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城市建设与管理规划5、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建设高颜值新城58(1)建设城市交通门户,塑造城市崭新印象59(2)建设城市文化门户,彰显人文特色与历史风貌59(3)推动绿地提升项目,实现区整体面貌翻新59(4)加强市容管理提升,展现精神风貌60(5)加速城市亮化工程,展现城市夜间风貌606、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新城61(1)大力推进ClM平台建设,驱动数据赋能城市管理61(2)强化5G与智能技术利用,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化发展627、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韧性新城63(1)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空间63(2)强化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提高城乡建筑抗震防灾能力64(3)加强基础应急
2、设施建设,提升灾后自我恢复速度与能力65(4)加强防灾演练,建立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668、促进建筑行业提升,建设低碳新城66(1)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67(2)坚持建筑科技创新,引导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67(3)推动建筑业企业聚集,建设建筑业智能建造示范园区68(4)加强建筑废弃物高效利用,推动建筑可持续绿色发展699、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70(1)实施科学化智慧化管理70(2)加快城市立体发展建设70(3)缓解交通难停车难71(4)持续推进建设工地扬尘治理71四、保障措施73(1)加强组织保障,坚持规划引导73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四五”期间建设事业成绩十四五期间,区以创
3、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实施“美丽人文”发展战略,以建成美丽示范区和跨岛发展新市区为指导思想,对标国内一流城区,推进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统筹全面推进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成效显著。1、城乡空间结构显著加强,“一心四片”集聚成城在美丽战略规划”的统筹引领下,十四五期间,区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编制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实现全区规划成果“一张图”共享和管理。建设实施上,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山、海、城、乡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重点了推进新城建设和马銮湾新城的开发,灌口重点打造以机械装备制造为依托的综合型工业新城,后溪重点打造以综合交通枢纽
4、为依托的新城区,“一心四片”城市结构得到显著加强,连片成势;交通系统上,与全市“两环八射”快速交通网络全面对接,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福厦高铁客运专线、地铁4号线和6号线加快建设。“两纵三横”对外联系主骨架路网基本成形,厦沙高速、国道新324线建成通车,同集路、集灌路等城市快速路完成改造。“两环六纵六横”城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海翔大道与田集连接线等项目完工,公交微循环系统也得到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上,完善了覆盖城乡的水、电、气联网保障体系,建成杨洋水库引水工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保障设施建设;宜居城市建设上,川大华西医院、妇幼院区相继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十四五期间区内新建公园绿地24
5、个,新增绿化面积93.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居全市前列,高标准完成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任务。十四五期间,区以“高于岛内、国内一流”为目标,推动“一心四片”集聚成城,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打造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宜居环境。用地面积约707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36553平方米,总投资8.32亿元,达产后将实现每年50万台智能按摩椅产能,助力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8)北大道安仁产业园建设安仁产业园项目是2018年区”项目推动年”重点打造的产业项目之一,产业园所在地块是原迈土通的工厂用地。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区属国企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去年底对这块闲置用地
6、进行收购盘活,项目总用地面积125461平方米,二期总建筑面积为2899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2033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9657平方米。有效提高了工业土地的产出效益,并将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群。安仁产业园一期已有神州鳏泰生产基地、正信电子、迈睿环境等企业入驻并投产。其中神州鳏泰生产基地为神州数码首个基于鳏鹏处理器的自主品牌服务器和PC生产基地。3、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双丰收十四五期间,聚焦民生福祉,重点围绕“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方面,民生项目建设成效凸显,实现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新愿景。区同时把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协
7、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三大保卫战”,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民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一是教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获评全省首批“教育强区”,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建成美山中学、蔡林学校、诚毅幼儿园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累计新增中小学建设学位25400个,幼儿园建设学位8370个,远超十四五规划“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超过1.6万个的指标”。其中2016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400个,学前教育学位1440个。杏南中学以高分成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新增北站幼儿园、新亭幼儿园两所公办幼儿园,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2017年新改扩建中小学
8、2所,新开办3所公办幼儿园,与中科院合作举办幼儿园,新增中小学学位2070个、幼儿园学位990个;2018年新开办11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6780个。成立教育公司,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缓解入园难问题;2019年新改扩建、移交竣工中小学幼儿园项目14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学位6000个;2025年区积极对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布局,安排教育补短板项目23个,推进外国语学校校区、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建设,计划新增建设学位6570个,开办蔡林学校、亭北小学和园博等4所幼儿园,促成华锐双语学校建成招生。二是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区在十四五区间积极布局大型医疗设施建设,区域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得
