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生活每一天课后作业班级: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学观测发现,地球“发烧”与大气中逐年增加的等“温室气体”有关。2 .人们常常把“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o3 .地球变暖不仅与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关,还与人类对树木的有关,因为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减少了对的吸收。4 .除了通过绿色低碳的生活来给地球降温外,还可以参与的活动。5 .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气候混乱异常,加剧了、等气象灾害,进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和伤害。6 .绿色植物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7 .我们可以通过大力爱护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8 .家居用电产生的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X。9
2、原来一些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都藏着的生活方式。10 .很多物品在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的是()。A.少用纸巾,重拾手帕B.种花植草,爱护花草树木C.随手关灯、拔插头D.纸张单面打印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A.氧气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氮气3.下列行为中,能减少碳排放的是()。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B.出门开私家车C.节约用电,及时关闭电器电源D.大量使用空调4 .“气候经济学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仍“一切照旧”,那么到21世纪末,温度上升幅度有可能超过()。A. 2B. 3C. 4D.
3、 55 .到21世纪末,温度上升幅度有可能超过(),这将给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后果。A. 2B. 3C. 4D. 56 .小明家7月用电600度,根据家居用电碳排放计算公式,他家7月用电的碳排放量是()千克。A. 471B. 600C. 785D. 10007 .下列不属于绿色低碳行动的是()。A.植树造林8 .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C.围湖造田D.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9 .为了保护环境,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关闭所有的工厂8 .乱扔食品包装袋C.减少使用塑料袋D.随意砍伐树木9 .我们小学生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你不赞同哪一种生活方式()A.节约用纸B.汽车单双号限行C.爱护
4、小区里的树木花草D.让爸爸开私家车送你上学10.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是()。A.减少汽车尾气排放B.减少工厂烟筒排放C.减少工业废水排放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温室气体”只有二氧化碳。()2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人类没有影响。()3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都会产生“碳排放”。()4 .节约用水与减少碳排放没有关系。()5 .夏天把空调温度调得越低越舒服,也不会增加碳排放。()6 .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减少碳排放。()7 .纸张双面打印是低碳生活的表现。()8 .参与碳补偿活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9 .只有大人需要关注低碳生活,小学生不需
5、要。()10 .保护森林,爱护花草树木,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碳补偿。2 .说说气候变暖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危害。(至少列举三条)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低碳生活方式。答案一、填空题1 .二氧化碳2 .碳排放3 .过度砍伐;二氧化碳4 .碳补偿5 .洪涝;干旱;高温6 .光合作用7 .种草植树;花草树木8.0,7859 .绿色低碳10 .生产二、选择题1.D2.B3 .C4 .C5 .C6 .A7 .C8 .C9 .D10 .D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8 .9 .10 .四
6、简答题1 .碳补偿是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碳排放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比如,一个人开车出行产生了一定量的碳排放,他可以通过在合适的地方种植树木,让树木吸收二氧化碳,来补偿自己开车造成的碳排放。2 .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地区可能会被淹没;一部分地区干旱程度加剧,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水;气象灾害增多,如暴雨、洪水、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等。3 .示例:出行方面,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比如周末去附近公园玩,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既锻炼身体又低碳环保;如果去较远的地方,优先选择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电器不用时拔掉插头。像看完电视后,及时拔掉电源插头,避免待机耗电产生不必要的碳排放;离开房间时,检查是否关灯,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节约用纸,纸张尽量双面打印或使用。在家里,如果有打印需求,优先选择双面打印;写作业时,作业本要写满,不随意浪费纸张;用过的纸张,还可以用来打草稿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外出就餐时,自带可重复使用的筷子;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