.579.8细嬲79.875.7379.485.0322.582.1263.0(一线胆崎263.0食能状细麒33.8238.160.4143.890.61173(BS)1173肝细醯122345.945.0155.727242.3(一线食管鳞状42.3(一线肝细雌)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附注:百分比计算计及疾病阶段、治疗线数以及使用单药疗法或联合疗法。然而,符合条件患者群体估计未计及定价及管线数据。LBL-024与PD-Ll及4-1BB结合后具有明显的亲和力,于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好的安全性
39、根据公开可得数据,LBL-024对PD-Ll与4-1BB的结合亲和力约为300:1,而Genmab的acasunlimab则为0.9:1。于其I11期临床试验中,仅有1.1%(175例占2例)的患者出现与谷草转氨酶水平上升有关的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且仅有0.6%(175例占1例)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上升。相比之下,根据Genmab的acasunlimab联合KeytrUda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公开报告的临床数据,13.3%的患者出现3级或以上肝脏相关不良事件。有关临床对比数据为根据公开资料来源从各自的临床研究产生,而非源自LBL-024的头对头比较研究。观察到的疗效结果差异可能受各种
40、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该等独立试验中患者基线特征、疾病状况、既往治疗史及研究设计参数的差异。因此,该等交叉试验比较应当审慎解读。LBL-O24以2:2结构同时阻断PD-I/PD-Ll通路,并有条件地激活4-1BB通路,于临床评估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与单独使用PD-1/L1抗体相比,该双重作用更有效增强T细胞的激活及增殖,从而产生更强的抗肿瘤效果。目前,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胆道癌、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及肝细胞癌的多种其他新型治疗方案亦处于研究中,当中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T细胞表达嵌合抗原受体,以识别肿瘤抗原并介导肿瘤细胞杀伤,且目前正在进行实体瘤的临
41、床试验。双特异性抗体ADC通过连接器结合双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精准靶向并将治疗药物传递给癌细胞,亦处于对实体肿瘤的临床评估中。RNA靶向的小分子,旨在调节剪接、抑制不可降解蛋白质的转化或破坏非编码RNA结构,于正在进行的恶性实体瘤试验中探索。利用CRISPR技术编辑免疫细胞基因、通过敲除抑制性受体或插入功能性基因来增强抗肿瘤活性的基因治疗方法正在通过早期临床试验取得进展。癌症疫苗利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新抗原来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中。此外,利用泛素一蛋白酶体系统降解致病蛋白质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正在进行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三)44BB抗体的主要适应症1、神经内分泌癌
42、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分化不良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主要包括肺部、胃部、胰腺、结肠及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为临床病程侵袭性强、转移早及复发率高。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指发生于肺部以外并对胃肠道、胰腺等器官及其他组织造成影响的神经内分泌癌,其中国发病率由2019年的11.5千例增加至2024年的17.2千例,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23.1千例。下图说明于所示期间中国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过往及预测发病率:巾国肺外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2019年至2030年估计期间CAGR2019年至202碑8.5%2024#至2027年估计5.9%2027年估计至203阵
43、估计4.1%22.2231mill201920202021年20222023年202作202/2026202库202蟀20292030估计估计估计估计估计估计资料来源:NCCR、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目前,伯类联合化疗是治疗晚期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线标准疗法,但其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肾毒性),并经常导致抗药性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就肺外神经内分泌癌而言,联合疗法(伯/依托泊甘联合)为多数患者的一线标准疗法。二线治疗取决于生物标志物:KieI(Ki)67抗原指数较高(55%)的患者通常接受CAPTEM等联合疗法或基于奥沙利钳(oxaliplatin)的疗法(如奥沙利伯和卡培他滨(XELOX)及亚叶酸
44、钙、氟尿喀咤和奥沙利伯(FOLFOX),而Ki-67指数较低(55%)的患者可能受益于替莫噗胺(temozolomide)单药疗法,约占二线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30%。dMMRMSl-H肿瘤患者为较小的亚群(5%至10%),可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以下流程图说明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于中国的治疗范式。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于中国的治疗范式2024M合拿件妻Jr12.0T4!附注:就二线治疗失败的患者而言,CSCO指南及NCCN指南均无任何系统治疗方案推荐。咨料来源,CSCO、弗若斯持沙利文分析一线标准疗法治疗失败的晚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方案非常有限。二线化疗的客观缓解率相对较低,在神经内分泌癌中,FoLFlRI仅有18.3%客观缓解率。该等患者中只有少数对PD-I/PD-Ll抑制剂有积极反应,因此使用该等药剂进行单药疗法的疗效有限,只能在短期内控制病情。例如,根据KeytrUda公开报告的临床数据,其二线/三线以上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中位总生存期分别约为7%、1.8个月及7.8个月。OPdiVo二线及以上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中位总生存期分别约为1.8个月及7.2个月。相比之下,患者更有可能从联合用药或双特异性策略中获益,可见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选择有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