9、到提升。支持和扶持区域内既有医疗设施软硬件的改扩建。2016年市第二医院升格为岛外首家三甲医院,补足了原先区域内无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短板问题;改造提升第一医院杏林分院,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提升改造工程竣工,初步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积极引入大型综合性医院落地。2019年落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研究院,是由市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为省、市重点项目,是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将建成国内一流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5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35万平方米,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底建成。2025年9月开工建设的市妇幼保健院
10、院区项目位于北大道,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将建设规模800张床位,设置有门急诊、住院、医技、后勤保障、妇幼保健、科研教学用房等,配套设置1300个停车位。项目预计2023年年底竣工,2024年年初可交付使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选址新建街道、侨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持续推进康锦、北站、软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层次医疗卫生资源体系。三是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加强。住房建设作为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区积
11、极落实市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推进以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为重点的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努力解决本区中低收入和“夹心层”住房困难家庭及来厦稳定就业的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促进了社会和谐。项目名称竣工或规划建成时间配套户数类别项目简介洪茂居住区一期20235744套市级保障房总用地面积67966.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12482.34平方米,主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含6栋住宅和5栋单身公寓)、商业、公共社区用房等相关配套用房。洪茂居住区二期4060套市级保障房总用地面积57343.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约232174.00平方米,主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含住宅和单身公寓)、商业、公共社区用房等相关配套用房。杏林湾营运中心人才公寓2015866套区级公租房灌口机械工业集中区配套公租房20172003套区级公租房共有12栋建筑,2003套公租房,建筑面积11.0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亿yeo铁山公租房区级公租房西亭人才公寓1600多套区级公租房建设租赁住房、人才公寓,还将配套商业、酒店以及一个18班的幼儿园。软件园三期人才公寓截至2025已建2780套,在建6000多套信息集团四是安置房建设顺利推进。2016年:全区共有22个安置房项目中,17个项目已交付使用,2个项目部分交付使用,5个项目在建或办
13、理前期手续。全区完成安置房项目权属初始登记15个,完成率93.8%。累计完成个人产权证办理1385套。2017年:安置房建设逐步推进,2017年新选址安置房项目共15个地块。2018年:住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2个安置房项目中18个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1个项目部分竣工交付使用,3个项目在建。全区18个已竣工交付使用安置房项目共办理项目权属初始登记16个,完成率89%,个人产权证办理累计完成2119套。2019年:继续加快火车新站1#-3#地块、西亭Al-3地块等7个在建安置房的建设进度,积极推动马銮湾新城片区、后溪窗内等35个安置房项目的前期工作,提前谋划后溪仑上片区、灌口上塘片区、灌口洪茂片
14、区等的7个安置房项目。全区安置房建设面积达88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355亿元。五是老旧社区启动更新。2017年街道立足辖区消防安全建设实际,从完善老旧小区消防设施设备入手,强化消防安全基础建设,着力打造安全稳定的消防系统,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2018年区共投入财政资金36.6万元,对三兴社区生活小区、宁宝社区杏东生活小区、岑西社区地震局小区和日东社区电厂生活小区四个老旧小区进行了适老化改造。2019年顺利完成街道地震中心住宅小区1、2号楼、杏林街道工商银行宿舍、杏滨街道荣坪片小区等三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完成总投资3169万元。2025年5月中旬,在街道的牵头组织下,中队组织力量对岑东路航
15、海老旧小区周边违章铁皮搭盖进行拆除,并对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进行了全面清理。2025年9月,杏滨中队配合杏滨街道、社区,以创城”为契机,对三秀老旧小区进行环境整治升级。“十四五”期间,区累计完成5个老旧小区改造,正在实施老旧小区项目46个,涉及居民6080户;老旧小区改造从“先民生”逐步过渡到“再提升”阶段,注重结合海绵城市、治安防控、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要求,开始重点改造小区市政配套设施、小区环境、服务设施等公共部分。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筑本体得以修缮、景观环境明显改观、自治管理步入正轨,居民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2)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四五期间区先后编制了及实施了近期绿地提升项
16、目空间实施规划(2017-2025)和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生态景观、生态治理均取得明显成线,辖区内黑臭水体问题基本消除,城市、农村内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降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明显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生态景观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公园绿地24个,增补公园绿地设施22处,新增绿化面积93.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9.8%,绿化覆盖率4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居全市前列,成功实现辖区内“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水平,高标准完成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任务。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空气
