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渑池怀旧 解题:和和:应和,酬和应和,酬和子由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渑池怀旧渑池怀旧: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奉闲还殷勤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
2、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兄弟情深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未见有超过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未见有超过“二苏二苏”者。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苏
3、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有客高吟拥鼻”,
4、最后,最后苏辙对曰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众皆倾倒。再谈苏轼再谈苏轼1 1、年少轻狂、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书。”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用以自勉。2、出人头地、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
5、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卓绝的文。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卓绝的文风所倾倒。所以欧阳修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风所倾倒。所以欧阳修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曾巩所写,怕落人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发榜时,才知道作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发榜时,才知道作者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者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不计较,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不计较,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头地头地。”后正式收苏轼为
6、弟子。后正式收苏轼为弟子。3、苏轼退房、苏轼退房 苏轼居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苏轼居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入住,偶然听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入住,偶然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卖了,因此痛哭。细问之下,原不孝子孙卖了,因此痛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所售也,不必深悲
7、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下房子居住。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下房子居住。4、巫山河水、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无山得似巫山好巫山好。关键在。关键在“无无”、“巫巫”谐音。苏谐音。苏辙对上: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弟弟说:以“何荷何荷”对对“无巫无巫”的谐音,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何水能如河水清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
8、以以“水水”对对“山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胜在对仗更加工稳。5、东坡吃草、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道:“秃驴何在?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答道:“东坡吃草!东坡吃草!”6、“尸骨尸骨”未寒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水流东坡诗
9、尸)!”当当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狗啃河上(和尚)骨!”7、生死一线、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吃得津津有味,答:逗他,苏轼吃得津津有味,答:“任凭天公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便睡,夜里,他倒头便睡,小太监又撩拨道:小太监又撩拨道:
10、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可叹?”苏轼毫不理会,用鼾声回答。小太苏轼毫不理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苏轼人生人生到处到处知何似,应似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无
11、由见旧题。见旧题。往日往日崎岖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还记否,路长人困蹇蹇驴嘶。驴嘶。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苏轼人生人生到处到处知何似,应似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无由见旧题。见旧题。往日往日崎岖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还记否,路长人困蹇蹇驴嘶。驴嘶。人生在世,人生在世,所到之处所到之处,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么?应应像像飞鸿飞鸿偶然在雪地上偶然在雪地上行走留下的足迹行走留下的足迹。它在
12、它在某某块雪地留下爪印,块雪地留下爪印,这不过是个偶然这不过是个偶然,因为鸿鹄飞,因为鸿鹄飞东飞西根本东飞西根本不会考虑到方向不会考虑到方向。老老和尚已经去世,只和尚已经去世,只留下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墙壁已毁,墙壁已毁,我们也我们也无法无法再看再看到到当年当年的题诗的题诗。你还记得当时你还记得当时去往去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路又远,人又疲劳,又疲劳,跛驴跛驴也累得直叫。也累得直叫。思考赏析:思考赏析:1.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2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
13、弟子由所怀的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旧”,“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1.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何种人生态度?人生态度?2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旧”,“旧旧”具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首首联联使用使用设问设问和和比喻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人生到处”比比作飞鸿踏雪泥。作飞鸿踏雪泥。一问一答,写出了人世无常之感。一问一答,写出
14、了人世无常之感。颔联颔联表表达达了了诗诗人面对人面对变幻莫测变幻莫测的人生的人生,不计较得失的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达观态度。“旧旧”具体是指:具体是指:往日见过的老僧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一同题诗的墙壁壁。尾联尾联表达回想起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表达回想起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共进了。弟情谊,共勉共进了。关于关于“雪泥鸿爪雪泥鸿爪”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用“雪泥鸿爪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
15、已,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感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夫天地者,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李白语),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子由”,那么子由的原诗是怎样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
16、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县的主簿(因因中进士未到任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何总是与它发生关
17、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舍之情,“怕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B.B.“人生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C.C.苏轼以苏轼以“新塔新塔”“”“坏壁坏壁”回应弟弟回应弟弟“旧宿僧房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D.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
18、忆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B苏轼和诗,由苏轼和诗,由“雪泥雪泥”得得“雪泥鸿爪雪泥鸿爪”佳佳境新意,苏轼诗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蕴含着怎样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苏辙诗苏辙诗“雪泥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雪泥鸿爪”写鸿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
19、定、命运难测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生无常的思考。小练习:小练习:比较两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题目。比较两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题目。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注:注:郛:外城,这里是郛:外城,这里是“庇护庇护”之义。之义。(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
20、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升高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粘壁枯”。B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C C乙诗突出蜗牛乙诗突出蜗牛“腥涎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D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兴
21、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C(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你认为诗人笔下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具体分析。两首诗作具体分析。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一心攀爬,追求功名利禄而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一心攀爬,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得善终的人。不得善终的人。第二首表达得更好。理由如次:第二首表达得更好。理由如次:1 1、第二首从、第二首从
22、腥涎腥涎”入笔,较入笔,较之从外壳入笔,更能突出蜗牛的丑陋形象;之从外壳入笔,更能突出蜗牛的丑陋形象;2 2、“腥涎腥涎”能更好能更好地呼应第四句中的地呼应第四句中的“粘粘”字和字和“枯枯”字;字;3 3、“腥涎腥涎”本身可作本身可作为一个喻体,用来比喻肚里的一点点墨水,本来只可自我消遣,为一个喻体,用来比喻肚里的一点点墨水,本来只可自我消遣,偏要不自量力,拿来作向上爬的资本;偏要不自量力,拿来作向上爬的资本;“不知回不知回”比比“不知疲不知疲”更显出执迷不悟的丑态。更显出执迷不悟的丑态。第二首是苏轼的改定稿,说第二首更好应该是定论。如果认为第第二首是苏轼的改定稿,说第二首更好应该是定论。如果认为第一首好,能说出一首好,能说出“外强中干外强中干”之类理由,可酌情给分。之类理由,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