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风险分层与管理(2025)摘要疾病概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伴随免疫球蛋白M(IgM)单克隆蛋白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少数情况下出现高黏滞血症。诊断标准:骨髓中存在210%克隆性淋巴浆细胞且伴有IgM单克隆蛋白即可确诊。超过90%的患者可检测到MYD88基因L265P突变,该突变也常见于IgM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但MYD88突变并非诊断必需条件。风险分层:年龄、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值、血小板计数、B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及单克隆IgM浓度是预后预测的关键指标。风险适应性治疗:
2、符合WM诊断标准的患者并非均需立即治疗,无症状者可观察至症状出现。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疗效逊于联合方案。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可选择化学免疫疗法或共价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o梅奥诊所首选诱导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无需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或泽布替尼。难治性疾病管理:硼替佐米、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沙利度胺、依维莫司、口比托布鲁替尼、卡非佐米、来那度胺、苯达莫司汀和维奈克拉均对复发WM显示活性。鉴于WM的自然病程,降低治疗毒性是方案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多数患者死亡原因与巨球蛋白血症无关。患者病历一名55岁男性于2008年1月被发现存在免疫球蛋白M(IgM)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该患者接
3、受观察直至2013年11月,其IgM水平升至9135mgdLo随后接受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4个月,后因神经病变中断治疗,但IgM水平降至1150mg/dLo继续观察至2018年4月,当出现症状性进展时,其IgM达11,500mgdL,并确诊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未获微小缓解,后改用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缓解期不足1年。2021年参与奥普佐米试验性治疗,获得持续3年的缓解。2024年8月复发后,接受伊沙佐米联合伊布替尼试验治疗,因腹泻不耐受伊沙佐米,遂继续单用伊布替尼并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病例评述:本例呈现该疾病的典型特征:1 .无症状冒烟期持
4、续5年,仅需监测。2 .几种治疗方案均获得阶段性缓解。3 .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失败符合常见模式。4 .硼替佐米所致神经毒性严重但可完全恢复。5 .近10%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合并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且多与高水平IgM相关,IgM下降后出血症状可缓解。6 .出血机制常为多因素性。7 .多数患者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可产生持久应答。疾病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定义为伴有IgM单克隆蛋白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该疾病的体征包括肝肿大(20%)、脾肿大(15%)和淋巴结肿大(15%)。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与正细胞性贫血相关的疲劳,诊断时中位血红蛋白值为10g/dLo许多
5、符合WHO诊断标准的WM患者无需立即治疗,因其处于无症状(冒烟型)阶段。几乎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存在IgM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阶段,但此时MGUS的克隆性B细胞已具备恶性克隆的分子特征。70岁以下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10年,70-79岁约为7年,80岁及以上约为4年。65岁以上WM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与肿瘤无关。14%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存在克隆性造血,这与疾病从冒烟型进展为活动型的风险增加相关。图示摘要展示了该病的关键临床特征。在无症状情况下,不存在需要启动治疗的IgM阈值。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71岁。年龄调整后的发病率为0.42/10万人年,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的发病率为0.5
6、7/10万人年,男女比例为3.2:lo过去50年WM发病率未见明显变化。美国每年约1500例新诊断患者(占淋巴瘤的1%)。白人WM发病率(4.1/百万人年)高于黑人(1.8/百万人年)。4.3%的WM患者有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或WM家族史,这类患者生存预后较非家族性病例更差。研究表明,黑人和白人患者中IgM型M蛋白检出率分别为2%和16%,黑人中位M蛋白浓度(0.44gdL)低于白人(1.2gdL)o黑人患者确诊中位年龄(63岁)早于白人(73岁),但生存期更短。巨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可能涉及多基因因素。WM生存率正在改善。SEER数据库纳入5784例WM患者,1991-2000年与2001-2010