17、质量稳居全市前列,优良率排名全市第一,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二。顺利通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53件主办的信访件办结48件,阶段性办结5件,西海域养殖清退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坂头石兜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HI类标准,省控断面许溪下庄鱼鳞闸及深青溪浦边桥水质均值达到11I类标准,河湖长制高分通过水利部考核评估。编制完成“三溪”流域系统化治理方案,实施污染源网格化管理,建成25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深青溪、瑶山溪、后溪溪流域整治。率先全市开展雨污水管网溯源排查,编制海绵城市、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生成水环境治理项目44项,策划114个污水设施新建改造项目,实施月美池截污,完成排
18、海口整治项目16个,完成杏林污水厂扩容改造。土壤污染源管控更加有力,建成全市首个重金属企业及国省控重点企业环保智能化监控项目,实现更加严格的全过程监管。4、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乡村振兴稳步实施十四五期间,按照“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要求,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景线,因地制宜布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以奖代补”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合作社+农庄”发展模式,打造灌口田头、后溪城内等示范村,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探索不同类别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实现农村污水治理管网
19、全覆盖,田头村入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入选由国家住建部评选的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突出,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美丽乡村后续管理指导意见,对村庄污水管网、村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村庄污水泵站、村庄绿化、村庄道路、村庄雨水管沟的管理单位、日常管理的费用作出具体规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持续化,将精细化管理推向乡村“最后一公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餐厨垃圾收运等工作,于2018年提前完成省“五有标准”目标要求,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现有62个行政村均已实行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
20、程,在全区208个村庄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全区138个村庄实现截污纳管,55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出水口水质抽检合格率超过90%,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入选由国家住建部评选的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推进灌口镇灌田线至忠塔线道路改造、环山风景道等工程建设,推动灌水线ClO5、三浦线Y500等11条农村公路进行水泥路面“白改黑”、路面拓宽、破损路面修复、完善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完善工程。对辖区其他重要农村公路进行普查,做好与城市道路系统对接,提升了区农村公路技术等级、通达性以及线路行车安全系数。(2)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农房及铁路沿线整治成效
21、显著:按照“农房改造景观化”的思路,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23个自然村农房整治全面铺开。按照“路地结合、上下联动、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村民主体、标本兼治”的原则,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牵头开展好全区铁路沿线两侧100o米可视范围内房屋整治、绿化美化、卫生治理和安全保法的通知(集府2017171号),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筑业企业在区发展,提升区的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至2025年,区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184.41亿元、251.7亿元、294.59亿、346.26亿元、442.95亿元,年均增长率24%。2018年区重点建设企业中交一公局工程公司通过区建
22、设局、财政局、经信局、商务局、发改委等部门多重审核,最终获得区政府奖励共计341.61万元,分别是:晋升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区稀缺专业)获奖励150万元;优质工程获得奖励50万元;中高层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退税手续,金额达141.61万元(涉及189人)。(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进一步提速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办理施工许可的项目统一实行联合验收,与规划、消防、人防等实现了“一窗受理、同步审查、统一出件”。2018年共办理施工许可证44件,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总造价31.7亿元。2019年落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全年全流程网办事项53463件,占全部办件
23、量93%。56个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36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在质量安全监督及验收工作中提出“三主动”、“三提前”,全年竣工验收项目61个,采用新消防验收制度验收世茂F3地块、奥特莱斯等18个消防项目。实现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全程网办,共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报建97个。(3)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围绕上级关于金砖会晤期间市容保障及安保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行“双随机”监督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防御台风“玛娃”、“天鸽”等工作,2018年积极开展“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现场观摩会暨急救常识进工地”、“在建工地施工现场防洪防汛、防坍塌应急演练”等活动。截止202
24、5年全区区管建筑工程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4)城市管理日趋精细十四五期间区坚持建管并重,秉承精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理念,结合推进“三网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应急管理、防洪防涝、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社区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等大数据管理平台,扎实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进执法重心和力量下移,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实践“大城管”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综合协调和联合执法效力,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机制。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市容市貌、违法建筑、交通秩序、占道经营等为重
