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2H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20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ervation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NationalPark(征求意见稿)20口-实施20口-发布生态环境部发布目次、乙-S-刖三11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评估原则25评估周期36评估内容和程序37评估指标体系48 生态环境变化评估79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810评估结果811评估报告9附录A(规范性附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分依据10附录B(规范性附录
2、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依据15附录C(资料性附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19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规范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周期、评估内容和程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以及评估报告的格式。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
3、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口年月日批准。本标准自20口年月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周期、评估内容和程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以及评估报告的格式。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其他文件被新文件废止、修改、修订的,新文件适用于本标准。GB3097海水水质标
4、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9737国家公园设立规范GB/T39738国家公园监测规范GB/T39739国家公园考核评价规范GB/T43678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GB/T45072自然保护地名词术语HJ442.10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HJ1156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HJ1172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117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HJ1272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HJ1300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1311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LY/
5、T3189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DZ/T0303地质遗迹调查规范TD/T1010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环生态(2020)72号)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监测202199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国家公园nationaIpark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4. 2生态环境保护成效conservationeffectivenessofecoIogyandenvi
6、ronment国家公园对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保护效果,以及在主要威胁因素等方面的管控效果。5. 3生态系统原真性ecosystemauthenticity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自然特征的状态。6. 4生态系统完整性ecosystemintegrity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生态过程完整,生态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状态。3. 5关键种keystonespecies国家公园内的旗舰种、特有种或伞护种等需要特别保护的物种。4. 6旗舰种flagshipspecies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性、标志性濒危物种,对公众具有极高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该物种的保护可以促进社会对生物
7、多样性保护的关注。3. 7特有种endemicspecies由于地质历史原因或生态因子的作用,野生种群仅分布于某个特定地区的物种。3.8伞护种umbreIIaspecies能涵盖或综合众多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在保护该物种的同时可以促进更多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的目标物种。4评估原则3.1 科学性原则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4. 2系统性原则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是对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和生态环境监测状况等内容
8、的系统性评估。5. 3可行性原则根据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特征,基于可监测、可获取的数据,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评估指标,结合现场考察进行评估。5评估周期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周期原则上为5年一次。6评估内容和程序6. 1评估内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和生态环境监测状况等8项评估内容。6.2评估程序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特征分析、确定评估方案、评估计算与分级和编写评估报告等程序,见图Ka)特征分析根据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专项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监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
9、确定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伞护种/旗舰种等关键种、环境要素、主要威胁因素等特征。b)确定评估方案根据特征分析结果,针对评估内容选取反映国家公园特征情况的评估指标,收集评估所需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形成针对性的评估方案。c)评估计算与分级根据评估方案,从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两方面,对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获取各项指标值,计算评估分数。根据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综合判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等级。d)编写评估报告编制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前言、总则、国家公园基本情况、特征分析与指标选取、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国家公园生态环
10、境状况评估、评估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建议、附件、附图等。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Co生态环境状况评估评估等级调整国家公园特征分析评估计算与分级图1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程序7评估指标体系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具体指标及其数据来源见表K表1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指标评估内容编号评估指标评估指标说明数据来源生态系统原真性1生态系统原真性指数指国家公园内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处于或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面积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程度。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结合国土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草地资源调查等获取指标数据。2植被覆盖指
