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会寻找新闻眼.doc

    • 资源ID:63885       资源大小:1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会寻找新闻眼.doc

    1、学会寻找“新闻眼”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有两种情况很常见: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或有作品获奖,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冥思苦想,却无从下手,即使勉为其难,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字眼;句眼。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眼”,则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

    2、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新闻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采访中形成的,是记者从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里提炼出来的。它表现在作品中,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组、一句话,也可以是极其精致的一个段落。可以是新闻的主标题、引题或副题,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穿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效。有了它,分散的材料,零乱的思想,就能向一个方向、一个点上聚拢、集中、深化、明晰,就能使铺满一桌子的杂乱的材料依托“传神之语”站立起来,活跃开来。有经验的记

    3、者写稿子,特别重视寻找“新闻眼”,一些看似平常、杂乱的材料或“小事”,通过他们用“新闻眼”一串,立即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来的新闻“漂亮”得不得了。不信,试举几例。甲厂节约一厘钱,乙厂节约一分钟,丙厂节约一根火柴,这些事看起来是够小、够乱的了吧?一般的记者碰到这样的事,可能理都不会理。可新华社记者李峰、余辉音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1963年初,他俩一头扎进北京墨水厂、北京市制药二厂、北京火柴厂采访,很快从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中发现了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主题,并且直接把它写进了通讯里:“一厘钱精神显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就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一篇以“一厘钱精

    4、神”为主标题的新闻佳作就这样问世了,“一厘钱精神”成为当时全国增产节约运动中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一个老农喜欢植树,可植一次树就被人毁一次,这事在当时那个年代并不算稀罕。这样的人可以写,这样的事也可以写,但写得不好,很容易一般化。穆青同志不愧为“新闻高手”,他与人合作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写的就是这样的人和事,可特别打动人。通讯通过记述老人潘从正植树一次又一次被毁的经历,发掘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那就是老人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的一番话:“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什么?只有大家齐心搞建设,国家才能富起来。”多好的一番话啊,多好的“新闻眼”啊,

    5、谁读了,谁的心灵都会受到震动!1990年9月23日下午,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邢芬获得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新华社第一个抢先发出了快讯,比第二个发稿的合众社早了9分钟。这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一般只圈内少数人知道和关心。但新闻出版报记者柳堤了解到此事后却来了兴趣,立即赶写出了一篇500字的消息“新闻战”中的“第一枚金牌”,并以此一举夺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条关于快讯时效性的稿子为何能获此殊荣呢?原因就在于这条稿子有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眼”,即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实践证明,新华社在快讯时效上现已具备了和世界性通讯社抗衡的能力。”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句话要告

    6、诉世界什么的,恐怕早已不是一条单纯的快讯稿的时效性问题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1982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曾连续两夜借宿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于是他想到了“去年他们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想到了“社员生活好转了,不但不再向国家伸手,由于穷泡、穷靠、穷打、穷闹造成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遂满怀激情,写出了一篇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好新闻。在这篇不足500字的短消息中,范敬宜于结尾处还忍不住“成诗一首”:“劫后灾痕何处寻?月亮如水照新村,只因仓廪渐丰实,夜半不闻犬吠声”。从一个很

    7、平常的现象中,范敬宜信手一拈,便拎出了一个独特的“新闻眼”。这不能不说是功力使然。是否可以这样讲,一些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有影响,说穿了就是因为作品中有一个能够打动人的、好的“新闻眼”。陆机讲“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强调的其实也主要是字眼、文眼、“新闻眼”的问题。仔细推敲一下“中国新闻奖”的一些获奖作品及评选情况,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如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冶金报发的一条短消息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尽管存在着时间含糊、导语平平、人物身份不明等诸多缺陷,但因为消息的“新闻眼”(主标题)太抓人了,最终还是获得了一等奖。京郊四胞胎应征记是解放军报的一个见闻

    8、式的小通讯,仅680字,也获得了一等奖。为什么?有人说“四胞胎应征”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这话既对又不对。有头脑的读者都知道,这条稿真正的新闻并不在这里,正如评委彭朝丞所言,真正的新闻“是国家养育四胞胎成长,四兄弟长大适龄后又争着应征报效祖国”,这才更是新闻中的新闻。于是,聪明的作者(或编者)在引题中便首先亮出了“新闻眼”:“祖国养育我们长大,我们都想扛枪卫国”。试想想,若没有这个“新闻眼”,“四胞胎应征”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笔者是一个吃“新闻饭”的人,平时最爱琢磨新闻。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你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脑子里可别忘了“新闻眼”;你什么时候拎出了“新闻眼”,你什么时候就会写得出好稿子。1

    9、992年,我市两位青年农民代表5万名在广东沿海打工的青年,给当时的地委书记秦光荣写信,提出每人每月积攒100元钱,建立打工仔企业基金会,以支持家乡建设。地委书记给两位青年回了信,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愿为打工青年们回家乡办实业提供一切方便。这事,地委办发了简报,许多人早知道了,包括一些摇笔杆子的人,甚至还包括省一级新闻单位的一些大编辑们。一开始人们以为这是两封很平常的“工作式”通信,才“开花”,没“结果”,算不上什么新闻。消息传到我的耳里后,竟鬼使神差,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兴趣。我立即到地委办要来一份简报,细细一琢磨:不得了呀!5万打工仔身在异乡,心系家乡,这拳拳之心可是顶呱呱的好新闻

    10、呀正如秦光荣同志在回信中所赞扬他们的:“成立基金会,回家办企业的想法体现了现代青年的进取精神,是中国农民的骄傲!”于是,我依着简报上摘编的两封信,顺手拈来,迅速赶写出了一条充满激情的短消息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区五万打工仔向地委请命,倡议成立打工仔企业基金会,于本报一版围框发出,随即被新华社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结果,就是这么两封原本并没有被人看好的“工作式通信”,因为有了一个好的“新闻眼”,不但真的成了新闻,而且还一下子“响”了起来:此稿第二年竟连获湖南省地市州报、湖南省报纸系统、全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三个一等奖。所谓“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戈公振语),所谓“

    1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是也。有人说,写新闻是倚马可待的功夫,要迅速、要快,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拎出“新闻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还真有点难。其实也不难,一句话:这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对你各方面能力和智力的检验,行不行,全看你的造化。不过,方法也有。艾丰同志在新闻采访概论一书中就教给了我们很多好方法。如怎样确定报道选题,艾丰说,“打一个比喻,有经验的记者确定选题时就像那些老狐狸在寻找食物。当他们发现一块可以吃的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不顾一切地猛扑过去,而是围着食物转来转去,直到一切疑团都解除了,它才放心地享受这顿美餐。”他告诉我们,“新闻线索并不等于选题”,“选题往往是从大量的新闻线索中筛选出来的”。再如怎样反复提炼主题,艾丰说,“提炼主题的途径,可以用这样的四句话做形象的概括:凤凰落在梧桐树,穿珠红线在何处,绿叶衬得红花美,玩味再三意更殊。”他同时告诉我们,“一篇新闻作品必须有一个好主题”,“无主题,多主题,坏主题,都是新闻作品中的致命伤”。正确确定报道选题,反复提炼新闻主题,这都是寻找“新闻眼”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当然,至于如何做到更快、更迅速、更得心应手,这就要看你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理论功底、思维方式和新闻悟性了。惟有勤学、勤思、勤实践,其他别无捷径可寻。


    注意事项

    本文(学会寻找新闻眼.doc)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