25、点的行政执法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截2019年,区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施部分镇街7米以下道路市场化保洁管养,一把扫把扫到底,在全市市容环卫精细化管理考评中名列前茅。在9次市级市容环卫精细化管理考评,实现3次全市考评第一、3次全市考评第二的良好成绩。全区101个小区及21个行政村实行了垃圾分类,达到建成区覆盖率100%及所有行政村,实现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完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启用大件废弃物处理厂,完成垃圾分类30个示范小区和10个示范村建设,全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治理同集路等交通堵点,整治道路交通隐患336处。6、城市基础设施“高颜值”、“智慧化”建设加速(1)城市景观不断优化2
26、016年起区实施“六线六片”景观提升工程,开展“两违”整治、市容环境提升、立面夜景改造、绿化提升、工地景观提升等工作。其中“六线”是指大道至孙坂北路沿线、集灌路沿线、国道324沿线、高速公路沿线、田集连接线、铁路沿线。“六片”是指大桥桥头片区、杏林大桥桥头片区、大桥桥头片区、学村片区、鳌园片区、新城片区。完成绿化提升面积320万平方米,立面改造房屋967栋,岛外第一高楼、月光环“灯光秀”等216处夜景工程建成投用。大桥、大桥、杏林大桥三大桥头片区整治提升完成,景观焕然一新。(2)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初显“十四五”期间,区出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结合已有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确定了“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
27、护为核心,转变城市发展观念,从区长期发展和战略高度出发,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区的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水平,推进新老城融合发展,创新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建设具有创新型海绵功能的“富美”的总体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软件园三期综合管廊和杏林湾湿地公园一期等海绵城市试点任从区域看,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取得新突破,闽西南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福厦客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这为发挥厦漳泉大都市区发展主轴核心区的陆路交通枢纽优势,分享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红利,在更大空间尺度上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供了
28、重要契机。从自身看,经过接续奋斗,已成为市跨岛发展的排头兵,人口集聚规模位居岛外各区第一,新城、马銮湾新城、环东海域新城三大新城在交汇,软件园三期、马銮湾北部智慧科技产业园(片区)等引领全市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平台创新生态、投资环境日益成熟,整村拆迁将腾挪出近20平方公里的用地空间。这为发挥在岛外新城建设上的先发优势,抓招商促发展,着力引进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促进产城融合,增强发展后劲,在“岛外大发展”中进一步增强示范引领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区在过去的十年里,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生态综合承载力,加快新型产业的布局,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交通设施网络,城乡规划建设体
29、系完整,城乡空间结构显著增强,“一心四片”集聚成城,为“十五五”城市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面临的挑战(1)城市发展整体性协调性有待加强城市发展空间比较分散,城市中心区聚集并不明显,工业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突出,服务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城市建成区内工业区、生活展示。二是亮化工程尚未成带,需要学习先进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夜间颜值。三是两高范围整治需要进一步深化。四是生态景观带缺口较大,绿线横轴,山海连通均有较大提升空间。(6)韧性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系五中全会首提,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
30、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为近年城市安全关注的重点,在韧性城市建设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二、“十五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和农村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方位推动住房城乡
31、建设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的通知(闽委办发(2025)28号)要求,市加快建设高颜值行动方案(2025-2030年)全方位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超越以更高水平建设高颜值行动计划的任务部署,积极衔接正在编制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市“十五五”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依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加快推进绿色建筑、智慧建造、效能提升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升级,不断完善政策,推进区城市建设事业高质量、高标准、高能效发展。2、基本原则(1)坚持持续型宜居城区改革创新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驱动力。加快机制体制创新,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
32、制度保障。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把对外开放的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来。(2)坚持统筹型宜居城区一体化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全“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和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以“一心两翼四片”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人口、产业、居住集聚。在城乡协调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3)坚持科学型宜居城区结构优化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
33、提升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坚持资源型宜居项目推动把扩大投资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实施公共设施项目、重要产业项目、社会发展项目、民生项目为重点,强化项目运作,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突出引进生态型、科技型、税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带动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较快增长,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5)坚持和谐型宜居城市构建按照以人为本的