11、数指国家公园内植被的覆盖状况,反映植被生长态势和活力。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计算方法参考HJIl72。3自然岸线保有率*指国家公园内自然岸线长度(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岸线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纳入统计范畴)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计算方法参考HJ1272o评估内容编号评估指标评估指标说明数据来源生态系统完整性4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指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聚集度、破碎化程度和边缘效应强度,综合反映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程度。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5自然遗迹保存程度*指国家公园内代表重要地质演化过程的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等典型自然遗迹等保存的完好程度。采用自然遗迹的数量或面
12、积表示。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调查方法参考GB/T39738、DZ/T0303o生态功能6水源涵养*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遥感、气象、地表径流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参考HJ1173orI水土保持*生态系统通过截留、吸收、下渗等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固持作用,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减轻河流、湖泊、水库淤积的重要功能。遥感、气象、地形、植被数据。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计算水土保持量,计算方法参考H
13、J1173o8防风固沙*生态系统通过固定表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地表粗糙度、阻截等方式,减少土壤的裸露机会,提高起沙风速,降低大风动能,从而提高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削弱风的强度和携沙能力,减少土壤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重要功能。遥感、气象、土壤、植被数据。采用修正风蚀方程计算防风固沙量,计算方法参考HJ1173o9海岸带防护*指滨海盐沼、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减低海浪,避免或减小海堤或海岸侵蚀的功能。遥感数据、统计数据、调查及文献资料。计算方法参考GB/T43678o10固碳*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将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遥感数据、统计数据、调查及文献资料。
14、计算方法参考GB/T43678o评估内容编号评估指标评估指标说明数据来源物种多样性1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指国家公园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种类数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及相关物种专项调查资料。调查方法参考HJ1311。12关键种种群数量指国家公园内关键种种群的个体数量,既可用绝对数量(物种准确的个体计数数量、分布面积、分布点)表示,也可用相对数量(样方内个体数量或被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频次等)表示。以地面调查数据结合遥感、模型模拟获取。调查方法参考HJ1311。13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比例指国家公园内关键种的
15、适宜生境面积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比例。以地面调查数据结合遥感、模型模拟获取。水环境质量14水质达标率指国家公园内主要水体监测断面中达到考核目标水质的监测次数占全部断面全年监测总次数的比例。环境监测数据。评价标准参照GB3838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控制项目。涉及海域的国家公园,参考GB3097、HJ442.10、HJ1300o主要威胁因素15核心保护区常住人口密度指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单位面积的常住人口数量。统计调查数据。16一般控制区常住人口密度指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单位面积的常住人口数量。统计调查数据。17核心保护区开发干扰指数指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不包含国家公园总体规
16、划涉及的管护用地)占核心保护区面积的比例。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遥感数据源空间分辨率要求优于2mo调查和计算方法参考HJII56、TD/TIOlOo涉及海域的国家公园,参考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海域开发强度指数。18一般控制区开发干扰指数指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不包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涉及的管护用地)占一般控制区面积的比例。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遥感数据源空间分辨率要求优于2mo调查和计算方法参考HJII56、TD/TIOlOo涉及海域的国家公园,参考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海域开发强度指数。评估内容编号评估指标评估指标说明数据来源主要威胁因素19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指国家
17、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程度,可用外来侵物种种数(或其分布面积)表ZjS地面调查与数据分析。根据国家颁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统计国家公园外来入侵物种种数。调查方法参考HJ623。20生态退化面积指国家公园内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以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除外。遥感监测和地面调查。违法违规情况21新增违法违规问题指国家公园评估周期内新增的违法违规问题数量。根据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台账以及人类活动遥感监测问题线索,综合媒体曝光、群众信访、舆情监控信息等多种渠道,获取新增违法违规问题。22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指国家公园内完成整改的问题数
18、量占违法违规问题总数的比例。根据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台账,计算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生态环境监测状况23数据有效性指用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占应选指标的比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提供的各项评估指标及其监测数据。注1:若评估的国家公园不涉及“*”指标,则不纳入评估范围。注2:新增违法违规问题用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数据有效性用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估。8生态环境变化评估8.1 生态环境变化评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采用定量评估方法。根据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和违法违规情况的变化状况(评分依据见附录A),计算国家公园
19、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石C满分为100分。石。按照公式(1)计算:EC=ECI+EC2+EG+EC4+EC5+/C6+石。7(1)式中:EC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1生态系统原真性变化评分,最大分值为15分;EC2生态系统完整性变化评分,最大分值为15分;EC3生态功能变化评分,最大分值为10分;EC4物种多样性变化评分,最大分值为20分;EC5水环境质量变化评分,最大分值为10分;EC6主要威胁因素变化评分,最大分值为30分;EC7违法违规情况变化评分,采用扣分方式赋分,分值介于-100分之间。8.2 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根据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结果,将生态环境变化分为五个等级