7、年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从6年提升至8年。2001-2010年队列中WM相关及非WM相关死亡均减少。诊断年龄仍是影响生存的最主要因素:8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风险是50岁以下参照组的6.99倍。约12%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年龄小于50岁,该群体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1.2年,年轻患者几乎均死于本病。IgM单克隆蛋白的存在赋予该病独特临床表现,可导致高黏滞血症、周围神经病变、溶血性贫血和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10年生存率为66%o拉丁美洲人群研究显示WM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81%,各年龄组生存均有改善,但高龄仍与较差预后相关。IgM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仍是临床难点,其机制可能与抗体直接结合髓鞘
8、相关糖蛋白导致脱髓鞘有关。病程通常缓慢进展(可达十余年),不伴自主神经病变或腕管综合征,且无疼痛表现。治疗方案与WM相似。利妥昔单抗治疗后54.5%的神经病变患者获得总体改善,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患者在第二次治疗后出现改善。利妥昔单抗单药在IgM介导的神经病变中仍具价值。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54例抗MAGIgM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变患者随机接受利妥昔单抗或安慰剂后,两组12个月时INCAT感觉评分改善无显著差异。3例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抗髓鞘相关糖蛋白IgM神经病变患者均报告早期主观症状改善。49例接受BTK抑制剂治疗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35例(71.4%)症状完全缓解,中位缓解时间为10
9、1个月。诊断标准在JanGostaWaldenstrom最初的描述中,WM患者表现为口鼻出血(高黏滞血症)、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血沉增快。该疾病本质是伴随五聚体IgM单克隆蛋白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和淋巴结可见不同成熟阶段的异质性B系细胞浸润,骨髓浸润模式以骨小梁间为主。许多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处于症状前期,可能无需治疗。肿瘤细胞表达泛B细胞标志物(如CDI9、CD20),通常CD3和CD103阴性。分子特征方面,3号染色体3p22.2位点存在特征性序列变异,MYD88基因TfC单核昔酸变异导致第265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L265P),该突变见于93%的患者。CXCR4突变
10、检出率为29%,高黏滞血症患者中该突变比例达53%oMYD88状态不能预测化疗免疫治疗患者的生存期(突变型10.2年VS野生型13.9年),但其他研究显示MYD88突变型患者10年生存率显著优于野生型(90%VS73%)o环磷酰胺治疗患者的中位病因特异性生存期为166个月。MYD88突变可通过外周血PCR检测。30%的WM患者存在CXCR4突变,动物模型显示该突变预示对伊布替尼和依维莫司耐药,且与共价BTK抑制剂治疗无进展生存期缩短相关。BTK抑制剂In期试验分析表明,CXCR4或TP53突变患者预后更差。鉴别诊断方面,MYD88L265P突变虽与WM和IgM型MGUS特异性相关,但也见于脾边
11、缘区淋巴瘤(4%)、IgM淀粉样变性(71%)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7%)o该突变不能区分WM与IgM型MGUS(后者突变率64%),但在IgM型多发性骨髓瘤中不存在。突变表达水平与骨髓浸润程度一致,化疗后突变表达下降提示治疗反应。临床表现异质性显著:部分患者虽IgM显著升高且骨髓浸润30%仍无需治疗;而某些低水平IgM伴轻微骨髓浸润者却因IgM相关并发症(如中重度周围神经病变、淀粉样沉积、冷凝集素溶血性贫血、II型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需立即干预。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仅半数初诊时有活动性表现,血管炎导致的皮肤溃疡是最常见治疗指征。WM目前不可治愈,治疗需求主要源于症状性贫血。部分无贫血但存在炎
12、症综合征(表现为体质性疲劳)的患者可通过C反应蛋白升高识别,多数经治疗症状改善。IgM相关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变管理棘手,其感觉异常常缓慢进展(超10年),因不累及轴突故无痛感,也不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腕管综合征。跌倒风险是主要并发症,长期病程后可出现肌肉萎缩。抗髓鞘相关抗体检测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不具特异性,皮肤活检可显示神经纤维密度降低但非常规检查。IgM型多发性骨髓瘤(占骨髓瘤1%)需与WM鉴别,溶骨性病变和14号染色体易位是其鉴别要点。前者表现为浆细胞分化(高表达CD138和胞质免疫球蛋白),而WM表达CD20且伴MYD88突变。50岁以上人群IgM单克隆蛋白检出率为l600oIgM型MGUS患
13、者需终身监测,若同时存在游离轻链比值异常和M蛋白21.5g/dL两个危险因素,20年进展风险达55%。176例研究显示M蛋白lgdL和MYD88突变对症状性巨球蛋白血症的预测HR均20,10年累积进展率38%。MYD88野生型是转化为大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测因子,后者总生存较差。IgM3000mg/dL可能无症状且血清黏度正常,观察仍是合理选择。梅奥数据显示仅13%WM患者出现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即使IgM6000mg/dL者中位初始治疗时间仍达6.9年。冒烟型患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IgM4500mg/dL.骨髓淋巴浆细胞浸润270%、B2微球蛋白4mgL白蛋白3.5g/dL以及MYD88野
