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教研室编制细菌细菌机体机体感染感染病原菌病原菌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二者并非绝对的,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是指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第一节第一节细菌的感染细菌的感染一、感染的来源一、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带菌动物与病毒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大多属正常菌群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隐伏状态留居的病原菌二
2、传播方式与途径二、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创伤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三、感染的类型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宿主体和致病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根据两者力量对比,感染类型可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态三种。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少,毒力较弱,感染后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致病菌感染宿主体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根据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1.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全身感染即致病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症状的
3、一种感染类型。常见几种情况:菌血症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一过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也无明显中毒症状。如伤寒早期。毒血症毒血症:致病菌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细菌不入血但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中毒症状。多见于G+菌,如破伤风、白喉等。败血症败血症:细菌入血,并且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如鼠疫杆菌、炭疽杆菌。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随血流扩散至其他组织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3.带菌状态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
4、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不断向体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源。第一节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第二节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质的概念,由细菌种属决定细菌引起疾病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量的概念,细菌毒力有强弱之分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表示(LD50/ID50)菌毛等粘附因子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力 荚膜与糖萼 侵袭性酶 外毒素 毒素 内毒素细细 菌菌 的的 毒毒 力力一、细菌的毒力一、细菌的毒力 病原菌毒力有强弱,无毒株之分,毒力可以改变强毒无毒(疫苗),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1、菌体表面结构、菌体表面结构菌毛
5、等粘附因子与细菌的致病有关菌毛等粘附因子与细菌的致病有关 G-如痢疾杆菌、淋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菌毛 G+如A簇链球菌的膜磷壁酸为粘附因子荚膜和类荚膜物质荚膜和类荚膜物质 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荚膜 如:A簇链球菌有M蛋白 伤寒、副伤寒杆菌表面有Vi抗原 某些大肠杆菌有K抗原(一)侵袭力(一)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某些防御机能,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invasiveness)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类2、侵袭性酶、侵袭性酶A簇链球菌产生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扩散因子DAN酶酶,使粘稠的脓汁变为稀落,链球菌产生血浆凝
6、固酶血浆凝固酶: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3、其他、其他 有些细菌能产生载铁体,铁在人体内均以结合蛋白形式存在,有载铁体的细菌与人体蛋白竞争铁的来源,使细菌生存,有毒的结核杆菌有分枝菌素,即为载铁体铁体(二)毒素(二)毒素(toxin)可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1、外毒素、外毒素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细菌 主要为主要为G+菌: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次要为次要为G-菌: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而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
7、细胞溶解后才释放到细胞外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 肉毒毒素最强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神经毒素 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咽肌等麻痹: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严重者呼吸麻痹而致死 白喉毒素白喉毒素-细胞毒素细胞毒素 对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亲和性,通过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 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毒素神经毒素 阻断上下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大多数外毒素是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是蛋白质 多数不耐热:多数不耐热:破伤风
