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依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自治区、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县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情况编制,主要阐明县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编制依据。第一章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是全
2、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期、走出发展困境的攻坚期、加快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实现转型提质的加速期,也是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启生态文明强县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十四五”时期,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市决策部署,深化推进改革,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质量总
3、体优良。“十四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载体,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化,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5年稳定达标。其中2025年P)年均浓度为3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2015年下降49.3%,PMz5年均浓度大幅下降,2025年达到21微克每立方米,达到市下达的控制目标2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2019年降幅达19.2%o“十四
4、五”期间,水环境质量迎来新突破,武鸣河叮当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虬那降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右江饮用水水源地2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稳定达标。全县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零发生。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县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取得显著成效。蓝天保卫战成效明显。累计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2台,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1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专项执法行动,完成辖区内30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从源头、过程至末端的全过程综合整治。完成备案登记非
5、道路移动机械248台,城市工地和道路的扬尘、秸秆焚烧污染、烟花爆竹燃放污染、餐饮油烟排放等得到有效控制。碧水保卫站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了那降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右江规划水源地和右江备用水源地存在的13个环境问题的整改工作,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虬9个乡镇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均已完成划定并获得批复(包括2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44个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并获得批复。华侨管理区、宝塔医药产业园两个工业园区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4座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全面完成。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战稳步推进,完成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1.9万吨一
6、般固废(除铁渣)清理处置,完成对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浸银渣协同处置试验工作。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安全利用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79%,建立并公布疑似污染地块清单,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准入管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成3个乡镇、6家工业企业涉镉等重金属排查。污染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县推进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和养殖业污染治理等项目,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县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提标改造工程和城区配套管网改扩建工程等措施,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5.6%,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完成丁当、乔建、南坪、雁江和那桐镇
7、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效改善乡镇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完善工业园区管网铺设,完成那桐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华侨管理区和宝塔医药园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十四五”期间,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积极申请自治区、市专项资金,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2套,铺设污水管网达109.19km,实现7327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受益人数达31593人,82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全县城镇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共建设1座县级生活垃圾填
8、埋场,6座垃圾处理厂,11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积极研究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服务社会化,完成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并印发。目前已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服务社会化,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行政村比例达到100虬进一步调整优化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全面摸排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等情况,7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全量化处理利用设施,粪污处理设施均能满足养殖规模需求并正常运行,无偷排直排的违法行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87%o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效果显著。“十四五”期间,完成32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其中治理与
9、复垦14座、自然复绿18座)。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93.03公顷,复垦土地93.03公顷。实施完成并通过验收的市县宝塔新区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成为全区在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典型项目。完成3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和1座市级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林业生态系统建设逐步完善,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60.97%o实施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工程2.5万亩,石漠化治理率达到68.55%以上。完成福翁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改善福翁湖水质及周边环境,形成一个集生态、景观、文体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综合体。生态空间管控措施逐渐落地,逐步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
10、在优化区域发展和提高环评审批效率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改善程度显著。“十四五”期间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共有8个行政村开展自治区生态村创建,并通过验收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那桐镇定江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定典综合示范村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自治区“清洁乡村百佳村屯”等称号。环境风险防控全面加强。“十四五”以来,县相继印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生态环境安全相关应急预案。开展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共计核发企业82家,环境风险防控得到进一步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十四五”期间,县相继印发县集中式
11、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县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等文件。完成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工作。对调整后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采取问题分类制定整治措施,即对生活污水问题、农业面源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整治措施,极大降低水源地污染风险,保障水源地环境水质安全。编制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乡镇水源地风险防范工作,建设完善各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隔离设施、安全警示宣传牌设立设置工作,进一步确保乡镇水源地安全达标。土壤安全风险防治: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核准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相关信息,确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3家。