14、生型。FDG-PET结果可能有预后价值但影像学总体作用有限。疗效评估以M蛋白降低为标准:微小反应(225%)、部分反应(250%)、非常好的部分反应(290%)和完全反应(免疫固定电泳转阴)。血清游离轻链因半衰期短可作为肿瘤负荷的领先指标,但其检测在WM中的价值尚未明确。治疗目标是疾病控制,目前无证据表明反应深度与预后明确相关,这使得将非常好的部分反应作为试验主要终点存在争议。472例患者分析显示,进展后生存与至进展时间无关,24个月内进展不预示更高死亡率,这点不同于其他淋巴瘤。风险分层由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独特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细胞表面和遗传特征,因此国际预后指数(In
15、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和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Lymphoma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不适用于其预后评估。表2列出了目前公认的WM分期系统。表2中的五项标准并非权重相同。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最大。65岁以上的患者无法归入低风险类别。尽管IgM蛋白水平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值需超过7000mg/dL才会纳入分期系统。在最大规模的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研究中,IgM水平并未影响缓解率。乳酸脱氢酶(LDH)未纳入WM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在修订后的预后评分系统中,年龄(W65岁vs.66-75岁vs.276岁)、
16、B2-微球蛋白24mgL血清白蛋白3.5g/dL以及LDH2250IU/L(正常值上限225)可将患者分为五个不同的预后组,并识别出极低风险和极高风险组,其3年WM相关死亡率分别为0%、10%、14%、38%和48%(p0.001),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59%、37%、19%和9%(pMR,%ResponseratePRResponserateVGPRPFS,monthsReferenceRCd19/089.589.542.169.4%5years36RCVP54/084803779months37RCd50/5096/8787/6817/434/32383.4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复
17、发WM治疗中显示出较高活性,采用每周两次(连续两周、休息一周)的给药方案时,缓解率达81%-96%。CXCR4突变不会降低对硼替佐米的反应率。在新诊断患者中,硼替佐米(每周一次)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使26例患者中的23例达到微小缓解以上疗效,1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9%。最重要的是,每周方案未观察到3级或4级神经病变。欧洲骨髓瘤网络报道了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地塞米松在初治有症状患者中的疗效:利妥昔单抗被延迟至第2和第5周期以降低IgM升高风险,无患者因IgM升高需血浆置换,总缓解率为85%,中位PFS为42个月,3年OS为81%,但46%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因此,该方案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但需警惕早
18、期神经毒性。硼替佐米在冷凝集素病中也显示活性,总缓解率为32%。鉴于硼替佐米的神经毒性较高,神经毒性更低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被用于联合利妥昔单抗和地塞米松(未接受过利妥佐米联合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达87%,其中36%达到至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2年无进展率为65%,周围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发生率均为3%。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利妥昔单抗的试验显示,26例患者总缓解率为96%,主要缓解率77%,中位缓解时间为8周。另一项研究纳入59例经治患者接受伊沙佐米、皮下利妥昔单抗和地塞米松治疗,8周期后总缓解率71%(14%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36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
19、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6%和88%。蛋白酶体抑制剂是巨球蛋白血症的重要治疗选择。(表: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特定结果)RegimenND/RRResponserateMR,%ResponseratePR,%ResponserateVGPR,%PFS,monthsReferenceBortezomibDRC102/080.65732.680.6%24months39BCdl9;Bdl8;other644/093.281.836.336.040VCd19/089.573.726.33336CarfIlzomib6/01006717Notreported41Ixazomibibrutinib9/1290.47
20、6.223.822.9423.5苯达莫司汀在一项比较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与RYHOP方案治疗低级别淋巴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中,亚组分析纳入41例WM患者(22例接受BR,19例接受R-CHOP)。两组缓解率均为95%,但BR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更长(R-CHOP组为36个月,BR组未达到,p0.001)O分析时,BR组仅4例(18%)复发,而RYHOP组11例(58%)复发。BR方案的耐受性更优,无脱发、血液学毒性更低、感染及神经病变发生率更低,且口腔黏膜炎更少。一项研究对24例经治患者采用苯达莫司汀(90mgm2)联合利妥昔单抗(连续2天给药,每4周1周期,中位5周期