8、60 20分钟 白喉-外毒素 58-60 1小时 2小时 葡萄肠毒素 100 30分钟 具有良好抗原性具有良好抗原性 0.4%甲醛处理脱毒 ,保留抗原性成类毒素类毒素类毒素 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作用,产生抗毒素 结构:结构:外毒素由:一种无毒B的亚单位肽链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 另一种A亚单位肽链为毒素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毒素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毒素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无毒亚单位(无毒亚单位(B)的抗原性强)的抗原性强 提纯后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又可同易感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止完整的毒
9、素分子与易感细胞结合,有可能用于预防某些疾病细菌外毒素按作方式分为:细菌外毒素按作方式分为: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2、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是是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lipo poly saccharide LPS)菌体死亡破裂或人工裂解后释放菌体死亡破裂或人工裂解后释放 内毒素结构:内毒素结构:1、O特异性多糖:特异性多糖:决定不同细菌菌体抗原(O抗原)的特异性2、核心多糖:、核心多糖:同属甚至不同属的G-菌可有共同的核心多糖。故有些细菌有交叉抗原并出现交叉血清学反应3、脂质、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内毒素耐热内毒素耐热 1001小时不破坏,需
10、1602-4小时,不能制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入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无中和内毒素作用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引起此活性的物质主要是类脂A)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 极微量内毒素(1-5ng/kg)注入人体2小时,体温上升,维持4小时,内毒素作用于肝枯否氏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热原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WBC(LPS诱生中性粒C释放因子骨髓中性粒C 例外的是伤寒内毒素例外的是伤寒内毒素WBC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在血液中可作用于血小板、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释放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血管活性介质
11、小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而成微循环障碍,血液淤滞于微循环,有效循环量血压,使组织器官毛细血管供血不足、缺氧、酸中毒、休克,导致微循环扩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严重时引起休克(以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DIC。内毒素家兔皮内注射再次静脉注射同种或异种内毒素8-24h第一次注射部位出血坏死,为局部Shwartzman现象4、Shwartzman现象与现象与DIC若两次均为静脉途径,则出现两侧肾皮质坏死、最终死亡,为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5、小量内毒素能激活、小量内毒素能激活B细胞,产生多克隆抗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体 促进T细胞成熟 激活NK细胞活性,诱生IF
12、N、TNF、CSF、IL-6等,激活M增强吞噬和消化能力,并能释放干扰素,鲎试验(Limalus test)是目前检测内毒素最敏感的方法,可检出0.01-1ng/ml内毒素,1-5ng/Kg即可发热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二、细菌侵入的数量毒力强的病原菌毒力强的病原菌,侵入机体时有数个细菌就可发生感染,如鼠疫杆菌毒力弱的细菌毒力弱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属中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常需摄入数亿个细菌才导致急性胃肠炎三、细菌的侵入部位三、细菌的侵入部位 有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要有适当的侵入部位,否则不能构成感染。如:如:伤寒杆菌(经口)伤寒杆菌(经口)小肠小肠 脑膜炎球菌(呼吸道)脑膜炎球菌(呼吸道)鼻咽部鼻咽部
13、 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破伤风 结核杆菌(多途径)结核杆菌(多途径)入侵最常见肺入侵最常见肺第三节第三节宿主的免疫性宿主的免疫性 免疫器官细菌感染机体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功能,病原菌入侵机体,首先遇非特异性免疫力,然后产生特异性免疫一、天然免疫一、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一)屏障结构(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皮肤与粘膜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分泌抗菌物质:汗腺乳酸、脂肪酸、溶菌酶、胃酸、蛋白酶正常菌群拮抗作用2、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等
14、组成,主要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连接,紧密和微弱的饱饮作用来阻挡细菌病毒和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易发生脑膜 炎,脑炎等3、胎盘屏障、胎盘屏障 由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妊娠三个月内,此屏障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母体感染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侵入胎儿造成畸形,甚至死亡(二)吞噬细胞(二)吞噬细胞1、种类、种类小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血流中仅1小时左右入组织寿命1-3天大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2-3天进入组织组织中M,有不同名称,肝内枯氏细胞,星状细胞,肺内尘细胞,结缔组织称组织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构
