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当代艺术中社会学分析论文.docx

    • 资源ID:614614       资源大小:25.1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代艺术中社会学分析论文.docx

    第 1 页 当代艺术中社会学分析论文 特征码 FNyJwlnbfENYrbuftwyN * 【内容提要】本文从有关成都双年展的争论入手,讨论了中国 当代艺术中的大众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当代艺术的前卫 性,提出艺术中的“微观政治”概念。 【摘 要 题】理论探讨 【关 键 词】社会学前卫/大众文化/微观政治/当代艺术 【正 文】 在 20XX 年 7 月 9 日举行的第 2 届成都双年展座谈会上,评论家 李公明教授与王林教授对展览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李公明认为 展览具有嘉年华的特点,但艺术家还是对社会提出问题太少。 他强调了艺术与政治的内在相关性,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有对世 界的积极回应,承担对社会进步与公平的责任,从而继续寻求 对宏大叙事的营造的可能性。 王林则对展览中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和展览策划提出了批评, 他的观点与李公明有相近之处,即“当代艺术家距离问题太远” 。 他认为不能说新一代艺术家年轻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当 第 2 页 代艺术中的政治性不能回避,中国的前卫艺术从来没有回避过 政治问题,而一个不触及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展览是缺乏学术 性的。对于两位评论家的批评,展览策划人范迪安教授回应说: “当代艺术和大众文化相关联是我们讨论的问题,说我们没有 考虑学术问题是不对的,技术和学术我们都要考虑。 ”(注:所 引观点见成都双年展学术座谈会纪录 ,柳淳风记录整理,尚 未公开发表。 ) 范迪安的简要回答提出了“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这一重要问 题,即对于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具有浓厚大众文化特征和个性化 日常经验的艺术表达,应该如何认识?在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 性反思的宏大叙事之外,当代艺术有没有可能从其他方向切入 当代社会?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对具有后现代主义特 征的当代流行艺术的文化判断,也提供了一种对过去二十年来 由“八五美术思潮”所形成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的机 会。判断一个展览是否具有学术性,不在于一个展览是否涉及 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是否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反思批判, 而是看这个展览与当代社会的视觉关联,以及这个展览以何种 方式组织和表达这种艺术与社会的视觉关联。在某种意义上说,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观察并表达当代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与呈 现,正是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课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 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处在不算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商 业环境中的中国的大众艺术,会有怎样的特殊表达方式和视觉 第 3 页 形态?这是我们作为策展人不能不关注的艺术趋势。 1939 年,格林柏格发表了他的最重要的现代主义理论名篇先 锋派与庸俗艺术 ,在这篇里,他注意到在同一社会可以并存着 看起来似乎并无关系的不同事物,例如艾略特的诗与锡锅街乐 队的流行音乐,勃拉克的画与星期六晚邮报的版面,也就 是所谓的“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差异与并存。问题在 于这种差异是否就是诸多事物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它是不是 我们这个时代新出现的和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格林伯格认 为,讨论这一问题必须考察这样一种关系:特殊个体经历的审 美经验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由此,格林伯格讨论了先 锋派艺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历史批判的不妥协态度。 这种对现实的勇敢批判却导致了现代派艺术家对社会的自觉疏 离,它既排斥革命的政治也拒绝资产阶级的政治(当然,它无法 拒绝资本主义的市场)。因此,先锋派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和最重 要的功能是寻找一条途径,在意识形态的混乱和激烈冲突中保 持文化的运行。 “先锋派艺术家和诗人完全从大众中退离出来, 通过把艺术局限于或提高到表现绝对来努力保持自己高水平的 艺术,在这种对绝对的表现中,要么解决一切相对性和矛盾, 要么对这些问题不予理睬。于是, 为艺术而艺术和纯诗 便应运而生,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题材和内容” (注:格林伯格: 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载激进的美学锋芒 ,周宪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 年版,第 191 页,第 195 页。 ) 。 第 4 页 先锋派艺术将注意力关注于艺术语言和表达媒介自身,将经验 还原为“为表达而表达,表达比所表达的东西更重要” ,这种专 业上的专门化、精英化和对题材、内容的冷漠,疏远了许多不 能或不愿了解他们技艺奥秘的人。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漠不关心 使先锋派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由于缺乏群众和市场基础而受到 生存的威胁。 在对先锋派艺术在总体文化中的处境日渐艰难感到忧虑的同时, 格林伯格注意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另一种“后卫”艺术庸 俗艺术。根据格林伯格的归纳,它包括流行的商业性的艺术和 带有彩色照片的文学、杂志封面、插图、广告、通俗黄色小说、 喜剧、流行音乐、踢踏舞、好莱坞电影等(在今天,我们还应该 加上电视娱乐节目、数码影像、动漫、电脑游戏等),这实际上 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流行艺术与大众文化,是一种为城市市民 和住在城里的乡下人所需要的消费文化,这些市民与民工对正 统的文化价值无动于衷而又渴望某种文化娱乐,借以打发无聊 与排遣城市生活的压力。 格林伯格对庸俗艺术的生产模式做出了十分深刻的概括并且痛 斥它对于志在创新的前卫艺术的巧取豪夺:“庸俗艺术为了自 身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成熟文化所发现的东西、成果和完善的 自我意识。它从这一文化传统中借取技法、诀窍、策略、经验 方法和主题,并把这些东西变成一个体系,抛弃不需要的成分。 它从历史的积累起来的经验库存汲取自己的生命血浆。这就是 第 5 页 人们所说的今天的通俗艺术和文学曾是昨天属于创新深奥艺术 和文学的真正含义。 ”(注:格林伯格: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 载激进的美学锋芒 ,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 年 版,第 191 页,第 195 页。 ) 今天,大众文化已成汹涌潮流,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 本雅明所预见的复制性艺术对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经典艺术造成 极大冲击。我们对待大众文化与流行艺术已不能再持一种简单 的批判与声讨,而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当代艺术与当代社会的复 杂的美学关系。 在我看来,格林伯格对于流行艺术的全面否定(虽然他也承认庸 俗艺术有时也制作出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某种带有真诚民间风 味的东西)是站在美学前卫的立场上反对流行艺术对艺术语言的 资源掠夺与形式上的自由挪用。但是格林伯格没有注意到当代 流行艺术对大众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 青年一代是如此重要与深远,与之相比,一些知识分子在专业 刊物上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与声讨就如同在大海中扔进几个石块。 社会生活的潮流激变使我们和 80 年代以及 80 年代的青年之间 日益陌生,而他们正是当代艺术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与接受者。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北京“798 区”举行的艺术展览和活动 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陌生的年轻面孔,他们对艺术的定义和 态度与我们已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当代青年艺术 家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对于当代社会的切入与表达, 第 6 页 有关艺术语言和技术表达的问题不再居于中心,而是让位于对 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经验的综合性表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 定要寻找当代艺术中的前卫性,那么这不再是一种专注于艺术 语言与媒介的“美学前卫” ,而是一种重视社会生活变迁与个体 感受的“社会学前卫” (注:关于这两种前卫的概念与历史,请 参阅我的论文前卫 ,载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XX 年第 1 期。 ) 。在这一点上,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 90 年代中期的注重 艺术语言的阶段后,在某种意义上又一次回到 80 年代后期新潮 美术对于社会、政治的关心与表达(注: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有 一句著名的话“重要的不是艺术” ,说明了 80 年代中国前卫艺 术的社会学性质而不是美学性质。 ) 。区别在于,80 年代青年艺 术家对于社会、政治的变革热情是在历史与传统的背景上所产 生的理想主义的宏大叙事,而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更多地从个体 经验出发,在微观沉潜的层面上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剧烈变化。 借用语言与文学的概念,如果说,80 年代的前卫艺术还具有一 种古典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情结,它的表述方式更多地像一种演 说与宣言。这种演说与宣言,具有古典主义的宏大叙事特征, 是一种单方面的自我表现,它所面对的,是艺术家想像中的文 化传统,作为一种叛逆与革命的对象,艺术家在自己的实验艺 术中象征性地完成了对传统的批判与摒弃。 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观发生了转换,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表达方式 第 7 页 更多地具有一种自语与对话的特点。