34、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存在问题,加快推进交通治堵、生态环境整治、地下空间开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切实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城市幸福指数。(6)坚持智慧型宜居城市建设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运用。加快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5类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快数字强区发展。3、具体目标“十五五”时期区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更加完善,在“岛外大发展”中
35、推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在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中争当排头兵,基本建成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打造“一心两翼四片”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城市副中心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三大新城建设连片成势,“人文”魅力凸显,常住人口规模与结构双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89.5%o附表:区“十五五”城市建设与管理2030年主要目标类别目标性质城市结构1.城镇化率提高到89.5%o预期性2.完成5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预期性3.完成2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预期性民生保障4.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五年累计提高1.5个预期性5.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2万个约束性6.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
36、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约束性7.完成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约束性8.全区新增路外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中心城区新增路外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约束性生态环境9.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7.5%约束性1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n类水体比例83.3%,基本消除劣V类水约束性11.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22%约束性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约束性境配套建设,谋划东部新城新一轮建设。促进全区土地集约利用和重大产业片区建设,推进陆地港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完善中心城区服务配套和慢性交通系统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商圈建设,促进夜间经济聚集,推进历史街
37、区活化利用。至2030年,强化城市中心核聚集及活力构建,打造“一心两翼四片”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2)城市更加安全韧性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空间,到2030年,5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片区水域面积率达到7%以上,城市河道基本完成整治,骨干河道畅通,防洪排涝格局按规划基本形成,配水区域水循环基本畅通;强化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提高城乡建筑抗震防灾能力,主城区和人口密集区按2.03.0平方米/人的设置标准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基础应急设施建设,提升灾后自我恢复速度与能力;加强防灾演练,建立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至2030年,实现
38、全区韧性城市框架建设。(3)城市更加智慧创新大力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医院、智慧社区、城市综合管理各领域深化应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以优化交通网络为基础,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题,推进智慧城建和管理,到2022年,基本实现各类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应用,建成区城市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成“集约式”城市管理服务模式;到2030年,全面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4)城市更加低碳环保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为核心,提高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质量;以推进装配式建筑为龙头,推进建筑工业化;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究为
39、导向,变革建筑生产模式,至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全区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5%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98%以上,新建商品住房全装修比例不低于50%。建成建筑业智能科技示范园区,加大建筑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建筑业及关联产业产业聚集,新增1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至203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5)交通环境进一步完善加快完善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快速路网,积极推进城市主次干路、支小路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规模匹配、快慢有序、快捷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系统,积极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持续构建与道路容量相协调、大公交系统相衔接,动、静态交通协调发展,规模适宜、
40、结构合理的停车场库系统。到2030年,实现全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中心城区新增2000个的总目标,基本构建“衔接区域、支撑全域、通达便捷、环湾放射”快速路网骨架,公交专用道、慢行系统等配套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超过70%。(6)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至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22%。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7.5%,在全市各区保持前列。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n类水体比例83.3%,基本消除劣V类水。生态岸线整治达到50%,滨水慢行系统网络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效益充分显现。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到203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污水处理厂出厂