15、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2、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细胞与病原菌相互接触吞噬细胞与病原菌相互接触 通过趋化因子:多糖类物质;C3a,C5a,c567;组织细胞释放的酶类能使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移行此称为趋化作用,分为:阳性趋化作用:阴性趋化作用: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的内毒素,破伤风外毒素麻痹吞噬细胞,阻止吞噬细胞移行,称为阴性趋化作用吞入病原菌:吞入病原菌: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杀死破坏病原菌:杀死破坏病原菌:形成吞噬溶酶体,内有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中介物(Ro1)和活性氮中介物(RNI)可杀死病原菌,进一步由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消化分解。中性粒细胞杀菌机制依
16、氧、非依氧、髓过氧化物酶和非髓过氧化物酶3、吞噬作用的后果:、吞噬作用的后果:随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人体免疫程度不同而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510分钟 内死亡,完全吞噬。结核杆菌,布氏菌,军团菌等胞内菌为不完全吞噬,不仅不被杀死,甚至在胞内生长繁殖随之扩散(三)体液因素:(三)体液因素:补体系统乙型溶素溶菌酶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特异性免疫进一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病原菌机体 抗体(IgG IgM IgA IgE IgD)致敏或免疫T细胞 淋巴细胞 (TD)(TC)细胞毒作用 三、胞外菌感染:三、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起作
17、用四、胞内菌感染:四、胞内菌感染:致敏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及Tc杀伤靶C五、外毒素感染的免疫:五、外毒素感染的免疫:抗毒素中和外毒素形成Ag-Ab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血循环中抗毒素为IgG,粘膜局部抗毒素为SIgA病毒的感染一、病毒的致病作用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一、二、三、四)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五)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六)(一)病毒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是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传播,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如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等)而感染机体。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水平传播。2、垂直传播是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或围生期
18、传播。感染途径多种多样。表24-1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及媒介 病毒种类呼吸道 空气、飞沫或皮屑 流感病毒、鼻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 腺病毒及部分EB病毒与肠道病毒等 消化道 污染水或食品 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轮状 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部分腺病毒 输血、注射或 污染血或血制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器官移植 污染注射器 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眼或泌尿生殖道 接触、游泳池、性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1、2型、肠 道病毒70型、腺病毒、乳头瘤病毒经胎盘/围生期 宫内、分娩产道、哺乳等 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
19、风疹病毒 破损皮肤 昆虫叮咬、狂犬、鼠类 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 病毒侵入机体后,按一定的方式在机体内播散,主要表现有三种方式形式:1、局部播散:呼吸道及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某些病毒的靶细胞,病毒在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后向相邻组织细胞扩散产生炎症,但病毒并不侵入血流。这种感染形式又称为表面感染,如流感病毒所致的呼吸道炎症,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肠炎等。2、血循环播散:有些病毒首先在局部增殖,然后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再随血循环进入易感 组织并大量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最后到达靶器官,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脑炎病毒所致的感染。3、沿神经轴索移行:某些具有嗜
20、神经性的病毒,其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体现出沿神经轴索移行的特点,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其原发感染水痘发生以后,即隐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中,再发时病毒沿感觉神经到达其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分布产生带状疱疹。(二)病毒感染类型 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可分为显性感染、隐性感染。1、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或组织损伤或毒性产物积累达一定程度时,机体就将出现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表现在局部,如IFV、HSV,也可是全身感染,如乙脑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2、隐性感染:由于病毒毒力弱