12、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评级达Ao积极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工作,经排查,全县无疑似污染地块。固废风险防范:根据自治区和市要求,对辖区24家涉危企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根据自查评估检查发现问题,指导和督促涉危企业限时完成整改。积极推进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浸银渣堆场贮存量过大存在环境安全隐患问题整治,完成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1.9万吨一般固废(除铁渣)清理处置,完成对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浸银渣协同处置试验工作。县生活垃圾固废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县域全部村庄,在县城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认真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十四五”期间,县全力
13、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问题、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信访案件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攻坚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问题。积极响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号召,开展执法大练兵,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实施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狠抓环境执法工作,对污染源实施日常环境监管随机抽查,及时发现、纠正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消除环境风险隐患;以帮扶服务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帮扶,主动下沉企业“问诊”,深入车间实地“把脉”,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治污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消除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问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压力。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受PM2.5和臭氧污染影响,且近年来
14、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目前氮氧化物结构减排及工程减排潜力挖掘难度大,机动车尾气排放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而日益增加,秋冬季生物质露天焚烧屡禁不止,无组织排放难以管控,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右江白马和武鸣河叮当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面临压力,黑臭水体整治成效仍需巩固,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地表水监测断面数量和频次增加,水质稳定达标和持续改善压力较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不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待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不容松懈。环境应急体系和防范措施不健全,缺乏应急仪器设备、车辆和物资储备。涉危
15、企业对危废的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危废处置仍存在风险,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浸银渣堆场贮存量过大存在环境安全隐患问题,县“十四五”期间一直在推进问题整改,但整治进展较慢,危废风险不容忽视。医疗机构废水排放在线监控覆盖率低,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防控亟待加强。部分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巩固治理成果难度较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县下辖10个乡镇,其中6个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虽已全部建设完成,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依然偏低,配套污水管网不完善、运行效能不高,完善排水基础设施系统仍需久久为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不足,部分村屯生活污水多数经化粪池处理后农灌或就近排入
16、水体,建成的82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老化、处理能力下降、太阳能供电设施老化导致供电不足等问题。县城垃圾处理能力急需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运、收运、处置体系有待*差5113=ro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突出。县为农业种植大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较重。农药、地膜、化肥等超量使用和不规范使用和田间地头遗弃农药、化肥包装袋及容器等现象普遍存在;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处置存在薄弱环节,种养殖业主守法意识有待加强。近几年,因种植养殖影响地表水、地下水及村屯饮用水水源的信访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势头。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全县工业企业数量大,环境
17、保护工作涉及面广、线长、工作量大,而环保建设基础薄弱,人员编制有限,现有环境监察执法设备、设施及人员配备不能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执法监管工作的效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磋商协作机制、生态立法执法司法联动机制等仍需完善。县级环境监管队伍力量薄弱,环境风险管控和预测预警、应急等能力建设依然薄弱,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能力水平与需求尚有较大差距,监察经费等得不到保障。县级环境监测站尚不具备足够工作能力和从业资格,无法满足监测任务的需要,监测工作仍需依托市场第三方监测。环保治理监管基础能力建设投入面临较大压力。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机遇生态环境保护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2
18、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求守护好“生态优势金不换”招牌。随着中国一东盟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市实施强首府战略,县作为市卫星城市也将受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尤其是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和手
19、段不断提升,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良好。经过“十四五”生态环境建设,县生态环境基础良好,空气环境质量优良,武鸣河叮当和右江白马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60.97%,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污染治理、农用地安全利用等工程,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先进科学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保障。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显著增强。媒体宣传是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心
20、随着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动社区创建环保公益组织,开展区域特色环保公益宣传活动,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引导的方式,大力弘扬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和当地群众一起,开展生态体验,宣传生态知识,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环保公益组织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加入到生态环境建设行列,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显著增强。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挑战目前县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仍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动力不足。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压力总体上仍然处于高位,
21、经多年实施污染减排措施,全县污染减排空间已逐步减小,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未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出更高要求,污染减排和降碳任务依然艰巨。当前全县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生态环境治理改革落地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未充分发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薄弱,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应用带来新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总体上看,“十五五”期间,全县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大于挑战,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重前行、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
22、期、窗口期。规划期要立足县生态环境基础,利用前期积累的经验和自身优势,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建设壮美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调增效为抓手,以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
23、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保水保固土防风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加快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那”文化的生态宜居县城,实现“美丽”作出应有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环境与民生协同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
