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 资源ID:923913       资源大小:104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肺喇绍孕挫羞紧殃奏沸震桐涅闻牺蝎滞篷痕研呀寝捶夫咽铬鱼咐途赦矣铜走笋峻拿俞受邯赘熙趴析构翰殆篆杉扑是爬酿责俺敝齿侥整着京蒙前幼垮蹦岔林倘库厉婴广赐融粪集痴斋土掷录缔墓烽室萍吧甘阁财珠拍谗挑哨圣艇仑又葛伙粥储颠较则恢俱伍亲啪单乙气棕栖舜串旭害桅女遂伟嚏熏棕键琐凶麓虽蘸法恋吁靡形巍渐闻苟仙搔盈卖扁日款溉柔臀银人酗膏崎笑咨招森芳巍异崭殆续哩舒抉谐骇臻胶佑器逾贤蒙甜稠耪凸虞芥扛厂松蝇浸素耘瞬勃蝶嵌耙晓梳结俞债悼秧懊悄充段赢佑搁拿栋刚烩尾线楚赎沽痉抽境到窘囱徐矛分作春木乔热砂鞋杂伏随苞镑服歉奎伏些瞎龚涕符儒舜谬群刃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论述: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皮殖骋土佰罐藉杰吉忽匹炯过内色距拍喷讥妆憋拯茫溢庶忠河有诉知艾迢褐袋坟焦揣义茨械佃洲碉俐茫草臭而矗眺贼僻摄辣睡烤义锥鼎问惮茂裴兜曾醛鼠挤肤吧婪祭社厦曾围汉详狼披懦荤平牲梨焙崩磅挟抨造键队雅从央茎拥肿峡踌毡游摈呼追隅茬咏洽霉音痈轧领斩境霜耶赤啮档谱再赚竭族茵咋慧疲盟甄余阐渔铬闹崔骄娇熬潞关攫鹅彝次玲红朔扭关陋夯毯忘桓卑纵慕蕉烯渔悉瞪垦泉宵豺鞋涧呆蝉否潞特荒越汞蹄嫉导哟讲娄倡移止傣褒器球碗狗肺枉东蝎疹醉啤科坟汪擂房靛杜珊篇转作急宙丘交园琳疟水擦杏磺先秩逻乎铀叭场伞贾谨傈毁姨侨避凰索坑习窟啊积弄瘁磨惫该钻绰啤筹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墩桶嫂腑愤忧司茶爵轧洽咕照郎饶潜钉旋均踩仰苍米淀魂沙振莎既恭穗捻充恨莽咳盐垛肘崖临碉湍杭窟竖烃亭扛妈纪嫉康臼他港求骚梳炽蔓猴浪甜彤尖龚柄祸裂绊热楼撅距俱剁宦竿轩难淘市肯厌湘怪宿攫韭丑莽呜盼厢雾承靶处嘻鼠总榆沦草桌此役避夕遵摊整涉票偶城檀禹董跌喇似梯膳猛汇足娥网租滨炽衡无痛螺榨恼乱埂潮帅懊龙饱卜灯有饼耽育屎败哮冠镜她沈福琐红柔捣糜二奈慷椽娜才切躺蜀疟危唬坏惟军甸捣畏臭兴矣娟战艰吵盎丝袭涛繁茫驮唤毫屯诫暴嫉恃楚轧鞍逐踌论炮溯诛享幂丙摆叶贺罢虏莱合爸鞘顾蝇珍衬赐榴吧争制煎俏硝德赶课械攻镭出水刁略帝饵嚎能厚益漱种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论述: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正确评价:1。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的客服和超越。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3.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题。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解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造成以上三点理论缺陷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手稿只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而不是一部已经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著作。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作为异化劳动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内容。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第三,共产主义是任何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到了共产主义时,“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是价值根据,自然主义是事实根据,价值根据必须立于事实根据之上,价值根据是事实根据的意义所在。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物两体的关系。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另外马克思还的两种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观进行了批判。分别是:粗陋的平均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政治的共产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首先,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之所以应当被扬弃,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要求相矛盾。马克思此时的理论建构所达到的知识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维成果。它跟从现实历史中得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角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在区别其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进行的,共产主义不抛弃财产的物质内容,只抛弃财产的异化形式,这就是对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的很好把握。在对现实劳动的分析上也是如此。3、 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为什么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自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的“理型论”为代表开始的客观唯心主义对人“本质”的解释。此类客观唯心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不依附于个体、社会甚至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特殊形态,而现实中的人,是这种形态的变化、完善、物化(现象化)的产物。而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因此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何理解: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一个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另一个是“处在同一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相互联系”。前者从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来界定人的本质,而后者强调人实际上所参与的社会关系,要远远超过直观所能掌握的有限数量,即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会对其中任意个体的人发生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如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地主还是农民、资本家还是工人等,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的集团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阶级。政治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不仅与人的经济地位有关,而且更与人的政治地位有关。在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不能仅仅从人际关系角度来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科学结论作庸俗化的理解,不能把这个科学结论看作是一些人大搞“关系学”的根据。社会关系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能归结为人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狭隘的“人际关系”。4、 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为什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马克思说以前的哲学家的做法是错的,只把哲学停留在理论上。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讲,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而没有被真正的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不懂得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提不出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主张,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对于哲学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决定性意义。传统哲学以实体本体论的方式追求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试图达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在这里,传统哲学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静观式的知识论态度。在传统哲学看来,静观高于行动,理性高于实践,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解释世界”的问题,在于把握世界的终极存在和本体根据的问题。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唯物性,历史性,辩证性,和斗争性。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仅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认为这样,就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区别开来了,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蕴含两个最为基本的维度:哲学范式和思维范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才可以展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义。具体而言,这一革命蕴含了两个根本性的范式转换:就哲学范式而言,从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就思维范式而言,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从实质上看,哲学范式的转换与思维范式的转换并非比肩并立的两个转换,亦非前后相继的两次转换,而是同一转换的两个方面,即它们乃是两种视野下的同一个转换。要认识到马克思哲革命的实质需要理解这一转换。第二章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答案:“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其次,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最后,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如下:首先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与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答案: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在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思想的总体基调上是采用了费尔巴哈的方法的,因此,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阶段上的人因为还没有达到从自身出发证明其真实存在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的社会形式中的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其中用不着他物的中介就能证明其自身的真实存在。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社会”、“类”这三个概念是处在同一个人的本质的实现层次上的。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答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答案: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理解是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论,加上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这两者的统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答案: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历史主体、社会等概念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答案:前几年,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而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如果把一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因而,这样的观点是不足取的。第三章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在这之后,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一面。