21、或机体防御能力较强,病毒进入机体后不能大量增殖,或未到达靶细胞即被消灭,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者称隐性感染,又称非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十分多见,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脑病毒等即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的机体仍有向外散播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在流行病学上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临床症状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与持续性感染等。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称为持续性感染如HIV、HBV等。根据病程又分为三大类:A、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
22、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数十年,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称慢性感染。如HBV等。B、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表现临床症状。仅在急性发作期才可检出病毒,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称为潜伏感染。如HSV-1感染后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中,VZV感染后潜伏在脊髓后根N节,当机体受物理、化学、生理或环境因素影响,免疫功能下降时,则潜伏的病毒活化,增殖,发生唇单纯疱疹和皮肤的带状疱疹。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病毒又潜伏回原处。C、慢发病毒感染(迟发感染):病毒
23、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数十年,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称为慢发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多数在2岁前有麻疹病毒感染,到青春期才发作,平均潜伏期7年,发生率为1/100万,表现为中枢NS疾病。还有Kuru病,羊瘙痒病、CJ病等。(三)感染过程与结局 取决于病毒与机体间相互作用。例如病毒完成全部感染过程造成严重损伤,甚至致感染者死亡,还可出现隐性感染或使感染中止成为顿挫感染,或感染者最终清除病毒而恢复健康。(四)动物模型是为研究和阐明病毒感染机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工具,最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完全能模拟人体的感染过程。如黑猩猩感染人乙型和丙型肝
24、炎病毒。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是病毒感染人体进入易感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损伤或产生其他变化。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细胞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细胞新陈代谢或抗原性的改变等;同时可以依据病理组织超微结构加以判断;亦可借助核酸杂交技术研究核酸。可归结为以下几类:1、溶细胞型感染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常导致CPE。机制:A、抑制宿主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新陈代谢功能紊乱造成细胞病变或死亡;B、破坏宿主细胞的溶酶体,释放其中的水解酶引起细胞的自
25、溶;C、损伤宿主细胞器,表现为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等损伤,在组织学上可出现”混浊肿胀“。2、稳定状态感染是有包膜的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因其过程相对缓慢,所致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内并不立即被溶解与死亡。例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3、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当死亡基因被激活后,可出现细胞膜鼓泡,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被降解,在凝胶电泳时出现阶梯式的DNA条带。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腺病毒感染细胞后或直接由感染病毒本身,或由病毒编码蛋白间接地作为诱导因子可引发细胞凋亡。4、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有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仅不抑制细胞DNA合成,反而促进细
26、胞的DNA合成。例如SV40病毒。Transformation:The virus infects the cell non-productively,and is found in the form of viral DNA,either integrated in the host cell DNA,or non-integrated,or in both states.The properties of the cells are changed dramatically,a process called transformation.Transformed cells have sim
27、ilar pro-perties to tumour cells,and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viral transformation has led to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ancer.Only members of some virus families are able to transform cells.These include herpers-viruses,adenoviruses,hepadnaviruses,papovaviruses,and p
28、oxviruses,of the DNA viruses,and of the RNA viruses,only retroviruses.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ransformation is a rare event:at most only 1 in 105 cells infected by a particular virus will bee transformed.The main properties of the transformed cells are listed below:1.Loss of contact inhibition of g
29、rowth.2.High saturation density.3.Less requirement for serum factors.4.Indefinite number of cell divisions.5.Viral antigens expressed.6.Fibronectin(纤维结合素)absent.7.Fetal antigens often found8.Changes in agglutinability by plant lectins(植物血凝素).9.Induction of tumours in experimental animals.5、病毒基因的整合:从