20、见表2。表2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等级明显变好变好稳定变差明显变差分值范围8565WECV8550EC6530EC50ECOO9生态环境状况评估9.1 生态环境状况评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估指标的现状情况,结合专家经验,判定每项评估指标的分数(评分依据见附录B),计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S),石S满分为100分。人按照公式(2)计算:ES=ZMXH式中:es生态环境状况评分;m评估指标的数量;i评估指标的序号;Si第,项指标的分值;V,-一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根据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lS)结果,
21、将生态环境状况分为三个等级,见表3。表3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分值范围ESN8560ES85ESfc15z./“=I-X(1-If)X(2-/“)J式中:IPC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值越大表征自然生态系统越完整;n所有自然生态系统斑块的数量;ST国家公园总面积;j自然生态系统斑块的序号;Sj第/个自然生态系统斑块的面积;If自然生态系统破碎化指数,反映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破碎化程度,介于。1之间;IFD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加权分形维数,介于12之间;Pi第,个自然生态系统斑块的周长。表A.2生态系统完整性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Ci(max)15分015分之间0分权重系数Vi备
22、注Zi(max)Zi(mirt)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Ai3%3%-3%Ai-3%l/b当Tl期指标值在95及以上,指标趋于稳定时,赋15分。自然遗迹保存程度AiN0%0%-1%Ai-l%1/b/A.3生态功能变化评分生态功能变化评分(EC3)的最大分值(G)为10分,评分标准见表A.3。ECs按照公式(A.6)计算:(i=2C,xvl(A.6)式中:EC3生态功能变化评分;c生态功能评估内容中选取的指标数量;i评估指标的序号;G第i项指标的分值,在0C(s,分之间的分值用公式(A.2)计算;Vj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选取指标数量平均确定,即为1/co表A.3生态功能变化评分标准
23、评估内容评估指标O,(,ma)10分010分之间0分权重系数ViZi(,ma)Zjmiri)生态功能水源涵养Ai25%5%-5%Ai-5%1/C水土保持1/C防风固沙1/C海岸带防护1/C固碳1/CA.4物种多样性变化评分物种多样性变化评分(EC)的最大分值为20分。评分标准见表A.4。EC按照公式(A.7)计算:式中:EC4物种多样性变化评分;d物种多样性评估内容中选取的指标数量;i评估指标的序号;C,第,项指标的分值,在。G,皿,分之间的分值用公式(A.2)计算;w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选取指标数量平均确定,即为1/小表A.4物种多样性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Ci(max)20分0
24、20分之间0分权重系数ViZima)Zj(miri)物种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Ai20%0%-3%Ai-3%l/d关键种种群数量Ai3%3%-3%Ai-3%Vd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比例l/d注1:针对关键种种群数量,如果国家公园有多种关键种,计算每种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平均得分作为该指标的最终得分。注2:针对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如果国家公园有多种关键种,计算每种物种种群适宜生境面积的变化情况,以平均得分作为该指标的最终得分。A.5水环境质量变化评分水环境质量变化评分(ECs)的最大分值(Ci)为10分,评分标准见表A.5。表A.5水环境质量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Oi(ma)
25、10分。10分之间0分权重系数Vi备注Zj(max)Zj(miri)水环境质量水质达标率Ai210%10%-10%Ai-10%1当Tl期指标值为100%,指标趋于稳定时,赋10分。A.6主要威胁因素变化评分主要威胁因素变化评分(ECg)的最大分值(G(TOK)为30分。评分标准见表A.6。ECg按照公式(A.8)计算:E(=2C,X%(A.8)式中:EC6主要威胁因素变化评分;e主要威胁因素评估内容中选取的指标数量;i评估指标的序号;G第,项指标的分值,在。G,mx,分之间的分值用公式(A.2)计算;V/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表A.6主要威胁因素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Ci(max)30分
26、030分之间0分权重系数Vi备注Zj(max)Zi(miQ主要威胁因素核心保护区常住人口密度Ai-10%-10%10%Ai210%0.18当Tl期指标值为0,指标趋于稳定,赋30分。一般控制区常住人口密度0.12核心保护区开发干扰指数0.18一般控制区开发干扰指数0.12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0.2生态退化面积0.2A.7违法违规情况违法违规情况(EC7)为扣分项,扣分标准见表A.7。表A.7违法违规情况扣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扣分标准分值违法违规情况新增违法违规问题无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不扣分0一般控制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核心保护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27、或一般控制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4核心保护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以及一般控制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6核心保护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以及一般控制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8核心保护区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10注:主动发现、处理或整改的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可酌情减少扣分。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依据表B.1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依据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分依据分值权重系数Vi生态系统原真性(15分)生态系统原真性指数生态系统原真性指数达95%及以上13151/a生态系统
28、原真性指数介于90%95%(不含95%)912生态系统原真性指数介于85%90%(不含90%)58生态系统原真性指数低于85%O4植被覆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高13151/a植被覆盖度指数较高912植被覆盖度指数一般58植被覆盖度指数较低O4自然岸线保有率*自然岸线保有率达80%及以上13151/a自然岸线保有率介于70%80%(不含80%)912自然岸线保有率介于60%70%(不含70%)58自然岸线保有率低于60%O4生态系统完整性(15分)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达90及以上13151/b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介于8090(不含90)912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介于7080(不含80)5
29、8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低于70O4自然遗迹保存程度*自然遗迹保存完整未受破坏13151/b自然遗迹保存比较完整912自然遗迹保存相对完整,受破坏程度低58自然遗迹受破坏程度较高O4生态功能(10分)水源涵养*水源涵养功能高9-101/C水源涵养功能较高78水源涵养功能一般46水源涵养功能低O3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功能高9-101/C水土保持功能较高78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分依据分值权重系数Vi水土保持功能一般46水土保持功能低03防风固沙*防风固沙功能高9101/C防风固沙功能较高78防风固沙功能一般46防风固沙功能低03海岸带防护*海岸带防护功能高9-101/C海岸带防护功能较高78海岸带防护