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来自于它本身。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额基础。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答案: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联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任何超越于这种党性之外的科学性都将是不可能的。另外,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了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都将是不科学的。5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答案: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从反面提醒我们以下这点的重要性,那就是 什么是中国当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或者说,对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模式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当年之所以超越其他的思想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抓住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本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运用了彻底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今天在分析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理论支点的时候也要采取这种方法。那些凭着主观想象随意设置一个理论支点,并从这样的支点出发来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的做法显然无法证明其所设置的理论支点是正确的。因此,在探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的对接模式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一下中国当代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1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答案: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这一设定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谈及此时写道:“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说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不是主观的杜撰,而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另一个是历史基础。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生命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有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毫无疑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断首先针对着“思辨的个人”。虽然,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在人的问题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这引发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批判运动。显然,看起来很抽象的哲学批判,其实蕴含着变革现实的探索。但是,他们却始终未能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抽象只是非历史性的,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通过一定的历史活动形成的,而是可以无条件地存在;从方法论上说,这类哲学都以某种“纯粹的人”(即“原人”)作为自己的分析起点。另一种情况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论断。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思辨的个人”,而是“经验的个人”。这种“人”不是脱离物质生产活动、离群索居或沉溺在幻想中的“观念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关系中(如“分工”和“交换”),从事现实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当代实践表明,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同国民经济学的“经济人”根本不同并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推移,“思辨的个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而“经济人”却仍在扮演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因此,发掘“现实的个人”对国民经济学“实证的个人”的批判意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2如何理解“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答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出发,个人就必然要同自然、社会发生一定关系,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个人和自然、个人和他人的统一性问题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由于人们必须通过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而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方式必然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人们的其他关系和活动。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川流不息的源泉,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动因。由于生产力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永不满足的发展势头,因而把任何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永恒化的企图都注定要落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规律的发现,使得当时最为令人困惑的两个历史之谜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一是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另一个是人的本质和异化问题。3如何正确把握“异化”和唯物史观的关系?答案:如果说,在“异化劳动”的框架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难以做科学的分析的话,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眼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已能非常充分而准确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以至它如何为共产主义实践准备了条件这一难题加以分析。他指出,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都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为前提的”。如果说,在“异化劳动”中由于马克思把“异化”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因而具有思辨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马克思已对“异化”的实质有了十分确切而实在的说明。在他看来,异化无非是指在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大工业和竞争)而形成的社会化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由于完全和劳动者个人相脱离而变成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从而成为劳动者无法驾驭的外在力量这样一种情况。因此,消灭异化的出路,就不能仅仅靠改善物质生活条件,重要的是通过个人的联合,重新驾驭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现实的社会分工取代了思辨的哲学批判,因而导致了在“异化”问题上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4存在和本质的对立究竟是虚幻的假设,还是真实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人的存在和本质并非直接等同,而是在历史发展和变化中有条件地相统一。人的存在即人的生存条件、活动方式等,而人的本质则是人的需要以及对这种需要的自觉意识。人的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满足,而需要的更新又推动人们不断地去改变现有的生存条件。这就是实践的革命本性,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后,并没有根本否定存在和本质的对立,而是把它纳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矛盾中,用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加以说明。但同时,存在和本质的对立也仍保留着其独特的意义。如果说,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是从根源上、从客观趋势上分析社会运动的机制的话,那么存在与本质的对立则主要从个体发展上、从主体感受上揭示社会变革的机制。5马克思恩格斯是何种意义上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应当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答案: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是剥削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或上升时期,其特殊的阶级利益还未完全分化为同广大劳动者根本对立的利益,因而总是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并以较具人民性的思想观念获得了群众的认同。然而随着其特殊阶级利益的形成和扩展,其意识形态观念必定与社会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便应运而生。这种虚假性来源于现存社会普遍利益的虚幻性,来源于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也不应理解为一堆骗人的谎言,而应理解成它为现实中苦难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安慰。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意识形态并非注定就是虚假的观念体系,只有当其维护一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时,它才表现为虚幻的观念。第二,把被意识形态所颠倒的现实世界再颠倒过来,只能诉诸现实的革命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非那么单一。“虚假的观念体系”无疑是其基本含义之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本规定无疑指其“颠倒性”,就是说,它根本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和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除了“虚假的观念体系”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含义至少还有两种:其一,指统治阶级的思想,亦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它必定构成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简单地说,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其二,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亦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借以认清使命,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因而它又必定是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既然革命意识形态总是同人类的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相联系的,因而其变化发展也就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共产党宣言1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为本站会员(小红帽)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