30、基因水平研究发现,病毒基因整合入宿主细胞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逆转录病毒复制过程中以双链DNA整合入细胞染色体DNA的阶段,一种整合称为失常式整合(aberration),主要见于DNA病毒,即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的DNA在细胞核内可偶然地以部分病毒基因片段与细胞的染色体DNA随机进行重组,从而使整合病毒DNA随细胞分裂而带入子细胞中。6、包涵体的形成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一)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二)免疫病理损伤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通过二种途径:型变态反应:病毒(如疱疹病毒、IFV等)细胞表面出现新Ag与特异性Ab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细胞破坏。型变态反应:病毒衣壳蛋白或
31、包膜Ag产生相应的AbAg-Ab复合物可沉积在肾毛细血管基底膜、关节滑膜、肺部等激活补体后通过型变态反应造成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关节炎(如HBV)、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如RSV)等。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病毒Ag致敏淋巴细胞Tc、TDTHa.在杀伤病毒的同时,损伤受病毒感染而细胞膜出现新Ag的靶细胞,造成细胞病变,b.有些病毒因其蛋白质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有共同的抗原性(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与脑组织间),可通过细胞免疫造成自身免疫应答,引起脑炎等。c.还有些病毒如HBV感染肝细胞后使隐蔽的抗原暴露,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自身免疫损伤。(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与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有关。HIV侵
32、犯CD4+的Th细胞引起Th细胞的大量破坏和死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损(即受感者形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状态,因而极易并发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和恶性肿瘤死亡)。麻疹病毒、风疹病毒、CMV等感染能抑制淋巴细胞发生转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OT试验出现转(-)。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不仅要清除细胞外游离的病毒,又要清除细胞内的病毒。由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者协同作用完成。归纳在一起,主要介绍几个因素:先天不感受性:人和动物对病毒感染所表现出的先天不感染性比对其他微生物感染明显,如除人和黑猩猩以外,其他动物对HBV不易感。这种先天不感受性与宿主的遗传性关系密切。宿主细
33、胞缺少相应的受体、代谢类型的非容许性及正常体温等多种因素均可阻碍病毒的感染性。(一)巨噬细胞和NK细胞M对阻止病毒感染和促使病毒感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有:对所有病毒均可非特异性地吞噬、降解和清除,在抗体、补体、淋巴因子等作用下,可以发挥广泛的免疫效应作用。NK细胞能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抗病毒感染中主要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其特点有:其杀病毒作用不受病毒抗原或MHC限制,其活性可被IFN增强。(二)干扰素1、定义:是个体出生后,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M、淋巴细胞、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功能的低分子糖蛋白。在全身性病毒感染过程,发生
34、病毒血症后数小时,血清中往往已有IFN出现。产生IFN是细胞的一种正常功能,只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功能被抑制。2、IFN分类:由人类细胞诱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分三种:、,每种又根据其AA顺序不同分若干亚型,如-1,-2,-3,亚型中还有不同变种用英文小写字母“a,b,c表示”。目前被正式批准的IFN为IFN-1b、IFN-2a、IFN-2b、IFN-、IFN-。IFN-由白细胞产生,IFN-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由T细胞产生。和干扰素属于型干扰素,抗病毒能力强。干扰素属型干扰素,其对免疫细胞的调节功能较强。3、IFN的生物学功能 抗病毒作用 抗肿瘤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IFN的生物
35、学活性的生物学活性抗病毒抗肿瘤 免疫调节诱生2,5-寡腺 苷腺酸合成酶诱生蛋白激酶诱生2,5-磷酸二酯酶抑制细胞繁殖抑制肿瘤病毒的增殖达促进肿瘤细胞分化激活M激活NK诱导MHC-激活CTL调节抗体生成抑制迟发性超敏反应4、IFN的抗病毒机理 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如LPS、polyI:C等)细胞产生灭活抑制蛋白的特殊因子干扰素基因脱抑制产生IFN作用于邻近细胞膜上IFN-Receptor激活细胞的IFN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质(包括蛋白激酶,25A合成酶,和2-磷酸二酯酶,蛋白酶)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及复制,干扰病毒的组装和释放。5、IFN抗病毒作用的特点 广谱抗病毒且活性较高:对各种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作
36、用;1mg纯化的IFN有2亿个活性单位,10个IFN分子可使一个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 间接的抗病毒:IFN使邻近正常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是抑制作用而不是杀灭病毒 早期即发挥作用: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数小时,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形成或释放IFN,其产生较特异性免疫产物早(如抗体或致敏T细胞等)。所以IFN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早期应用较好,目前IFN及其诱生剂已用于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IFN对HCV、HBV、IFV等感染有很好疗效。有相对种属特异性:IFN在同种细胞上的活性最高,即由人类细胞产生的IFN作用于人体较好,一般不作用于其他动物。6、IFN的抵抗力IFN分子量小,对外界环