21、总缓解率达83%(20/24),中位PFS为13.2个月。既往接受核昔类似物治疗者更易出现长期骨髓抑制。另一项针对71例复发/难治性WM患者(中位年龄72岁,中位2线治疗)的研究显示,BR方案的部分缓解率(PR)为74.6%,PR+微小缓解(MR)达80.2%,1年和3年PFS分别约为80%和60%。与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利妥昔单抗(RCd)相比,BR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利妥昔单抗方案的进展风险更低。梅奥诊所的数据显示,60例接受BR治疗的患者2年PFS为88%,优于100例接受RCd治疗者的61%(与MYD88突变状态无关)。另一项69例患者的研究中,BR的18个月总缓解率达97%,2
22、年PFS为87%,MYD88和CXCR4突变不影响疗效。1例(1.4%)患者在苯达莫司汀治疗6个月后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另有试验报告2例(2.9%)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德国东部淋巴瘤研究组的试验纳入293例接受BR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为91.4%,5年生存率估计为78%,仅2例(0.7%)出现治疗相关髓系肿瘤,中位PFS为65.3个月。维持利妥昔单抗治疗未带来额外获益,因此梅奥诊所不推荐维持治疗。临床推荐:LBR方案因给药简便、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少,被梅奥诊所列为初治WM优选诱导方案,其疗程通常短于6个月且无IgM升高风险。2 .老年或骨髓广泛浸润患者建议采用苯达莫司汀90mgm2(仅第1天
23、给药,每28天1周期)以减少骨髓抑制。3 .中枢浸润(Bing-Neel综合征)患者优先选择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或替拉布替尼),因其可穿透血脑屏障。伊布替尼能快速持久改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替拉布替尼治疗2个月后可见脊髓增强灶减退,但仅少数患者能达到完全症状缓解和长期控制。(表:基于苯达莫司汀的治疗方法)RegimenND/RR25%IgM,%50%IgM,%90%lIgM,%PFS,monthsReferenceBR69/097965666.65years44BR57/093885160.537BRbortezomib0/3884.681.65078.830months47BR139/11
24、197.8/83.891.4/73.947.5/24.360/425years483.6BTK抑制剂63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接受了420mg的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治疗。主要缓解率为73.0%,包括90.5%的轻微缓解。2年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9.1%和95.2%。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中位缓解时间为4周。中位IgM从3610降至1340,中位血红蛋白(Hb)从10.5升至12.6。非血液学毒性包括腹泻、出血和心房颤动(10.7%)。伊布替尼应无限期使用,因为停药后可能出现IgM快速升高。在停用伊布替尼后,60%的患者观察到血清IgM迅速升高,
25、其中10例患者急性发展为高黏滞血症。MYD88未突变的患者对伊布替尼的缓解率较低。在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3期伊布替尼亚组研究中,纳入了31例利妥昔单抗难治性患者(中位年龄67岁)。总缓解率为71%,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86%,总生存率为97%o另一项试验中,30例初治患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主要缓解率为80%,且野生型与突变型MYD88患者之间无差异。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0%o在初治患者中,总体缓解率(MR+PR)和主要缓解率(NPR)分别为100%和83%o伊布替尼似乎不需要深度缓解,6个月时达到非常好部分缓解(VGPR)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无进展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在非临床试验(“真实世界
26、环境中,80例患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总缓解率为91%,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82%;21%的患者因治疗相关毒性停药。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停用伊布替尼后,36%的患者出现IgM反弹。伊布替尼的标准剂量为每日420mg,但为管理不良反应而减少剂量时,疗效似乎不受影响。在一项试验中,27%的患者需要减量,但减量后仍保持缓解。在一项针对初治和复发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3期试验中,患者随机接受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或利妥昔单抗联合安慰剂治疗。30个月时,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组的无进展生存率为82%,而安慰剂-利妥昔单抗组为28%(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比为0.20;p0.001)o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组的