30、功能一般46海岸带防护功能低03固碳*固碳功能高9101/C固碳功能较高78固碳功能一般46固碳功能低03物种多样性(20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多16201/d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较多11-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一般6-1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较少05关键种种群数量关键种种群个体数量充足,足以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16201/d关键种的种群个体数量较多,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11-15关键种的种群数量较少,基本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6-10关键种的种群数量较少,不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5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
31、比例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或实际分布面积大,足以维持种群生存繁衍16201/d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或实际分布面积较大,能够维持种群生存繁衍1115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或实际分布面积一般,基本能维持种群生存繁衍6-10关键种适宜生境面积或实际分布面积较小,难以维持种群生存繁衍05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分依据分值权重系数Vi水环境质量(10分)水质达标率水质达标率达90%及以上9101水质达标率介于80%90%(不含90%)78水质达标率介于70%80%(不含80%)56水质达标率低于70%0-4主要威胁因素(30分)核心保护区常住人口密度核心保护区内基本没有常住人口26300.18核心保护区内常住人口密度较
32、低,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主要保护物种的影响较小1825核心保护区内常住人口密度较高,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主要保护物种的影响较大1017核心保护区内常住人口密度高,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主要保护物种的影响极大09一般控制区常住人口密度一般控制区内基本没有常住人口26300.12一般控制区内常住人口密度较低,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主要保护物种的影响较小1825一般控制区内常住人口密度较高,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主要保护物种的影响较大1017一般控制区内常住人口密度高,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主要保护物种的影响极大0-9核心保护区开发干扰指数核心保护区内没有开发建设活动26
33、300.18核心保护区内开发建设强度较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1825核心保护区内开发建设强度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1017核心保护区内开发建设强度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09一般控制区开发干扰指数一般控制区内没有开发建设活动26300.12一般控制区内开发建设强度较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1825一般控制区内开发建设强度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1017一般控制区内开发建设强度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0-9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基本没有外来入侵物种26300.2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低1825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较高1017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高0-9生态退化面积基本没有生态退化26300.2生态退化面
34、积较少,不超过5公顷1825生态退化面积较多,介于510公顷(不含10公顷)1017生态退化面积多,超过10公顷0-9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分依据分值权重系数Vi违法违规情况(-100分)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高-201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较高-5-3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一般-8-6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低-10-9生态环境监测状况(-50分)数据有效性国家公园监测基础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占评估指标的比例高01国家公园监测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占评估指标的比例较高-2-1国家公园监测基础一般,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占评估指标的比例一般-4-3国家公园监
35、测基础较差,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占评估指标的比例低-5注:若评估的国家公园不涉及“*”指标,则不纳入评估范围。附录C(资料性附录)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C.1前言简要介绍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组织形式、工作过程与评估结果。C.2总则概述评估目标与原则、评估周期、编制依据等。C.3国家公园基本情况阐述国家公园历史沿革、自然环境、资源与景观概况、主要保护对象、保护价值、管理情况等信息。C.4特征分析与指标选取根据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调查报告、遥感监测数据、实地调查监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确定国家公园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伞护种/旗舰种/特有种等关键种、主要
36、生态功能、环境要素等特征。阐述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所选取的指标与选取理由,以及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及其来源。C.5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分别从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等评估内容,阐述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C.6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分别从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及生态环境监测状况等评估内容,阐述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状况。C.7评估结果分别列出所选指标在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两个方面的评估分数,给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C.8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国家公园在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C.9工作建议结合国家公园实际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C.10附件评估所用的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和具体数值等内容。C.11附图a)国家公园地理位置图;b)国家公园遥感影像图;c)国家公园管控分区图;d)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e)国家公园植被覆盖状况分布图;f)国家公园重点保护物种分布图;g)国家公园关键种适宜生境分布图;h)国家公园水质监测位点分布图;i)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