37、境敏感:4可保存较长时间,-20 可长期保存活性,56 被灭活,易被蛋白酶破坏(三)中和抗体1、定义:裸露病毒的衣壳蛋白或有膜病毒的包膜子粒刺激机体产生的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或减弱病毒感染性的抗体,称中和抗体。在杀死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起主要作用。与中和抗体相对应的是非中和抗体,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称为非中和Ab,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故又称补体结合抗体,无保护作用,但有调理作用和对病毒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作用。2、中和抗体的种类最近发现,IgA可在细胞中起中和病毒作用(如仙台病毒),这与以前认为的中和抗体只能中和胞外病毒有所不同。注意种类 作用机制及强弱
38、能否通过胎盘 举例 IgG 可清除病毒血症、中和作用强,可通过胎盘 是主要的病毒中和抗体,其出现比IgM晚,但效价高 ,持续时间长,IgM 可清除病毒血症,但其作用较IgG弱。不能通过胎盘 Rubv,CMV等 病毒感染后最早出现(胎儿亦是)因此新生儿脐血中查出 ,此抗体可作早期诊断。IgM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SIgA 为局部抗体,可阻止病毒的入侵,肠道病毒 对控制粘膜感染(如上呼吸道和肠道)呼吸道病毒 起重要作用(在粘膜表面中和病毒)。3、中和抗体的作用机制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使之不能穿入细胞内增殖。与病毒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被M吞噬清除。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溶解
39、病毒。ADCC作用:M,NK细胞表面有Fc受体,当IgG抗体与带有V-Ag的靶细胞结合后,可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四)血凝抑制抗体 表面含有血凝素(HA)的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可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IgG、IgM均有此活性。IgA则无。如乙型脑炎病毒、流感病毒等血凝抑制抗体也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具有保护作用。(五)非中和抗体 针对有包膜病毒的基质或其中的核蛋白、或病毒表面具有融合功能的酶或病毒复制酶等的抗体,因其与病毒入侵易感细胞不相关,故无中和作用,而得之。由于可通过补体结合反应而检测,故又称补体结合抗体,对病毒性感染有时具有诊断价值。(六)抗体介导对靶细胞的作用 因有包膜
40、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可出病毒编码的蛋白,能与相应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裂解细胞;也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裂解与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七)细胞免疫作用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其免疫主要依赖细胞免疫。通过二种途径:即CTL和TDTH。CTL途径:CTL与靶细胞接触后通过分泌两种分子:穿孔素和细胞毒素来直接杀伤带有病毒抗原的靶细胞,CTL的杀伤效应大多受MHC-I抗原限制。TDTH途径:通过释放多种淋巴因子来杀灭病毒。如淋巴毒素可直接破坏病毒;M趋化因子、移动抑制因子、活化因子吸引M聚集,吞噬和杀灭病毒;IFN-增强NK细胞杀伤靶细胞作用。真菌的感染(一)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通
41、过外源性感染,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常见的为皮肤癣菌,通过嗜角质性在皮肤局部大量繁殖、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炎症和病变。深部真菌感染可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引起组织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和组织坏死。如脚癣、手癣等。皮肤癣真菌包括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包括:着色真菌着色真菌:是一种外源性感染,使破损皮肤变黑。主要侵犯肢体皮肤,潜伏期约一个月,长者数月至一年。病程长达几十年。l申克孢子丝菌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二相性真菌。由土壤、尘埃,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沿淋巴管分布,引起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二)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
42、要通过内源性感染,常见的有白假丝酵母白假丝酵母菌菌(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常寄生在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与阴道黏膜上,引起疾病的有7种,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如鹅口疮、口角炎及阴道炎等。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中唯一致病的真菌,可侵犯皮肤、黏膜、淋巴结、骨、内脏等,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尤其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三)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本身不致病,侵入体内或经皮肤黏膜接触引起变态反应,引起寻麻疹、接触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四)真菌性中毒 主要指粮食或饲料上的真菌产生毒素,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中毒,称(mycotoxicosis)。如赤霉病麦中毒是由镰刀菌等产毒真菌引起,表现有肝、肾、心肌、脑等器官病变。(五)真菌毒素与肿瘤 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癌;赭曲霉产生的黄褐毒素可诱发肝肿瘤;镰刀菌T-2毒素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垂体和脑肿瘤等。三、免疫性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但免疫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