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时代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职工群众新期待、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选择,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强化政治引领功能,筑牢职工思想根基(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工会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通过
2、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专题研讨班研学、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深学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会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二)创新理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由工会干部、劳模工匠、理论专家构成的宣讲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制作系列微党课、动画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在“学习强国”平台、工会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专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宣传矩阵。2025年底前,实现县级以上工会新媒体平台理论宣传专栏全覆盖。(三)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建立劳模工匠资源库,实施“劳模工匠宣讲进基层
3、三年行动计划。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场劳模工匠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宣讲活动,通过“劳模讲堂”“工匠工作室开放日”等形式,用鲜活事例诠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设立“劳模创新奖”,评选表彰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团队。二、精准对接职工需求,提升服务保障质效(一)建立需求动态监测机制。构建覆盖企业、行业、区域的三级职工需求调研体系,每年开展一次全面调研,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调研。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12351职工服务热线、网络问卷调查、职工代表提案等渠道信息,建立职工需求动态数据库,实现需求信息实时更新、智能分析。(二)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联合人社部门、职业院校、
4、重点企业建立就业服务联盟,打造“培训一就业一维权”一站式服务链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组织招聘会不少于200场,建立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一对一”结对机制,确保就业率不低于95%o建设“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培训资源、政策咨询在线共享。(三)强化权益维护工作。完善工会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在工业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由专职律师、工会干部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每年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1000件。建立劳动争议“一站式”调解机制,推动工会调解与仲裁、诉讼程序的有机衔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每年组织
5、安全生产培训不少于300场。(四)推进职工关爱工程。实施职工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在县级以上工会和百人以上企业建设标准化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每年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不少于100场。推进“职工之家”提档升级,重点建设职工食堂、宿舍、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2026年底前实现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之家全覆盖。设立“职工关爱基金”,加大对困难职工、一线职工的帮扶慰问力度,每年发放帮扶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三、夯实组织建设基础,增强工会组织活力(一)扩大组织覆盖范围。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针对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群体,采取“行业牵头、区域兜底”的建会模式,2025年底前实现
6、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率达到85%以上。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建立联合工会,推广“党建带工建”工作机制,将工会组建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工会干部培训班不少于10期,乡镇(街道)工会干部轮训率达到100%。建立工会干部挂职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重点企业实践锻炼。完善工会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职工成效作为考核主要指标,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三)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落实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工会事务公开等制度。建立职工代表提案办理反馈机制,对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
7、有落实。推行“工会开放日”活动,定期邀请职工代表、社会人士参与工会工作监督评议。四、推进工作创新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一)建设“智慧工会”平台。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全省统一的“智慧工会”云平台,集成会员管理、服务办理、诉求响应、数据统计等功能模块。2025年底前实现工会业务线上办理率达到90%以上,职工诉求响应时间不超过24小时。开发“工会大数据驾驶舱”,实时监测职工队伍状况、工会工作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创新工会活动载体。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每年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组织技能比武不少于50场。举办职工文化艺术节,开展读书征文、文艺展演、体育竞赛等系列活
8、动,打造“一市一品牌、一企一特色”的职工文化格局。设立“职工创新奖”,每年评选表彰职工创新项目不少于100个,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三)深化理论实践研究。成立工会工作理论研究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每年形成不少于10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工会工作创新案例库,定期举办创新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广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设立“工会工作创新奖”,对在工作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创新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五、深化协同合作机制,凝聚工作整体合力(一)完善三方协调机制.加强与政府人社、工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研究解决劳动就业、收入分
9、配、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联合制定出台维护职工权益的政策措施,推动将工会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构建企工协同格局。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2025年底前实现已建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0%以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通报表扬和政策激励。建立企业工会与行政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强化系统内部联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会联动工作机制,每年确定1-2个重点课题开展联合调研、协同攻关。推行区域工会协作制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跨地区的工会工作协作平台。加强工会与共青团、妇联等群团
10、组织的合作,联合开展关爱职工、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群团组织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四)整合社会资源力量。与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社会工作、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力量,为职工提供多元化服务。设立“工会志愿服务联盟”,招募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工会志愿服务,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200次。建立社会资源引入和评估机制,确保引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升工会工作整体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