27、获益与MYD88或CXCR4基因型无关。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组中血红蛋白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比例高于安慰剂-利妥昔单抗组(73%vs.41%,p0.001)o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组中3级不良事件(如心房颤动和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分别为12%vs.1%和13%vs.4%)o使用伊布替尼治疗巨球蛋白血症时,给药剂量至关重要。剂量强度低于97%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短。停药超过1周与进展风险增加4倍相关。因此,伊布替尼治疗应视为无限期,并需强调依从性以优化疗效。停用伊布替尼后,60%的患者出现血清IgM快速升高,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发热、全身疼痛、夜间盗汗、关节痛、寒战和头痛。阿卡替尼是一种比伊布替尼更具选
28、择性和强效的BTK抑制并J。它吸收迅速、半衰期短,且不不可逆地靶向其他激酶(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L-2诱导的T细胞激酶和T细胞X染色体激酶)。阿卡替尼已获批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在一项106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试验中,缓解率为93%,仅1例患者出现3/4级心房颤动。泽布替尼是第二代BTK抑制剂。77例患者接受160Ing每日两次的剂量治疗,总缓解率为95.9%,24个月时2VGPR率为43.8%。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0.5%。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心房颤动发生率仅为2%(伊布替尼为15%),而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在两组中分别为84%和
29、85%o替拉布替尼是第二代不可逆BTK抑制剂。27例患者中,主要缓解率为93%,包括1例完全缓解和5例非常好部分缓解。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2.6%和100%o1例患者出现2级心房颤动,52%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皮肤不良事件。毗托布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可逆BTK抑制剂,对既往接受共价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有效,是共价BTK抑制剂治疗失败后的潜在挽救方案(缓解率为69%)。一项多中心全球病例系列研究比较了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与伊布替尼在347例症状性患者中的疗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组的缓解深度更高,但两组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无差异。两者均为巨球蛋白血症的合理治疗选择。一项系统评
30、价和荟萃分析比较了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和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81%和82%o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的缓解率略高,但差异微小,提示所有方案均可作为诱导治疗。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和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的疗效,总体缓解率分别为78%、84%和98%O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更长(5.2年vs.4.3年和1.8年),且结果不受患者MYD88特征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常取决于患者对口服或静脉给药、无限期或限期治疗的偏好。一项针对330例巨球蛋白血症患者
31、的调查显示,无进展生存期是治疗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固定疗程的医院治疗而非持续家庭口服治疗。3.7维奈托克由于巨球蛋白血症细胞高表达BC2,长期治疗是该疾病的合理策略。缺乏BTKC481S或CXCR4WHlM样突变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细胞会通过上调Bcl-2和AKT对伊布替尼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其对维奈托克治疗敏感。在一项2期临床试验中,维奈托克(每日最大目标剂量800HIg)的总缓解率(ORR)和主要缓解率(MRR)分别为87%和80%o当伊布替尼与维奈托克联合使用时,观察到深度且持久的缓解,但由于心室颤动发生率高于预期,试验提前终止。目前正在探索CD19靶向CAR-T疗法在巨球蛋白
32、血症中的应用。3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均出现缓解,但均在输注后3至26个月内复发。图1展示了梅奥诊所针对初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推荐管理流程。图2和图3则基于梅奥诊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与研究小组制定的共识标准,为复发患者提供了治疗建议。与其他低级别淋巴瘤不同,24个月内的早期疾病进展不会影响死亡率。无论采用何种治疗,进展后的生存时间不受进展时间的影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近期发布了关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指南(NCCN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指南V.1.2022)O此外,近期也有关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共识综述可供参考。结论若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在症状出现前确诊,患者可安全接受观察和监测。但已出现症状的患者需接受化疗。在非临床试验环境下,梅奥诊所推荐的首选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或泽布替尼。临床医生应重点关注如何降低治疗相关毒性,并避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