24、得感、安全感,努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坚持治理与修复统筹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湿地整体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统筹、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统筹,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相统筹,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创新与共治有机结合。坚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保市场机制,激发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第三节主要目标“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全县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25、达到新高度,美丽和生态文明强县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目标: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达到市要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指标达到市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无劣V类水体,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得到安全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
26、区域生态安全各级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具体指标体系。县“十五五”环保规划指标体系参考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指标,包括环境治理、控制温室气体、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方面指标,具体指标见表Io表1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指标体系别号指标2025年2030年目标值指标属性境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8按巾卜达约束性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gm3)21按巾卜达约束性重污染天数比率(%)00约束性地表水达到或忧于III类水体比例(%)100100约束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
27、地水源达标率100100约束性县城城市建成区黑全全约束性臭水体部消除部消除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100100预期性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按巾卜达约束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减排量(吨)按巾卜达约束性O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吨)按巾卜达约束性1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吨)按巾卜达约束性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5.695预期性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5.9724.7预期性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预期性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综合利用率87.8790预期性制温室气体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按巾卜达约束性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28、低()7.28按巾卜达约束性境风险防控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79按巾卜达预期性9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有效保障预期性态保护O森林覆盖率(%)60.9762约束性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千米)726.55按巾卜达预期性注:“一一”表示当时不具备监测手段或未纳入统计等原因,无相关数据第三章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环保引导和调控作用,严格落实环境空间管控,积极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区实施更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防止污染转移和过度开发,推动
29、区域产业聚集化和绿色化发展。第一节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有序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严格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管控,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并严格管控,发挥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空间的作用。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建成重要生态产品供给和环境保护的核心区,积极参与市邕江保护与发展带建设,划定以保护右江为主的生态型岸线和限制性开发的保护区域,严格禁止在生态保护区域内从事对生态环境有破坏影响的产业开发及加工项目,对保护区内受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恢复,改善功能区域生态环
30、境,加大对右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护基本农田,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建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功能区,推进农田保护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划定右江生活性岸线,重点对生活性岸线区域整治改造,重点美化绿化岸线,整治沿岸违规建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空间,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镇转移并定居落户。推动形成生态环境合作新格局。主动参与落实市强首府战略,近区域环境合作。配合市加强跨市、县(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完善与武鸣区、西乡塘区、平果市水环境共治共享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深化泛
31、珠三角区域环境合作,参与打造珠江一西江绿色生态走廊。加强与周边县区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监测与预警等方面交流,积极引进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和治理成果,打开生态环境合作新格局。发挥环评引领作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4号)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评2026)45号)等文件要求,对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等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门槛,从决策源头上防止各类规划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
32、于印发实施自治区“三线一单”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试行)的通知(桂环规范2026)6号)对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落实市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清单(试行)生态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和新增产能规模,加强对县10个优先保护单元、3个重点管控单元、1个一般管控单元环境管控。第二节以生态优势培育发展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深度挖掘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以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集约化农牧业为
33、主导的绿色产业,形成旅居养老、森林康养、健康旅游、绿色食品等新业态模式。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供应链,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企业、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加快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培育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引导扶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企业的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扶持一批专特游精中小企业,大力推进节能环保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高校节能节电、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治理修复、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等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环境服务业,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环保
34、管家、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探索“互联网”环保产业新模式。以流域为统领,大力推进农业集聚化发展、特色发展,引导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打造绿色生态农业。整合右江河谷沿岸高质量耕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以那之乡火龙果、金纳纳香蕉、沃柑等优势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文创农业、总部农业、会展农业,拓展健康研学农旅产业链,打造右江河谷都市农业休闲带。形成以火龙果、香蕉、香米、晚熟沃柑等特优农产品生产为主体,若干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农业。规划期内重点推进雁江富硒香米产业示范区、
35、金穗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布泉乡巴香肉牛产业示范园、丁当兆丰蔬菜产业示范区、南坪镇百朝蔬菜产业示范园、屏山中药材种植基地、都结林业种植基地等种养基地建设。以“那”文化为文旅核心,推动“那”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开发建设,加快“那”文化博物馆建设,创新举办“那”文化旅游节。发展“生态+旅游”,以右江河谷旅游发展带为依托,发展沿江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农业基地+旅游景区为重点,打造夜经济基地,重点推进丁当镇火龙果基地和那桐生态农业观光区建设。以布泉山水和更望湖为重点,打造户外休闲运动基地。发展“旅游+康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发展现代农业、森林康养等产业,打造大健康文化旅游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
