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微生物曲霉菌属PPT课件.ppt

    • 资源ID:89561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微生物曲霉菌属PPT课件.ppt

    1、四、曲霉菌属四、曲霉菌属 曲霉菌属(Aspcrgillus)是丝孢目丝孢目丛梗科丛梗科的真菌。分布:广泛,有些菌种可在食品、储粮和动物饲料中生长。危害:引起粮食等的霉坏,而且还产生霉素,对人畜健康造成很大威胁。概况概况 菌丝分支分隔,接触培养基的菌丝分化出足细胞,其上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柄,顶端膨大成球形顶囊,在顶囊处以辐射方式生出杆状小梗(一排或两排),顶端产生一连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柄、顶囊、小梗和 分生孢子合成孢子头,可用于产生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有黑、黄、白、绿等多种不同颜色,是鉴别鉴别不同菌种的依据。米曲霉、酱油曲霉是常用发酵菌种发

    2、酵菌种。黄曲霉、烟曲霉菌是常见禽畜致病菌致病菌。黄曲霉菌也是地球的早期生命。概况造造成成感感染染的的曲曲霉霉菌菌详解黄曲霉菌黄曲霉菌烟曲霉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 分布广泛,常生长于花生仁及分布广泛,常生长于花生仁及玉米、花生饼、棉籽饼和秸秆等玉米、花生饼、棉籽饼和秸秆等 饲饲料上,还可以在各种食物及肉类制料上,还可以在各种食物及肉类制品上生长繁殖,并产生黄曲霉素散品上生长繁殖,并产生黄曲霉素散入各基质中,引起人畜中毒。入各基质中,引起人畜中毒。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曲霉产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产物主要有B1、B2、G1、G2、

    3、M1和和M2等类型。等类型。显显微微镜镜下下的的黄黄曲曲霉霉黄曲霉菌1.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多从基质部生出,长度小于1mm,壁厚无色粗糙。顶囊早起较长,晚期呈烧瓶形或近似球形,直径1065mm。顶囊上产生小梗(单层或双层),小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孢子呈球形、近似橘形。2.2.培养特征培养特征 可以培养于沙氏培养沙氏培养基基、2%麦芽糖及7.5%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温度为2830C,相对湿度在80%以上。菌落生长较快。呈扁平状,也有褶皱呈脑回状。最初带黄色,后变黄绿色,老龄菌落呈暗色,反面带褐色或无色。成份:蛋白胨、水、琼脂、葡萄糖或麦芽糖制法:将上述物质称好,放入水中煮沸溶解分装包

    4、扎,高压后凝固备用。用途:作分离培养霉菌用作分离培养霉菌用。注意:1 接种临床新鲜标本可先加1-2滴70%酒精让干后再接种于含125%氯霉素沙氏斜面培养基上。实验室条件下接种黄曲霉菌实验室条件下接种黄曲霉菌3.3.致病性致病性 黄曲霉菌的致病性主要是其所产生的毒素。在各类黄曲霉毒素中,黄曲霉毒素1的毒性最大,其次是M1、G1、M2、B2和G2。因此,许多国家规定了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极限值,即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允许超过此值。黄曲霉菌的毒性极强毒性极强,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

    5、增生。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B1毒性分类毒性分类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0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慢性中毒慢性中毒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致癌性致癌性黄曲霉菌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

    6、质。致癌范围广,能诱发各种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产生肿瘤;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肝脏毒肝脏毒,可使牛、猪、马、鸡、鸭、绵羊等多种动物发生霉菌毒素中毒。4.感染途径感染途径散布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在有利的条件下菌丝本身也可伸长增殖。菌丝形成隔壁即可产生两个独立的细胞。此外称做子囊孢子的有性孢子也具有增殖的能力。可引起以肺为主的多个脏器的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在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可见呈Y字型分歧的有隔壁的菌丝。分为化学方法(薄层层析)分为化学方法(薄层层析)、生、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三大类。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三大类。5.5.微生物学诊断

    7、微生物学诊断1 1、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 1)抑菌试验)抑菌试验 黄曲霉菌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用其抑菌作用来测定黄曲霉菌的存在和含量。已经发现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对AFT最敏感。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黄曲霉菌含量。2)荧光测定法)荧光测定法 根据黄曲霉菌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出荧光的原理,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C培养4872小时,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3)大白鼠试验法)大白鼠试验法 黄曲霉菌对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现损害的是肝脏,其受损范围广,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

    8、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试验,一般34天死亡。4)鸡胚试验)鸡胚试验 5)鸭雏试验)鸭雏试验 鸭雏对黄曲霉菌非常敏感,致死性强,一般用一次剂量后72小时内死亡。6)斑点试验)斑点试验 本法用于检测真菌毒素致突变试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门氏菌/微粒体突变性来检测某些样品种AFT的存在与含量。A先将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变种的菌悬液,与一定量肝组织匀浆混合作倾注平板。B待凝固后,再将一定量被检物(含AFT)加在平板中央待黄曲霉菌往外围琼脂中扩散时,围绕中心点将出现密布的回复突变的菌落。本法作为一种生物学检验法广泛应用于开发安全、有用的化学物质和检测食品或农产品中黄曲霉菌

    9、2 2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 黄曲霉菌是分子量为312346的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无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体的产生,故必须与大分子化学基团或蛋白质偶联,成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动物的抗体形成,然后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FT 由于黄曲霉菌的量一般都较低,因此,检测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较高的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烟曲霉菌可使鸡鸭鹅鸽及鹦鹉发生曲霉菌病或霉菌性肺炎。也可在发霉的饲料中产生毒素,一起家畜中毒。是曲霉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烟曲霉菌烟曲霉菌分生子孢头1.1.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孢子为圆形,呈蓝绿色,直径2.53.5um,呈连珠状排列。分生孢子柄长250300um,分布在有隔板的纵横交织的气声菌丝上。2.2.培养基特征培养基特征 在沙氏培养基上初形成白色、圆形、绒毛状菌落,最后变成深绿色或者灰绿色。3.3.致病性致病性 可使鸡鸭鹅等曲霉菌病或霉菌性肺炎,在幼禽多呈急性经过;哺乳动物及人也可感染。在感染组织的过程中,还可产生一种蛋白毒素,可导致动物组织痉挛、麻痹、直至死亡。4.4.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 刮取少数肺脏病变等材料,置于玻片上,加一滴盐水,盖上盖玻片,置高倍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柄不分支,菌丝分支分隔,顶端膨大,以及小梗、分生孢子的形态、排列和色泽等。Thank you


    注意事项

    本文(微生物曲霉菌属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