观察成都双年展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 70 年代和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普遍 状态。这一代与 80 年代新潮美术家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没有 那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英雄主义与救世理想,而是将个人 的生活和大众文化与影像图像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资源,在平 凡的日常生活中用异样的眼光观察物象,从中获得异样的感受。 当然,这种感受没有前辈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由坚定的 理想与价值教育所形成的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我们在这一代青 年画家的作品中看到若干游离与恍惚,暧昧与自恋。在他们的 作品中,也会流露出无言的茫然和对前景的困惑,但从整体上 来说,他们在作品中对于闲暇与享受的表达更具有一种对世俗 生活的体验、认同与投入。而他们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已经由于 当代艺术信息的丰富和材料的多样化,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与 综合性。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奥利瓦在超级艺术一书中提出了“热超 前卫”(Hot Trans avanguàrdia)和“冷超前卫”(Cold Trans avanguàrdia)的概念,这大概是借用了现代艺术中的“冷抽象” 与“热抽象”的概念。他所提出的这两个概念不是平行的共时 性概念,而是先后的历时性概念,即“热超前卫”的一代人以 使用语言的方式来利用强调艺术价值的机会,这种语言求助于 第 8 页 历史,以此作为其分离于日常用语的标志。而当前的一代人却 采用一种综合的、或然性的方法,即对材料和语言选择中的固 有难题做出直接的反应,哪怕这些材料和语言是根据同样的疏 离以及折中的能力来加以使用,奥利瓦称之为“矫饰主义者的 模仿” 。他指出“时下的艺术家们按双重意向来操作,即首先选 用可辨认的事物,并将其加工处理,使之在与观众的目光相遇 时起刺激作用;其次是采用形式化的场所和建设性方式,使之 能够以新近精炼出来的距离感和意图来环绕其作品” (注:奥利 瓦:超级艺术 ,毛建雄、艾红华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11 页。 ) 。在这里,他实际上区分了早期现代主义 的精致语言的前卫艺术与后现代时期受到大众文化影响与渗透 的缺乏修养的流行艺术。 当代艺术的传播越来越依赖于艺术信息的获取和艺术活动的配 套操作,大众媒介、收藏与市场日益成为具有评论价值的重要 因素而发挥着影响力。当代艺术家已经意识到通过展览与大众 媒介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即商品品牌识别系统,从而增加艺术 神话的附加值的重要性。为此,选择社会熟悉的大众文化符号 并对已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挪用,是一个与大众和传媒建立 紧密的消费联系的公关策略。 美国艺术史家 T·J·克拉克注意到前卫艺术的这种复杂性,也 就是前卫艺术与“现代性”的关联:“在 1860 年1918 年间 作为艺术的一些前后联系,前卫艺术的丰富性可以依赖它给予 第 9 页 平面性的这种复杂和兼容的价值必定从其他地方而不是从 艺术中得出的价值而重新得到描述。它将使那种平面性作 为大众化的同义词因而将某种东西精巧地、清晰而显 著地构想出来。或许它表示了现代性 ,因为平面性意味着用 幻觉召唤出的广告、商标、时髦画片和照片的纯粹两维性。 ” (注:T·J·克拉克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艺术理论 ,见 波洛克及其之后 ,纽约哈珀与劳出版公司 1988 年版。 )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与大众文化具有血缘关系的 流行艺术?还是在成都双年展的座谈会上,陈瑞林教授的观点 对我们可能会有启发,他认为:“我们不需要对艺术家提出过 多的要求,现在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消解,家长里短也能推动社 会的发展,实际上改变社会的还是大众艺术。改变社会思维方 式的还是流行艺术。我对大众艺术、实用艺术比较感兴趣。让 民众感受艺术,也是好的。大家不要太刻意,现代艺术是很宽 松的。 ”(注:所引观点见成都双年展学术座谈会纪录 ,柳淳 风记录整理,尚未公开发表。 ) 这一观点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思 想对中国知识界与艺术界的影响,流行艺术已经并且将会获得 更为宽容的发展环境。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今天已经不再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的先锋派, 也就是说,不再有令人震惊的艺术和受震撼的社会之间的那种 张力,这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它证明了在西方社会,先锋派已 经取得了胜利,社会本身已经接受了创新与变革,但这恰恰导 第 10 页 致了“前卫”的制度化,并赋予它不断推陈出新的任务。美国 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注意到西方艺术经过现代主义的前卫洗 礼,已经获得了一种文化冲动力,即艺术“已呈现出一种追求 新颖和独创性的主导性冲动,以及寻求未来表现形式与轰动效 果的自我意识,这就使得变革与创新的设想本身遮盖了实际变 革的成果” (注: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三联 书店 1989 年版,第 79 页。 ) 。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前卫已经死亡,理由是在当代艺术中,形式 革命的空间已经发掘殆尽。