36、一批庭院经济、乡村民宿等特色业态,争创自治区级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水等生态资产监测评价,开展重要生态系统生态范围价值调控,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加强自然资源市场调控,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分等级评价评估,逐步构建自然资源市场信用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屯”建设;强化生
37、态文化建设,探索农业、畜牧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与生态优势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地方环境治理财政投入机制。大力推动金融机构、企业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完善绿色产业(企业)项目库,建设绿色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绿色金融统计制度等机制,完善绿色信贷担保机制和绿色项目风险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份融资等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保险,依法依规在污染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绿色制造,推动政策、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第三节以政策措施引导生产生活绿
38、色转型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有序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培育木材加工业集群、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农副食品加工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和高耗能高排放、新增产能规模,持续推进水泥熟料、烧结砖瓦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行新(改、扩)建项目排放污染物等量或减量置换,持续淘汰小屠宰及肉类加工、小磷肥等企业。推动铝、食品、化工、建材、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实施高耗能行业节
39、能技改专项行动,探索在电力、建材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试点,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低碳循环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管理,严格把控能源利用效率,严控高耗能行业企业煤炭消费量,推动降低企业自备电厂发电负荷,加快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深入“两高”企业宣传能耗相关政策法规,加强重点高耗能企业节能督导,重点督导海螺水泥、华宏水泥、丰登化工、得力新能源等高耗能企业,指导高耗能企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加强源头污染防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
40、落后低效产能淘汰政策落实,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和高耗能高排放、新增产能规模,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新能源,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等制品业5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16部委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7)30号)要求,梳理淘汰落后产能清单,制定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挤占的企业应依法依规退出,加快县城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培育发展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
41、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引进污水处理净化成套装备、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和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技术装备、环保监测专用装备等项目,发展餐厨弃物处理车、餐厨弃物处理机等节能环保型机械产品。推广使用环保先进装备,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制造环保设备生产项目,助推市巩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称号。大力培育环境服务业,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环保管家、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探索“互联网+”环保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光伏太阳能
42、新技术新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鑫凯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延长产业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提质升效。抢抓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的机遇,依托农民工创业园,配合市打造东盟一一珠三角供应链,以三礼电子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生产和整机制造产业,加快推进电感、线圈、高频变压器、压模及贴片电感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电子产品整机制造、屏幕、耳机、扬声器、光学玻璃、摄像头、电池PCB板、存储卡等项目,延长电子信息产业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
43、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争取市电子信息重点项目落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生产、采购、营销、消费及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建立完善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引导和支持绿色产品生产。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采购范围,实施“节能补贴”“以旧换绿”等制度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认证、能效标识、环境标志等产品和服务。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以及酒店、住宅小区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推动宾馆、饭店
44、景区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推行节约用餐,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健全绿色包装标准体系,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建立绿色物流体系。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开展绿色商场示范,加快绿色仓储建设,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到2030年,全县绿色创建行动显著成效,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第四节优化资源环境调控严格控制资源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关键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合同能源节能管理,加强工业、建筑
45、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商贸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结合县国土空间规划,加快编制完成县水资源综合专项规划,认真落实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县级节水工作领导小组或节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按照工业行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地方标准,城镇生活、农村居民生活及公共机构、农林牧渔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和综合用水定额指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矿产资源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广使用高效环保适用技术,推动各种废弃物、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以村屯、社区回收网络为基础,集散交易市场为中心
46、的县域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推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快推进振东装机容量35兆瓦光伏项目和县定天100兆瓦渔光互补复合型光伏项目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光伏太阳能新技术新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鑫凯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降低水泥企业煤耗;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进天然气进乡入村等工程,加快补齐老旧小区改造、乡村燃气管道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工商业煤改气、油改气、瓶改
47、管,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及高危性落后能源。抓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木材加工业等五大高耗能行业用能系统优化,鼓励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得力木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挖掘节能潜力。表2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序号主要任务任务内容牵头单位1优化环境资源调控县水资源综合专项规划县水利局2推进光伏和风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县发改科技局3落实自治区和市“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和管控要求生态环境局4自治区级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小范点建设县文体旅游局5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县经信局表2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序号主要任务任务内容牵头单位6优化五大高耗能行业用能系统,引导“两高”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县发改科技局7推广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县直相关单位8光伏太阳能新技术新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县经信局第四章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确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