41、水水质全面提升,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利用率达到20%。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海洋保卫战,构筑”一轴,两湾,三带、多廊道”的绿化结构。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30年,基本实现“山、海、城”相融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7)住房保障进一步改善贯彻执行市住房发展规划(20262030年),到2030年,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力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率达25%以上。到2030年,形成更合理、可衔接、分层清晰、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体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住房品质逐步提高、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住房结构更为均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治理能力
42、显著提升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8)城市颜值进一步提升以加快建设高颜值行动方案(2025-2030)为指引,强化片区设计引导和风貌管控、实现全区重大片区、重要新城、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全覆盖,使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从高品质推动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园林景观、高水平提升市容环境、高质量传承历史文化四大方面发力,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加强老城更新、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塑造一批尊重历史、延伸文脉的城市空间。打造富有特色的铁路沿线景观绿化带,构建绿色交通“生态长廊”。至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
43、国领先,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治理更加和谐有序,把区建设成为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三、“十五五”规划主要任务1、优化城市建设布局,完善宜居新城围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在岛外率先建成品质一流、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总目标,按照统筹资源、突出功能、产城融合的思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一心两翼四片”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一心”即新城核心区,增强“一心”的极核功能。规划用地面积77.7平方公里,依托新城核心区、软件园三期、灌口机械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与旅游、机械装备制造、商务商贸等,做足产城学人融合、聚人气集商机两篇“大文章”,做强与
44、城市中心相匹配的高端商务、创新创业、文教居住等功能。“两翼”即东部新城、马銮湾新城片区,重点是打造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加快建设“东翼”东部新城,规划用地面积4.7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知识型制造业、文旅产业、新经济科创平台,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抓住轨道交通建设契机,与同安环东海域新城开发建设相衔接,积极导入科技研发等创新要素和产业生态,带动北部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提升社会民生保障。全面建设“西翼”马銮湾新城片区,规划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贸文旅、现代物流和智慧产业,联动杏林老工业区整体改造提升,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一心两翼”的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建成连片
45、成势、环湾布局的生态型科技新城和人文新城,支撑长远发展。“四片”即、杏林、灌口、后溪片区,主要是持续优化“四片”的城市和产业功能。片区,着眼于保护传承嘉庚精神、百年学村、闽南文化等历史文脉,持续改善老城区交通、市政等设施配套和环境品质,擦亮文教区金字招牌。杏林片区,聚焦片区整体改造提升,注入创新创业要素,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孵化培育影视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产业新业态,为杏林老工业区注入新活力。灌口片区,持续提升新城镇建设水平,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结合马銮湾新城片区建设加快培育智能科技等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后溪片区,重点推进城市功能基本完善,依托北站综合
46、交通枢纽,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等流量经济;提升后溪工业组团发展能级。(1)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准确把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新变化,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梳理优化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合理规划各类用地,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梳理全区闲置用地和厂房资源,通过盘活、整理、活化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构建全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2)加大新城建设力度加快新城建设。将三大新城建设作为拉动发展的强劲引擎、推进跨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城实施人气商气聚集、招商引资、产业壮大、连片成势、宜居宜业等五大工程
47、持续完善产业与生活配套,打造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按照“湾两高两化新极点”的定位,加快推进马銮湾新城片区公共基础、公共服务、公共环集美区“十四五”期间总体规划图一类居住用地体育用地公共设籁营业网点用地公园绿地发展备用地N=I二类居住用地城中村建设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一类工业用地1昉炉绿堆.区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广场用地市界社区服务设旋用地I9J行政办公用地1文化设施用地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施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道路用地轨道交通用培(混合)水域商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农林用地上2220吧20tt1教育科研用地娱乐康体用地1公用设能用犍特殊用地图3区“十五五”期间城市空间格局示意图(来源: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境配套建设,着力在生态、交通、产业、智慧城市4个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东翼”东部新城,重点发展知识型制造业、文旅产业、新经济科创平台,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抓住轨道交通建设契机,与同安环东海域新城开发建设相衔接,积极导入科技研发等创新要素和产业生态,带动北部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提升社会民生保障。(3)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加快旧城保护与更新工程。在体现旧城土地经济价值、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将旧城区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