而前卫艺术极端强调的个性在现代 社会中具有很大的虚幻性,个人并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福柯 认为,现代主义强调的主体性并不存在,所有的主体性都是虚 幻的,个人在整个社会的权力关系中存在,为这种关系所分类、 排斥、客观化、个体化、约束以及规范化,个体接受社会权力 的制约和社会规范,自觉内化,这是一种被动的“生产性的主 体” 。但福柯也强调个人要从被他人改变转向自我转变,从而发 展出以分散、多元对抗统一性的“微观政治” 。 “微观政治”是 反体系性的、反中心的、多元化的,是强调主体行动的自觉性 的, “必须把政治行动从一切统一的、总体化的偏执狂中解救出 来,通过繁衍、并置和分离,而非通过剖分和构建金字塔式的 等级体系的办法,来发展行为、思想和欲望” (注:福柯:反 俄狄甫斯序言 ,转引自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 判性的质疑 ,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XX 年版,第 70 页。 第 11 页 ) 。 在福柯的著作中,主要讨论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如何被分类、 排斥、客观化、个体化、约束和规范化,个人处在全方位的社 会权力网络体系中,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一种权力关系,个体 似乎处于悲观的无助地位。但在福柯的晚期,他注意到了这一 点,从强调“统治技术”转向强调“自我技术” ,即强调个人如 何被他人改变转向强调如何实现自我改变,他呼唤一种在社会 微观层面发展起来的多元的自主斗争,用一种后现代的微观政 治学概念取代了现代的宏观政治学概念。通俗地说,当分散的 个体不具有对整体社会中心权力的控制权时,他可以通过个性 的自由与解放来获得对自我的控制权。这种“微观政治”以两 种反话语形式获得自己的批判性策略:一种是“话语政治” ,即 边缘群体通过抵制将个人置于规范性约束下的霸权话语来解放 自我,获得自由;一种是“生物性政治” ,即个体摆脱规试性权 力的束缚,通过创造新的欲望形式和快感形式来重塑躯体,从 而颠覆规范化的主体认同和意识形式。将“快感”与“欲望” 提升到一种文化与政治的高度来切入社会,是当代艺术对于传 统价值的一种和平颠覆的后现代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代艺 术中的“快感”和“欲望”从社会学的角度还原它在现实生活 中的大众基础,这也是我们了解行为艺术与身体艺术的一个切 入点。 展览现场 第 12 页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对于社会的切入,正是从个体与微观的层 面上,对传统价值与观念的解构与重建。由此,无论是有意识 还是无意识,当代青年艺术家在认同、参与、体验甚至享受当 代生活的外表下,正在发展出一种对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具 有解构性的艺术图像系统。以卡通一代、张小涛、杨帆、 UNMARK、曹静萍、陈可、罗丹、吴雪莲、孙皓、牟柏岩、陈昕 等人为例(更早一些时期,四川的陈文波率先使用塑料式女性形 象表现商业复制对当代生活与个人情感的模式化塑造),他们的 作品都反映出我们时代的社会变迁与卡通文化、数码影像对当 代青年的深刻影响。在与青年艺术家的交流和对话中,我注意 到,正是通过流行文化的符号,他们的个性化日常生活经验得 以表达,在这种表达的背后,是一代青年价值观与伦理观在微 观层面的张力性冲突,以及他们在这种冲突中试图重塑自我的 努力,福柯在论伦理学的系谱学一书中说“我们必须像创 造艺术品一样创造我们自己” ,也许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转换为 “我们必须在艺术创造中创造自我” ,这种重建主体性的努力是 为了争取个体的自由,所谓“自由” ,是指个体可以摆脱对一个 已逝世界的怀恋,或者说可以不必在今天重新复制过去的规范 模式。 正是从大众文化的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窥见世纪之交中国社 会正在发生的新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景观的形成。这样,成都双 年展提出的“世纪”与“天堂”就不仅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概 第 13 页 念,它更是一个具有文化向度的指示路标。 “世纪”标明了我们 所处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的某一历史的长时段,它具有“现代” 或“现代化”的意味;“天堂”既是欲望满足的消费之地,又 是话语和欲望的生产中心;“景观”的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新 的视觉观念和语言表现一座城市,也在于记录了我们时代的精 神和情感的历史,并且表现了我们时代与社会的文化特征。而 大众文化与流行艺术也因此具有了在中国这一独特的时间与空 间场所中作为社会变迁与文化风气转移的标识功能。观察在影 视文化和广告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我们可以看 到,以影像文化为基础的时尚消费和传媒形象的不断变化已经 并且将迅速地改变我们的文化结构与心理方式,正如西方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所断言,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将改变人们 的感受和经验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从这一观点来看,当代艺术的前卫性的重心不再是艺术语言的 不断革命,而是其作为边缘与中心的冲突、个体与体制的对抗 所具有的主体自觉性。也就是说,当代艺术的特征,一是以艺 术手段表现自己的独特性,不受任何统一性的制度与思想的控 制;另一方面是与既成规范和趣味的对立,以富于想像力的艺 术思维和行动表达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 第 14 页 *

    注意事项

    本文(当代艺术中社会学分析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randyorton)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