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docx

    • 资源ID:594417       资源大小:14.1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docx

    1、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拉沙热(LaSSafever)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拉沙病毒(LaSSaVirUS)属于沙粒病毒科,为负链RNA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也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仓鼠、豚鼠、恒河猴等。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发现拉沙热病原体,并以发现该病毒的地点命名其为拉沙热病毒。(二)流行病学特征。1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拉沙病毒

    2、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动物,以多乳鼠为主,其次还有黑家鼠和小蹊鼠。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并不发病,该鼠带毒率很高,呈慢性持续无症状感染,其唾液和尿液携带并排出病毒,可污染食物和水源。感染拉沙热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亦为传染源,可导致医院内感染。2 .传播途径该病为人畜共患疾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鼠排泄物而感染。鼠排泄物、分泌物、含拉沙病毒的病人血液及分泌物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或污染的食物传染给接触者。拉沙热病毒也可发生人际传播、医院内感染和实验室感染。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由于是机会性感染,儿童可能因为接触鼠类机会少而患病率略低。感染后会产生免疫力,但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的有效期限

    3、4 .流行特征拉沙热具有传染力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症状不明显,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从而容易造成疫情蔓延。该病多发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以及尼日利亚地区。在中非共和国、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以前有过暴发的报道,在民主刚果、几内亚、马里和塞内加尔也曾有人感染的迹象。居住在拥挤、脏乱的钻石采矿地区的居民的发病率最高,医务人员也是高危人群中的重要群体。拉沙热全年均可发病。最近一次的暴发发生在塞拉利昂,从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一共报道有823例病人,其中153例死亡(病死率18.16%)o(三)主要临床表现。拉沙热潜伏期约6-21天。起病缓慢,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咽痛

    4、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部疼痛,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常见眼部和结膜的炎症和渗出。约80%的人类感染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其他表现为严重多系统疾病。疾病在妊娠期尤为严重,超过80%的孕妇可发生流产。严重病例常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胸腔积液、出血、癫痫样发作、脑病、脸病和颈部水肿,也常伴有蛋白尿和血液浓缩。恢复期可发生暂时性脱发和运动失调。25%的病人可发生第八脑神经性耳聋,1-3个月后仅半数病人可恢复部分功能。总病死率约为1%,住院病死率接近15%,在一些流行区病死率更高。妊娠第3个月妇女和胎儿病死率尤高。谷草转氨酶高于150和高病毒血症者,预后较差。二、诊断报告和治疗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5、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拉沙热的临床症状很难与重症疟疾、败血病、黄热病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疾病(如埃博拉出血热)区别。咽喉部发炎且扁桃体上有白色的斑点是其与其他疾病区分的重要体征。应结合各型VHF特异性体征、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本病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3-4周。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其中利巴韦林(ribavirin)治疗拉沙热抗病毒效果较好,在病程的任一时期使用都有一定疗效,早期使用最佳,病程1周内接受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静脉用药比口服效果更好。本病于1969年就开始使用免疫血浆治疗,但除了在免疫血浆的获得、检测、控制、储存等方面存在困难外,免疫血浆的疗效在动物实验中

    6、相对有限。可使用免疫血浆1-2单位/次,IO-12小时可见效。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法参见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三、实验室检测(一)一般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2 .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在尿液中可出现管型。便潜血(+)o3 .生化检查:可有AST、ALT、BUN升高。(二)血清学检查。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目前主要

    7、应用的检查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等。检测结果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或IgM型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或抗原(+)均具有确诊意义。(三)病原学检查。1 .血清中特异性抗原:多采用ELlSA法检测。一般情况下,拉沙病毒抗原于发病后第1周出现。2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等方法检测。病程5天内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30天内在半数以上患者中仍可检到。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14天内患者血清或全血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目前,多采用将病毒分离培养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核酸检测等技术结合起来,这就在保

    8、留其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实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四预防控制措施(一)预防措施。1 .加强国境检疫,预防疫情输入对来自西非流行地区的人员、动物和货物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疾病传入我国,尤其加强对可疑病例和染疫动物的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2 .加强对出境人员防病知识的宣传防止拉沙热流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切断人与鼠类之间的接触。前往流行地区的人员应避免与鼠类接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家中、避免接触鼠类污染的食物和物品。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避免与疑似病例接触。(二)控制措施。1 .医学观察、留验和隔离对疑似病例应就地实行医学观察,进行留

    9、验处理。对确诊病例,必须在专业的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由于可以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必须采取严格措施隔离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隔离区内采取呼吸防护措施。男性病人必须禁止性生活3个月,直到精子内检查无病毒为止。2 .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以及血液检查用的试验器械、可疑污染场所,都要选择敏感消毒剂进行喷洒,喷雾或熏蒸消毒处理。常用消毒剂有0.5%的次氯酸钠溶液或加去污剂的石碳酸进行消毒,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尚有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此外,紫外线可作空气消毒。实验室检验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如果没有生物安全三级以上的试验条件,则尽可能减少检验次数,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对所有的可疑污染物品和场所要进行严格和彻底的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常选择0.5%的次氯酸钠溶液或石碳酸复合物进行,也可选用甲醛熏蒸的方式进行。3 .个人防护凡是接触、护理染疫动物和病例的人,进行疫点处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全套防护服和防病毒面罩进行操作。4 .接触者管理该病的潜伏期可短达三天,使得有必要迅速和有效开展接触者追踪。凡在患者传染期内可能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员都应进行隔离观察:每天测量两次体温,直至最后一次接触3周后,一旦体温高于38.3C,则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注意事项

    本文(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